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人生》讀後感15篇

讀後感6.08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

8月3號的晚上,我習慣地打開QQ,看着學生們在閒聊,一種溫馨而又熟悉的感覺,彷彿是在教室裏看見他們。靜靜地看着他們,不忍心打擾,卻又忍不住想和他們說幾句。

想起剛寫的校長留下的作業,有種想告訴他們的衝動,想讓他們看看英語老師寫的文章。見到了王衝,我們倆班作文最好的學生,和他說了起來。“幫老師改改作業,校長留的?”我確實感覺有些詞用得不好。“老師客氣了,要不我就也當一次老師?”文章傳了過去。我一直認爲王衝是男子氣比較強的男孩,比較大氣,但缺乏細心和耐心,曾有一次和他開玩笑就說,“沒想到你能寫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像你的風格。”記得當時的表情好像不滿意。“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讀後感改成“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讀後感”好點吧。我細一看,這錯誤大了,這不題目都錯了嗎.我馬上該了。

“讀後感怎麼能讀呢”,他還在給我解釋。我沒來得及說什麼,他又發了信息,“我就書中最後一個問題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和認識。這個改成:我就書中最後一個問題中的一些觀點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我真實的複製了時間。以後還有一連串的改正,有連詞的改正,助動詞的改正,甚至標點的改正。“如果濫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鮮明的,花花綠綠的東西,逗號改頓號”,我數不清給我改了多少個地方,有標點,有多詞和少詞。甚至還有語氣和表達方面的,他一邊改還一邊勸我呢,“老師,沒多少問題,就一些小的方面。”我真是不知說什麼,我只是應着,改着。我只想把最後幾句如實的複製過來,那是我用任何語言所表達不了的,我想一直保留下來。

以上是我對這一部分的一些體會和感想,也許有些片面。在此很感謝校長對一中師生的關心和對一中前途的關注,並身體力行爲一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我們也深受感動,一中的明天定會越來越好!

《柳林風聲》這本書,描述了兩隻老鼠(河鼠和鼴鼠),蟾蜍和老獾的友誼。體現了這些朋友們的深厚友誼和團結一致的鬥爭精神。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它們的友誼有了深刻的體會。

蟾蜍靠祖傳家產過活,揮霍浪費,追求新奇玩意兒,馬車、汽車、帆船等等,結果上當受騙,連家也保不住了。最後在朋友們的努力幫助下,把家奪了回來。是深厚的友誼讓它們堅強,打敗黃鼠狼和白鼬士兵。

說起友誼,使我想起了假期時上興趣班的事,那件事我永遠也忘不了。

記得那是一個數學課,我興沖沖地來到“少年宮”,快步走到教室,坐下來,放下書包,準備拿書時,卻發現書沒有帶,再望望窗口,媽媽也早走了,這可怎麼辦呢?老師肯定會狠我的!我急得掉下了“金豆子”。

“沒關係,我跟你合着吧!”坐在我旁邊的林萌同學笑着對我說。看着她的笑臉,我心裏頓時舒服多了,不再哭了,老師走進教室時,我把臉垂得低低的,臉紅得像在發燒,老師先沒有發現,但過了一會兒,老師發現了我們這桌的異常,就嚴厲地問:“你們當中誰沒帶書”“我沒事,”林萌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被老師臭罵了一頓,我心裏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十分愧疚。下課了,我滿懷歉意地向她道歉,她毫不在意,微笑着說:“沒關係,下次別忘了帶書哦!”我再一次被她對我的深厚友誼打動了。正是有了這深厚的友誼,才能使我們互相信任,這件事我一直留在心中,從沒有忘記,友誼,或許能改變一人的心……

讀了《柳林風聲》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這本書的含義:學會去珍惜,才能使更多人信任你,和你做朋友!

《人生》讀後感2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涌,叫囂着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過它的寧靜。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着和平的訊息……

先談談《人生》的情節吧。小說背景取材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陝北農村地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農村青年,他高中畢業當上了民辦教師,就在他以爲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難以實現的時候,命運第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有權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用關係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在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開始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了戀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照着發展下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命運又垂青了他。沒過多久,應轉業回鄉的叔父的關係,高加林很快回到了城市,並且成了一名通訊幹事。此時,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下,並且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他艱難地捨棄了農村姑娘巧珍,開始了與黃亞萍“羅曼蒂克”般的熱戀。然而,好夢難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高加林通過關係在縣城工作被檢舉揭發,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嫁人了。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後,高加林也開始了真實而深刻的思考“人生”這一命題。

高加林身上既體現了時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不息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抱負和理想,關心國家問題,愛好籃球,並融入了時代潮流。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形成了他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說中所說:“生活啊,生活,有時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又讓現實變爲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嚐着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從高加林身上我們能看到他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晃不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生致命的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就算錯了,也不必垂頭喪氣,過錯也是鍊金石,大不了重新來過。

而人生的另一特點就是無法預知,在這一秒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正如高加林在當教師時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再次淪爲農民,在他當農民的時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夢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準備好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時,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農村。也許我們在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是公平的:一是時間,二是死亡。所以,我們唯有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的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法預知又怎樣,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糾結於此,做好當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經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能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影響一生”。而我們也即將踏入社會,也將面臨諸多誘惑與考驗,如何選擇就顯得尤爲重要了。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或對或錯,一切未知!但我想說,不要因爲烏雲遮住了藍天而阻止我們放飛的翅膀,也不要因爲洶涌的波濤而打破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我們所要做的是慎重選擇,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讀後感3

