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故事15篇

清明節1.54W

清明節的故事1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第一個有假日的清明節。我們在這一天緬懷先古,懷念已死去的親人。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蒙受迫害,四處逃難。一次飢餓難忍,命家臣介子推去找吃的,介子推不忍心看着主人一天天消瘦,就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一塊肉燒熟後給重耳吃下,介子推也因此患下了腿疾。重耳知道後非常感激,發誓不忘介子推的忠義。幾年後,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併成了春秋的一代霸主晉文公。當年和重耳一起逃難的大臣都獲得了封賞,唯獨介子推不在其中,他揹着母親逃到了深山。晉文公想起後非常愧疚,想重新啓用這位與己共過患難的老臣,但介子推歸隱之心已決。晉文公下令燒山,心想這樣可以逼着介子推出來做官。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一棵柳樹下直到燒死也未肯出來。晉文公非常後悔,下令全國每年的這一天,不準燒火,食物只能生吃。這便是清明節的頭一天寒食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故事15篇

我家祖上原來住在江北,在清朝道光年間,爲逃避戰火來到皖南山區,到我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

他的墳沒有墓碑,靜靜的座落在一個山嘴,足有150年了吧。“他應該是我們家在江南的第一世祖了”,爺爺告訴我說。我懷着極大的敬意在他的墳頭插上一面清明旗。在他的墳頭不遠處有一片亂石堆,爺爺說這裏埋着一位屠戶,因爲我們祖上在他那裏賒了幾斤豬肉,欠他三文錢一直沒給,等有了錢了想還時,屠戶已經死了。屠戶沒有後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們家都要在他的墳頭燒上紙錢。我想,人在飢餓的時候,幾斤肉是足可以救人一命的。於是,我懷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在亂石堆上插上一面清明旗。

接下來的墳我更熟悉了,有的在畫像上見過,有的在照片上見過。最新的墓碑上篆刻着包括我在內的十幾位立碑人的名字,那便是曾祖父的新墳。曾祖父靜靜地躺在那裏,我彷彿又看見他伸出慈愛的手,給我包壓歲錢。我站在墳前,靜默了很久。

晚上的新聞聯播,播放了中外華人祭拜炎帝陵和黃帝陵的情景。炎帝和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先祖,他們早在5000多年前,就帶領部落民衆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家人。想起這些,“祖國”二字在我的腦海裏漸漸清晰起來,並且分量越來越重。

清明節的故事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爲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劉邦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劉邦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劉邦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故事3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爲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風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風俗了。

清明節的故事4

在不知不覺中,新的一年的清明節在政府倡導文明祭掃,緬懷先人的氛圍中到來。身爲高中生的我,收到了來自房山檔案局館的一本電子書《清明節的故事(定稿)》,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有用的知識。

中古傳統節日中我們可以追溯一下這個節日的起源。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氏族社會。從炎黃部族的合併,到大禹治水,再到後來的寒食節的起源,無不彰顯着中華傳統文明的深刻內涵。在清明節中,我們不僅可以跟隨家長一同文明的安全的到已經逝去的親人的墓前寄託我們的哀思,表打我們對使者的懷念,還可以在家中瞭解到這莫精彩的文化知識,真是太有意義了。

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世界上能夠繁榮發展,飽學之士的刻苦努力是功不可沒的。在這個清明節與以往我所經歷的清明節有很大不同,因爲我認真的從書中瞭解到,韋編三絕,鑿壁偷光,目不窺園等激勵有志青年人認真學習的故事,其實這也是我們緬懷歷代爲社會進步做出傑出貢獻的文人的一種緬懷。

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世界上能夠繁榮發展,誠實守信的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延伸,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商鞅立木爲信,晏殊的誠實等無不鼓舞和激勵着我們熱情的誠實待人。

緬懷先烈,一直是每一名有良心的中國人沒有忘記的活動,尤其是中學生的我們要立志爲振興中華而奮鬥努力。

植樹,放風箏,踏青也是我們的必需活動。多到戶外活動有利於我們的身體成長和發育和健康。總之,這個清明我國的有意義。

清明節的故事5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是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清明節的故事6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寫的書信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書信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故事7

