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6篇

讀後感1.5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6篇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1

馬克思曾說過:“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但我還是想堅持,歷史是由英雄和天才們創造的。閱讀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這本書後,激情涌動,比起剛剛捧起這本沉甸甸的書時,更加激動,當然,不忘抑制這份膨脹的激情,靜下來開始理性思考。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羣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的流逝而去。”而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變的決定,他決定着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然而,誰抓住了這些關鍵時刻,歷史就把他捧爲了英雄和天才,化作了不朽的豐碑;失去了,則成爲了永恆的悲劇,始終讓後人嘆惋。

歷史就是如此,是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我想這些討論是無謂的。茨威格先生用12篇歷史人物的特寫,上演的一部部歷史戲劇,足以讓我們找到答案。

曾經,開闢新航路和地理大發現是那一個時代的人們都認爲的不朽的事業,而且那也是一個人們心靈坑髒,追逐黃金的時代。世界到處都充滿了殺戮與暴力,也充滿了自由和信仰。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第一個發現太平洋的歐洲人,被歷史遺忘在一個無多少人知曉的角落。他是一個叛亂者和亡命之徒,爲了逃遁和自由的追求,他逃到煊赫的行動中去,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然而,爲什麼他會那麼有歷史使命的崇高意識,無畏無懼的冒險的同時,竟以上帝的名義幹出許多最卑鄙最無恥、非人道的事呢?可以爲了崇高的目的而不擇手段?亦或者說這是歷史的必然的要求和偶然的結果?信仰,是信仰要求英雄和天才們爲了達到目的,可以犧牲他人甚至自己?

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幾經被命運打敗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重獲新生,做出了《彌賽亞》這部曠世的不朽之作。他在上帝面前演奏出最感人而又最虔誠的樂章。他用生命的原動力證明了“只有飽經憂患的人才懂得快樂,只有經過磨難的人才會預感到仁慈的最後赦免。”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但走向信仰的道路卻往往是充滿挫折和承擔着巨大的痛苦。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是以生命的代價走向信仰之路。當他在死神將要降臨之際,突然刑場的赦免,使“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和“又不得不爲受難而愛生活。”然而這是一種貪生怕死還是說敬畏生命?

還有同樣是俄國的作家,托爾斯泰,其離家出走的.思想是複雜的,但他始終懷有博愛的信仰,“通過暴力是不可能建立一種符合道德的制度,因爲任何一種暴力都會不可避免地會再產生暴力。”於是,他爲了這樣一種信念而去受苦難。但在我看來,不是苦難就有意義的,羊羣式的服從苦難只會爲維護專制者的統治更加鞏固。革命,不是違背博愛,是爲了更好的踐行博愛的精神,尤其是大學生,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爲了國家、人民而勇敢、堅強、樂於獻生和拋棄生命,那一份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傳統是否會在和平時代淹沒消逝呢?

還有,我很感慨英國的斯科特和他的南極考察隊員,爲了探索地球的最後一塊處女之地,他們同不可戰勝的佔絕對優勢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很感慨俄國的革命導師列寧,爲了革命利益的勝利完成,把自己的榮辱譭譽置之度外。很感慨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爲了完成越過大洋通話的夢想,僅靠純樸的勇氣承受着所有失敗的壓力和恥笑。

當然,我也很惋惜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的勝敗竟由一個窩囊廢主宰着,而且只用一分鐘的決定,格魯西將軍的一個決定,就把歐洲歷史改寫了。可見,命運是鄙視那些畏首畏尾的人的,它只會把勇敢者高高舉起。而那些被舉起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英雄和天才們。

我們應該爲英雄和天才們喝彩,因爲他們懂得抓住那些羣星閃耀的時刻——“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着光輝,照耀着暫時的黑夜。”他們的光輝與羣星那樣永恆,照亮後人。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2

讀完《人類羣星閃耀時》,我覺得很有感觸,很有啓發,很有收穫。茨威格先生是個偉大的人文主義學者,他刻畫歷史以刻畫人性,在他所寫的那些人物身上,都帶點他自己的影子。他是個強人,可惜最後在二戰沒熬過去,還是自殺了。

