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1.6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那天,還是那天,時間,還是時間,但,但我,還是我嗎?時間之輪停止運轉,沒有前進,也沒有後退,只有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無助地徘徊。我緩緩地向前走,不,早已不是走了,應該是拖了,拖着,嚥着血淚拖着,拖着那早已失去生命侓動的腳板,請仔細看大地的痕跡,那只是無力的拖痕,卻無堅挺的腳步。

我麻木地拖着,不知這場路途還有多久,我未能給自己一個時限,因爲前方等待我的是生命的茫然,在這個茫然的天地,什麼都可以想,但又什麼都不能想!

不知過了多久,來到一個荒蕪的古園,喔,不,是一個被遺忘的地壇,這個地壇被時光長流所埋沒,世人可曾還記否,也許他們匆匆掠過,腳下所踏的就是昔日的痕跡。咦!在地壇中,隱隱約約,有個身影,我咪着空洞的眼,爲什麼,身影又是站,又是坐在輪椅上,孰真孰假,我的雙眼早已被矇蔽,看不透了,恐怕只有大地上的痕跡來辨別了……

是的,他的身影終究抵擋不過時光的衝擊,也會被時光長流所埋沒,但他所踏下的痕跡卻不容磨滅,他那璀璨的道路,鞭醒了我那沉溺在美好卻又殘忍的夢中的我,心中那快將消滅殆盡的火在吶喊着,向那渾濁的`黑夜咆哮着。也許你認爲自己是最悲哀的,殊不知別人會有比你更銘心的痛苦,世界上沒有悲哀的人,只有認爲自己是悲哀的人。當處於黑暗中,最不可怕的是死,最可怕的是迷失心中的光明,成爲黑暗的提線玩物,自己被自己用鐵鏈所束縛着,呼吸着壓抑的空氣,就連自己伸個小拇指也要經過種種程序才能允許,而陽光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不知有多少人沉溺在那美好的理想世界,如麻醉劑一樣使你沉醉於其中,現實,你可曾還記否?再美好的夢,究竟是縹緲,風一吹,便化爲青煙,消散於這天地,只留下虛無,空蕩的心,連那腳步也是虛幻的,醒來後,只是加倍的殘酷的現實,暴風雨來臨時,心中的支柱已倒,任憑它肆意侵蝕着,內心的信念已倒塌,在黑暗中享受着很痛的樂趣,那肉體的傷痕已無所謂了,無所謂了,無所謂了,肉體的痛楚怎能攀比上精神的折磨,一個人存在這個世上,最大的價值就是心中有活下去的信念!!

難道,難道,就這樣了嗎,就這麼結束了嗎,一顆心就這麼沉寂了嗎,就這樣了嗎?

不!不!還沒有結束,就如書中所說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讀後感你也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永遠有着這麼一個定律,凡是有光的地方註定會有影子,影子並不可怕,他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當夢魘來臨時,只有兩個抉擇,跟影子融爲一體,你的前方沒有盡頭,只有無底深淵,你的靈魂被撕咬得連渣都沒有或肩負起影子,一步又一步堅定地向前踏去,記住苦難並不可怕,並不是扼殺人的武器,反而是希望的母親,是的,在現實中,一個母親必須要走這一遭,承受如斷了十三根骨頭,那深入骨髓的痛,才艱辛地產下母親的希望,只有經歷過艱辛,才能彰顯出希望真正的價值。

也許你這樣認爲肩負起影子,註定要一生與痛苦爲伍,一條黑暗的路,註定沒有盡頭,而且肩負起影子,比跟影子融爲一體,更加清晰認識到那無窮的痛楚,和最終結局還是一樣,沉寂在那輪迴的黑暗,這樣有意義嗎?!

不要只看結果,要看過程,是的,無法脫離這個命運,但在這條道路上,能撒下希望之種,儘管一顆心倒下了,但會有許多更滾燙的心繼續踏上,種子不知混合多少血與淚的結晶,已根深蒂固了,永駐於大地上,也許有一句話能表明心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舊的生命旅途並沒有結束,而是作爲下一代的指路標,在他們人生旅途上抹下讓人無法釋懷的一筆,讓他們明白生命真正的價值。

