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

電影2.49W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1

想必大家都知道馬克·吐溫這名偉大的作家,或者曾經讀過或看過他的作品了吧?今天,我就讀了他的作品之一《百萬英鎊》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訴了;有兩個有錢的兄弟得到了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並打了個賭,能用這張支票讓一個人在倫敦生活一個月之類的。於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意外地得到了那張支票。剛開始,人們先是從穿着上看不起他,當他拿出一百萬英鎊希望別人找錢時,人們立刻對他點頭哈腰,卑躬屈膝。有些人還不斷提高它的地位,不斷奉承他,最後它不但娶了一個貴族的女孩,還過上了幸福富裕的日子……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

金錢真的那麼重要嗎?金錢真的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嗎?讀完這本書,許許多多的問題不斷在我腦海裏浮現。人們之所以那麼尊敬他,就是因爲他們眼中的錢,同樣,要是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假如他沒有錢,人們還會不會那樣尊敬他,對他畢恭畢敬?答案是,不會!錢或許能滿足你一時的要求,讓你能夠更舒服地待在這個社會上,但是,錢總歸還是錢,它不會像榮譽、成就那樣,能讓你得到真正的尊敬與愛戴。錢讓你得到的尊敬都是虛僞的。

像愛迪生,他用他的一生爲人們創造了更多色彩,讓人們能夠更滿足地生活在這世界上,雖然他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偉大的平直人留存在我們心中。並不是因爲他有錢,才受到人們真實的尊敬,是因爲他用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光陰,給人們創造了更有價值的東西。

金錢所讓你得到的尊重是虛僞的,只有腳踏實地地爲人們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纔會受到人們真正的尊敬!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2

現在回到電影本身。

格里高利·派克的演技一如既往精緻、從容,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沒有一句多餘的臺詞。但這部電影和《君子協定》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戲份比重失調。

女主人公的戲份太少,不足以塑造一個真實的人物,沒有什麼事件表明她們與衆不同,除了一見鍾情,無法解釋她們給男主人公造成的巨大震動,——而僅僅依靠一見鍾情顯然不足以解決一系列問題。兩部影片裏的女主人公像極了《永別了,武器》裏的凱瑟琳,菲茨傑拉德讀過小說初稿後給海明威寫過一封信,大意爲:你寫男主人公是用現在的眼光看的,寫女主人公卻是用“十七至十九歲”時的眼光看的,因此顯得不和諧。

——問題就在這裏。

一部優秀的影片肯定是戲份協調的,《羅馬假日》和《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絕佳的例子。在派克和英格麗·褒曼合作的《愛德華大夫》裏,雖然兩人都有些信心不足,但得益於有充裕的時間塑造角色,影片因此不朽。

當然,我並非說只要男女主人公戲份對開就行了(你知道,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說,優秀的影片不可能是一個角色的表演秀,在男女演員搭配時,過分突出男主人尤其不可取(女主人公反而可以稍加突出)。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3

一張憑票即付的`百萬英鎊支票能帶來什麼?比如,能給一位耿直、聰明、人地生疏的年輕人帶來什麼?哥哥奧利文認爲:“只要你手裏拿上這張小紙片,用不着兌現,要什麼有什麼?”弟弟羅德里克則認爲:“因爲鈔票數額太大,無法兌現,所以完全沒有用處。”於是,因爲小汽艇失事流落倫敦的美國人亨利·亞當成了二人的試驗品。

亨利·亞當原本飢腸轆轆、四處碰壁,意外得到保留支票一個月的機會後,境況大爲改善:製衣店送貨上門、豪華旅館住宿不要錢、大使館借給現金,他只需不斷簽單即可。此外,社交界大門完全敞開,各家報紙以重要版面追蹤其消息,金礦開發商提供投資機會(幫亨利賺了兩萬磅)……

被旅館趕到其他房間的福諾格納爾公爵氣不過,指使亨利房間的女傭將支票藏在了地毯下,並將該消息散播了出去。一夜之間,所有的光環煙消雲散,亨利還被證券交易所憤怒的投資者丟到了門外。