這本書裏寫的偉人,體現出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或爲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或在某種特定環境下體現出崇高的人性,完美的品質和性格,或乾脆只有一件驚世之舉。這些人們所做之事,無論大小,作者都將其淋漓盡致的描寫,稱作“歷史特寫”。從寫作手法上講,作者選用的這種體裁,一下子就讓我看到了此書與那些名人傳記或正統史書的不同:它是它們的結合體。因爲寫文即寫人,既然是“歷史特寫”,那麼作者挑選人物的標準,首先是從歷史角度着手的,那些人物都在某種程度上作爲一段歷史的締造者或推動者。而從他們締造或推動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既能窺見當時社會現狀的一角,又能看出美好或醜陋的人性在影響着這個歷史事件。人事合一,以事襯人,這原是寫小說的技法,但被運用到了真實的歷史中,這是這本書在寫作上的一個特點。我覺得這種寫法最大的優點,就是兩全其美,又與史實緊密照應,又寫出了鮮活的人物。

歷史,不是由一人推動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推動歷史不僅需要一個將軍,也要衆多士兵。可爲什麼這本書寫的偏偏是那個將軍呢?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歷史是一輛大車,許許多多的人推着它緩慢前行,所謂將軍,他們其實也就是比我們多幾分力氣,推的力更大而已。作者選他寫,不奇怪,他勁最大呀!可我這個士兵就奇怪了:憑什麼這個鳥將軍就比我們勁大?讀完這本書,我有些明白了。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都帶有兩個圈,一個大的套着一個小的,先說小的這個。這個圈是沒有實體的,但它確實存在着,而且悲慘的是,每個人自出生時圈的大小就不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學習成長,知識和經驗豐富起來,這個圈也就越變越大。等一個人的`圈達到一個極限,足以超過同一時代的絕大多數人羣時,歷史就被推動了。這個圈,廣義地說,可以叫它“權力”。我認爲歷史多是有權力的人推動的,像拿破崙,亞歷山大大帝,愷撒,奧古斯都,秦始皇,元太祖,等等。可也有例外。有些人,他自身的圈子不大,可他這個圈子在當時的特定環境、時間下是關鍵,比如那個倒黴的中尉(還是中將什麼的,我忘了),是拿破崙的部下,他的圈子和拿破崙的沒法相比,可就是他的圈子使拿破崙沒有及時得到援兵,造成了滑鐵盧的慘敗。

歷史不但曾經被推動過,更慶幸的是,在偉大的人類手下,它還曾被締造過,被改變過。如果說那些有權力的人,也就是推動者的作用是推車子,那麼這些人,這些改變者的作用,就是站在車頂上,爲推動的人指引方向。這些人的偉大和不朽遠勝過那些推動者們。他們纔是真正的偉人。這些人,當然也同時有那個小圈和大圈,而他們的小圈常常很小。但小圈只是大圈的一部分,他們的大圈,可以達到很大很大。

這個大圈叫做“影響力”。它的特性和小圈相似,只不過是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人格修養造成了這個圈的擴大,而不僅限於粗淺的知識經驗等等。一個人的影響力在於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這兩者而影響人類的,就是歷史的改變者。他們的名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就不再列舉了。對於他們來說,那個小圈可以是很次要的(當然也有小圈大圈都大的人,比如馬可奧勒留,林肯等等),他們不需要權力同樣能使全人類聽到福音。權力可以控制人類的肉體,但影響力改變的是人類的靈魂。這些人就是人類靈魂的導師或工程師,他們足以站在歷史之車上,面帶微笑,遙望遠方,輕擡手指。

請讓我們一起感激他們,一起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3

從回想之前讀過的《一個陌生女人來的來信》和《國際象棋的故事》等一些短篇小說中就可以領略到鮮明的茨威格個人風格,細膩心理描寫,浪漫情懷,而這本書中的12個故事時刻大致可以分爲兩類,歷史發生時刻和藝術靈感時刻(主要是音樂和作家),關於歷史,茨威格畢竟是文學作家,更熱衷於或者說不自覺的執着於尋找故事的“偶然性”,而不是揭祕歷史的必然。而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和作家的靈感時刻則被描述的近乎於上帝的恩賜,而第二類中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兩篇則幾乎就是純粹的文學創作了,不過,也的確寫的超級精彩。