請記住消亡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起點。

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這句名言,永記於我的心案。

我與地壇讀後感2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風,如果它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裏,激情澎湃地撩動我們心中那條敏感而脆弱的神經,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它深藍深藍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藍很藍,藍得像風寒病人的臉,藍得散發出一陣陣詭異而神祕的氣息。它令我想到壓抑恐怖無生還之地的黑洞。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藍色的,但是它就像一個單調的調色板,有時候加點白色,有時候抹點藍色,因此它的藍是多樣的豐富的,組合在一起形成絢麗而耐人尋味的藍色世界。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生與死。這是一個在死亡線上僥倖被死神遺棄的幸運兒所必定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上麻木忙碌的人們所沒有時間思考的問題,這更是一個人對生命絕望卻還殘留不捨的時候徘徊不定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一個正值狂妄年紀的熱血男兒所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命運的作弄,史鐵生先生便恰好在這個狂妄的時候成爲了那個不幸的幸運兒。也正好,地壇適時出現,天時地利人和才釀造了史先生筆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着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它必定會來,它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因此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不需抱怨生在何時,不需尋覓爲何生,不需擔憂死的降臨,不需計較死後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輛沒有轉彎後退剎車的汽車上乘坐,生是起點站,死是終點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車的快慢變速中焦慮,在估計着終點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視着地上的坑窪,那麼不論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態,車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還是街道上的霓虹燈影都會與之擦肩而過,遺憾地成爲省略的過去。死是不必急於求成的,我們何必去在乎它呢?我們不能匆匆忙忙趕時間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遲到的擠車族。

母親的愛與關懷。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爲他擁有一個睿智溫柔的母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支撐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學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母親的睿智和引導。可惜的是,直到母親去世,遲鈍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濃烈的愛。那份遲到的真心實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書中每個角落裏激盪,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們。任何情感,一旦錯過了懂得珍惜它的時機,錯過了履行回報它的有限期,再怎麼後悔莫及也是徒勞。史先生含恨後悔爲什麼不能早些想到這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否則也許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話很讓人痛心和感動“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是對母親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遺憾和悔恨。獨愛《秋天的懷念》。北海的菊花開了,卻沒有和母親一同去看看。這種遺憾是一生的痛,無法言語的。

母愛的重量是永遠無法估量的和計算的。人類有再豐富再深淵的想象力也無法想象母愛的力量。風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們能通過周邊事物的動態來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強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隻能吹起一片葉子的微風,也可以是能瞬間吞噬一座城市的颶風,也許它能更強勁。風是大自然的霸主,因爲我們無法估量它,也許它能摧毀整個地球。母愛亦如此。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智慧。細細地品讀它,無盡的精彩會在思想中跳躍迸發,無盡的感動會在心裏汩汩流動。

最後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藍,卻顯得不那麼驚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與恐懼後對人生的豁然開朗,正如在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攀上懸崖後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經歷了生死的磨練後顯得更加沉重且珍貴罷了。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說實話,讀過汪曾祺散文的輕逸瀟灑,讀過梭羅散文的自然空廓,讀過林清玄散文的空靈明澈,卻從未讀過史鐵生那般的痛苦中尋求解脫的掙扎。那麼痛,又那麼輕,像生命一樣。痛苦中,輕盈彷彿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間。輕盈裏,卻藏滿了屬於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壓彎,重到靈魂都要破碎,重到親手將它擡起的那刻世界都在爲你而歡呼和嗟嘆。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壇裏有作者對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過這荒蕪的園子,四百年的時光,卻未曾讓這園子衰敗。我想正是這匆匆過客們的生命印記賦予這座人類文明的'產物能夠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這裏來過一對中年夫妻,園子看着他們由中年步入晚年,見證歲月流逝。這裏來過一對兄妹,感情那麼深厚,卻抵不過一句命運,將愛變得那麼難那麼難,揹負着世人的指指點點,哥哥將癡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脈裏鼓動的親情,抱起生命裏那一份沉重。這裏來過一對母子,那是四年來好多好多個太陽落下的日子,母親滿懷焦灼地尋找着自己的兒子,找到了便在樹影下看兩眼然後轉身離去,找不到便仍然獨自憂心和害怕,而她的兒子正看着日影爲殘缺不全的身軀而疼痛不已,他們的目光追隨着不知誰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陰影籠罩着他們。

在這裏,在地壇,在這樣一個荒蕪卻沒有衰敗的園子裏,命運的齒輪推着平凡的人們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麼濃烈,讓每個人都透不過氣來。

史鐵生在地壇裏絮絮寫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掙扎的歷程,似乎滿滿都是陰霾。可光明依然從黑暗的夾縫中透過,刺痛人們的雙眼。

“先別死,再活着試試看”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或許接受命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或許接受苦難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來人間走一趟,就是將酸甜苦辣鹹都嚐遍。

史鐵生將所有苦難寫成命運對他的修煉,其間有萬千苦楚,他卻掙扎着學會安然接受,然後再將平淡日子裏的思考寫成文字,爲這個紛擾的世界留下一點哲思,留下一點痕跡,然後再如一滴水匯入大海一般,消失在這廣袤的世間。

這其中我最愛那篇《好運設計》。作者用一整篇文章去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生。一個人生來榮華富貴、身體健康、天賦異稟,直到成人都順風順水。似乎他應該是最滿足於現狀最滿足於自己的一個人。但我們不禁要想,一個人若事事如意事事順遂,從未遇到苦難,也從未遇到挫折,那他究竟因何成材?即便他已成材,志得意滿無所求之人,又如何擁有進取心再往前衝往前跑向前看?又怎麼會有進一步的成就。似乎人生總要有苦難。可是擁有諸多苦難的人生又怎能算作“走了好運”?那麼“好運設計”似乎又變成了一紙空文?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離,不能沒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時失去了距離便一時沒有了路途,一時沒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時失去了興致和活力,那樣我們勢必要前功盡棄,那道陰影必會不失時機地又用無聊、用乏味、用膩煩和麻木來糾纏你,來噁心你”