清明節是一個具有國家性和民族性的節日,它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古人到了清明節這一天也會按照習俗來祭拜祖先和掃墓。

一、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爲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二、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故事8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爲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此時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此時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故事9

我來告訴你有關於我和清明的事吧。清明節的第二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杭州遊玩。那裏有太子灣公園,西湖……。媽媽爸爸先帶我去了太子灣公園看櫻花。

那一些櫻花是早櫻,有粉色的,淡紅色的,硃紅色的,顏色非常鮮豔。有一種櫻花很特別,呈粉色和雪白色漸變,非常好看。遠看它們,就像一團團粉色的棉花,它們長得高高的,搖擺着樹枝,笑顏逐開,好歡迎我們的到來。近看,花中間有幾根上面是黃色的,下面有一絲絲奶白色的莖,它的花片是粉色的,就像小姑娘穿了一條粉色的裙子一樣,花片的外面則是淡粉色的,花片摸起來非常平滑,薄薄的,它的樣子非常好。它的樹枝彎彎的,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越走到裏面,櫻花就越好看,看得讓我心曠神怡。櫻花樹很高,要好幾個我疊在一起才能跟它比,我還摸了幾下樹枝,非常粗糙就像一塊石頭。

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櫻花吹得滿天都是,就像下了櫻花雪,那櫻花雪就像雨點一樣飄下來,櫻花雪落下來,有一些落到了我的頭上,有一些落到我的帽子上,真美啊,讓我讚歎不已。

遊客們有的大聲地說:“真美啊。”有一些人揚起手,追着櫻花跑,想抓住那幾片花片,把花片抓住了,還有更多的花片落下來,把整片大地變得香氣迷人。

多漂亮的花啊!多美的花呀!這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故事10

多年以後,清明那天,將軍來到山村。

他要祭奠滿子。

兩個兵將滿子送回來。回來時,滿子早已死去。他的身體甚至已經變臭,然而他的臉,卻被兩個兵清洗得乾乾淨淨。陪同滿子一起回來的還有一點兒錢,不多,卻足以令滿子的父親和滿子的女人,挺過那段最難捱的日子。

兵只待了一會兒,便匆匆趕回戰場。戰場需要士兵,儘管等待他們的,可能也是死亡。

滿子是戰死的,兵這樣說。他們趴在戰壕裏,一顆手榴彈近在咫尺地炸開。滿子喊一聲“我的娘啊”,就死了。滿子的娘早就死了,滿子當兵以前就死了。她是餓死的。死去以前,她像啃蘿蔔一樣啃掉了自己的五根手指。滿子將娘下葬,頭也沒回,當了兵。當兵會,炸死,薰死,嚇死,可是當兵不會餓死。哪一種死法都比餓死好一千倍一萬倍。滿子認爲世界上最痛苦最恐怖的死法,就是餓死。

可是一段時間以後,有關滿子的死因不斷傳回村子。一種說法是,滿子是自殺而死。大戰在即,滿子讓自己吃飽,然後偷偷躲進一間屋子,拉響了手榴彈。他寧願將自己炸死也不敢面對敵人,他恐懼到了極點。那個夜裏,也許他認爲,就算餓死,也比端着步躍出戰壕幸福得多。

另一種說法是,滿子在他參加的第一次投彈訓練中,怎麼也扔不掉手裏的手榴彈。手榴彈冒出白煙,滿子五官猙獰,五指抽筋。他做出至少八次投彈姿勢,他甚至將自己投出去,可是手榴彈仍被他緊緊攥在手裏。手榴彈終於炸開,就像撕開一朵燦爛的煙花,他喊一聲“我的娘啊”,血流如注。

當然還有更多傳聞:他偷了手榴彈去河邊炸魚,一片三角形的彈片準確地切開他的脖子;夢裏的他將手榴彈當成香噴噴的油條,他的嘴角飄着引線,臉上掛着貪婪的笑:他偷了老鄉的核桃,然後用手榴彈猛砸堅硬的核桃殼,手榴彈就響了;他聚精會神地端着滿滿。_碗稀飯,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榴彈就響了……每一種說法都與吃有關,每一種說法都與手榴彈有關,每一種說法都與戰場和殺敵無關。每一種說法,都能夠準確地命中他被炸爛的身體和完好無損的臉。

