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第七天讀後感

讀後感1.07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七天讀後感

第七天讀後感1

讀完第七天,覺得酣暢淋漓,好像自己經歷了這七天,從生至死,一生,好長也好短。楊飛成長的故事是讓我覺得最最溫暖的。對於生養的問題,究竟是生親,還是養親。沒有經歷過的人所說的理論性或者普遍性的觀點,都純屬虛構。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不算個問題,生的沒養怎麼親?人是冷血動物,你只有對他好的時候,他會反過來報答你,對你好;你若不理睬,不重視,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顯而易見,這是個弱智的問題。

楊金彪二十一歲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從火車上生下的孩子,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我禁不住會去想他是如何笨拙地給孩子換尿布,在漆黑的夜晚火車的轟鳴中安撫着哭泣的孩子,如何把奶充好放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讓奶保持和自己心臟同樣的溫度,把孩子拴在自己腳上讓他在方圓幾米內活動,在自己青春悸動的日子裏用所有的精力看護這個漸漸長大的孩子,拋棄孩子時候的惶恐和後悔,我愛這個父親,遺憾的是,爲什麼沒有碰到一個好姑娘,能夠接受他和他的兒子。

在那兒說那裏就是我們這兒,鼠妹和7號,小敏的爸媽,譚家鑫一家,李月珍和27個死嬰,楊飛,李青,楊金彪,他們都在一個死無葬身之地裏重逢,猶如重生,又獲得永生。

這本書有更深刻的感情,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才能領會。

第七天讀後感2

真的非常佩服餘華的才華,用七天的故事敘寫了一本書。語言也是像往常的風格一樣,平素但又有力量。讀餘華的書真的能夠了解很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這本書也有很多的不同點在於講一個死者因爲沒有墓地等問題重遊故地,回憶起很多的以前的時光。因爲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災中沒有逃出來。回憶起她的前妻,父親,鄰居,親生父母親等等一切與他相關的人事。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切都太有緣分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後的日子裏能夠相遇,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那麼幸運。楊飛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親,死後通過種種人的介紹,尋找,最終找到自己的父親;楊飛死前沒有見到李青,死後在尋找回憶的路上,來到他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見到了李青等等有緣分的事情。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運安排那樣的隨其自然。

我想我能夠明白餘華寫這本書的寓意,從這些死的人看出社會的動盪不安,人們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金錢和權力是多麼的重要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還是在死後的生活。有錢死後可以有更好的歸宿,不怕屍體被腐爛,不怕靈魂沒有歸宿。雖然沒有錢死後生活的條件也沒有很差,但是隨時間的流逝,屍體日月腐爛,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終的歸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緣分,希望能夠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邊的愛,但同時不要怕給予別人你的愛。

第七天讀後感3

我與大部分讀者的觀點不太相同,我不認爲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只是一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書。

事實上,是大家對餘華這部小說的期望值過高。通篇環境是在光怪陸離的死後世界,一如餘華往日的荒誕,只是這次的荒誕,實在是讓人提不起來探究的興趣,基本上是社會負面新聞的縮影雜糅,敘事也平淡無奇,尤其是第五日的內容,索然無味,幾乎是硬着頭皮讀下去,但餘華將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安排的很巧妙,這是值得稱讚的地方。

餘華本就屬於大師,而這篇作品幾乎讓讀者覺得爲了悲觀而悲觀,經常也有讀者跳出來捂着胸口,我好悲,我好悲。然而,我覺得是一種無病呻吟,強行賦愁,對於很多悲劇,也沒有給出合理的應對方法。

先鋒文學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敘述話語本身言說敘事本身,但本篇作品多處敘述重複多餘,多處雪霧的象徵性描寫也刻意重複,倒是顯得做作。

文章的主題大體上是對愛的追尋和歌頌:楊飛與楊金彪的父子情,楊飛與李青的愛情,張李二人整日吵鬧的友情,鼠妹與伍超的愛情等等。社會一定存在很多黑暗和不公,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這些愛情親情友情還是可以信任,還是需要窮其一生去追尋。

正是站在死者以後的視角去寫作品,才更能讓我們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相遇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每一個選擇;也正是那些喜悅,哭泣,悲傷,無奈,痛苦,後悔,才真正構成我們鮮活的人生。