然而作者告訴我們,要有“距離”。萬事萬物,都不可過滿,始終保持一段與“夢想”的“距離”。距離產生追尋,距離讓我們渴望靠近,渴望讓我們勇敢地去奮鬥,奮鬥不息讓我們的人生擁有非凡的意義。

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裏,我們揹負着希望、壓力、挫折、苦難、比拼、榮譽……

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淖,讓我們失去掙扎的力氣,甘心沉淪。然而《我與地壇》告訴我們,苦難不可避免,正是因爲苦難,所以我們擁有了與夢想的“距離”,也擁有了追逐與改變的勇氣。

我與地壇讀後感4

算來這是我第二次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了,心靈的共鳴許是我最大的收穫吧。讀着這書,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聽一位知己細細地向自己敘說他生活中的種種,他的遭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有人說,《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而滄桑,但我卻並不認同,大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緣故吧。在我看來,《我與地壇》給人的是一種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人生的靜美。說到人生,不可迴避的便是出生與死亡。記得上大學時,常常爲着“人爲什麼要生下來,爲什麼要活在這世上”的問題所困擾,想不明白想不透徹。且每每對同學、朋友提起,他們都勸我要想開些,在他們看來似乎我是有着自殺傾向之人,總讓他們覺得不安。想了許久也沒有想透,卻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裏多了些開朗活潑,日子過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爾這個問題仍會從腦海中蹦出來,但常常也是儘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將這種思緒排擠到腦後去。近日來,這一問題又頻頻在腦海中閃現,不得排遣,遂又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對於生與死的問題,我沒有想明白,而史鐵生在地壇呆了那麼多歲月,卻終究是想明白了,在書中寫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一個事實,既然只是個事實,想來也只有接受罷了,已經無謂爲什麼生下來,爲什麼來到這世上。心中的不明與疑惑稍稍有些明瞭。

讀《我與地壇》,除了可以讓人靜靜思索這生與死的問題,也讓人深深感受到母愛之偉大,親情之彌足珍貴。史鐵生在截癱之後,他的母親每天生活得都是戰戰兢兢,想去關心安慰他,卻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語言在那時都蒼白無力,最終需要自己的兒子自己在心裏真正想明白了。那時,他母親的痛苦與無奈就如作者寫到的“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個時候,他母親的痛苦豈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親去世後,他也有過“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之感嘆。但也是在他母親去世後,他纔對他母親當年的心情有了些許理解,對自己當年對母親的態度感到悔恨。這真正是在教我們如何珍惜母愛,珍惜親情。到此處,不免也想到我的母親,她那樣瘦弱、那樣平凡,甚至她還是個隻字不識的文盲,可她也是這世上一位偉大的母親。無論是小時候,還是我已經長大工作,母親的關愛從來也未曾改變,可她也從未將愛掛在嘴上。我的母親是位農村婦女,繁重的農活和瑣碎的家務,我總在想她那樣瘦弱的身體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終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終都將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顧得細緻妥帖,這就是母親,只要自己的孩子過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勞都會選擇默默承受。

其實,讀《我與地壇》,在這深切感悟之外,還讓人得到了心靈上的淘洗與安撫。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着看似簡單實則極爲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裏有人與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廢棄的園子卻是充滿着溫情,彷彿這園子裏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靜靜的傾聽者,教人可以心無旁騖地述說自己,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都認真安靜地聽着,讓你的感情真實地抒發。曾有人說,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說得真是對極了。如今的世界,喧囂、躁動、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瘋狂,因爲人們已經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隨波逐流在名利場上不可自拔。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謂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薦給大家讀讀,所以便有此作。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在一個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麼可做的,可因爲種種原因,心境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瀏覽,找找能夠閱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了我。點開網頁,看了目錄,字數並不多,便開始閱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一天搖着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了之後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我想回去了纔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境是極其複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明白今後自我還能幹些什麼,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此刻獨自去了。安靜的地壇公園成了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心看着公園裏的一切,變爲細細觀察公園裏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最終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爲。他大膽地開啓了一個夢,記錄自我的所見所聞,記錄每一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看慣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後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後,纔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我只是默默地關注自我的母親。他後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我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可一切都來不及了,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後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我的不是了。他給自我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閱讀,便不願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彷彿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忘記了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爲,母親因爲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爲每一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閒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纔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樣維繫自我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我又如何成爲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能夠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爲,也都能夠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爲,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理解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最終肯坦然理解自我苦難的生命,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激他在我今日心境極不好的日子,給了我啓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於理解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僅有他們都有所呈現,我們的生命纔不會是一潭死水,纔會激盪起美麗的漩渦。