一口氣讀完路遙的成名作《人生》,不僅讓我再次體會到閱讀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故事裏的主人翁讓我明白真正的人生意義。

小說故事大概發生在改革開放的前期,第一主角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資格,無奈的加入田地勞作同時又幸運的和善良美麗的巧珍墜入愛河。由於高加林的才華後來被安排到縣政府做通訊員,卻又選擇了高中同學亞萍的戀情而拋棄了尚在農村的文化程度低的巧珍。可惜,由於亞萍的準婆婆告發,高加林從對事業婚姻一片美好憧憬突然跌入谷底,加林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面臨着再次回到農村。而此時深愛他的巧珍已經出嫁了,並且在加林回到村口的時候,並沒有收到村民的恥笑,而是一羣被巧珍這樣無私的愛感動下的村民送來的安慰和祝福。

雖然小說中愛情故事情節在許多國產電視劇裏也有雷同的再現,但是我還是對作者塑造的巧珍人物形象非常喜歡。這是多麼立體多麼值得天下男人所夢想的女孩啊。儘管她沒有讀過書,但是她有無私的愛,有寬闊的胸懷,這在現實生活女性中也是非常少見的。可以這樣說,巧珍對加林的愛是經得住考驗的,是真愛,是大愛。

反觀,飽讀詩書的加林,雖然才華橫溢,心高氣傲,在面對失去民辦老師工作,家裏窮困潦倒的時候,是巧珍的幫助讓他走出陰影而很快進入農民辛勤耕作的角色。但是,在進縣城工作後以爲當了通訊員就高人一等,尤其是和巧珍日常生活中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嫌棄巧珍沒有文化而選擇了表面上和自己談得來的播音員亞萍。雖然他們倆是高中同學,雖然他們也有短暫的花前月下和招搖過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和亞萍的愛肯定經受不起生活的檢驗。這一點從亞萍打電話讓加林去尋找水果刀這個情節就能看出亞萍和巧珍的天壤之別。

故事的最後,不得不要承認,加林其實也是幸運的。雖然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在巧珍的關愛下,相信加林還是會融入鄉村生活的。這一切也要感謝巧珍--金子般的好姑娘。

小說是高於生活的,但是在生活中肯定是能找到原型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有點加林的影子在身上,都想走出家鄉到外面有一番闖蕩。但是,請大家謹記,無論我們去了哪裏,家鄉永遠是我們的家鄉,哪裏纔是我們棲息的地方。更何況那裏有我們的親人和朋友,無論你在外多麼的飛黃騰達或者是窮困潦倒,回到家鄉,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虛無。在曾經熟悉的田地,莊稼,溪水,山林,街道和村房前,你會覺得生活的本質在這裏才能得到最清晰的體現。

可惜加林在人生得意的時候並沒有領悟到在他的家鄉有多麼好的一位女子還在癡癡的等待她,卻拋棄了這段姻緣。讓他的兩位長輩爲之嘆息。

如果加林能早點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相信他也不回丟失那塊金子--巧珍。

也希望我們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淳樸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幸福。

《人生》讀後感4

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設限》這本書,通過作者對自己奇特的性命休會的講述,給人以熱忱、勇氣、、的力氣。你不禁會爲這位生成沒手沒腳的傢伙而深深折服,他從赤貧如洗、畏縮自大,爆發出無限的本身能量,活出了本人的價值,發明出了一個不受限度的出色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力克·胡哲天生患有海豹肢症,除了軀幹外,獨一的工具就是隻有兩個腳趾的小左腳。能夠設想,生涯對他而言是如許不公平啊!誕生時,力克的父母都不能接受這個殘暴的事實,他的媽媽甚至謝絕抱抱自己的孩子。這對任何人都是極大的打擊和難以癒合的傷口。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放棄,緩緩開端接收和麪對現實。

童年時代的力克可以說無牽無掛,跟着年紀增加他開始面對無數的挑釁,而他都盡力地戰勝了。長到了上學的年事,力克陷入了窘境,他一度因身體的缺點和對生活的失望動過輕生的動機。然而終極他放棄了這種笨拙而不負義務的主意。他想到了給他撫慰和輔助的父母,勉勵和支撐他的家人,感到這樣做對不起他們。於是力克決議好好活下去。他開始在自己身上尋找值得引認爲傲的貨色來進步信心。他試着交一些朋友,試着融入四周。固然常常被同窗排擠、嘲弄、或被稱爲“外星人”, 但他自動並真摯地和同學交談,同學們逐步懂得了他,都和他成爲了友人。他從朋友那裏也得到了許多的確定和能源。最終力克戰勝了難題成爲了不起的人。現在力克·胡哲一直訪問各地的學校、教會、貧民窟和監獄甚至垃圾城,與那裏的人們分享他的人生閱歷,散佈願望與愛。告訴人們他的教訓,提示大家信念和行爲的主要,激勵他們要有信心。至今已有六億人,通過各種道路,瞭解了他的充斥勇氣的人生。他的業績已經深刻心腸鼓勵了良多人。