似乎奧利文勝了。

亨利在一次社交晚會上認識了波西婭,兩人很快陷入愛河。亨利決定向波西婭坦白,波西婭卻以爲亨利是在考驗她,從此不理亨利。

當滿城都在傳言亨利·亞當是個大騙子時,波西婭才知道亨利是個坦率的人,又回到他的身邊。

在這裏,正如亨利所說:支票在他們之間只起了離間的作用,錢並不是萬能的。

似乎羅德里克也不錯。

但奧利文則冷冷地回了一句:沒有支票,你們見不了面。

電影諷刺了上流社會的虛僞,下層社會的勢利,投資界的盲從,讚美了亨利的正直和波西婭的忠貞。至於那張百萬英鎊的支票,實話說,我不知道奧利文和羅德里克誰更有道理些,我只知道如果沒有這張鈔票,亨利·亞當肯定會是另一番境況,——而他目前的境況似乎很不錯(抱得美人歸,一份年薪500磅的職業)。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4

人們都說馬克·吐溫先生是個幽默大師,又很會諷刺社會上的各種事。讀了他的《百萬英鎊》後,我忍俊不禁,放聲大笑。讀了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小說,我也看見了那令人哭笑不得的社會。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小辦事員出海遊玩,因故迷失方向後,幸被輪船遇救,然後隨船來到英國倫敦。他身無分文,特別孤獨,兩個富有的兄弟借給了他一張一百萬英鎊的支票,並以他在三十天內不將一百萬的支票兌換成現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個賭。在小說的結尾,小人物不僅活過了三十天,並且利用這張百萬英鎊發了一筆財,還獲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但由始之終從來沒兌換過這張支票。小說通過小辦事員的種種“歷險”嘲弄了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作用。當時社會上的拜金主義思想,當時的人們都太看重金錢了,錢!竟然成了可以衡量一切的標準!爲了錢,他們可以放棄一切,放棄地位、家人、職業……拜金主義思想是可恥的,不勞而獲更加可恥,因爲世界上還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很多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金錢不是萬能的。之所以那個年代社會腐敗,和這些見風使舵的人們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這個年代,也有。一次,我看到路邊有一個滿臉是鬍子的乞丐,正在低聲乞求人們:“我好幾天沒吃飯了,誰給點錢——謝謝,謝謝,祝您全家安康……”一個時髦的男青年正領着一個時髦的女青年走過,一看到那年過花甲的乞丐,便一下子皺起眉頭,繞得遠遠的,嘴裏還嘀咕着:“這髒老頭,真是……”我也實在看不慣,也只好繞過了。媽媽說:“倫倫,你去給爺爺點錢吧。”說着,她拿出了兩塊錢,遞給我。我拿着錢,跑到那個爺爺前面很遠,扔了錢就跑,也不管扔沒扔中。媽媽一看我這狼狽不堪的樣子,不禁搖了搖頭。事後,我也覺得這太不對了,但就是不習慣老爺爺渾身的黴味,看不慣他衣不遮體,聽不慣他的外地口音。但是,我也知道這不至於啊,爲什麼偏要遠離他、躲避他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爲人們的地位、財富而就去判斷一個人的身價,那就錯了。這種以貌取人的做法難道不是社會的一種悲哀?不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嗎?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5

《百萬英鎊》拍攝於1953年,改編自美國作家馬 克·吐溫的同名小說 ,1958年即被譯製到中國。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書中曾高度評價馬克吐溫:“一切現代美國文學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叫做《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最好的一本書。一切美國文學創作從這本書而來。在這以前沒有什麼東西,打它以後的東西沒有這麼好。”福克納也說:“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這些人都是他的後裔”,“他是美國文學之父”。

負面的評價當然也有,在馬克·吐溫晚年,他的聲望已經開始衰落,他自己就曾自嘲:“薩克雷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抵上我”。喬治·奧威爾則稱他爲“公認的弄臣”。錢鍾書在《說笑》一文裏批評他把幽默當成一生的飯碗,“以賣笑爲生,作品便不甚看得”。

這些都是題外話,只是讓我想到了我們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現象。比如,德萊賽在美國20世紀文學史中大抵算是二流人物,但我們的初高中歷史教材卻給學生造成“美國僅此一人”的印象。再比如海明威是開一代文風的短篇小說大師,我們的歷史教材中卻只提他的《永別了,武器》和《喪鐘爲誰而鳴》。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6

《百萬英鎊》拍攝於1953年,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1958年即被譯製到中國。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書中曾高度評價馬克吐溫:“一切現代美國文學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叫做《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最好一本書。一切美國文學創作從這本書而來。在這以前沒有什麼東西,打它以後的東西沒有這麼好。”福克納也說:“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這些人都是他的後裔”,“他是美國文學之父”。