活着,好好地活着,無論現實的你是什麼樣的狀況。

我與地壇讀後感6

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的陽光真的挺好,晴天朗照、楊柳和風,毫不吝嗇地向人世間傾灑着愛與溫暖,彷彿在盡力洗滌着近幾天來不幸的消息。我搬來一張椅子,捧起一卷書香,坐在院子裏,奢侈地享受着這冬日裏的暖陽。一院一人一書,聽一犬一吠。人啊,有時候只想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與這本書的邂逅彷彿晚了一些,像火車啓動三分鐘之後的人還未進站。那是在新華書店一個安靜的下午,它靜靜地躺在書海里,等待有緣人的拾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有緣人,但我知道,它是我的“有緣書”。仿若隔世般度過了整個下午,天色漸漸昏暗了下來,便不捨放下書目匆匆離去。再次撿起這本書,已然半個月之久。

斷不知開篇費了如此的筆墨,我想,無聊的話也自有無聊的人喜歡聽吧。

那是一片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又缺乏靈氣。偶然坐着輪椅進來的那個少年,用文字鑄造了它新的靈魂,給予它不一樣的“園生”寫照。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或許當第一次作者走進地壇的時候,人與物便已渾然一體,難捨難分。這是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壇,普通到很少有人會踏進來;這又是一個不平凡的地壇,千百年來,它看風看雨,看日行越走人世更迭,濃蔭處供奉了所有的記憶,隨時提醒着那悠遠的夢想。於作者而言,地壇其實更像一個載體,一個沒有生命卻孕育生命的載體,在這裏,有對母親深深的懷念,有對人生深沉的`感悟,它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地方,死亡談何容易,最難的是生存呀。

當作者失去雙腿,無法再跳再跑的時候,他的命運便和輪椅綁在了一起,這一綁就是一生。當時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怎容得如此生存,他曾無數次想過死,他覺得坐在輪椅上的一生便是無意義的一生,他幾乎絕望了。有個聲音安慰他說“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他知道人終歸是要走向死亡,只不過是時間早一點晚一點而已。沐浴在母親小心翼翼的關愛之中,他看穿了生死,便決定活下來試試。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他開始感知世界的美好,一草一木,一鳥一獸,於他而言,變得如此敏感而又富有溫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最令我動容的便是母親無比深沉的愛吧。她用生命延續着兒子這苦難的一生。當初的作者,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裏,一遍遍抱怨着世界的不公,可是他卻忘了,比他更痛苦的便是他的母親。作者天天去地壇,一去就是幾個時辰,殊不知,在這幾個時辰的短暫時間裏,他母親內心的煎熬是如此的漫長。她倚立門旁,那句“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看似是疏解兒子心裏的沉鬱,實則是在自我安慰呀。哪個母親不希望孩子快樂,哪個母親不擔心孩子做傻事呢。越長大越發現,作爲孩子,我們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會隱藏自己,報喜不報憂是我們對父母最好的回報。我們知道,世界上能因爲我們高興而更高興的是父母,因我們傷心而更傷心的也是父母。他們也許有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比起我們的成就,他們只是希望我們開心。原來,小時候我們那隨口而出的一句“健康快樂”竟是對家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對自己最好的祝願。

爲作者感到慶幸的,不止有一位如此深愛他的母親,還有一羣攜手共進的朋友。作者雖然坐在輪椅上度過了下半生,但是他所領略的大好河山不遜於其他一個普通人。

貫穿全文的便是作者心裏的壓抑和沉悶,幾許消沉,溢於言表。人於世間,休論公道。他不知道厄運爲什麼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也被這不幸的突如其來猝不及防。他用文字記錄下回憶裏的片段與印象,他用筆墨寫下追夢與生命的精彩。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但是讀過之後深感珍惜當下是如此的重要,珍惜身邊所有的人和物,珍惜你所能做的任何一件事,珍惜你所能抵達的任何一個地方,日出日落、朝夕更替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也很坦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筆下,記錄着春夏秋冬,記錄着變或不變,記錄着時光,記錄着人世間的愛與奉獻;在古老而沉靜的地壇,感官被戲劇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鏡下被他詳細咀嚼,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下,他纔可以擺脫世界的目光,擺脫塵世的束縛,只有自己,思考着tobeornottobe。