力克·胡哲的成功,就在於他對人生的“不設限”,正凡人或者就不會有這樣的體驗。由於他們有健全的身體,無後顧之憂,所以人們就只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哪些失去的東西或曾經的傷上,而沒有真正的目標。也正是因爲這樣很多畸形人就平常地過了畢生。他們錯就錯在了對人生的“設限”上。力克·胡哲並沒有因爲殘疾而被打垮,他以爲這是上帝對他的一次特殊的考驗和打算,他與那些“受限”的人生不同,他認爲:“只有有妄想,什麼都能做得到。”

力克最感動我的是他的樂觀跟信念。人在逆境中很輕易被擊垮而隨之廢棄了目的。而力克恰是相反。古人說:“逆水行舟逆水行舟。”

力克就始終是一艘滿載着幸福和樂觀的小舟,前進於逆流之中。力克告訴人們: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四肢,而是不生存盼望及目標!是啊,沒有目標怎麼付出舉動?力克自己就是一盞爲人們照亮目標的燈。讓千千萬萬的人,重拾幻想走向成功。

這本書不僅傳遞給我們的是樂觀、向上的精力和保持勝利的信心,也給我們的心靈注入了強盛的氣力。碰到艱苦的時候,想想力克是怎麼克服身材的殘障的;想放棄的時候,想想力克是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獲得的成功;達觀失蹤的時候,想想力克臉上殘暴的笑顏和他的樂觀精神;發明自己又在埋怨世界不公正的時候,就像力克一樣去吧,愛護我們所領有的所有!

實在,咱們經常會在各種各樣的心理誤區中迷失了自己,這本書,就是指導你走出迷霧的導航燈。歸根結底,力克想要告知你的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人生》讀後感5

人生就是這樣,如此的變幻莫測,人好像總處在一個怪圈中,一個希望誕生、爾後希望破滅這不斷循環的怪圈。一種希望的產生使人生霎時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與難走;一種希望的破滅又使人生突然間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可我們也許還不能弄清楚什麼纔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其實仍困惑於希望的真實含義,我們不懂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追求屬於我們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們走的並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處在這個怪圈中的一分子,命運不斷地戲弄着他抑或是因爲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則因此註定要被命運打倒。巧珍的樸實、可愛、百依百順沒能最終留住高加林,高加林離開了巧珍而投入亞萍的懷抱,高加林與亞萍的結合與其說是兩個人之間舊情復熾更確切的說是高加林爲他的前程而作的鋪墊。高加林與亞萍的愛情遠不如與巧珍的那般純潔,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學歷在婚姻中所以使得這段婚姻變得不純粹因而禁不起考驗。高加林在面對兩個女人而作出抉擇時,實際上是在爲他的前程與人生作抉擇,這種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厭惡與唾棄。因爲他追求着他的希望,一個飛黃騰達的希望、一個他自以爲是的希望。於是他拋棄了愛他勝過愛自己的巧珍,那個時時刻刻爲他前途着想的女子、那個有着楊柳般搖曳身段和粉嫩臉龐的女人;於是他走向那個城市中的女子、那個有着高學歷的女子、那個有着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個希望實現了可他並不幸福,這也註定了這個不合適的希望終究會破滅的。一個有高學歷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選擇?一個沒受過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無怨無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時間車輪留下的車轍向我們證實了亞萍與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遺棄生他養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裏帶來的希望,最後又在那光怪陸離的城市中絕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點。可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巧珍---這個原本是他人生的一個希望的女人早已爲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掙扎在幸與不幸的邊緣,這兩個女子讓他歡喜讓他憂讓他擁有希望讓他希望破滅。他詮釋了一種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實有着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有很多機遇和挫折,這就要看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去迎接它們?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誘惑,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去抗拒呢?這些就是路遙向我們提出的問題,而高加林並非結局的結果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適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頭。農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積極向上加上黨的政策,在農村這塊地方也能開墾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誕生出新的希望。我們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卻漠視身邊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於是我們不斷期盼、絕望、希望直到我們身心疲憊、悔不當初。我們都無法掙脫這個怪圈,我們束縛着自己。

或許這就是人生…

《人生》讀後感6

前幾天去南京拍照,去了之後發現,帶了西服褲子,卻沒有帶西服上衣。

手機沒電時,才發現,帶了充電寶,卻沒有帶數據線。最初是找所有能借的人借,後來到機場後,只能走遍機場找數據線。在朋友圈感嘆:這不是買數據線,是在買教訓。

一個朋友留言:所有你今天偷過的懶,明天都會變成巴掌打過來。

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更打臉的是,最初我翻遍包都找不到數據線,可是當我買了數據線後,發現在前面一個口袋裏,就有一根紅色的線,安靜的躺着……好打臉。

一會又發現登機牌不見了。起身去之前坐過的地方找,沒找到。準備去補辦,另一個聲音說:你看看包,說不定在包裏……結果真的在包裏找到了。

最近看欣頻老師的書,她有寫年度夢想清單,月計劃以及購物清單之類的。想想我自己也有兩本這樣的書,準備對照着,把6月份以及下半年的夢想清單給做了。

卻發現怎麼找也找不到書了。第一反應是:難道是同事拿走了?

