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彙總10篇】

讀後感1.77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惡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惡意》讀後感【彙總10篇】

《惡意》讀後感1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意是從童年時期開始萌發的,剛開始他和日高在學校都是受欺負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個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負得很慘,他也不會低頭。

但野野口被欺負過後,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負,於是他轉換了角色,加入欺負人的那個行列。

雖說這樣,然而欺負其他人對他來說也是另一種被欺負,內心也充斥着不忿,因爲他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後還幫助“老大”騰尾壓着那個想逃跑的女生,讓他進行施暴,被迫成爲共犯。

由於他的膽怯,造就自己過着這種受盡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雙手沒有沾上這些骯髒的事,他恨他的潔白無瑕;同時他也恨自己,爲什麼不能像日高那麼犟。但最終最恨還是日高爲什麼要這麼犟,因爲有他的對比,自己就會顯得特別懦弱。

失敗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發酵,而日高一直對他的好,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憤怒,他憤怒日高爲什麼能對他這麼好,爲什麼不介意他從前的`事?

種種的負面情緒,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長大後的成就與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說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寫寫兒童小說,這種對比差更將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撕開一條裂縫。

癌症的發現,終於是將那條裂縫撕開到最大,他壓制不住那些通過妒忌、不甘、羨慕等情緒製造出來的恨,而騰尾美彌子的出現,更是刺激他要動手的決心。

不想讓過去的不堪被公之於衆,想給耀眼的他撒上污跡,這種種的想法都是因爲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態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卻一直不能實現,不但如此,還離這個目標越走越遠。

而最終他把一切的錯都歸咎於日高身上,因爲自己不能做到,因爲自己不能實現,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擁有,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這樣人,社會上有不少,他們扭曲的心態認爲,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爲別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們又沒有曹操的自負,不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來。

只能在這陰詭的地獄裏被魔鬼蠶食自己,然後吞噬他人。

《惡意》讀後感2

最後一個讀完了這本書,前面看大家的讀後感,對這本書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但在自己讀的過程中還是不自覺的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想,被作者牽着鼻子走,雖然前面很快就知道兇手是野野口,但好奇他的殺人動機,後面看他的自白,還真相信了,以爲日高真的是那樣的威脅者,還同情野野口,後來經過加賀的分析推測,真相浮出水面。真是情緒起伏,一波三折,作者能夠引領讀者跟着他的思路走,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通過這本書,我也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相信別人說的話,還不知不覺的`進入角色,漫想其中。

野野口大費周章的計劃殺人,也深諳人物性格刻畫的力量,所以最初的時候讓大家都以爲日高殺死貓,給人留下先入爲主的傾向,後面又各種表演,甚至花費大的力氣抄襲書作,編造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不僅毀滅他人人格,還要搶奪他人死後的聲譽和榮耀,此心惡毒至深,令人毛骨悚然!是什麼原因這麼恨一個人,我不禁思考……最後一章道出真象,野野口從小被人欺負,家人的不良影響,內心深處深深的痛苦,他從害怕惡勢力,到成爲惡勢力幫兇,我相信他的心靈已經扭曲了,因爲嫉妒,他要殺日高,他嫉妒日高沒有和他一樣屈從,他恨的情緒來自於對自我的厭惡,但是又沒處發泄,所以把這一切歸咎於善良的日高,憑什麼你受欺負不和我一樣痛苦?憑什麼你也同樣被欺凌,最後還能勇敢的走出,而且還首先實現我的夢想?於是,野野口內心深處的惡,自然而然有所指向,就是那種心態“你的存在都是一種錯誤”,你越善,越優秀,越襯托出我的無能和醜惡,所以我覺得野野口一切恨的根源還是對自己的厭惡,但是潛意識又無法克服,所以就只能欺善怕惡,這也是人性醜陋的一面。