關於人生——“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完美可以在巔峯時帶來幸福感,缺陷卻可以在低谷時帶來坦然。相信地壇也有玉砌雕闌、門可羅雀的時候吧,那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磁鐵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還有那眼底充斥的嚮往,無不是它傲視周圍的資本。可是當浮華褪去,時代更迭,當欽羨的目光統統散去,它會慶幸,坍圮所帶來的坦然,自己用年華沉澱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的向它輸送着一份踏實。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後纔會思考什麼叫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後,才能正視什麼是挫折。他真的很幸運。在這嘈雜的世界上,還有一塊聖潔的處女地供他棲息徜徉,審視自己的生活,直麪人生的苦難,尋找活着的意義。讓他有機會看到時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關於母愛——“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於無聲中恰如其分的滋潤着兒子心田每一隙乾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着兒子的起居,揣測着兒子的想法,理解着兒子的倔強與敏感,母親從未給兒子帶來多少麻煩或不快。因爲母親的默默承受所帶來的'舒適感,甚至讓兒子忽略了母親的心情,彷彿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後,母親已然離去,這個遲遲沒有參透人生的“少年”,終於聽見了母親的埋藏多年的呼喚,同時,也看到了天邊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過車轍的地方,也有母親“茫然又急迫”的腳印。愛如空氣,而母親永遠只是遠遠的看着,看着……

關於角色——“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常以爲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爲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爲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爲是衆生度化了佛祖。”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說不公道,而是說在上帝的角度,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綠葉舉出紅花,醜女造就美人,衆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臺,爲夢想奮鬥過,哪怕是永遠的平平碌碌,永遠的默默無聞,依舊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紅花固然絢爛,但是一片綠葉,又何不是爲世界增添了一份陰涼呢?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很公平,在讓他失去了身體的支撐點後,賜給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人世更無常了些。

夕陽下攜手同行的戀人,不知道曾經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可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如果說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載你進入作者精心營造的世界,那麼,當我讀完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後,便是在被度化後的生命裏經歷了一遭。這一遭,在現實生活裏可以是短短的幾十分鐘,在精神生活裏,卻可以是千年、萬年,甚至永恆!在說《我與地壇》之前,我們不能迴避史鐵生高位截癱的軀體,否則,我們就無法仰視他宗教式的靈魂!

文章用了七段來寫“我”在地壇中長達十幾年的生活,時間靜靜的流淌,地壇依稀如昨,地壇裏的“我”卻經歷了世事變遷,從青年到中年,從最初在地壇裏“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生。這樣想了好幾年”,到後來“我”終於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對生與死都有了虔誠的信仰。而這種信仰的降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地壇這座“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園子”,譬如“祭壇古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對於“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不是作者掙扎中的吶喊,而是掙扎中的微笑與坦然,是和尚打坐時的大徹大悟,是對自己命遠的救贖!

在這樣一種心如明鏡、淨無瑕穢的精神世界的背景裏,“我”眼裏的時間、時間籠罩下的地壇、地壇裏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來!於是,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讀者講述了三者之間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與“我”處在同一場景裏的人,都被同一張大手操縱着——命運;都被同一種力量剝蝕着——時間!當“我”羨慕的中年情侶不覺中成了兩個老人,當每天清晨唱《貨郎與小姐》的小夥子再也沒有出現……當那個晴朗的日子讓“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當那個喝酒的老頭、來去匆匆的女工程師都成爲“我”生活中的牽掛時,讀者和作者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心靈的共鳴:“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是衆生度化了佛祖”。在這些人當中,給予“我”最深觸動的是“我”母親!當“我”終於懂得“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時,讀者分明聽見了“我”由於深深的憾疚共振出的心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既然選擇了活着,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別人的眼裏稍微有點光彩,在衆人眼裏能有個位置,於是“我”玩命的寫,“我”爲寫作而活下來,寫作是“我”全部的慾望。在這裏,作者重新在穹天下鋪陳了生與死,並明確地告訴讀者:其實人真正懼怕的不是死,而是活!但怕活不等於不想活!因爲你還想得到點什麼、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說愛情,比如說價值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慾望!

作者對地壇這座門壁淡褪了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的園子,充滿了感恩!在他的心裏,地壇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可以容納它的,只有心與墳墓!即使有一天聽到了死亡的召喚,“我”與地壇,也會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說:“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不早了!”但是“我”的靈魂還會在太陽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還會在生命重生之際,回來!

作者用細膩筆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滄桑古園,實則是他的精神家園!既是他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度化的地方;更是他將時間物化了的地方……此時,我們隱約聽見了在宇宙慾望下輾轉的生命,在春天的樹尖上呼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部散文不僅讓我欣賞到了語言的魅力,更讓我領悟到一個殘疾人對於生命的冷靜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簡介的話,我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華,雙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變故。可是卻完全看不到他對生活的絕望,甚至是些許的抱怨。

在他的筆下,文字是那麼靈動:“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中;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寫自己有多麼的痛苦,或者誇自己多麼堅強地與病魔作鬥爭。彷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卻拋開着一切不談,他不寫自己怎樣痛苦地掙扎,儘管他卻是經歷過,忍受着。他只是自己一個人來到地壇,看着屋頂的檐頭逐漸退去了顏色,看着地上的昆蟲在慢慢

地蠕動,看着地壇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時合上書,透過斑駁的陽光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需要怎樣的堅韌!與他的命運比起來,我是多麼的幸運!我還有愛我的父母,我不會像他一樣只考慮自己,而全不顧家人,最後只留下嘆息。

