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8篇[薦]

讀後感2.5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8篇[薦]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1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第一次讀此詩,是在高中時期。當時只記得此詩爲“詩仙”李白所寫,氣勢龐大,想象豐富。現在重讀,又有了諸多感想,不勝唏噓,便將鄙人贅言以續,煩請各位笑納。

該詩寫於天寶三載(公元747),正是李白政治大失敗之時。李白雖爲一個詩人,卻早有報國仕途之志。前一天還曾讓高力士脫靴,賀知章“眼花”,後一天就遇上這大失敗,爲玄宗賜金放還。說的難聽點,這就是皇上不鳥你了。然而,李白卻沒有鬱結於懷。余光中先生說得好: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這豪放之氣,鑄成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開篇便是古代傳說中的瀛洲,天姥山,虛無縹緲,卻勝似仙境,這以虛襯實,表現出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天姥山,號稱奇絕,“勢拔五嶽掩赤城”,不就是宮廷?不就是唐玄宗的重用嗎?繼續看。“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氣勢!”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一幅幅神奇瑰麗的景色和意象:巖泉,緑水,雲梯,熊,龍……浪漫主義淋漓盡致的體現,不愧“詩仙”的稱號!而後,雲之君,仙之人紛紛沓來。突然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活在唐代的屈公子,他體驗過宮廷的繁華生活,又踏遍險峻雄壯的青山綠水。這夢遊,看似虛幻,卻是那麼的真實!

然而,相比於繁華的表象,李白心中的'抑鬱,抗議,連同激情一起在詩中噴涌而出。我們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好似李白抑鬱的化身,然而,他成了太陽,而不是黑暗!這種樂觀豪放的情懷,敢在盛唐時期,也絕無僅有。但是,豪放來的快,去的也快,就那麼一會,“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我突然想笑,因爲我看見的李白,真是那麼活靈活現,他就好似小孩子一樣,那脾氣忽晴忽陰,誠然,一個有着胸中大志的人,遭了貶低之後怎麼能不難過呢?但是,他是李白,他又變回來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句話,響徹雲霄!也終究讓這位詩人名垂千古!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2

上一次聽學彪老師講課已是兩年前了,今天終於有幸又一次走進了學彪老師的課堂。

他講的是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最能體現李白風格的一首詩——汪洋恣肆的語言,天馬行空的想象,夢幻離奇的意境。

如果讓我講,我自認爲講不好,所以我是帶着學習的態度、以學生的身份來聆聽這堂課的。

學彪老師的課依然那樣清新流暢,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整堂課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誦讀,二是賞析。

第一個環節,誦讀。先聽兩遍錄音,第一遍讓學生靜聽,第二遍讓學生跟讀模仿。聽完錄音,讓學生自讀,學彪老師提了四個要求——加入想象,加入情感,抑揚頓挫,輔以手勢。然後讓學生展示朗誦,學彪老師適時加以點撥引導。

第二個環節,賞析。學彪老師沒有逐字解讀,逐字分析,而是先後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請用一個詞語概括天姥山的特點”,第二個問題是“‘樂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此’具體指什麼?”兩個問題把整首詩的內容和情感全部含蓋了,可謂提綱挈領。

學彪老師這樣的設計清晰條理,不枝不蔓。我認爲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課堂設計的好壞。40分鐘的`一堂課就好比一次短途旅行,當然,首先要確定旅行目的地,也就是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然後就開始設計旅行路線,路線設計得是否合理,直接決定旅行者能否順利高效地、節時省力地到達目的地,這條旅行路線的設計就是課堂環節的設計。課堂設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這也正是學彪老師值得我輩學習的地方。

學彪老師講課依然是那樣循循善誘,從容不迫,秉承了夫子之遺風(顏回曾贊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聽他講課總有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感覺,隨着他的引導,不知不覺間便明曉了,領悟了,通達了。爲師者不正當如此嗎?