關於歷史,茨威格雖然在前序中自言:“對書中描述的事件與人物心理的真實性,絕無一處企圖借筆者的臆想予以沖淡或加強,因爲歷史在她從事完美塑造的那些玄妙的瞬間,是無需乎他人輔助的。歷史作爲詩人、作爲戲劇家在行事,任何詩人都不應企圖超越她。”可是啊,讀了這段話根本不用看正文大概就可以斷定最好還是忽視它,茨威格這股對歷史無法抑制的讚美早已出賣他,他怎麼可能控制得住自己不臆想不添加呢?因爲他本身就是一個不息的創造者啊。

《不朽的逃亡者》中巴爾沃亞等西班牙佔領者“照例”對土著人的血腥屠殺和肆意搶掠,和對上帝的虔誠敬畏,出現過多次對比,這種矛盾和複雜性我不確定是應該歸爲“人性”的一部分,還是更廣泛的歸爲“生物性”,歐洲人自認高高在上的種族優越感,使他們看不到除了全知全能者上帝以外的其他人類種族,貧窮落後的土著人在他們眼裏大概和猴子差不多吧,更或者不如說是空氣中水中肉眼可忽視的`微生物,所以如同喝水吃飯一樣進行慣性屠殺,自然毫無愧疚。土著人的“人性”在歷史中如同水中的微生物一樣被忽視被剝奪,誰能確保有一天地球人不會被更高級的外星文明同等對待呢?畢竟從更高層面的宇宙道德觀來看,這是差距懸殊中弱者既定的命運。好像過於悲觀了。

可是最近讀到的文學作品和曾經看過的影視作品中展現的土著人總是給人這種“隱形”的缺失感,從來都是被屠殺被奴役被驅趕,就好像他們從來不會痛苦、煩惱、不安、愛戀、思念,種族的優越感吞噬了土著人的“人性光輝”,泯然牛羊矣。

至於拜占庭的淪陷,被遺忘的凱卡波爾塔小門,看似荒謬,看似偶然,可是拜占庭的淪陷卻是必然,即使不是凱卡波爾塔小門被遺忘,也會有另一扇“門”。

而黃金國的發現,更像一個極具命運諷刺性的傳說,人類對金錢的慾望輕易就吞噬掉了所有人性,正如第一個故事《不朽的逃亡者》中那個酋長“畢恭畢敬地接待的這些天之驕子,這些強大的、如同上帝一般的外來者,一見到金子,就把尊嚴拋到一邊去了。他們像一羣解開鐵鏈的狗,向着對方撲過去,拔出刀劍,攥緊拳頭,聲嘶力竭地狂吼,人人都想得到比別人更多的黃金。酋長看着這場鬧劇,既驚奇又鄙夷:這是天涯海角不諳世事的人們對文明人的永遠的驚訝,在這些文明人眼裏,一小撮黃色金屬比他們的文明在精神上和技術上的成就還要寶貴。

而蘇特爾的命運,初讀的時候陷在故事中跟着他跌宕起伏的命運而哀嘆,可是如今回顧,卻爲他感到不值,如果不去執着於討回過去的損失,着眼當下依靠他的勤勞和才華也許依然可以富甲一方,可是誰能確保自己面對那樣的財富和不公可以做到釋然呢?太多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擁有自己無法守護的“財富”只會招致禍端,人性的貪婪早晚有一天會毀滅自身。

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兩篇《壯麗的瞬間》和《逃向上帝》,因爲更具文學性的原因,也是全書最愛的兩部分,茨威格對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使得他千百次的復活於後世讀者面前,那種感同身受的掙扎、怯懦和痛苦,拉近了托爾斯泰和我們的距離。至於歌德的那篇,好像大家的興趣更多的都在八卦上面,至於愛情,愛而不得的人不願提起。“他年輕時善於隱藏,成年時善於節制;他通常幾乎總是在鏡像中、在暗碼中、在象徵中去透露他的深沉的祕密;這時他已是位白髮老人了,他第一次毫無拘束地袒露了他的感情。”我願意相信每一份真摯。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4