第七天讀後感4

第一次看到餘華當今時代的書,仍跳不出傷痕文學的特徵,讓人悲痛,憤慨,卻又無能爲力。在交通發達和通訊飛速的21世紀,一個剛剛死去的孤魂野鬼在頭七中四處漂盪,遇到了許多與他生命有交集的熟人,回憶了他簡短的一生及所在城市裏荒唐的時事。記憶裏的人有多溫暖,回憶時就有多傷感,這本書裏最動人的還是關於親情的描寫,沒有華麗辭藻或過分拔高的'文學形象,用樸實的文字平鋪直敘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卻讓人淚如雨下。有些人批評餘華將各種時事熱點集合在同一作品之中,沒有應有的文學素養。我無力反駁作者,因爲這些事都曾真真切切在現實中上演,也無力吐槽他們故意找茬,普通人的挫折在熱點的轟炸之下顯得如此驚心動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不斷輪迴,是生命的自然規律還是我們習以爲常麻木不仁?不會再寫餘華傷痕文學的書評了,這世間本就如此,哪裏還有一塊淨土,哪裏還有什麼死無葬身之地?

史鐵生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更好的活着。

第七天讀後感5

當人死了之後,我們剩下什麼?

楊飛以一個已逝之人的視角看着,死後,人會穿殮衣,需要墓地。而在殯儀館,所有死去的人等着市長的“屍體”先下葬。什麼時候連燒骨灰這種事情也要分等級了?

楊飛度過了死亡的七天,他沒有人給他買墓地,也就意味着他“無法下葬”,他在人間與死亡之間的一片空白之地。他遇見了他曾經的戀人,他去過的麪館夫妻,他救過的女孩。

漸漸的,他遇見了更早的“無歸人”,他們沒有皮肉,只剩下了一架骨架,他們依舊有着要吃和睡的習慣,但是這裏沒有日月,沒有晝夜。

這裏能死敵化爲朋友,因爲人死了恩怨也消了;這裏擁有愛,一個女人照顧27個孩子,夫妻還是夫妻;這裏人人回憶幸福,懺悔自己的罪行;錢財在這裏無用。這裏是平等之地,但對於一個人,這裏也是孤獨之地。

這裏可以懺悔,卻無法改變事實,有人暗自爲了他人拋棄未來,有人隱瞞事實爲求兒女更好。一切,在死後說清。

這裏有一段話,在這本書的結尾∶我對他說,走過去吧,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第七天讀後感6

內容簡介:“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裏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第七天》選擇一個剛剛去世的死者“我”(即楊飛)作爲第一人稱敘事者,由“我”講述死後七天裏的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則蟬蛻給與“我”相關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

主人公楊飛是主環,這一主環分別連套一些不同的次環,次環又連套次次環,從而形成多重連環式結構模式。分別是楊飛——李青——李青的後夫,楊飛——楊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楊飛——楊金彪——養父兄弟姊妹,楊飛——鼠妹與伍超——肖慶,楊飛——李月珍夫婦——楊金彪,楊飛——李月珍夫婦——二十七個嬰兒等均構成一個個三連環結構。三連環結構涉及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所謂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是指由第一人稱敘事者“我”蟬蛻到下一個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敘事者的敘事方式。楊飛到“死無葬生之地”後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鄰居“鼠妹”,她認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鄰居肖慶,肖慶爲大家帶來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陽界的消息。於是,故事的講述者就由楊飛蟬蛻到“肖慶”,然後“肖慶”以第一人稱爲大家講述“鼠妹”到“死無葬生之地”後大家所不知道的關於伍超的故事。

第七天讀後感7

相信很多人都是看過這本書的,而我最近也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給讀完了。但是在讀完以後,我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

因爲裏面的故事實在是太讓我壓抑了,甚至現在都沒有緩過來,但是不可否認這本書是一本好書,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書。

這本書在人去世以後揭示了人的幸福生活和不幸的生活,揭露了這個世界的殘酷,很人與人之間的無情和貪婪。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親人。

但是在這本書中也會讓我感動的時候,比如說父愛的偉大,友誼的美好都是讓我感動的。或許是因爲在作者的筆下這個世界是那麼的殘酷,所以這些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不太注意的東西現在卻那麼的立體吧。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真的是太大了,讓我去感動,讓我去流淚,讓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深刻的就是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她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的事情,她想要用死亡來解決自己的一生。

在這個時候她是有多麼的無助,多麼希望別人去幫忙。但是並沒有一個人去阻止,甚至有的人給她想出了各種死亡的方式。

而他們的做法讓我想到了鍵盤俠,他們有的時候在網上隨便的打打字就可以讓一個人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做法真的是太可惡了。

標籤:讀後感 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