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宵節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元宵節2.13W

2016春節就快到了,春節過後就是元宵節了,我們的印象中,新年的結束就是在元宵節的鞭炮聲中進行的。那麼,元宵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16年2月22日 農曆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爲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還有以下幾種傳說:

其一,

在很久以前,有一年春節剛過,有人在獵殺兇禽猛獸的時候,誤殺了一隻迷路的神鳥,玉皇大帝得知後非常震怒,意欲派遣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所有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

玉皇大帝有個女兒,心地非常善良,她不忍心看到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危險,駕着祥雲偷偷來到人間,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人們,希望他們早做準備。

衆人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如雷貫耳,惶惶不可終日。這時,有個老人想出一條妙計,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放鞭炮、燃煙火。這樣一來,玉皇大帝以爲人間已被燒光了,無須再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大家就會平安無事。”大家聽了老人的話,點頭稱是,於是分頭去準備。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玉皇大帝從天庭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爲是熊熊火焰,人畜財產定會燒光,心中大喜,隨即取消派遣天兵天將的命令。人們爲了感謝玉皇大帝女兒的恩德,紀念這次行動的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點花燈,放鞭炮,燃煙火,久而久之成俗。

其二,

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是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呂后手中。漢惠帝死後,呂后獨攬朝政大權,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以及劉氏宗室深感憤慨,卻又懼怕呂后殘暴,敢怒而不敢言。

呂后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可終日。有一天,呂氏家族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於是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兵權,“諸呂之亂”徹底平定,終於保住了劉氏江山。衆臣擁立劉恆登基,是爲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其三,

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奇人東方朔,人稱智聖,詼諧幽默,足智多謀,心地善良。有一年冬天,接連下了幾場大雪,東方朔到御花園給漢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他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正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慌忙將她扶起,並詢問自殺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叫元宵,家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進宮以後,她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她就更加思念親人,覺得自己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後,深表同情,並且告訴她,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有一天,東方朔出宮,他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要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卜的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間,人心惶惶,紛紛向東方朔求問解救辦法。東方朔不緊不慢地告訴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法解救。”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太監立即稟報給皇上。

漢武帝接過紅貼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後大驚,急忙請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沉思良久,然後對皇上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宮女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戶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立即聞聲尋找父母,她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人們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做湯圓供火神君,同時正月十五全城掛花燈,放煙火。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正月十五這天就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爲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說起湯圓,近代史上還有一個掌故。話說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反對,手下逢迎者引《巴陵縣誌》說“圓、元語同,又有完了義”,說“元宵”諧音“袁消”,乃詛咒之詞。袁聽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湯圓。但這個傳說一直未見文字依據。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

元宵節賞燈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北方地區羣衆偏愛舞獅,南方地區羣衆則擅長舞龍。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爲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着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爲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爲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緻。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