作者給大家把人性的至惡層層剖析,攤開了展示,真的讓人脊背發涼,都說就怕流氓有文化,野野口老師應該就屬於這種流氓吧……

《惡意》讀後感3

一直對大熱的東野圭吾不甚感冒,總覺得他的書過於陰暗,負面情緒與人性之惡描寫的太入木三分鞭辟入裏,生活已是如此艱難,還是多看點陽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過兩本。每次談及他,很多人都會說《惡意》和《白夜行》纔是他的代表作,於是還是忍不住看了這本《惡意》。

看完之後,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惡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否合理,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裏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窮追不捨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不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之後去設計出那麼多那麼複雜那麼循循善誘的環節來掩飾自己,至於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惡意,確實在書裏也展示了各種惡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歹毒,有因嫉妒產生的怨恨,有因懦弱產生的自卑,以及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慾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爲虐,還有被欺凌後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後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後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着與人爲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別人;也不要嫉妒別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並非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錯誤,儘量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錯誤去掩蓋另一些錯誤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寫到最後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儘量吧。

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後似乎是輕描淡寫有意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爲態度對於孩子的影響。

《惡意》讀後感4

在一個早晨,我讀完了《惡意》,然後去廚房準備早餐,一邊準備一邊想着書裏的情景,有那麼一瞬間,有種後背發麻的感覺,你永遠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惡意。

書中,善良的日高不遺餘力地幫助少年夥伴,即便在學生時代被夥伴傷害過,也不影響他日後對夥伴那種真誠地幫助。這個夥伴就是野野口,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複雜的人。或許他曾經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幫助。但對於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強,比他優秀。以致成年後,得知日高成名,主動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幫助,另一方面內心的妒忌遠遠超過感激。後來,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書,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最終,野野口內心的`妒忌戰勝感激,謀劃殺害了日高。看完書之後,我心裏撥涼撥涼的,妒忌是多麼可怕,它能可怕到讓人不顧一切地去殺害對自己有恩的人。

在《惡意》中,作者通過層層推理,向我們展示了人性背後的惡意,也從側面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校園暴力,直到今天,校園暴力仍然是一個殘酷的問題。再比如家庭教育,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總是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野野口的母親就曾經在他面前,表達過對日高的不屑一顧,後來野野口對日高的一系列行爲,誰說不是少年時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這個社會很殘酷,也很現實。事實上,在讀《惡意》的過程中,我總會不經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輕時候的大伯,走南闖北,跟隨好幾位師傅,學了很多中醫本領,後來回到家鄉,偶爾給人治病,大伯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給鄰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錢。可是他的善良並沒有感動別人,很多人不花錢把病治好了,還到處說大伯的壞話。小時候,我總是不明白,那些人爲什麼要那樣做,後來長大了,經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我終於明白,那些人那樣做,是因爲妒忌。妒忌讓他們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原則。

《惡意》反映了社會的某些真實狀況,在讀它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言語,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確實是這樣。我們最難防備的就是人性的惡意。作者:海葉

《惡意》讀後感5

之前,我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一本書《惡意》,雖然是第二次閱讀,但我依然覺得百看不厭。

故事主要說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彥被害,他的妻子與好友野野口修發現並報警。加賀恭一郎參加此次案件的調查,再經過分析後,發現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動機是因爲日高邦彥一直把野野口修當作影子作家來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還將野野口修心愛的女子殺害,於是做出這樣的慘案。因爲犯案動機合理合據,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將這可憐人的案子結了。

一般的推理小說到這就結束了,但當我看到這時,書本還有很多頁,於是我懷着好奇心繼續看了下去,卻越看越心寒。

加賀恭一郎在後續情節中思考出幾分不對勁,於是他繼續調查了下去。卻在這樣的調查中挖掘出一個黑暗而又足夠真實的事實:野野口修用了一塊塊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這些布叫假象。

爲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爲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彥纔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惡狼是野野口修。他製造出假證據,即使在僅存的歲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彥。而他的犯罪動機只是因爲在年少時日高邦彥對他伸出的援手使他產生的自卑,以及在未來日高邦彥對他提供幫助時所產生的嫉妒。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這句臺詞使我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人性更加記憶深刻。我也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它是這麼說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爲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爲了自己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惡意,殺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但這還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步驟。”