作者筆下的地壇是個包羅萬象的小世界,準確地說地壇裏發生的一切都沒逃脫作者細膩的'眼光。

病痛,讓作者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在這個地壇裏,早些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大媽,她佇立在角落裏,用一種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着裏面一個搖着輪椅的殘疾人,可惜她後來不在了;還能看到一對經常來散步的夫婦,那位婦女挽着丈夫的手臂,從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聽到小夥子嘹亮的歌聲,開始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後來是“賣布嘞”;還有一個每天圍着地壇跑的年輕人,聽說成績還不錯,只是因爲犯了點“錯誤”,沒有公開過他的成績,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對撿“小燈籠”的兄妹,後來才知道那個漂亮的女孩是個智障。

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關,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愛,簡單而平淡的愛情,對於挫折不幸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的答案。

人問什麼要活着?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所以要活着。至於要怎麼活,與其說作者自己戰勝了病痛,倒不如說是從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着。

生活本來不是一件易事,會有各種煩惱,會遭遇各種不幸,但還是要活着,不是苟且地活着。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頓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生活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到處都是對摺磨過後的饋贈。沒有苦就沒有樂。

地壇是作者心靈的園子,作者時刻沒有忘記,也沒有走遠。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在他的文章發表後,在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他始終不忘記裏園子裏看看,像以前一樣靜靜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經開着打着“成功”字樣的大船遠去,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忘記了自己爲什麼要出發。也有人爲了達到目的,打翻別人的船,讓羨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許有一句話是對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樂時光永遠也找不回,只是在記憶裏還有它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院子,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思考的空間,想想爲什麼活着,想想身邊的人,想想未來,想想夢想。它可以沒有地壇那麼悠久的歷史以承載生命之重,可以沒有高大蒼翠的樹木給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個安靜的環境,纖塵不染,摒棄了那些醜惡與不快樂,操場邊,媽媽的懷裏,有涼風的屋頂。

就像《中國合夥人》中的經典臺詞:生活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就讓生命在此刻暫停。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一個故事,一個有關一個殘疾人的故事。他年紀輕輕就落得殘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樣在操場在歡笑的跑來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帶着的輪椅。他喪失了很多常人的快樂,但他還是很堅強。母親的激勵,自我的感慨,雖說也有惆悵的時候,但一次次的停過。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終於她的兒子明白了,她的兒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經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兒子一個人的苦思。他的兒子一次次的希望時間可以重來,但逝去的不在回頭,看着地壇從開花到落葉,從抽芽到朽去。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單的一個人。

看着大雪覆蓋着熟悉的地壇,也許只能感到那種無能爲力。時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後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後天後悔。無奈的搖搖頭,只能但看這白雪皚皚的地壇。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這不變的風景,人生好像一場夢。快醒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錯下去。每個人如同過客,指不準哪一天自己就到頭了,也許你會感嘆自己還有好多事沒有做,也許你還會不捨這塵世。但有誰可以去改變,超脫輪迴。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爲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鐵生早老了,身體的病痛一次次打擊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過眼還是雲煙。不懂,不清,那些是哭還是樂。塵世有太多的的不確定,也許不是可以說的出的。心有話,到了嘴邊也許不再是那個味了。

死亡,總會來,它難已預料。命運,總神祕,它讓人心酸。

夕陽還在照在那習慣了的地壇,一輛輪椅遠去了,也許它不會再來了,也許它不會再出現在這習慣他的地壇,但他的文章已經永遠留在這裏。

記住,曾經有個地方,叫地壇。記住,曾經有個人,就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我與地壇》讓我感動。

爸爸曾說,感動不是覺得這個人太慘了,我想幫助他;而是,這個人原來和我一樣啊!我或許還不能說自己和史鐵生很像,既沒有像他一樣雙腿癱瘓,也沒有寫出他那樣的驚世篇章,但我確實曾和他一樣想離開。

曾經,我被來自外界和內心的各種壓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幾近崩潰。我不止一次盯着天花板上一塊塊掉落的牆皮問自己:“我一輩子都要像這樣熬不出頭嗎?”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並不是一句玩笑話。沒有目標和生之願望的日子是最艱難的黑暗之日。在某個想就此了斷的夜晚,突然從半睡半醒中驚醒,反應過來自己在想什麼,突然就泣不成聲。

幾百個夜晚,天幕轉暗,我就戴上耳機,去附近的公園,聽着很吵的音樂,發瘋般地走上十幾圈。其實我很明白史鐵生爲什麼不願待在家裏,而想去地壇。家裏太安靜了,在一個內心已無希望的人耳中,寂靜時刻會如針扎般刺進心臟。地壇有着自然又不聒噪的蟲鳴,起碼有些生氣,“園子荒蕪並不衰敗”。