負面的評價當然也有,在馬克·吐溫晚年,他的聲望已經開始衰落,他自己就曾自嘲:“薩克雷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抵上我”。喬治·奧威爾則稱他爲“公認的弄臣”。錢鍾書在《說笑》一文裏批評他把幽默當成一生的飯碗,“以賣笑爲生,作品便不甚看得”。

這些都是題外話,只是讓我想到了我們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現象。比如,德萊賽在美國20世紀文學史中大抵算是二流人物,但我們的初高中歷史教材卻給學生造成“美國僅此一人”的印象。再比如海明威是開一代文風的短篇小說大師,我們的歷史教材中卻只提他的《永別了,武器》和《喪鐘爲誰而鳴》。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7

去年,我曾讀過《百萬英鎊》這本書。在這個寒假裏,我又觀看了《百萬英鎊》這部電一影,它讓我感觸頗深,思緒萬千。

該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英國貴族富家子弟的兩兄弟,他們從銀行取了一張百萬英鎊支票,並在一個身無分文的美國人亨利·亞當身上打了一個賭:“如果一個窮人得到百萬英鎊會有怎樣的命運”。弟弟認爲,窮人擁有這張鈔票毫無意義,而哥哥卻認爲窮人擁有這張百萬英鎊,就可以過上貴族般的生活。最後,這位叫亨利·亞當的年輕人,憑藉這張百萬英鎊,終於過上了一個月的上流社會生活。

從影片的故事一開始,就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現象。當亨利·亞當來到服裝店買衣服時,店老闆和員工看着他的穿着窮相,便帶他來到低檔衣服堆裏,且態度十分冷漠。但是,當他拿出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時,老闆就立刻改變了剛纔的態度,並對他點頭哈腰,然而,在他臉上那虛僞的笑容中,卻顯露出貪婪的眼神,眼睛直盯着鈔票,無不體現出老闆一愛一財如命的本一性一。接着,老闆還 爲年輕人定製了好幾套服裝,並表示可以無限期等待亨利·亞當付款。

後來,亨利·亞當在吃飯和住宿方面,也都受到了老闆的熱情接待,讓他享受貴族般的待遇。可以說,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大部分人都崇尚金錢至上和拜金主義。他們對待富豪和窮人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僅以貌取人,而且還 把金錢作爲衡量一切的標準。這些顯然都是十分錯誤的。

看完這部《百萬英鎊》的電一影,不僅讓我進一步瞭解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金錢至上和拜金主義現象,而且也讓我對金錢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我認爲金錢固然重要,但是金錢卻不是萬能的,有些東西用金錢是根本買不到的,如:時間、生命、友誼、道德等,所有這些都要比金錢更加珍貴。所以我想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在金錢與良知、道德之間,我們大家都應該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百萬英鎊電影觀後感8

“百萬英鎊”描述了一個流落倫敦的美國人亨利·亞當,他遇上兩名打賭的倫敦億萬富翁,從而得麼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百萬英鎊觀後感。亨利飢腸轆轆,去了一家飯店,老闆見他像個窮光蛋,打發他到角落裏,侍者也覺得他沒錢付,當他結賬時,所有人都驚呆了,支票卻是一百萬!於是他被當成了一個行爲古怪的百萬富翁,不僅吃飯免了單,臨走時老闆還對他兩次90度的鞠躬! 由於衣衫破舊,他準備做一套衣服,在服裝店內,營業員將他一個推給另一個,最後被推到了成衣間。小店員極爲勢利,給他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打發他,結賬前還諷刺他一番。當亨利拿出百萬英鎊時,小店員竟哭了起來!老闆知道後,爲亨利免單量身訂做了48套一年四季在各種場合穿着的衣服! “百萬富翁”着重揭露了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實社會中又何嘗沒有,有的情節比這種說話變卦、態度變卦更加嚴重!一些醫生爲了錢,可以爲病人做不必要的檢查,給病人吃不必要的藥,在這種喪失醫德、人性的醫生眼裏,金錢比生命更可貴!這種行爲不知比“百萬英鎊”中的現象要惡劣多少倍! 不管如何愛錢,不要丟掉做人最基本的誠實的本性;不管怎樣愛錢,不要拋棄道德、良知;不管怎樣愛錢,不要傷害別人;不管怎樣愛錢,必須通過正當途徑來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