本節課一開始,學彪老師便提出了一個問題:請用一句話說說你心中的李白。我認爲這個問題設置得非常好。首先,此問題難度不大,且答案並不唯一,每位同學均有話可說,參與性強。再者,一上課便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可以很快進入情境,走進文本。

學生展示誦讀時,有位學生很拘謹,讀得很生硬,學彪老師便俯下身輕聲鼓勵她:“沒關係,放開一點,大膽地加入你的想象和情感,就當其他同學不存在,教室裏只有你一個人。”親切而詼諧的語言讓教室裏頓時充滿了輕鬆的笑聲,朗誦的那位學生也消除了剛纔的拘謹,再讀就好了很多。

整堂課學彪老師都是通過設置問題來推動課堂、帶動學生的,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他又適時地鼓勵、引導。一節課下來,學彪老師從未直接給出答案,也沒有點名提問學生,但課堂卻進行得很順利,這得益於他的循循善誘。

學彪老師曾多次教導我,要學會給學生搭梯子,不要輕易替學生回答,因爲思考過程無法替代。我們的任務就是給學生不斷地搭梯子,讓學生踩着我們的梯子自己採摘知識的碩果。如果學生回答不上我們的問題,就說明我們的梯子沒搭好。所以搭梯子是一門學問,它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學彪老師的循循善誘,不就是在搭梯子嗎?

學彪老師這節課讓我最佩服的是他設置的一個問題——“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此”具體指什麼?

我認爲這個問題設置得絕妙。本句將全詩一分爲二。之前夢境,之後現實;之前寫景,之後抒情。明確了“此”字的含義,整首詩的結構,以及作者的情感,便了然於胸。

讀懂了一個“此”字,便領悟了整首詩的意蘊,真是提綱挈領,舉重若輕。沒有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這個設計思路是很難想到的。

之前我認爲這首詩不好講,就是因爲不知從何入手,這個“此”字不是最好的切入口嗎?學彪老師又教了我一招。

這節課,受益着實不淺。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3

李白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杜甫誇他的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我喜歡李白的詩更是崇拜他的骨氣。我又細讀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詩,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氣震撼且折服。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九是《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遊仙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是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夢境的描寫,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癲,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奇。最後有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繽紛的神話世界。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在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推究原因,李白爲什麼在這裏能寫出使人似醉似癡神迷心驚的詩句,跟他的出身閱歷經歷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開。他是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關心社稷關心蒼生關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藐視世界一切的思想;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好打抱不平。總之儒家、道家、遊俠三位一體,使他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與當權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們的嫉妒壓制排擠和打擊,而皇帝也僅僅把他當成歌舞昇平的點綴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所以他異常苦悶要抒發要吶喊。李白一生大半過着浪遊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以及憤懣苦悶的情緒常常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當他政治失意之後,這種詩也越寫越多越來越好達到驚人的地步。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靜的林泉而是奇峯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起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叛逆不羈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詩裏寫出好像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靈相往來的情景。

李白的詩達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寫作上有什麼特色呢?他強烈的個性和熾熱的感情,在詩歌中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使得他的詩增加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上天入地無所阻擋的力量,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讀來感到熱情奔放親切自然。當現實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藉助種種奇麗驚人的幻想,進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詩歌語言樸素自然和他認真學習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分不開的。他的浪漫主義是有其豐富生活爲基礎的,所以在詩歌中能呈現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當他由夢境轉到仙境在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醒來了,想到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事就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聲。

儘管再次重讀這首詩,李白的詩對我還是有很大的啓發和幫助。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4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夢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幹。但當時文人盛行的通過科舉登上仕途,這與他“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願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躍而成爲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42歲的李白以爲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喜悅地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招致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爲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鬥爭。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深厚的友誼。之後,兩人又同遊樑宋等地。此時,高適也來與他們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李白離開東魯,南遊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 ,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李白的一生大半過着浪遊的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常常是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這樣的代表作。

這一首詩歌開頭便從海客和越人的話語談起,“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在海上歸人的話語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這樣便使人覺得瀛洲很虛無,難以追尋,但越人的口中說來卻又在雲霞裏時隱時現。一開頭,天姥山便有了神祕色彩。接下來作者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作者用誇張手法極言天台的高,而又將天台山與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對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話中的仙山,但作者卻寫來好像真有其山,使得夢有了現實的基礎。作者對高大神祕的天姥山的嚮往,本身就是對美好事物的熱情的嚮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顯了詩人的浪漫的主義氣質。如果說這個夢可以看做是詩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麼,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看出詩人當初隱居山林,想通過終南捷徑來走上仕途,曾經對國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麼美好的願望!

