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旦

春節改元旦是瞎折騰

元旦2.59W

時下最能牽動國人心結與情緒的文化符號,非春節莫屬。佳節每至,人潮遷徙,歸家團圓,這已經沉澱爲一種浸入血液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但是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大家過錯了節日,你會作何感想

春節改元旦是瞎折騰

日前,湖南學者黃守愚聲稱“春節”應改爲“元旦”。他認爲“元旦”作爲夏曆正月七年級的代稱,從漢武帝時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後,可謂歷史悠久,但被袁世凱改名爲“春節”後就喪失了其歲時意義與文化意義等。他大聲疾呼“除舊佈新,還原傳統歲時文化意義,恢復正月七年級稱作元旦的傳統”;至於現行的“公曆”“元旦節”,不妨改名爲“洋旦節”。一石激起千層浪,衆說紛紜。

客觀而言,黃守愚先生引經據典、長篇大論,學識之豐富,治學態度之嚴謹令人刮目,但遍翻故紙堆以論證“節名錯了”並掀起網絡風浪的做法也引來了“作秀”的嫌疑。若僅從學術角度看,其觀點不失爲一項治學成果,但是學術的歸學術,生活的歸生活,我們不能因爲某位學者的一時之論而立刻改變億萬民衆的文化習慣,即便確如黃守愚所言,“春節”原名“元旦”,那麼,現在是否還有改回來的必要?

黃守愚的大意應是“恢復祖制”,傳統如此嘛,迴歸乃是理所當然。可是,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在不斷變動、“與時俱進”,且傳統也會“變異”,“變異”中也會有發展。隨着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節日風俗也會不斷變化,或遭淘汰,或被更新。如漢代以前上已節的禊祓習俗,魏晉以後就變成了郊遊活動。

再以端午節爲例。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之前。六朝以來,因爲這天恰好是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人們才逐漸把它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我們甚至可以說,端午節的“屈原元素”其實是“穿鑿附會”的結果,但端午節卻因“屈原元素”而歷久彌新,以至於“以訛傳訛”到了現在。聞一多先生可沒有因此呼籲“還端午節本來面目”,讓“端午的歸端午,屈原的歸屈原”,將端午節“去屈原化”。

節日嘛,就是生活習慣沉澱成了一種文化傳統。事隨人變,大家怎麼過節,節日就成什麼樣子,大家都把正月七年級叫“春節”,“春節”也就成了新的“傳統”。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元旦”是一個傳統,那麼從袁世凱時期開始,“春節”也就成了新的傳統。這不過是一種文化變異或者說是更新而已,實在不宜分什麼優劣,只看民衆接不接受、習不習慣,僅論節日熱不熱鬧、繁不繁盛便是。而每年一度的春運大潮告訴我們,“春節”火着呢。黃守愚呼籲“除舊佈新”,而春節之稱恰是“新”意所在,再折騰一回改回原名,豈非“除新布舊”?

一種新傳統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演進”的結果,是民衆的日常生活行爲選擇天長日久的沉澱使然,節日名稱是按照“春節”的新傳統還是遵循“元旦”的舊傳統,得看民衆選擇,得靠積久的民俗沉澱,專家學者不宜用學術成果代替民意,用機械的“傳統原教旨主義”來“指導”民衆過節。

從這個角度來講,“春節”還是“元旦”,跟黃守愚所言的“復興華夏文化”和中國能否“再次崛起於世界”實在關係不大。我們還是過自己的春節,讓學者去改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