忍着沒問。中午,卻無意間在書櫃上一堆書裏發現了其中一本,晚上整理下個月書單時,發現了另外的一本……

所有的這些都在給我上一課:我總在向外求,去買數據線,去找登機牌,覺得同事拿了我的書。可是真相是什麼?我要找的一切都在我身邊……我並不是受害者,我是一切事物的造成者。

書中有這樣的一句經典:愈透徹瞭解你自己和你的情緒,你就愈能成爲真相的情人。---斯賓諾沙。

事分成三類:你的事,我的事和天的事。天,就是真相。

一念之轉有六個問題:

1.誰讓你感到憤怒、挫折、迷惑?爲什麼?誰激怒了你?他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歡的?

我對(人名)——感到——,因爲——。

2.你要他如何改變,你期待他怎麼表現?

我要(人名)——去做——。

3.他應該(或不應該)做、想、成爲或者感覺什麼呢?你想給他怎麼樣的忠告?

(人名)——應該(或不應該)——。

4.你需要他怎麼做,你纔會快樂?

我需要(人名)——去做——。

5.此刻,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人呢?請詳細描述一下。

(人名)——是——。

6.你再也不想跟這個人經歷到什麼事?

我再也不要(經歷到)——。

四句反問:

1.那是真的嗎?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嗎?

3.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4.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接下去,請反向思考。

我將老公抽菸,老公不願意健身,同事不配合我工作,還有我看某個人不順眼,全填進去。在第一輪六個問題時,覺得很爽。可是四句話時,我慢慢意識到,我自己有問題。再反向思考時,我知道,所有的問題都在我身上。(哈哈,我還在自衛,哪怕是此刻,我心裏想的也是:我可以覺得所有問題都是我的錯,可是你們不能這樣認爲……)

昨天我在朋友圈寫:這是戰鬥的一個月,與已鬥,其樂無窮。

我想下個月,與已鬥將會更加激烈!

前幾天在書裏看到這樣一句話:就當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

天啊,瞬間,所有的事,都是我的事了。而正是因爲這樣的思考,我變得勇敢了,敢承擔了,努力做該我做的事情。

真相是什麼?我改變不了鏡子裏的人,我只能改變我自己!

真相是,鏡子裏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我改變了,世界都改變了。

只需要不斷迴歸自己,因爲你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個人。

《人生》讀後感7

最近看了有關列清單的書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裏克·巴克曼的《清單人生》。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布里特·瑪麗的老太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是個老套的故事。布里特是個死板守舊、個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給了離異男肯特,沒有生孩子,後來肯特出軌了,幾十年沒有工作過的她出來找工作。她在博格這個新的地方認識了新的人,開啓了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人生。

在我看來,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國界,代表了很多掙扎在自我實現和服務家庭之間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歡列清單,任何細枝末節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單上並且嚴格執行。她有自己的矜持和優雅。和所有嚴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婦一樣:衣服要熨燙整齊,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須按一定次序擺放;清洗沙發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蘇打;晚上六點是文明人吃飯的時間,不能受打擾……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布里特曾認爲自己的丈夫是權威:“我的丈夫是銀行家” 、“他說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她從來沒有爲自己做過些什麼,一切都是爲了家庭而犧牲自我。她也想過工作,但總是被丈夫嘲笑。布里特告訴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迴應就是賺那麼一點錢還不如我給你。後來布里特偷偷去面試,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機會。

她沒想過和粗魯的人交朋友。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難,當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當初的布里特,應該從來沒想過會和這些粗魯的人成爲朋友。坐在輪椅上的銀行、對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熱愛足球的薇卡……這些人的生存狀態、行爲方式和價值觀強烈地衝擊着她。後來,她也接受並認可了這些可愛的朋友。書的結尾是個開放式的結局:肯特發現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布里特,( )他來到博格找她,請求她的原諒,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處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產生了感情。作者並沒有寫出布里特最後選擇原諒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還是選擇斯文,繼續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開車離開,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獨立做決定。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這個愛列清單的老太太的“意外”經歷,提醒我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可能是我比較悲觀。也可能是互聯網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開公衆號,很多文章都是關於出軌之類的,給我一種女性結婚生子是一種風險極高的賭博活動的感覺。

身邊也有同學已經結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沒有聽到一個人告訴我,她們過得比單身的時候更好。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我接觸到的人都是窮人的原因吧。

單身或者結婚都是一種選擇而已,沒有對錯之分。但是爲自己的人生負責永遠都是比戀愛結婚更重要的事,愛情可能沒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還有自己。

《人生》讀後感8

上週四,去參加社區活動,由於天氣下雨,社區阿姨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用書——《理想點亮人生》,讓我們回家認真閱讀,並寫一篇讀後感。回到家我急不可待的讀完了它。

《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分爲五個單元,即:“人生目標前進動力";“心繫人民振興中華”;“志向遠大勇攀高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克服困難不怕犧牲”;書中有很多勵志小故事,其中,裏面“童第周的故事”給我留下了難忘而又深刻的印象。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勤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他根本上起學,他看着揹着書包的同學充滿了羨慕,他在羨慕中漸漸長大,他的哥哥認爲不能耽誤了弟弟的前程,就把他送到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讀書。