詩人李白在夢中來到了天姥山,在夢裏他來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詩人於“夢”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欲”字承上啓下領提下段“夢”中之事。這足以表明,李白本無此“夢”,這個“夢”不過是他的一個奢望,是他在清醒狀態下安排設計出來的“白日夢”,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測,實則有細緻的理脈。天姥山的風光明淨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鏡,這就是詩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淨土。“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靈運是東晉山水詩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業,但是卻不得重用,他憂憤於心,於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尋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這裏穿上了謝靈運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憂傷。“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涌現,傳說中的天雞在空中啼叫。夢境是這樣的美麗而真實,詩人的夢五彩繽紛,幻想的色彩越來越濃。接下來,詩人爲我們展現了一個似真似幻,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萬轉的山石間,道路彎曲沒有方向,詩人沉醉在這種仙境的美麗中,卻也的不知走往何處的迷茫。

在李白的詩歌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比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詩歌中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然後在這首詩裏,詩人卻只是寫了一場自己無法參加盛會,在極其熱鬧的場景後,我們卻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失落。這種落寞之情讓詩人寫出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樣的句子。夢醒後,詩人轉入現實,夢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詩人該去的所在,追求那樣的行樂,不過是如同東流之水,作者下定決心,從此後,要離開那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放棄那個美麗的夢幻,還是去流連於名山大川,將自己的情感寄託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即然那個仙家之所,帝王之鄉不屬於自己,那麼爲什麼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棄自由,去討好那些權貴們?詩人在感嘆人生無常之後,雖然表現出了消極的一面,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立場去與當朝權貴同流合污。離開也是一種無聲的反抗,遊覽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於遠離權貴。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了對權貴的蔑視,表現出了一個封建士大夫階層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潔身自好,也表現出了作爲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5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詩,別名《別東魯諸公》,是李白與東魯的朋友離別,前往天姥山遊玩之前寫的。

這首詩先描寫天姥山的高大、神奇,進而轉入自己的夢境,詩人在夢中瀟灑自如地遊覽了天姥山的美景,看到滿天仙人飄飛。可醒來時,一切都煙消雲散。由此引發“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慨。抒發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懷。

有感其一

李白把景物描寫得生動細膩,似乎他已經在天姥山遊玩了一番。如果李白整天閉門不出,只呆在家裏讀書寫字,能寫得出這樣揮灑自如的詩嗎?現在有的人,嫌遊山玩水太累,坐在家裏有網絡、有電視,什麼樣的美景看不到?但是,不身臨其境,親身感受的話,能寫出如此美妙的世界嗎?能把大自然描繪得出神入化嗎?因此讓我們走出家門,去親近我們的大好河山吧!

有感其二

李白是個想象力豐富的人。他愛大自然,也珍惜時間,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放一隻白鹿在青崖間,要遠遊時便可以騎上它,任意馳騁。讓他能去更多的地方遊玩。白鹿是仙人的`坐騎,日行千里,還可上天入地。現在我們已經發明瞭這種“白鹿”——汽車、飛機、輪船……李白如果知道的話一定非常高興。

有感其三

李白是一個有骨氣的人。詩中的千古名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讓我們深思。李白的正義感遠遠的超過了我們現在的許多人。他說:“怎麼能討好權貴以求重用,如果這樣的話,即使得到重用,又怎麼會開心呢?”一個沒有真本事的人,如果靠溜鬚拍馬,纔得到重用,那重用他的人也不會是正直、高尚的人,這些人對國家會有什麼好處呢?總有一天這樣的人會被社會淘汰。因此,靠誰也沒用,只能靠自己努力,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以爲我們多麼聰明,多麼了不起。古人的智慧我們也需要學習。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6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以此詩句來概括《夢》詩很得當。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李白用高超的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創設出超拔、光明、壯麗的意境,表達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不懈的追求和堅決的鬥爭精神。