對一個抑鬱的人來說:“人生很美好”,就好像衝一個窒息將死的人說:“周圍空氣很清新”。痛苦不發生在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對這樣的事,我媽媽和史鐵生的母親選擇了一樣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囑與沉默。

我一直以爲媽媽不知道我當時那麼多消極的想法,而一年以後,媽媽說起當時她看見我寫的一些東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時會出事,我頓時回想起自己最後能走出來的原因。

在一個天色蒼白的午後,我終於站上了窗臺。當我伸出手,顫抖着握住把手時,卻遲遲不敢拉開。窗外,雪花飄飄。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開窗戶,我的自尊心和倔強就絕不會允許我回頭了。我已經記不太清當時的心情,或許當時自己已經麻木了。

我想起了媽媽,父母只有我一個孩子,我走了,他們怎麼辦?親情有時是一種累贅,我只想讓自己的離開輕如鴻毛。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些畫面,在小公園的.草地上,我穿着一件明黃色的小裙子,手裏還攥着一朵未開的蒲公英,我們都笑得特別開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們了,害怕它們會整瓶炸掉。而現在,我才發現,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隱隱回甘。我從未放下這世間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爲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並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極點時,纔會回憶起曾經那些如雪花般縹緲又美好的往事。我頓悟,之前的我總愛遠望天邊緋紅的雲彩。

看吧,人們總是喜歡遙望,好像望得越遠就越能夠忘記曾經的脆弱與天真。最後卻發現,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這之後,我才終於開始回想媽媽在我的不眠之夜裏到底經歷了什麼。她說,每次我出去的時候,她就把家裏其它地方的燈都關了,只留一盞客廳的燈,然後坐在沙發上,什麼也不做,時不時看一眼掛鐘。其它時間就翻看我寫的文章,一遍遍地擔心。她和我說的時候,我哽咽了,淚水矇住了雙眼。

她其實比我痛苦。那段時間我都不怎麼願意和她說話,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說過,爸爸只是不斷安慰她,沒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爺說,但她覺得他們看出來了,因爲姥姥雲淡風輕地對她說:“我已經給佛祖上過香了”。

我第一次覺得我的家很堅固。

我也覺得我們家很幸運,我和媽媽都熬過來了。

但史鐵生的母親沒有,他比我悲哀。

從那以後,我一直非常樂觀,不再把所有的順逆看得非常重,我很願意這樣活下去。我曾把生活當做一個任務,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然而現在,對我而言,生活是一個機會。而且正因爲我經歷過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進那個我拼盡全力才逃出來的漩渦中去,我要奮鬥,用奮鬥改變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運。

每個人的夢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沒有體驗過史鐵生的苦,但最後的釋然都是一樣的。

有人覺得,生而爲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生而爲人,結果已定,不必抱歉,盡力而爲。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

我並不認爲他是多麼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爲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又復痛,複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溫的,還能流動,那麼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後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於這“寫”,這比言語更爲私密,更爲透徹,更爲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着。可是還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着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麼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於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回憶,也就是第一二部分的“記憶與印象”後邊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散文和小小說,內容比較繁雜但都折射着一些人生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開頭很想引用書中的這句話: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地紮根在記憶裏”。《我與地壇》是我一直心心念唸的一本書,原因其實很簡單,國小課文裏節選了本書中的《秋天的懷念》與《合歡樹》,這麼多年過去了,國小的很多事都已模糊甚至淡忘但我的心裏一直存留着那兩篇課文中的一些場景,印象深的一個是母親爲了讓癱瘓的兒子有活下去的希望而做的一系列努力,另一個是母親突然離去,而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小時候寫關於母愛的作文,總是在那湊字數,要麼就是拿什麼“優秀作文選”胡抄一通,內容大多都是“生病了,母親冒着雨或者是雪把我背到離家很遠的一個醫院”那個時候總覺得“母愛”或者是“父愛”必然要轟轟烈烈,一定要伴隨着什麼大事纔可以體現出來。慢慢長大以後才發現當時的自己有多麼的愚昧或者說無知,其實,母愛的偉大恰就體現在一些微不足道我們總是會忽略的小事上。

我們的母親千差萬別但我們所受到的“母愛”一定是一樣的,母愛只有方式的不同,沒有程度上的差異。我的媽媽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她對我的愛就體現在她的嘮叨裏,總是嫌我穿的夠厚,吃的不過多,挑食……上了大學離家較遠,耳邊沒有她的嘮叨,沒有曾經想象之中的輕鬆與自由反倒覺得很不習慣。

其實人總是善於忽略自己身邊的那些美好,等到有一天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曾經有多麼地幸福。就像作者在母親離去了後,在回想往事時才深深悟出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搖着輪椅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從早晨到晚上,一直呆在地壇,心裏只默唸着一句話: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自己了……

此外,書中關於住院的那個文章也是使我印象頗深,可能是因爲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吧。我住的病房原本是兩人間後來由於醫院病患太多加進來一張牀。是一位72歲的老奶奶,來自農村,沒什麼文化,看起來很精神,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前幾天是兒子照顧她,由於正值秋季兒子不久就回去收莊稼了。老人一個在醫院,過了幾天女婿過來照顧她。