童第周的哥哥希望他努力學習,幫自己養家餬口,但是,童第周心裏已有另一個目標了,那就是考進省內名望極高的寧波效實中學讀書。哥哥爲弟弟這樣高遠的志向感到高興,又同時爲他擔心,因爲沒有接受教育的童第周與其他同學相比,基礎太差了,望着哥哥那猶疑的眼神,他說道:“我一定能考上效實中學!”從這以後,童第周認真地進行備考,刻苦學習,經常學習到深夜。

憑着這種勤奮的精神,童第周終於考上了效實中學,只不過是倒數第一,他暗下決心:別人能做到的,經過努力也能做到,我決不當最後一個。抱定信念的童第周,學習起來很吃力,日常的學習時間不夠,他就與路燈相伴,天剛矇矇亮,他就在路燈下讀外語,夜晚寢室燈關了,他就在路燈下面複習,一年後,童第周變成了正數第一,幾何考試拿了100分。並通過不懈努力最終實現了攀登生物學高峯的人生理想……

書中人物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讓我感到衷心的佩服,是勤奮學習,不怕困難使他邁向了成功!每當我看到別人拿着一張張獎狀,大家都在誇獎他時,我很希望那個人是我,我很想嚐嚐成功的滋味。但成功不是不勞而獲,它是屬於每一個勤奮的人。我是個愛彈琴的女孩。記得去年去參加古箏大賽,參賽的曲子是《戰颱風》,裏面有有一段“掃搖”的指法,很不好練,在練琴時,我總想把這一段隔過去,但是一想到如果練不好,就不能參加比賽,更別說拿獎了,想到這裏,只好勤奮的練起來,一天、二天、彈得手臂都疼了,我真的很想放棄,但好像看到了成功就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向我招手,努力、再努力,終於我聽到一支悅耳的樂曲在屋裏迴盪着,最終順利的參加了比賽,還得了獎。我高興地歡呼着……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凡是成功者,又有誰不是通過努力,克服一個個困難而取得成功的呢?發明大王愛迪生,爲了發明電燈,他光尋找燈絲,就嘗試了一千多種材料,試驗了數千次,最終取得成功。“鐳之母”居里夫人爲了科學實驗,三年之內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走過一次親戚,把經歷全部投入在科學事業上。還有,祖沖之、張衡、愛因斯坦、霍金……古今中外,又有哪個科學家不具備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的呢?

成功來自於勤奮,智慧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勤奮的結果。只有把握住勤奮的鑰匙,才能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那就讓我們揚起生活的風帆,用勤奮去攀登智慧的巔峯,用知識這金鑰匙去打開成功的大門吧!

《人生》讀後感9

別人都說情商高的人會活得更好,我一直認爲我的情商比較低。所以我今天就讀了這一本《你的情商,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這本書是日本超人氣心理諮詢師心屋仁之助的作品,作者介紹了三大人際關係,52條高效溝通法則。

一個人的情商高低,體現在他與周圍人的交往之中。領導、部下父母、孩子、戀人、丈夫、妻子、知心朋友……如果能和這些重要的人實現良好相處,我們的事業、生活就可以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不過,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表達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經常出現阻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有高情商,會好好說話。說話是一門技巧,一句恰到好處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句不得體的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懂得好好說話的人,人際關係會更和諧。

經常會有人自以爲是地認爲“即使不說,別人也會理解的”。不對,這種思想是極其錯誤的。當然,不可否認生活中也的確存在“不言自明”的情況,但那必須是面對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的事情。即便是你親近的人、重要的人,或者尊敬的人,每個人的考慮、思想也是完全不同的。既然思想因人而異,那麼你不明確說出來自己的想法就難以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認可,所以不開口是絕對不行的。

人性有很多缺點,理解別人是很難,既然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就應該靜下心來通過和別人溝通,只要我們付出真心,用心理解別人就能和別人有好的交流。說起這個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可是管仲比較窮。鮑叔牙也沒有計較,他們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大頭,但是賺錢以後大部分的利潤都給了管仲。後來鮑叔牙輔佐的公子當上了齊王,本來齊王想讓鮑叔牙當丞相,但是鮑叔牙卻推薦了管仲。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煩心的事情,甚至是有人對我們惡意攻擊。對於這些人我們如果我們去和他們爭吵,其實完全沒有意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然後告訴自己生氣也沒有用。所以一切的事情就都好理解了。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無意中傷害到對方,有時候不管怎麼防備,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做。不管是我們傷害別人或別人傷害我們,這種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停止這種互相傷害。從這本書我感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意氣用事。生氣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我們要明白,發生矛盾只是一些純粹的誤解和理解偏差而已。在我們心懷不滿是,我們要試着告訴自己:“或許這只是一場誤會,只是看法有所不同”。

總之在生活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包容別人的缺點,多和別人溝通。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人生》讀後感10

布里特瑪麗發現丈夫出軌後,離開了她在衰敗的小鎮博格找了一份娛樂中心管理員的工作。但這卻是一個令她完全不快的地方,衰敗、骯髒、滿口髒話,甚至有老鼠,這和她以往整潔有序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所以她需要清單,一份可以按着辦事的指導,來讓她的生活按照軌道行走。