20世紀初的世界,幾乎已無祕密可言,所有之前地球上未曾被人類染指的地方,陸地或海洋,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當然也有特例,那就是地球的兩極。千萬年來,地球一直以兩極爲軸心轉動着,人們對它們的好奇,可想而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儘管只有些許可能,也會有一些勇士,踏上探索地球“處女地”的征程。北極被征服了,接下來,輪到了南極。

1911年,英國海軍上尉斯科特開始了征程,他的目的地直指南極。在當時看來,他們幾乎準備好了一切,從衣服到食物,再到拉雪橇的西伯利亞矮種馬,一切貌似都在掌控之中。在經過近半年的等待之後,出發的日子終於來臨。

而就在這時,他們驚訝的發現,他們並非妄圖征服南極的唯一團隊,在距他們11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挪威人,也在計劃着向南極挺進,他就是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阿蒙森。國家的榮譽,個人的使命,強大的競爭對手,讓斯科特本人以及團隊感到了沉重的壓力。但是此時的他們還是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因爲一切都是那麼順利,至少看上去是這樣。

但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順利都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困難,隨着斯科特的開拔,馬上撲面而來。先是西伯利亞矮種馬不適宜南極的冰天雪地,在走到比爾茲摩爾冰川時隨着最後一匹馬的死亡,他們不得不使用人力,拉着沉重的雪橇繼續前行;

接着是天氣突然轉變,冬季風的提前來臨,讓本來鬆軟的雪變成了堅硬的“三角鐵”;可最大的困難總是被留在最後,當他們以爲戰勝了一切困難終於要迎來最後的勝利,成爲世界上第一個踏上南極點的團隊時,他們絕望的發現,在南極點上,已經飄揚着挪威的國旗,阿蒙森已經提前到達了這裏。在人類的歷史上,人們往往只能記得第一,第二終會被無情拋棄。夢想的破滅,成爲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任務還得完成,因爲這是他們的使命,雖然這份使命已被別人“踐踏”。收集岩石資料,觀測氣候數據,最爲心痛的是,他們要帶上阿蒙森在南極點上留下的證據,以證明他是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給挪威國王的信。

帶着疲憊,他們踏上了返回的道路,這時的斯科特和他的隊友們,雖然天氣並沒有比來時更加惡劣,但是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克服了,因爲他們失去了精神的支撐,他們現在是以失敗者的身份返回的。

但是上天並沒有因爲他們是失敗者就多給他們一絲一毫的憐憫,困難依舊接踵而至。寒冷的天氣,持續的零下40度低溫,使他們肢體麻木,用凍掉腳趾的腳挪動着;在冰天雪地裏迷失方向,找不到補給儲備點;在費盡周折終於找到儲備點之後,才發現儲備的煤油過少,不足以提供他們迫切需求的熱量。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苦難。大自然終於用它無情的`手段打散了這支勇敢隊伍最後的希望。

先是有人在備受折磨之後瘋了,然後是在一個早上,一位受傷的隊友爲了其他人的生存,在脫下衣服之後,走進了冰天雪地之中。悲壯,催人淚下的悲壯。最後的三個人並非幸運兒,在歷經苦難之後仍看不到未來時,他們不得不選擇放棄,在睡袋中等待着死亡的來臨。

他們真的放棄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在一連串的災難之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他們的權利,但是他們依然堅持着自己的使命,這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仍然堅守着自己的責任。

斯科特用凍僵的手拿着筆寫下了這次冒險失敗的原因,爲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爲他的每一個夥伴的家人留下證明他們是勇士的證言;爲自己的妻子還有兒子留下自己的安慰和希望。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但惟獨沒有爲自己做點什麼,甚至是一份遺囑。偉大莫過於此!

