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薦】

清明節1.77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薦】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

今天是4月5日,轉眼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已到來了。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習俗,如祭祖、掃墓、踏青、植樹等。清明節這天呢,要紀念逝去的先人,還要去給他們掃墓。

一大早上,奶奶買來“三生”——雞、魚、肉,奶奶把這些菜蒸好,準備了一些酒杯、酒、紙錢、香,還有剪好的清紙,就帶着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上,我看見了小河裏面,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兒,在清澈的河水裏游來游去;看見了那盛開着的桃花,在春風中搖曳着、微笑着;還看見了那路邊的小花,在陽光的沐浴下還傳來一股清香。我便摘了幾朵小花兒,編成一個花環,準備放在老外公的墳前,來表達我對老外公的思念。這時我想起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今年的清明節卻意外地沒有下雨,反而豔陽高照。真奇怪呀!

當我們來到了老外公的墳前,奶奶便拿出菜和酒,舅公公掃掉墓碑上的灰塵,然後用刀砍了一根樹幹,插進墳旁的土堆裏面,把清紙掛上去,然後倒了三杯酒,用打火機把香點好,燒了一些紙錢,雙手合十的同時嘴裏還說了一些想念和保佑的話,最後我們都鞠了三個躬表示哀思。

掃完墓,我們收拾好東西,等紙錢燒成灰燼,才離開了老外公的墓地,清明節是我們可以拜祭和懷念祖先的節日,同時也可以欣賞和擁抱大自然。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2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清明節到了,我們要時時刻刻記的那些爲國捐軀的烈士,他們爲了保衛我們的祖國,捍衛祖國的尊嚴,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沒有烈士們的英勇犧牲,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時光?有句詩這樣寫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忘記歷史!在和平年代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振興中華!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着殊死拼搏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會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吧!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蹟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還去了烈士陵園掃墓。當我們站在烈士碑前,心中感慨萬千。並不是爲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嘆,是被那偉大的生命價值所震撼。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因爲他們不愧爲炎黃的後代。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好好讀書,爲家鄉的建設、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3

4月4日,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清明節。到了那一天,心就會特別悲愁垂涕。這一天是給逝世的親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對他最誠摯的祝願。

看望逝者時,忌嬉皮笑臉,這是對逝者的最大敬意。裝束一定不要太過豔麗,顏色最好爲黑色,因爲這樣最爲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體會出人們因爲失去親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不忘故土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一般都會給祖墳剷除雜草,添加新主,稱爲培墳;用彩紙剪成紙串,掛在墳前,插上香燭,焚燒紙錢,跪拜叩首。簡單的祭祀儀式俗稱“插青”或“上墳”,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風俗不同,祭掃的日期也不同,農曆清明節的時間一般在公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間。

在我的家鄉,放鞭炮也是清明節時不可缺少的。這並不是過年時的喜慶聲音,而是一種思念,對親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節那幾天,天空總會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這也無法擋住人們紀念逝世人的腳步。他們沉着臉,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瀝,這情景,正應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一個落雨紛紛的季節,亦是心情壓抑沉痛的季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4

今天是清明節,午餐一端上食物,一股難聞的氣味鑽進了我的鼻子,哦!是什麼那麼!怎麼這麼難聞!肯定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得小心行事。

我定睛一看,我暈!這是什麼啊!兩個帶着淡淡的黃色的雞蛋浸泡在棕色的水裏面,就是這個東西散發出來的臭味啊!好難聞!我想吐!這個東西叫做什麼啊!想想就覺得一定非常難吃!結果媽媽說這是清明節的習俗,每人都要吃一個。倒黴!

好吧!畢竟這是爸爸媽媽說的,我想要不幹也不行,真是倒黴極了!我的舌頭舔了舔雞蛋,天哪!味道一點兒都不好吃!哦!有辦法了!我只要憋住氣,這樣我就不用怕這種難吃的東西了!我真是太聰明瞭!哈哈!我憋住氣,一口把雞蛋給吃進去了,哈哈!終於不會吃到難吃的怪味道了!可是!倒黴的事又來了,那個雞蛋燙死了!把我的嘴巴都給燙了一下,真是不好受!我使勁兒的哈着氣,終於涼快一點了。