然而,來到博格本來就是一件偏離軌道的事情。這也註定了,她的清單必定不可能持續下去。其實看書的封面就能獲得很多信息了,比如上面的菲克新、老鼠、足球。

1、關於菲克新

雖然布里特瑪麗喜歡用小蘇打,但是對她來說,無可替代的還是菲克新。那是在過去幾十年裏始終不變的東西,日復一日的擦乾淨窗戶、打掃房間、往花盆裏撒上小蘇打,每日等着肯特回家。把他的衣服洗乾淨疊整齊,把叉子、勺子、刀擺在不同的分格里。這樣日復一日的人生,停滯在自己時間裏的安定,對布里特瑪麗來說,就是一切。

所以當她發現外面的超市已經不賣菲克新,一切的事情都已經發生改變了,她是驚惶而憤怒的。肯特說:“經濟危機已經結束了。”但是布里特瑪麗出去親自一看,發現不但沒有結束,而且情況更加糟糕。但是她的本能是拒絕——拒絕相信和肯特不一樣的說法,也是拒絕了外面的世界。

在伯格,這個衰敗跟不上外部節奏的地方,卻依然爲布里特瑪麗提供了一瓶菲克新。可以說這裏是布里特瑪麗軟着陸的地方,從一瓶已經停產的清洗劑上,她找到了和過去生活的接續點。爲她善意找到菲克新的小鎮人民,也用寬容的胸懷接納了她。

2、足球

足球在書中一個隱喻頗多的詞。布里特瑪麗來博格的第一天就被足球砸了頭。故事裏的幾位主人公都是(曾經是)足球隊員。足球是博格以往興盛的象徵,也是整個小鎮的希望。球賽是把人們聚起來、推動故事進展的關鍵環節。支持不同的球賽象徵着不同的處事方式。布里特瑪麗也是當上了足球隊的教練,固執古板的人生也一點一點的發生改變。

誰能想到一個古板的老太太竟然能變成一位足球教練,帶領一羣小孩踢球,她成立球隊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點名(這很清單)。雖然最後博格的球隊沒有沒有勝利,但是最後卻收穫了一個球場。原本打算離開的人,也因此留了下來。博格的未來,一定是會慢慢恢復生機的。

3、老鼠

老鼠在文裏並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甚至有點可愛,會舔布里特瑪麗的腳。

她會對老鼠說話,給老鼠士力架(雖然一開始是爲了捕鼠)。給老鼠士力架也成爲了瑪麗新的儀式。

在文末,兩隻老鼠的腳印也暗示着瑪麗可能的新戀情。老鼠像是一個不會說話的朋友,也是看着布里特瑪麗改變的見證者。對於愛清潔的她,最後能夠坦然面對老鼠,也是一種破繭成蝶的暗示吧。

我能夠理解布里特瑪麗對於organized、整潔有序的強迫,我心情不好就會把東西重新整理,渴望歸零重新開始,那是一種對安全感的渴望。可是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在整潔有序的家裏,不是在知道什麼東西在哪裏的確定,是在於你覺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狀況下,你都有勇氣重新開始。

《人生》讀後感11

于丹,她的一本《于丹趣品人生》引經據典,內容深入淺出,引起了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今年,我-三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就不由的要問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于丹教授講“立”要外立其身、內立其心,她教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要用一些不想要的物質換取有品質的生活,對有些事情堅決說“不”。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學習堂局長致市縣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說到的:“爲何守不住底線…難道市縣局局長這個處科之官,真這麼重要,這麼值得留戀?以至於用原則來換取,用操守來得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我如果從政爲君王治理國家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有這三條就夠了,子貢說三條不行,(說的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這三樣您說去什麼,孔子說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再問,說: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失去民心,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進入了誠信問責年,國家的“信”字被拷問着。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益和社會保障機構無不被人民質疑。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揪心。我們的“信”是什麼?就是真實可信的數據。他們是我們的工作成果,的一數一字,一表一圖,無不關乎國家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如今,我們的成果受到質疑,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爲提高基礎數據質量,國家局正在推進“四大工程”建設。國家宏觀決策、企業生產投資、居民購房理財都離不開對情況的瞭解,對趨勢的把握,都離不開數據這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誤導決策。其實,數據質量是調查的生命線這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恪守職業操守,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不出假數;其實質就是人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其實質就是人堅守的職業底線;其實質就是做一個無愧於良心、坦蕩自安的人……

我是城鎮住戶調查處的一名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計算着城鎮居民家庭的收支情況、瞭解城鎮居民家庭的基本狀況。每每聽到有人說:“我們的收入又被你們增長了”總不免要爭辯幾句,其實心裏也不是滋味,難道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報表上報前的加班換來的成果都要被否定?不,我們的數據都是源於科學的抽樣方法和對抽選的居民一戶戶調查得來的,收支水平當然也是真實的。至今,我在戰線已經奮戰八年有餘,入戶時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嚐到過,箇中辛酸也體會過。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憑實據是的生命,有了它,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挺直腰桿,做個有骨氣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夢想只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千萬人的夢想就會成爲一個現實”。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爲數據的真實可信多一些努力,以“信”爲核心,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往前走,勇敢的往前走,在生活中不斷自我磨練,爲數據的真實可信,事業的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人生》讀後感12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但是讀完之後還是有些地方出乎意料。

