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電影1.73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1

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電影反映的擇校熱問題,相信會引起不少中國家長的共鳴。對於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華而不實滿足虛榮,怎樣培養健康、快樂、善良的孩子,這些問題也許能在影片裏找到答案。

影片講了印度德里一箇中產階級家庭拼盡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個時裝店老闆,在妻子的慫恿下,爲了讓年幼的女兒上一所名校,不惜舉家搬遷到名校旁的富人區,盡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價報了幫助上名校的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聽說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覈。拉吉一家因爲語言、生活習慣等原因無法融入富人社會,又因爲難以適應艱苦條件等原因難以融入底層社會,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既展現了富裕羣體的攀比、虛榮和虛僞,還生動展現了窮苦人民的勤勞樸實、聰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窮人,認識了善良、勤勞的希亞姆一家,受到他們無私的幫助。電影觀衆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錢,施助者希亞姆家世代窮苦,卻教拉吉擠公交,帶着他在工廠幹活,把自己的工資分給他,甚至不顧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將得到的賠償送給拉吉交孩子學費,結果陰差陽錯,窮人希亞姆的孩子卻沒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選了,希亞姆還掏錢爲他們慶祝……,看到這裏我的眼睛溼潤了。想起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書《我在底層的生活》,寫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窮人體驗底層勞動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無助,對照着這部電影看,對窮苦階層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後面也展現了拉吉爲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衆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

家長們,如果要給孩子選擇名校時,一定要考慮下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攀比,爲虛榮心所累。

看了電影,一直對教育孩子充滿自信的我開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最近讀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盧梭的《愛彌兒》,體會到不過多幹預、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的重要性。以前總覺得要多給孩子講人生道理,幫助他分析事情的長短利弊,讓他少走彎路,早明事理,其實幾歲的孩子哪裏懂得那些,往往會誤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長教育起來挺起勁,覺得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都傳給孩子了,孩子應該比自己強,這只是一廂情願。盧梭在《愛彌兒》裏說的,他在愛彌兒12歲前什麼都不想教,更不會灌輸什麼大道理。也許有些家長一味的施壓培養了當前看來學習優異,習慣好、有特長的孩子,但這個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幾乎都被扼殺了,長大能否成才難說,能否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爲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難說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孩子應該學學“無爲而治”,要適當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裏也寫到過,教育孩子有點像炒股和投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們如果沒有技巧不妨練練耐性,練練忍功,讓孩子慢慢地成長,不能亂折騰。電影《起跑線》中也傳達了這一觀點。拉吉的女兒被特別精細化地管理着,但成長受到很大限制,也難以和同齡小孩交往,但到了窮人區,和一羣野孩子奔來跑去,反而學會了什麼是分享和關愛,什麼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盧梭和尹建莉強調的,家庭教育寧可過寬,也不要過嚴,孩子的未來是廣闊世界,不是父母溫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歷練,去成長。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2

上週末晚上去看了電影《起跑線》,回來之後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問政時刻》,感覺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學,要上好學校,上好學校纔有未來。和很久以前趙薇、佟大爲演的《虎媽貓爸》一個套路。電影中,中產階級的父母爲了孩子的教育上學問題充滿焦慮,爲了送孩子去名校費盡心思,花招百出,只爲讓孩子可以在同齡人中贏在起跑線上。在電影中,媽媽不計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覆強調:女兒進不了好的學校,她自甘墮落、自暴自棄、自毀前程的機率便會呈指數級放大。因此電影中的父母們爲了讓孩子未來能實現階級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現有的階層地位勞神傷財、忍辱負重、乃至不擇手段。

慶幸自己早早畢業的同時,不難發現身邊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與電影電視裏的家長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靠着自我奮鬥積累財富併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父母,覺察到我們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正越來越窄,人與人之間競爭越發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個人都在拼命奔跑。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同時,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對於後代發展危機意識的本能反應。這種恐落人後的心態在羣體發酵後,形成了所謂“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學習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進不了好的大學,上不了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們深陷在這種焦慮中無法自拔的同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赤裸裸的現實。同樣的上學,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師資投入相距甚遠,在資源傾斜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成才的概率註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們爲了多一點點的資源爭得焦頭爛額,只爲能盡力推孩子一把,讓孩子有更高的起點。

小時候看電視,電視裏的財主,富翁總是又蠢又壞,他們的孩子都是紈絝子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窮人們身上總是散發着善良,機智,真誠的光芒,而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這樣的優點。長大後才發現,世界其實不是這樣的,愚昧與貧窮往往相伴相生,所以纔會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們甚至更優秀,條條大路通羅馬,他們就出生在羅馬。上了大學之後也發現,家境優渥的同學更多才多藝,待人接物也更自信從容。原來這早就不是大家以爲的有錢人不重視學業只需要繼承家業的時代了。有錢人更重視教育,在個體發展上進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孩子,個體的發展層次會逐步與窮人之間的發展水平拉開差距,窮人更窮,富人更富,這將成爲一個發展循環。社會在進步,大家常愛開玩笑說,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錢的,比你還努力,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正在成爲大範圍的共識。

所以,電影裏的父母爲了孩子的未來用盡渾身解數也可以理解。現實生活中,爲了孩子的上學就業父母們也始終繃緊一根弦,害怕出現哪怕一點點的差錯。課外補習班,培訓班樣樣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藝術源於生活。看完電影中爲上學苦心孤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終卸下包袱坦然面對未來,現實中,《問政時刻》的教育局領導們讓學齡兒童的父母們更加焦灼。有關教育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問題就算得以糾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們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現階段的父母們還是要咬緊牙關爲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來是什麼樣,誰都說不清楚,但是隻要還活着,沒有什麼比放棄更難。畢竟,像電影裏的中產階級瀟灑的離開名校後也能改變一所普通學校的財力物力就已經讓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3