以勇氣挑戰夢想,用生命承擔責任,這樣的人,找不出理由不去尊敬和紀念。

歷史是公平的,這次,它不僅記下了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阿蒙森,也爲後來者留下了足夠書寫其偉大的豐碑,讓我們記住了斯科特。

我們是幸運的,因爲我們有幸在歷史中讀到了這位英雄,偉大的斯科特。向英雄致敬,爲夢想致敬,更爲責任致敬!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5

當看到這個書名《人類羣星閃耀時》,我就意識到這本書與普通的人物傳記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描寫的不再是一個個偉大人物作爲單獨的個體,如何去爲改變命運而奮鬥,而是回到歷史發生的那一刻,從人類的高度,以一種俯瞰的視角,看這些傑出的人們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憑藉自己的意志,作出意義深遠的決定或舉動,從而改寫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讓自己的名字在人類歷史上熠熠生輝。

對於茨威格這個名字,我們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作品《南極爭奪戰》,也就是這本書的倒數第四章,就曾經登上過國小課本。那時,我便被作者的細膩文筆所打動,同時也很欣賞作者對於歷史上這些精彩瞬間的敏感度。時隔多年,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來源,以及總共這十二個歷史瞬間時,我又重新獲得了當初的感覺。此外,我還更加被作者獨特的歷史觀所吸引,欽佩他對於生活的思考與體悟。

人類歷史,浩浩湯湯,伴隨着榮耀與恥辱,糾纏着光明與晦暗,將這上迄千年的歷史反映出來,似乎編著一部大部頭的人類通史都無法做到。茨威格雖說是一位小說家,但也不缺乏歷史學家對於歷史節點的把控力。他以小說家的敏銳,找到了人類歷史的一些瞬間。這些瞬間有的直接決定了人類歷史的走向,有的描寫了人類才華與創造力的噴薄涌現,有的反映了崇高的人性和偉大的品格。而在找到了這些瞬間之後,茨威格又通過小說創作的細膩筆法,加以渲染,讓魯日在創作《馬賽曲》的那一夜噴發的才華宛如絢麗的火花,讓斯科特上校在南極的犧牲顯得更加壯烈,讓格魯希在滑鐵盧的猶豫不決顯得更加令人惋惜。

在第二章《拜占庭的陷落》的結尾,作者寫了這樣一句話“然而歷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無法使業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絕無僅有的一小時所貽誤的,千載難以贖回。”在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圍困,古老的拜占庭帝國向西歐各國發出求援信號時,西歐君主們無動於衷。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十字架被拉倒,世界受到嚴重威脅時,歐洲人才爲當初的冷漠而感到後悔,然而一切都已於事無補,未來的幾百年他們都將受到伊斯蘭的挑戰。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據說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得出一條規律:人的一生通常有七次機遇,把握住一次就會走向成功。一旦都把握不住,那麼將會碌碌無爲終其一生。我們正當青年,可以說還有很多機會在前方等着我們去抓住,去把握。我們切不可耳目閉塞,任憑機遇從我們身邊溜走。從拜占庭陷落的歷史中,我們要從歐洲人身上吸取教訓,擁有開放的胸懷和熱情的態度,對身邊的一切表示關心和同情,才能發現機遇,不會後悔。

發現了機遇後,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那也是無用的,更加令人惋惜。在《滑鐵盧決定勝負的一瞬》中,格魯希面對拿破崙的召回令,猶猶豫豫,浪費了時間。最終導致了拿破崙在滑鐵盧的潰敗,等他趕到滑鐵盧時,戰爭已經結束了。作者寫道“他來得太晚了,永遠太晚了!儘管他被任命爲······但任何東西都無法贖回他原可充任命運主人而他卻對之無能爲力的那一瞬。偉大的一秒鐘,他對不恰當地被召喚來而不善利用他的.人的報復就這麼可怕。”可見,我們在迎來機遇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機遇,並將它牢牢抓住。片刻的猶豫遲疑都是危險,造成的後果恐怕永遠也無法彌補。