書的作者是特斯拉老闆的親媽。只看到這裏的時候還以爲是教給我們如何培養出特斯拉老闆這樣的孩子呢,看完了才發現人家有自己的生活,雖然以孩子的成就爲榮,但並不以孩子的成就爲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標。

這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意外。不過這個意外倒是印證了平時讀育兒書的一個感覺,那就是育兒要先育己。想要一個很酷的孩子嗎?如果你自己就是個很酷的人,那有個很酷的孩子也就是順理成章了。他們一家三代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個意外是這樣的一個美女加才女居然在面臨家暴的時候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和近期網絡上說到的藏族姑娘拉姆的遭遇類似,她的前夫,也就是她的孩子們的生父對她也實施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家暴。可見人一旦置身於這種惡劣環境,想完全靠自身力量擺脫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大家身邊有這樣的受害人,還是要儘可能施以援手,而不能認爲是別人的家務事就不管不問。

第三個意外是關於美女和化妝衣品的關係。雖然覺得化妝和挑選着裝是必要的,但總覺得對美女可能並不太需要。事實證明,美女的化妝技術和着裝品位在專業人士的加持下和自己操作的效果也是有云泥之別的。可見什麼事情都是要相信專業的力量。

另外,由於作者同時是一名營養專家,書裏邊對於飲食安排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雖然並不認同她對具體食物的安排,但是總體理念是贊同的,那就是“只在餓的時候進食,只吃健康食物,絕不暴飲暴食”。同時特別贊同她說的關於飲食方面“沒有人想聽常識,大家都只想要靈丹妙藥”和“不要把你的卡路里配額浪費在難吃的食物上”的說法。作者提醒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吃東西並不是因爲感到悲傷或者是有壓力,而僅僅是因爲食物可口,這樣才能確保是在享受美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把吃東西當做是減壓手段。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感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外,什麼都可以是吃飯的理由,社交、減壓、無聊、獵奇,等等等等,只除了解決生理需要。畢竟,現在社會中的多數人都是吃的太多,而非相反。飢餓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感覺。

特別可愛的是,作者說即使我們有不健康的飲食,也不必感到懺悔,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是在享受美食,那就下不爲例,從下一餐再恢復健康生活方式。因爲我們不需要讓每一次進食都十全十美,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如此。

由此想到,完美主義確實是我們的敵人。一個最新的案例就是孩子上課時的表現被老師評價爲有創造力。其實,也許孩子們在我們身邊時也是那麼有創造力,只是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着他們完成的沒那麼精彩的部分,而總是忽略他們精彩的部分,或者是認爲理所當然。另外就是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就像別人的朋友圈——看上去很讓人羨慕,但很可能只是局部的事實。這些閃亮的瞬間肯定不是課程的全部,甚至可能就是整節課上一剎那的靈光一閃。輪到這些老父親老母親自己看娃時,多半還是要抓狂的。所以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對孩子還是要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欣賞,或者最重要的是,再多一點沉浸,而不是置身事外,把陪伴當做一項工作。

《人生》讀後感13

舒心、燦爛的生活是我們的嚮往,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是每個人理想,有的同學悄悄給自己預設了人生目標,比如飛行員、空姐、船長、企業家、醫生、教師、設計師等,那麼怎樣從現在做起,實現我們的理想呢?完成生活中不同階段的小目標,就可以幫我們找到答案。

生活小目標是幫我們實現理想短期目標,它們就像小星星地一樣閃爍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每“吃”掉一顆,就隔理想近了一步。正是因爲“吃”了這些星星,我們纔會更加優秀,綜合素質纔會提升,才能積累更大的能量去摘“月亮”——理想,可見生活小目標對我們的重要性。

感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 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我們生活在關愛中,有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同學的關懷、幫助之恩等,在被關愛的同時,我們感恩嗎?付諸現實的行爲又是什麼呢?很多同學都知道感恩,但可能覺得付諸現實是多麼大的“工程”,其實這些都是些小細節。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感恩的小目標就可以實現了,比如,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計劃將學習成績提升;計劃自己洗一個周的襪子,減輕父母的負擔;計劃捐部分書給災區,感恩社會。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她讓我們覺得生活是親切的、美好的,充滿了源動力。

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是我們都想過的,但是不知是那天還是那個時間,突然自己的書桌亂了,自己的衣服找不到了,然後,不是喊媽媽,就是喊爸爸。管理的好自己的物品,並不是難事,可以一點一點的做起,先制定個容易實現的目標,比如,收拾自己的書桌,收拾自己的藏書,漸漸的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乾的喜悅,小目標也就養成了良好習慣,從而,具備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清晰思維和處事方法。

學習是我們國小生的一項基本任務,在學校老師辛苦教導我們,指導幫助我們完成學習目標,爲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兩大項應該自己制定個小目標,一個是閱讀目標,閱讀能力跟隨並影響人的一生。閱讀不僅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課外讀物,如童話、寓言、文史、常識書籍等。預讀目標的制定因人而異,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只要堅持完成,收穫一定是喜悅的。二是聽力,聽力是指啓動聽覺器官,接收語音信息的一種能力,從俠義上說聽力對英語的學習幫助很大,由於現在電視、電腦的普及,平常練習聽的同學較少了,但是,只要練了的同學一定有收穫,每個人制定一個短期的聽力訓練目標,堅持下來,既有動力也有收穫。當然,從廣義上講,一名學生的聽力對每門課程都有幫助。閱讀和聽力能力的提高,會影響到同學的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無疑爲偉大理想的實現如虎添翼。