每次一日賬單發下來時她總是在那嘟囔着要出院,老人說自己辛苦一輩子存下了一萬來塊錢,在醫院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久花的差不多了,自己已經72了,再活能活到哪去?自己沒能力掙錢了,不能再給兒女們添負擔。終於,在她的存款耗盡的時候她出院了。每次想到她時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只能用五味雜陳來籠統的概括。猛然間想到那次去乾陵,在地宮裏於庚哲老師講到盜洞時說道盜墓賊裏父子盜墓時一定是父親在上兒子在下,因爲父親不會殺兒子,兒子卻有可能殺父親。

書中關於理想這個話題使我觸動很大,沒上大學以前我的夢想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我可以爲這個夢想放棄玩的時間,把我的所有都用在學習上,即使每天站着都困得要睡去的感覺,但晚上躺在牀上的時候覺得自己活的很充實,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上了大學後的夢想是四年以後我能夠成爲一名合格的老師,最起碼不能誤人子弟,揹着學生的罵名。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我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我無端地想起曾經讀過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不可以做和尚,但你不可以不想做和尚。他不是說夢想的到達,而是說夢想的永在。無論可否到達,都不可沒有那樣一份永久的供奉。夢想是我們前進的燈塔。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裏卻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說服自己才能看着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癒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爲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說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隱藏着內心的痛苦,鼓勵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裏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着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爲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爲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着不是爲了寫作,而寫作是爲了活着”,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爲了活着。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着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那是一座廢棄的園子,坐落在一個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樣隱忍,琉璃、硃紅、雕欄玉砌是當初年少氣盛的憑證;如今,浮誇的,無力的,是剝蝕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殘喘。

這園子,是地壇。

那是一個悲慘的青年,出生在芸芸衆生之中。他也曾豪情萬丈,心頭翻滾着熱血,想要去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可憐!命運造化弄人。彷彿一夜間的事,青年的雙腿癱瘓了,在最狂妄的年紀,留下了一生的殘缺。

這青年,是史鐵生。

緣分使然,他們相遇了——一個瀕臨絕望的少年與一座荒涼寂寥的園子。他們有着極盡相同的生命遭遇:盛開以後的凋零,喧囂以後的死寂。他們擁有過同樣華麗的過去,也承受着同樣失意的現在。

正是有過同樣苦痛的種種,纔會讓他們不期而遇,又相見恨晚——地壇用它的沉靜、從容包容了史鐵生的煩躁厭世。他們不盡相同的內蘊,就更像是那個荒園爲史鐵生準備好了一切——在一片浮華里爲他設計了一個清幽的所在。每當史鐵生脆弱的時候,去那兒,僅僅爲了從一個世界逃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沒有嘲笑,沒有憐憫,沒有唾棄。他可以爲自己療傷,療治另個世界帶給他的心靈與肉體的傷害。

這樣微妙的聯繫,讓史鐵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與活着的樂趣所在。也正是這樣的.聯繫,讓他開始用逐漸回暖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他感受到地壇暗涌的生命力,隨處茂盛得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地壇讓他思考了命運,思考了人生,思考了歸宿。他內心的情感一時間迸發了,他對於母親的歉疚,對於母親生前爲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說:"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我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在這座古園中寫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壇似乎有了生命。他會着眼於那裏的一片落葉,一聲鳥鳴,一隻爬蟲……在史鐵生與這園子朝夕的十幾年光陰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個練歌喉的青年,那個苦苦等待的捕鳥人,那個讓他迷戀的女工程師,那個怪誕悲催的長跑家朋友,還有那個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們座標軸之上各自的生活軌跡都在地壇這一點與史鐵生有了交集,他們彼此走進對方的生活,體味着上天爲人人佈下的曲折苦難。如他自己所言:"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就整本書而言,它在讓我讀到史鐵生與地壇發生的種種的同時,也帶給我思考——我們的生活不會處處都是好運。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設計。就如同我們不能設計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設計該如何面對種種命運。在一些看上去很難過又讓人絕望的坎面前,可能會挫敗,會怨恨,會迷茫……但這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沒有什麼過不去。

書裏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爲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爲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在史鐵生寫下的這段看似平和樸實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運長河,那條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幾近乾涸,但這就是命運啊。我們不得不聽從,又不得不接受,但我們對於那些不順暢,是否能像史鐵生那樣坦然接受,並淡然對待呢?即使中間有掙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嗎?

或許史鐵生體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賜,無比珍惜又時時不安地等待分別時刻的到來……

想到這裏,思緒又慢慢被拉扯進現實世界裏。回顧生活,確實,坑坑窪窪、煩惱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併接納這些荒蕪。因爲我堅信,當真正走過朝夕繁華之後,這些看似的種種苦難,亦是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