結果,又是一個倒黴的事情來了,媽媽端上了一碗香椿,我最最最討厭這種東西了!還叫香椿!一點都不香!臭得要命!我更加想嘔吐了!依我看啊!這叫臭椿還差不多!更加倒黴的是:媽媽夾起一把香椿,要我把它吃下去,天哪!這比死還要難受!我實在是受不了這種難聞的氣味,沒辦法,我想要抗議都不行,倒黴啊!媽媽把筷子伸到我的嘴巴邊,哦!這個味道實在是太難聞了!我只好憋住氣,好不容易纔吃下去了。

清明節的習俗真是害死我了!今天真是倒黴透頂啊!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5

清明節,我們這裏按照傳統 ,要給死去的親人上墳,而作爲我們國小生,學校則組織給革命烈士掃墓。

4月5日——清明節,上午,我們全體國小生胸前戴着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邁着整齊的步伐,懷着沉重的心情,帶着無限的敬意,來到“抗大分校”舊址——滿家村西頭。

這裏原來是一片慄園,至今有三棵蒼勁的慄樹屹立於舊址之上,使我們這些國小生油然產生一種敬意,這就是我們少先隊活動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抗大分校舊址。

聽老人們說,當年抗大學員就是在這片慄樹林中生活、學習、戰鬥,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裏的學員受到了迫害和圍攻,最終只逃出了幾名學員。這裏留下了革命前輩們活動學習的足跡,戰天鬥地的精神,這裏有我們世代嚮往的故事和革命精神。

我們懷着無限的敬意肅立在紀念碑前,向所有的革命烈士表達了無限的哀思和無上的敬意。在紀念碑前,我們舉行了《革命精神代代傳》爲主題的演講,在老師和學生的演講中,我們更加清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和理想,更加感受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感受到我們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我雖然沒有參加演講,但我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今天好好學習,以後好好工作,才能更好實現國富民安的夢想和目標,才能真正地接過老一輩革命家的“槍”,圓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和生活理想。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6

清明節是祭祀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你曾關注過這個節日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吧!

聽老人們說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找一片平坦寬闊的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盪鞦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和小夥伴都喜歡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也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人們清明時節喜愛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把春天生機勃勃地表現出來。我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緬懷,可以種一棵樹,可以放一隻風箏、湯鞦韆、植樹、拔河、踢球。讓我們在大自然中運動起來。讓我們在春天裏歡快地度過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

清明節的習俗,在流傳的幾千年中,無外乎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禁火、掃墓不生火做飯,吃冷的食物,並且清明節這天去掃墓,祭奠先人,這事最爲廣泛的傳統清明節習俗。踏青又叫春遊。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萬物生機勃勃,已經從寒冷的冬季完全釋放出來了,此時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講的是清明前後,都會下着絲絲細雨,路上的行人都像丟了魂似的。問一下哪裏有酒店,一旁放牧的兒童指着前面的小村子說就在杏花村。

沒錯,我今天就講一些清明節的習俗。那現在廢話不多說,直接步入正題。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當然就是踏青了。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就是在清明前後出去郊遊,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足球)、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清明節還要掃墓。掃墓掃墓,顧名思義,就是爲已逝的親人悼念、燒紙錢。我爺爺奶奶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每當清明前後,他倆就要買許多紙錢(又叫冥幣)和不少黃油紙,有時還買些紙疊的金元寶,去墓場燒掉。他們認爲清明節不燒錢就是對先人的大不敬。燒完回家後,他們還要用一些小碗盛上一些飯,說是等祖先吃飯。待先人吃完飯,爺爺又倒上一杯酒灑在地上,才肯吃飯。

說完了習俗,我們再談談清明節獨有的美食。

首先是泉州潤餅菜,是以麪粉爲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其次是青糰子,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爲餡而成。現在各式各樣的青團到是出來不少,五花八門的,青團作爲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青團倒是成了大傢伙一種時令的食物了哦!