生活小目標遍佈生活的各個領域,只要你一個一個的實現了,那麼它不僅是你的收穫,更是你堅持的動力,這樣,你會在喜悅的陪伴下走到理想的面前。

《人生》讀後感14

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否一定在於轟轟烈烈?是否一定在於名垂青史?是否一定在於萬千人的膜拜和追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軌跡,不同的人生也有不同的答案,對於很多人而言,人生的意義恰恰在於淡定從容地過一生。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參透人生在世的意義,在紛雜與喧囂中迷失自己,靈魂與身體都在奔波中愈加迷惑,痛苦和煩惱在放大,人生的歡樂更是無法享受到。

這是一本文學大家的散文集,形散而意不散。平淡拙樸的文字中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智慧。

書中有一個文人對於書畫文字等藝術的發自骨子裏的熱愛,書中有一個男人對於父親、女兒、妹妹的血濃於水的親情,對於後輩的人生感悟和期許,書中有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對於土地的濃烈感情,書中有一個擁有三五摯友和知己的人對於什麼是真正朋友的感悟。書中也有每一個人必經的人生之路的描述,有新生的歡樂也有面對故人逝去的感傷,如何去面對當下,如何纔能有平淡的心境。

關於作者對壁畫、殘佛、拓片、土罐、書畫的熱愛,延伸諸人,總有一些真正的興趣愛好,甚至發展爲事業。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正的熱愛,可以付出大量時間和大量心血,達到一定造詣也必然會有一定回報,回報不一定指金錢,在沉靜中會彷彿在另一個世界暢遊,精神上的回報更是一筆大財富。

關於朋友,普通的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釘子、螺絲帽和小別針,只要願意,從俗世上的任何塵土裏都能吸來。朋友的圈子就是人生的世界,當太多的時間被鐵朋友所佔據,甚至被他們所累,就是有點交友不慎。生活中不能沒有朋友,但又不適合有太多鐵類朋友,朋友一定是知己,知己也不定總是人。真正的朋友會無言的奉獻,不是磁石可以吸來,也不是外力和誤會能夠分開,不是有着明確的世俗目的,而是讓人內心期待有所交流的人。三毛於作者而言,不止是朋友的高度,而是文學和精神上的知己。歲月綿長而難追憶,那種僅有一封書信的交情而被生死相隔的遺憾,時光難再,古人難追,那種傷痛也是無以言表。

關於作者對於土地的熱愛,可以放到嘴巴里去咀嚼,這是真正的農民纔會做出的事。兒時與飢餓搏鬥過,少壯時與貧窮抗爭過的人,成人時迫切想要離開土地的人,待塵埃落定,他更會感恩土地教會他成長,教會一個農民什麼是胸懷,什麼是付出與收穫,什麼是回報。他也更會在餘生的血液都流淌着對土地的感情。關於作者筆下的小人物,那麼立體而鮮活,筆下的小地方,又那麼活生生地像黑白的膠片。這些都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故鄉的熱愛。故事雖小,沉澱下來的人生感悟卻讓人久久回味。

《華法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中有言,復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是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境界。所謂進退無礙,心離煩惱。活在當下,七情六慾也是它,傷病災痛也是它,悲歡離合也是它,進退無畏才得無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認真面對生活,做一個勇敢的人,一個豁達的人;終是爲了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自在的人。

《人生》讀後感15

在小年夜的晚上,閒來無聊逛了書店 ,我選中了《新人生》這本書,原因有兩點,一點是它的封面中央有着一粒標着“新人生”的大白兔奶糖,很別緻;另一點是因爲書封面的這段話“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改變。即使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我。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迷惑了我的思維,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我驚懼地發現,周遭的世界正經歷着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這段話很吸引我,因爲我們都曾經歷過爲了某一本書日夜顛倒爲之着迷的時候,一本好書會帶我們去一個全新的世界,給我們新的啓發,會令我們充滿智慧……所以…….帶着這份共鳴,我和書的作者奧爾罕.帕慕克(from土耳其)一起踏上了這段名爲“新人生”的旅程。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書的作者產生了好奇,奧爾罕.帕慕克是XX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被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帕慕克被認爲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爲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爲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書的作者是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在作品充滿着魔幻色彩,因此這本書可以稱之爲魔幻現實主義鉅作。

好了,言歸正傳,我想談談這本小說的內容。這本小說講的是一位名爲奧斯曼的學生讀了一本很神奇的書,然後他的世界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斷然告別了過去的熟悉生活,隨後,他戀愛了,愛上了很有個性的漂亮姑娘嘉娜,然而嘉娜是有男朋友的,一次意外,他目睹了嘉娜的男友遭人刺殺,奧斯曼是個很有想法的男孩,他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拋棄了原有的身份,隨着那本神奇的書的內容,踏上了尋找新人生的旅程。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