是呀,人性就是這麼可怕。只不過是藏在心中的惡意,卻是一場慘案的開始,這種就算我得絕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讓我感到心悸。而最後加賀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術前,也給這個案子打下了終結的記號:

“最後,我衷心祝你手術成功。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能活下來。”

“因爲法庭正等着你。”

《惡意》讀後感6

“我相信你心裏的封印是在意識到死亡的那一刻解開的,你無法忍受就這麼抱着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你過去的祕密這一事實。”

加賀警官對躺在監獄病牀上的野野口先生這樣說道。

直到最後一頁,才明白這位兇手的殺人動機。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還以爲這本書的後面還會寫一個故事,這個關於“暢銷作家被謀殺”的'故事應該就這麼結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爲和暢銷書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脅做他的影子寫手(代筆者),忍無可忍之下才選擇謀殺。

誰知道不是,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是這樣寫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寫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後又接到日高先生的電話約他見面,之後,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書房發現了日高先生的屍體。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記,他在手記中寫到:我突然興起一個想法,想把這番體驗記錄下來,就用我的手寫下朋友遇害的悲劇吧。我在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後來,你才發現,這份手記只是加害人對警察和媒體的誤導而已,不僅如此,這位心思縝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從一年前就在準備這場謀殺。當你跟着情節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時,你會覺得背後一陣陣發涼。

最初,野野口引導警察從完全不着邊際的方面偵查,當加賀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證據時,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個點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爲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軌,還造成了很大的輿論。

最終,在加賀景觀的直覺引導和大量調查下,才確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殺人動機,那就是心裏暗藏的對日高先生的惡意,那仇恨深得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因爲日高先生在學生時代對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對方的怨恨,還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長大成人之後,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無法自拔。特別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這裏的惡意,也可以稱爲“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與惡意,它便慢慢變大,直到佔有你。

《惡意》讀後感7

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願我身敗名裂。讀完《惡意》,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

還記得問朋友看完《看不見的客人》之後的感想時,他說,“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壞的人!真不敢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這麼壞的人。”

當我讀完《惡意》的前半部分時,我的內心深處也充滿了一個呼喊:“怎麼會有向日高邦彥那麼壞的人!”

竊取朋友的構思,還假裝一副好心的樣子吊着他,理直氣壯地找影子作家,絲毫不覺愧疚。

然而,這纔不是真正的“惡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樣,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剛以幾本小說展露頭角的新人作家,發現他是兒時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彥,並將自己最近新構思的小說交給他,希望他能推薦給編輯,但在此過程中與日高的妻子產生了婚外情,並因受盡相思之苦想要殺了日高僞裝成強盜殺人案件,結果被日高發現並留下了證據。後來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說微微改了改而發表並取得了非常好的銷量,所以輕而易舉地放過了自己,後來日高拿着證據要挾野野口修繼續爲自己寫作,日高的妻子懷着滿腔的愧疚自殺於貨車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與日高有口舌之爭,真正成爲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後,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將前往加拿大,自己終於再次決定殺了他。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樣一起殺人案件,其實只是單純的報復殺人,也許有一點“惡意”吧,畢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卻只有1/4的報酬,還有完全得不到的掌聲與鮮花。但這樣的“惡意”,可以成就殺人,作爲殺人動機也能說得通,卻構不成一本暢銷小說。

是的,小說。

一個22分鐘或者一個44分鐘的柯南案件,也許到這裏就結束了。但是,東野圭吾的小說纔是真正開始。

《惡意》讀後感8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卻分明令人感覺沉甸甸的書。從櫻花到殺貓事件......一個個伏筆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過癮。

本書還探討了校園暴力:將同學衣服剝光,纏上一層一層的膠帶扔至體育館;往同學書包裏扔狗屎——“欺負一下而已”,“僅僅是看他不爽罷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惡意的傳染”,膽小無能的普通學生,爲了不受校園暴力者欺負,成了共犯。