清明時節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峯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說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銳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爲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通過名額,把本應屬於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佔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級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衆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後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裏,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去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實會像電影裏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實裏,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裏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裏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幹活,自身過得硬纔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後。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4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爲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裏被分爲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說:“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爲,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爲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爲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說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爲,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徵。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爲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爲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爲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房;週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爲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爲急於求成,而採取了各種非常規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纔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纔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5

《起跑線》再度發揚了印度電影觸及社會痛點,批判社會現實的優點。與本片沉重的主題不同,《起跑線》用繽紛的色調和詼諧的調侃連接了教育不公、貧富差距、數典忘祖、社會歧視鏈、子女培養目標和人性異化等主題,結尾的處理讓人驚喜連連,諷刺意味十足。

《起跑線》在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規中矩,故事也簡單的很:一對“暴發戶”夫妻拼盡全力讓子女入學。然而小人物的命運卻牽動着整個社會,給觀衆強烈的帶入感。

《起跑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階級的象徵。”又說:“你的女兒是服裝店老闆的孩子,以後肯定子承父業;而我們家孩子就不一樣,出來以後一定要開拓一番事業,所以我們只說英語。”聽聽吧,這段言語多麼的輕巧,好像窮人就活該窮一輩子,自己就應該永遠富足一樣。

《起跑線》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爲了裝富人,去照相館拍假照片,顯擺自己出國旅遊。而笑點的擔當則是男主角,每到關鍵時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氣就戳穿了“富人”的謊言。人們總是說,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起跑線》則真實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和經濟背景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也是任何謊言所不能掩蓋的。這就好比從沒學過英語的男主角,就算無比努力地翻爛了字典,寫的推薦信也是亂七八糟;從未體驗過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渾身名牌也絲毫不像貴族。

《起跑線》第一次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影片不僅滿足於裝富很難,反而進一步展示了裝窮更難。正如臺詞所說:“貧窮這門課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學會的。”看看印度社會吧,富人的社區乾淨整潔,豪車豪宅;窮人社區,一下腳就能踩着牛糞,到處是蚊子,沖廁所的水都沒有,吃水靠搶,吃米要靠分配。但無論貧富,都把英語當成了階級的象徵,只不過富人歡迎英語,而窮人則對英語表示強烈排斥。

《起跑線》用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回擊了這些毫無根據的鄙視。男女主角雖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學的問題上卻不擇手段,以僞造貧困證明,欺騙學校,犧牲窮人入學資格爲代價,獲得了德里文法學校貧困生入學名額。

實際上,本片笑料的來源,從本質上講是夫妻二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這正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間離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堅持認爲無論在哪所學校,關鍵要讓孩子快樂,對新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屑一顧。女主則更加實際,與其有一個快樂童年,她認爲更重要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進行高強度超齡學習。總之,一方讓孩子遵從個性發展,另一方則注重孩子的服從與認同。我認爲這兩點完全可以兼顧。我們總說先做人再做學問,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連知識都講不好,怎麼去教做人呢?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家長則把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兩頭都落空,把孩子耽誤了。好在夫婦二人最終達成了一致,在學習知識與階級教育面前,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人。

影片的最後,陽光明媚,男女主角牽着女兒走出校園。曾經他們爲了走進這所學校而費盡努力,吃盡了窮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們走出來卻無比的輕鬆。校園裏坐着一批仰仗權勢的富豪,校園外則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對父母能做什麼呢,一個人又能做什麼呢?只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罷了。車廂裏滿是孩子的笑臉,可能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種寒意,在暖暖的陽光之下,變得更加刺骨。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6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電影歷來故事簡單,但是總能鍼砭時弊,笑中帶淚,打動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很扎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對中產階級暴發戶,妻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爲此不吝嗇金錢和時間,在想盡一切辦法都行不通後,他們僞裝成窮人騙取底層孩子升學福利名額。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喬裝成窮人到貧民區後發生很多感人故事。後來主人公良心發現,放棄私立學校名額。

印度電影從來不遮遮隱隱,很多時候把印度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擺在觀衆面前,像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主人公問男二,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沒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爺爺、我爸爸、我都是窮人。在窮人眼中,喝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會說一句英語都不是這個階層的表現。他們無力抗爭,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貧窮。

看完印度電影,感覺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幸運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國,雖然貧富差距巨大,階層固化還沒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夠勤勞是可以脫貧的,比如萬千大軍的快遞小哥,也許不會大富大貴,但是溫飽不愁,也許將來還有更大的打拼空間。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箇中國媽媽,爲孩子的未來焦慮,爲孩子選擇學校動用一切關係。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當年爲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兒園,國小,國中以及最好的班級也是絞盡腦汁,不遺餘力(高中更多是憑考試成績,也是前面選擇的結果),中間也發生很多驚心動魄的插曲。

假設當年沒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會考入名校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學容易,考名校是絕對需要拼教育資源的。大學聯考對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換門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爲什麼全民族都這麼重視擇校,因爲教育資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個對比,都是省重點高中,當年我身邊有一部分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現在生活無憂。女兒讀高中時,身邊沒有農村孩子,幾乎都是城市的。最後全班同學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學後,更是如此。這些年城市和農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來越大。因爲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正規的英語,沒有機會學習奧賽,拓寬理科的思路,沒有機會學習各種課外班,沒有機會享受最好的師資,他們想跳出那個山村,只能是成年後出來打工,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據說京東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操作,未來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這些沒有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哎,長嘆一聲,我們能爲他們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