全詩分爲三節。

第一節,塑超拔形象,表傲岸個性。

此節中心句爲“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三個“天”字在一句之中很顯赫,而沒出現“山”字。山卻敢於向天挑戰。“連”,爲齊、平。“橫”,爲遮,含有“恣”“肆”義項。上可與天比高,下可俯視羣山。五嶽是羣山之首,而天姥能藐視它,更無須提周圍的赤城與天台了。一“掩”一“傾”,“視儔列如草介”。天姥形象的超拔,是詩人“壯思”所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思想的藝術表現。

海上仙山不可求,有長安失意之意;“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雲霞明滅”是壯麗之意象,“越人”表天姥之地,與“連”、“橫”、“拔”、“掩”構成超拔之勢,傲岸之性。

第二節,夢遊天姥,表理想境界。

本節可分五層:

一層:嚮往先輩,以求神會。

“我欲因之夢吳越”,最主要的原因嚮往先輩謝公。謝靈運(385—433),出身世族,世襲康樂公,南朝宗王朝抑制世族,政治無出路,“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出爲永嘉守,恣意遨遊,寄情山水,曾遊天姥等高山,蔑視權貴,後被誣告謀反,被殺。李白對這位開創山水詩的先輩是非常敬佩的,自己青年漫遊就有謝公的影響,現在失意,“因之更加思念,”“因之”一夢而到謝公的宿處,並“腳着謝公屐”,而同步青雲。

追隨謝公以表蔑視權貴的決心。這裏還創設一個淡雅、明靜、清新、飄逸的'意境。“明月”關照護送,是個性化的、情感化的,是至愛的。這種情感是失意的人最可求的,而明月即天意,這裏的“送”與後來“仙之人”的“迎”,是有意呼應的。意在表明自己的高貴之軀豈可與糞土王侯可比。“淥水盪漾猿啼”,突出自然清新,暗比官場混濁腐蝕。

者的威嚴之美而讚歎。“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進一步表神威,來抒發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劈殺之氣。物我合一,感受自然的雄健美,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增強自我已被世俗壓迫得幾乎奄奄的剛氣。

第四層:天門洞開,羣仙來迎。

此層是夢境的高潮。詩人激昂之際,仙境爲他敞開無限宇宙、無限光明,高遠澄清。心爲之酣暢,雖登高而不及。儀仗嚴整,陣容強大的神仙,飄然而來,仙樂悅耳,色彩繽紛,爲迎遠客而來,爲迎“謫仙”、“詩仙”而來,榮幸之至,興奮之至。這是詩人現實中的理想境界,《西上蓮花山》《四月上太山》都有這仙境描寫。與屈原“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於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同出一脈,同表一志。是對長安權貴的極大蔑視。

第五層:魂魄悸動,煙霞頓失。

驚心動魄的場面,卻可即不可求。現實是殘酷的,理想是壯麗的,“一生傲岸若不諧,思疏媒勞志多乖”,詩人不能不爲之“長嗟”不已。

總觀夢境描寫,詩人在遊覽中追求清靜、光明、生氣、奇豔、雄渾、剛健、飄逸的境界,使自身不斷得到愉悅和昇華。

第三節,正視現實,養我傲骨。

現實中應及時行樂,不要囿於名利,不要受屈於權勢,應追求超拔,追求高遠,享受世間美好的東西,遠離污濁之地,珍惜時光,于山水之間陶冶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金錢可以揮霍,生命不能揮霍,我材不可揮霍。“鳳飢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羣雞,刺蹙爭一餐。(《古風》其四十)離開長安,不是人生失敗,而是人生進取。這個決心和志向在安史之亂後得以展現,他加入永王幕府仍是青年時的志向“安社稷”“濟蒼生”的摧動,永王兵敗後,流放夜郎。遇赦後仍密切關注時局的發展,當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途因病而還。與杜甫一樣,成爲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主義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墊”(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直至病死,未完已志。瞻前顧後,李白在長安失意之後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暫且的,是在養志,在養傲骨,而非真的歸隱。因此說,萬事東流水,行樂世間也是積極的。

