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

清明節6.98K

清明節作爲我國的傳統節日,既是踏青遊玩的日子,也是民衆生活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只是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遊玩是可有可無的,而祭祖是萬萬不敢忽視的。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祭祖基本上都是採用“墓祭”的形式,即到祖先墳墓所在地去祭拜,民間俗稱:“掃墓”或“上墳”。

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

一、修墳。

祭祖之前,要修墳。所謂的修墳就是把墳上的草除去,重新培土,這項工作按傳統都是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員來完成的。但是在上墳祭奠的過程中,女性可以將祖先墳墓周邊的草拔掉,類似於在爲祖先清理庭院。

因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墳墓又叫“陰宅”,即已逝的人住的房子,所以,陰宅與活人住的房子一樣也需要維護。若是不修墳就等於不去給祖先維修屋子,讓祖先住的屋子年久失修顯然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只要後繼有人,會去祭祖就自然也會修墳。

二、祭祀儀式。

(一)祭祀前的準備。

清明節這一天,親人親屬一般都是先會齊,再一齊去祭禮祀,但也有各自行動的。去時需要帶祭祀用品。祭祀用品一般都有紙錢(是給“下界人”用的“錢”,多爲一捆一捆的黃草紙或印成人民幣樣的.冥幣,甚至還有仿製的美金等等,數量不限)、鞭炮、花炮(可買可不買,數量不限)、紙札品等。習俗上規定祭祀用品不能拿進家門,只能放在活人房子的範圍以外,因爲祭祀用品是要給已逝的人用的。拿進活人住的地方據說會不吉利。

(二)祭祀儀式。

啓程去墳上拜祭時,領頭的一般都是已逝者的女兒或女性親屬,顯示其迫切見到逝者之意,一般情況下,都是邊走邊追億其父或母的生前事蹟,既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又提醒後輩不要忘了先人的恩典,同時也爲祭祀和緬懷先祖營造氛圍。其餘人則跟在後面,帶着草紙,鞭炮、花炮等物。至墳上後,女性在旁述說些家長裏短,以告知先人自己的到來,讓先人來接受子孫的供奉,並祈求先人的庇佑。男性子孫則忙着燒紙錢,放花炮等,因爲陽世的紙錢燒成灰後就會變成陰間的冥幣。

而且,據說現在下界已經有了“銀行”,一次燒的太多花不了的話,祖先也可以像陽世的人一樣把“錢”存進“銀行”。因怕把未燒盡的紙錢翻爛到了下面不能用,所以紙錢未燃盡之前,忌諱翻動。同時把大盤的鞭炮繞在墳上點燃,鞭炮爆炸後的產生的紅色紙屑,俗語說是“滿堂紅”,據說這樣先人就會高興。炮竹、花炮點燃後會產生煙霧,即俗語說的:“墳上冒青煙”,以示後繼有人,兒孫興旺。之後行跪拜之禮,跪拜順序爲先是逝者兒子、女婿輩男性親屬,再是女兒輩女性親屬,然後是孫子重孫,外孫等小字輩。至此祭儀式就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