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夢之安魂曲》電影觀後感1200字

電影3.15W

通常有比較纔會有認知,所以在看過Darren Aronofsky的Requiem for a Dream之後你會發覺年大熱的black swan 其實只能算是這個導演的及格之作,而新近的奧斯卡影后娜妲莉波特曼和老牌影后艾倫伯斯丁相比也只能算是後生可畏,無法與之媲美。

《夢之安魂曲》電影觀後感1200字

Requiem for a Dream的中文片名是:夢之安魂曲。看似一個文藝範兒十足的片名,一直以來我都以爲這僅僅只是一部走治癒系風格的片子,可是看後才明白僅僅依靠片名就能猜出內容的電影當然是不可能成爲一部成功的作品。事實上這不僅不是一部溫情片,甚至是一部看了之後讓人絕望的電影。是的,是“絕望”!這是我想了很久才肯定的感覺,100分鐘裏情感上的無法言說讓我的內心如五味雜瓶般哭不得也笑不出,神經彷彿如一根繃緊的弦時時都處在千鈞一髮的環節,這裏引用一個影評人的觀後感:絕望到耳不敢聞,目不敢視,心靈戰慄!多麼中肯的評價,一語中的。

電影開篇就用音樂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大提琴低沉的音色緩慢拉開,混雜電子合成的高音彈奏產生一種鬼魅的效果,而小提琴尖銳的穿插又似人的尖叫聲……這種一開始就呈現出來的緊張與鬼魅讓人開始恐懼,而導演凌厲的剪輯和高速切換的畫面讓人在音樂的聽覺衝擊中又增加了視覺的承受壓力,電影沒有一刻是可以停下來享受的,你要不斷地猜測辨別還有思考。這確實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你的整個身心都和影片中的四個人物緊緊相連,甚至是隨着其情節的起伏而跌宕着,我向來自詡是猜劇情高手,卻在這部電影裏深感力不從心,往往上一個鏡頭還彷彿在眼前揮之不,下一個畫面就已經接踵而至了。我曾想把這部電影和年看過的黑色幽默劇《weeds》相比較,因爲它們同是以致幻劑爲題材,情節也有類似的地方,可是夢之安魂曲可以被標籤爲黑色但絕不是幽默劇,它高速的節奏,陰暗的題材和並不做作的表現手法可謂獨樹一幟。通過這部電影你也就明白何謂真正的高水準導演,而不會被某些善於玩弄商業手段的2B導演所愚弄。

開頭我提到夢之安魂曲看後讓人有深深的絕望感,就像是猜火車裏那個深受戒毒痛苦的MARK,也不知哪裏來的決心真的就把多年的毒癮戒了,而擺脫對致幻劑的依賴過程就像骨頭裏爬滿了螞蟻一點點咬噬着你的筋髓,產生的幻覺時刻折磨着他敏感的神經:天花板上趴着的巨頭嬰兒就是撒旦的化身隨時準備把這個脆弱的靈魂帶回罪惡的深淵。只是好在他最後戒了毒,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重新生活,這樣的結局總能帶給人希望,即使疼痛也只是年少時的'輕狂。而夢之安魂曲讓人產生絕望不僅僅是被魔鬼玩弄於鼓掌的欲罷不能還有你所處環境裏周圍的人們看似友好親切實際上卻是事不關己的冷漠。這一點在電影裏當兒子Harry說:You got friends,Ma. Sara絕望的回答:It's not the don't need me就可以看出sara對自己周圍的環境是絕望的,而那個可以上電視的機會讓她的生活又重新充滿希望,她不要獎項只想變成somebody,在人們注視下驕傲的的宣佈自己曾有一個深愛着的丈夫和一個事業有成的兒子,這個希望成了她減肥的原因,甚至是她每天開始新生活的動力,這裏貼一段SARA的臺詞,很感人(I'm somebody now, Harry. Everybody likes me. Soon,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me and they'll all like me. I'll tell them about you, and your father, how good he was to us. Remember? It's a reason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It's a reason to lose weight, to fit in the red dress.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 What have I got Harry, hm? Why should I even make the bed, or wash the dishes? I do them, but why should I? I'm alone. Your father's gone, you're gone. I got no one to care for. What have I got, Harry? I'm lonely. I'm old.) 有人說導演是想借SARA這個人物說明空巢老人的寂寞,沒有人關注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不在身邊,沒有寄託所以纔會導致精神失常,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層含義,在西方講究個人價值體現的文化觀裏一個女人既沒有事業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在年老色衰失丈夫又失兒子之後的境遇是悲慘的。或許這一點從年輕的Marion的身上也有體現,她年輕美貌,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沒有自己的事業,沉溺於精神上的放縱和愛情的瘋狂,當等不來自己的愛人帶回渴望着的致幻劑時只好犧牲色相。當她最後抱着用身體換回的一沓子美金安穩入睡時,是不是終於明白了完全依靠某個愛着自己的男人始終是不安全的,更不要說這個男人還慫恿她這樣做。可是這個看似安穩的睡眠卻是暗示着一個沒有未來的明天,所以這樣的境遇也是讓人絕望的……

電影是以四個人物爲主線,我已經很沒有道德的劇透了兩個,碼了這麼多的字也並不是想給電影做宣傳,畢竟已經是12年前的老電影了,不過是想寫一寫看後的心得,還有就是這部還算重口味的電影帶給人的後精神衝擊着實讓我忍不住感慨一番。。回過頭來看感覺還是很膚淺,對於一部電影並沒有形而上的認識,其實看電影很考驗人的智商和理解能力,很多不錯的影評家不僅有着出彩的文筆還有及其深邃的思想,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而優秀的導演都會將自己的思想滲透到電影裏影響他人,看電影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接受不同的觀點與思想,這是個積累的過程也是各種文化觀念不斷撞擊以致摩擦出火花的美好體驗,樂在其中的人自能品味到其中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