好了,這次就說到這裏了,期待下次再見面哦!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9

昨天,烈日當空,我們一家十個人一起去掃墓。

在路上,我們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狹窄,大約30釐米左右,還有很多樹枝擋路,很不好走。

上山時,我還差點摔了下去。一直走進去,還長着一些帶刺的草,我的褲子被粘得到處都是,後來爸爸用膠布把褲子上的刺粘掉了,在山上還有一些小洞,洞口用雜草掩蓋住。媽媽提醒我們這裏有洞,不要掉進去!走着走着,我們已經到祖先的墓前了。

爸爸拿起鐵鏟把墓旁邊的雜草都剷掉了,奶奶再拿起冥錢,把糊粘在墓上,然後把冥錢貼在上面,還有貼一些五彩紙錢,爺爺拿起他自己調配的紅墨汁,是用雞蛋青加上紅硃砂攪拌合成的,爺爺說:“這種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爺爺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媽媽拿起香,用打火機把香點燃,再把香插在香爐裏,放上祭品,每個人拜四拜,讓祖先保佑我們,最後,燒金紙,放鞭炮。便去下一個地方了。

那裏有一條惡狗,兇惡無比,過去的時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後,一動不動,不敢離開半步。汪,汪汪……哎呀,狗還在惡狠狠得叫着。

太祖母的墳墓在山上的一個池塘邊,那裏有許多的蚊子在我的頭上轉着,我們都被蚊子叮了幾下,弟弟還小,有點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顧好弟弟,和他說不要怕,我和弟弟接着還是貼着冥錢,聽爸爸說:“紙錢貼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間就越富裕,”於是我和弟弟就使勁多貼點,讓太祖母在地下做個有錢人。

爺爺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着,不一會兒功夫,全搞定啦。

我們慢慢地走回家,我們的身影就在朦朧的夜霧中消失了!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0

4月4日,是清明節,大家都紛紛去掃墓、踏青去了,我也不例外,我回老家臨淄了,一是爲了祭祖,二呢就是爲了出去玩一玩。

說起清明節,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關於清明節的很多事情我們都還很模糊,下面還是由我來講一講吧。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中寫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在清明節這一天,還有很多的習俗呢。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在這些運動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踏青和放風箏了。在老家,中午吃完飯,我就迫不及待的叫上了哥哥姐姐一起去放風箏。我們找了一塊寬廣的空地,就在那裏放風箏。這個風箏是一個長條,是一條龍的形狀,開起來十分輕盈,應該會很好放。可是,一開始,沒有風,我們怎麼都放不起來,後來,我們迎着風使勁的跑,每個人跑一會,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的,開始刮起風來了,我們的風箏才終於放了起來,我們高興的歡呼雀躍,連蹦帶跳的,拽着風箏就在那裏瘋似地跑,把內心的所有不愉快的事都忘掉了。

太陽慢慢的收斂了它的光輝,我們也該回家了。這一次清明節,我過的充實而快樂。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1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爲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爲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麪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爲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2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爲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爲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着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羣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

俗話說得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可以踏青還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來說說清明果是怎樣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來,接着把青選二遍,過濾一遍,然後用100度的高溫水把青煮成糊狀。等它完全冷卻下來,再煮一下,就可以開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當然是餡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當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過,把它煮成泥一樣時在加糖,這豆沙是算成餡料了。材料都準備好了,“開始做清明果嘍!”我激動萬分地叫着。

爸爸拿來一個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銀光閃閃,足有兩個籃球那麼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狀的青倒在盆子裏,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許多面粉,那麪粉,猶如天上的繁星那麼多。接着,我用上了喝奶的勁把盆子壓住,爸爸用手反覆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陣青草的香味撲鼻而來,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複這種動作,那一開始淡淡的青草香,頓時便隨之而去,緊接着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裏交雜着花和草的香味,讓人沉浸在這美妙的世界裏。

最後,就是包清明果了,我從青團上捏起一個小團,搓成一個圓,再把圓用大拇指從中間慢慢往下壓,邊壓下去還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後成一個碗狀,就可以用來包餡料。我勺了一團豆沙放進裏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來,“我的餡料漏出來了”怎麼辦,媽媽對我說:“別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又試了一下,這次成功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媽媽把剛做好的清明果放進鍋裏蒸,吃着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裏比吃蜜還甜。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5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一起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個插柳習俗,此俗是爲了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爲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爲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小孩子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總會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風,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很適合放風箏,小孩子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辰,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用剪子剪斷牽引風箏的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由於好玩兒,後代也有人把它流傳了下來。

不過在給親人們焚燒紙錢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時候才能離開,不然死灰復燃的時候會引起火災,那樣這個清明節可就充滿罪惡了呢!

標籤:清明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