“別君去兮何時還?”此句詩人似在思慮,沒有明確回答,這“還”暗指還長安,施已志。如有“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機會,那麼可“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7

李白曾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杜甫曾經誇他的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的詩歌不僅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得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我喜歡李白的詩,更加崇拜的是他的骨氣。由於要寫博客必須提升自己的素質,我又細讀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詩,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氣震撼並折服。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是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夢境的描寫,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癲,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奇。最後有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繽紛的神話世界。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探究原因,李白爲什麼在這裏能寫出使人似醉似癡神迷心驚的詩句,跟他的出身閱歷經歷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開。他是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關心社稷關心蒼生關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藐視世界一切的思想;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好打抱不平。總之儒家、道家、遊俠三位一體,使他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與當權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們的嫉妒壓制排擠和打擊,而皇帝也僅僅把他當成歌舞昇平的點綴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所以他異常苦悶要抒發要吶喊。李白一生大半過着浪遊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以及憤懣苦悶的情緒常常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當他政治失意之後,這種詩也越寫越多越來越好達到驚人的地步。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靜的林泉而是奇峯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起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叛逆不羈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詩裏寫出好像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靈相往來的情景。

李白的詩達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寫作上有什麼特色呢?他強烈的個性和熾熱的感情,在詩歌中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使他的詩增加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上天入地無所阻擋的力量,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讀來感到熱情奔放親切自然。當現實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藉助種種奇麗驚人的幻想,進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詩歌語言樸素自然和他認真學習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分不開的。他的浪漫主義是有其豐富生活爲基礎的,所以在詩歌中能呈現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當他由夢境轉到仙境在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醒來了,想到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事就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聲。

儘管再次重讀,李白的詩對我還是有很大的啓發和幫助。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有感8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怎樣的豪情壯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又是怎樣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飄搖,羽扇綸巾。盛唐的繁華怎能容得下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長安的街橋又怎能承載這位詩仙的無盡才氣。醒也罷,醉也罷,無盡的感慨融於妙筆,匯聚成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人們常常同時提及李白與杜甫同時提及。世人稱的"李杜"便源於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銅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後者瑰麗。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樣的沉酣恣肆,一樣的飛動豪邁,也一樣的有西部的異國風情。唐三彩有大漠風沙,長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駝鈴與酒與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國與西亞的一個文化之謎,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謎。李白的血液裏,涌動着胡騰舞的音樂,寶藍色的幻思與琥珀般的酒色,涌動着中古時代西域文化的熱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祕的瑰麗。

李白,他是酒仙,他是詩仙。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衣袂一揮便是無限風光。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的代表作,帶我們走進了李白那充滿奇幻色彩的夢境。想起李白的豪邁,又不覺得聯想起了易安的婉約。幸甚至哉,於是作詩一首。

"陰陰翳翳,縈縈繞繞,飄飄渺渺飄飄。電閃雷鳴之勢,山巒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轟作響,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驚,神仙鹹在其間。

洞中碧落無垠,路不見,深眸望斷天涯。日月流輝,風光金闕宮殿。青雲彩霞爲裳,風作馬,紛紛來下。虎鼓瑟,鸞駕車,風飄仙樂。這次第,怎一個樂字了得?"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後,遇到的一灣明月。溫情,飄逸,有仙人之氣,送詩人以自由美麗的山山水水。我們看看李白,他夢遊天姥,一覽仙境,可他並非消極避世,仍然胸懷天下。所以纔有夢的醒,讓自己清楚地認識這個社會,承認這個事實。這樣的人,是痛苦而偉大的。自始至終,他依然記得少年的`壯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顆精忠報國的心啊!

壞才,可以不遇一時,但不會埋沒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無處施展,於是便把滿腔熱血傾注於一根筆桿。於是,我們雖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們收穫的卻是一位華夏奇才!

李白,是什麼讓你的內心如此堅毅,是什麼讓你的步履如此堅定。我想,那該是你的一腔愛國之情吧。

李白,願我可以大聲吶喊出你的詩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