對於個人而言,努力拼搏,積極進取是永恆不變的主旋律。但我們同樣也要意識到個人是離不開集體的,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只關注歷史上這些瞬間,或是這些人物的豐功偉績,很容易被他們的光環所迷惑。茨威格也說過“真正的事件均有待於發展”,在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是很多因素成年累月的積澱。特殊歷史事件的爆發,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英雄人物的絢爛人生,反映的是其背後人民的呼聲和歷史的大勢所趨。只有在歷史的夜幕下,伴着周圍衆多的小星星,那些傑出人物的星輝才顯得更加閃耀。

《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6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國,其中蘊含着深厚的令外國人驚歎不已的文化功底,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應由人們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最近,我有幸讀到了一本書,書名爲《人類羣星閃耀時》,當看到這本書時,我還以爲是介紹人類的發明史呢!但是沒想到我纔剛翻了幾頁,便打破了我的猜想。書的第一章名爲“發現太平洋”,後面講的全是各國有名的歷史故事。我慢慢的被這本書吸引了,雖然聽讀過這本書的姐姐說它太無聊了,但我還是看了,並且一口氣讀完了它。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書中的場景。“12位時代英雄,決定歷史的12個瞬間,不可不讀的傳世傑作。”這是書封面上的一句話,看完這句話,我由衷讚歎,“確實啊!”

書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有商人、船伕、君主、各國王子、音樂家與戰士等等。當然,不同的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的商人爲財而不擇手段,而有的卻安守本分,自力更生;有的王子爲篡位而不惜殺害自己的親人,而有的王子卻以禮待人,心胸寬闊,以寬容奪得天下;戰士有的懶散,甚至有的將領自己吃喝玩樂,任憑將士出生入死,但有的將領卻和將士共同禦敵,誓死爲國家奮鬥效忠

從小時候我們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中,便可以明白,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壞人最終也得不到好下場,這正如動畫片中的“喜洋洋”與“灰太狼”一樣。但是我們也知道,邪惡永遠不可能被完全消滅,像影子一樣,只要有光明的存在,影子就永遠也不可能消失,正如片中的“灰太狼”一樣。那麼,問題來了,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___是一個人的文化高低。我們青少年從6~7歲便入學接受教育,爲的就是讓我們青少年從小就傳承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高低決定歷史的走向。

記得在我小時候時,就因爲文化水平高低而大爲尷尬了。那是我剛上一年級不久的事。星期天放假,我待在家裏閒來無事,便看起了動畫片。這時二姨剛好抽空來我們家玩,那時是夏天,天氣炎熱,雖然家裏打着空調,但剛從外面進來的二姨因爲天氣炎熱,有點口渴。便讓我幫她倒一杯水,我便起身爲她倒了一杯水。喝到水的二姨潤了潤嗓子對我說:“Thank You!”我一時沒聽懂,傻傻的楞在原地。不一會兒,自認爲天資聰穎的我想了一想:這“Thank You”一定是哪國吃過東西或喝完水後的一種對提供水或食物的一種感謝。所以我隨口就回答了一聲“不用謝!”聽到我回答的媽媽和二姨都大吃一驚,這反而讓自信滿滿的我有點慌了,以爲自己理解錯誤了。看着我一臉慌樣,媽媽和二姨才緩過神來,對我說“你難道不知道‘Thank You’的意思嗎?”我茫然地搖了搖頭。這讓媽媽和二姨更加納悶了。又問我“那你不懂爲什麼要說‘不用謝’呢?”,我一本正經地說出了我的理解。這倒讓原本納悶的媽媽和二姨開懷大笑了,看着她們對我的見解大笑,小小的我心裏倒有點不平衡了。後來,直到我上了三年級後才明白二姨當年對我說的“Thank You”是英語,意思是“謝謝”,它的答語是“No Thanks”,意思是“不用謝”。經過這件事後,我明白了文化和知識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傳承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公民應盡的職責與道德規範。隨着時代的變遷,歷史的轉變,許多新穎又方便的科技逐漸出現在了我們的世界,供人們使用,造福人類。

來吧,同學們!讓我們傳承傳統文化,擁抱嶄新時代!讓我們永遠記住文化造就歷史,文化的高低決定歷史的走向!讓我們好好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