加賀曾遇到一位飽受欺凌的學生,加賀教他武術,希望他能堅強起來。可他卻在又一次被欺負時,拿起飛刀,刺進了帶頭那人的左胸。進管教所後,他再也不願見到加賀。爲什麼?是怨恨加賀教他武術間接導致他動手,還是因害怕看見加賀失望的樣子?我覺得是後者。

後來啊,那些曾參與校園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着,與普通人無異。那些被欺負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創傷卻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沒什麼大事”就能治癒的。

“惡意”這個題目取得很妙:不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對日高產生的惡意,更是指校園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產生的惡意,至於爲什麼——“看他不爽而已。”

殺貓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殺的貓,在手記上卻說是日高所殺,因爲與案件並無什麼關聯,所以警察沒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卻有了對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懷疑的種子,也促進了他計劃的實施。

實施殺人計劃的第一步,竟是人爲製造一個殺人動機。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結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實動機。計劃之縝密,只是爲了貶低日高人格,讓其死後受世人晦罵,這種惡意,實在令人喟嘆。

製造各種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警察因認爲它們是能指認嫌疑人的重要證據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個心理學大師,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維弱點。這個和殺貓事件都很讓我覺得思維定勢之險,唯有跳脫了思維定勢,才能追尋到真相,加賀是真的很厲害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全篇結構特殊,文字張力十足,伏筆滿滿,很有東野圭吾的味兒。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間韻味,唯有親自閱讀方可體會。

《惡意》讀後感9

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就算被捕,就算堵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達成自己的目的。這種想法,這種惡意,真是駭人聽聞。就像本書腰封上所寫“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直擊人性最深處的醜惡。

日高的親切,善良,明媚都與野野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日高面前,他自卑,他嫉妒,而這惡意的種子早在國中時代就已深深埋入心底,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生根發芽。看着這世上自己最厭惡的一個人竟然率先一步成爲作家,而自己卻在遭受命運帶給自己的磨難,怨恨上天對自己不公的同時,死亡也在一步步向自己靠近,那一刻,這惡意的種子終於再也無法被鎮封,破土而出,形成了一把刺向日高的利刃。日高的死是他計劃的第一步,只是他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是爲了隱瞞國中時代那可憎的過去。而他真正的殺人動機是破壞日高辛苦構築的一切,讓日高受到世人的唾棄,身敗名裂,讓世人同情的目光都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最終獲得日高問世作品真正作者的美譽,將日高所有光環強加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日高所擁有的一切! 當真相被一層一層揭開的那一刻,我們在拍手稱讚的同時又驚歎於整個殺人計劃的精密,更看到了整個佈局後人性的晦暗和陰冷。

其實看到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野野口他嫉妒日高的人格,正是因爲他嫉妒,他得不到,所以他纔想毀了日高,這讓我想到很多電視劇裏的臺詞:“既然我得不到它,那我就毀了它”!也許這纔是最深的惡意。

東野圭吾的這本小說將人性的醜惡寫的那樣的徹底,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惡”猶如萬丈深淵,你根本無法去想象一個埋藏惡意的人最終可以做出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惡意的產生,善與惡本就是一體,一步天堂,一步地獄,只是看你如何抉擇!

《惡意》讀後感10

一直對大熱的東野圭吾不甚感冒,總覺得他的書過於陰暗,負面情緒與人性之惡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經是如此艱鉅,還是多看點陽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過兩本。每次談及他,很多人都會說《歹意》和《白夜行》纔是他的代表作,因而還是忍不住看了這本《歹意》。

看完以後,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歹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不是公道,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裏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窮追不捨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否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以後去設計出那末多那末複雜那末循循善誘的環節來粉飾自己,至於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歹意,確切在書裏也展現了各種歹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惡毒,有因妒忌產生的怨恨,有因脆弱產生的自卑,和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願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爲虐,還有被欺凌後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後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後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着與人爲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並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毛病,儘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蓋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寫到最後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儘可能吧。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後彷彿是輕描淡寫成心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動態度對孩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