戰爭過去多年。現在,將軍來到村子,他要祭奠滿子。

他坐在小小的院落裏,面前坐着滿子的老爹,稍遠處,滿子的女人輕輕撫摸着一條狗。狗已經很老,它活了整整十五年。滿子娘被餓死,狗卻沒有。狗是滿子從街邊揀來的,狗活到三歲以前,從沒有見過真正的糧食。

滿子他,到底怎麼死的?老爹問將軍。

將軍摸出煙,遞一根給老爹。老爹搓搓手,笑着,不去接。

有人說他用手榴彈砸核桃,轟一聲響……有人說他從腰裏往外拔手榴彈,卻只拔出一條引線……他到底怎麼死的?

將軍摸出一沓錢,遞給老爹。老爹搓搓手,終於接下,卻擎着,不敢揣進口袋。

到底怎麼死的?他擎着那沓錢,問將軍。

當然是戰死的。將軍說,夜裏陣地遭到襲擊,一顆手榴彈甩進我們的戰壕……

將軍瞅一眼不遠處滿子的女人。女人漫不經心地撫摸着那條狗,眼睛卻忽然一閃。

將軍起身。我得去看看滿子,他說。

山野蕭瑟。雖是清明,綠意卻並未泛出。墳頭上掙扎出幾蓬灰色的野草,風吹來,草葉嗚嗚地響。細聽,草葉間分明傳出炮聲,爆炸聲,呻吟聲,慘叫聲……

將軍跪到墳前,將那些雜草拔得一乾二淨。一根棘刺劃傷他的手指,他將手指舉到眼前,悽然一笑。

將軍站起來。身後,女人扶着老爹。狗趴伏近前,嗚嗚咽咽,淚光閃爍。

能不能,讓我和滿子單獨待一會兒?將軍說。

女人和老爹便轉身離開。他們爲將軍留下一摞黃紙錢,他們已經好多年沒有來過滿子的墳頭了。沒臉來啊,老爹說,他沒有參加過一場戰鬥,他用手榴彈砸核桃……

他是戰死的。將軍說,滿子是好樣的。

將軍點燃黃紙,青煙嫋嫋。將軍再一次深深跪下,衝墳頭連磕三個響頭。

大戰在即,你怕,我也怕。將軍說,我只想把你關一會兒,只想當我放你出來時,你不再怕。可是滿子,我只知道下掉你的,我哪知道你還藏了手榴彈啊!

將軍咬緊牙關,一滴眼淚砸進黃土。將軍掏出手,對準右手手腕。將軍說,滿子,還你一隻手,兩清了吧。

響。山野蕭瑟。山野浩蕩。

清明節的故事11

每當到四月五日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山上給太爺掃墓。那個地方陰森森的,而且冷颼颼的,霧也特別大,因爲平時人很少,所以陰森森的。來掃墓的人有的拿着新鮮的水果,有的拿着一些上好的鮮花擺在去世的人的墓前,來懷念他們的親人。在那裏,我覺得都快把腦子嚇傻了,最可怕的就是在火葬場上把屍體放在火堆裏燒成骨灰!

就在我害怕的時候,媽媽以爲我怕鬼,所以對我說:“世界上並沒有鬼。”不過媽媽猜對了,我就是看恐怖小說看的,所以才越想越害怕。然後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傳說在古代,有一位叫重耳的國王,因爲自己的`國家快被打敗了,便準備逃到山上躲避。在逃亡途中,重耳又渴又餓,就累倒了,這時,其中一位跟隨他的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大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重耳喝後漸漸恢復精神。當他發現這塊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時,流下了眼淚。後來,有的人勸介子推向重耳面君討賞,介子推最討厭這種人了,於是介子推帶着老母親到山上居住了,重耳聽說後,急忙去找介子推,上山霧很大,有人建議放火燒山,介子推看到後一定會逃下來的。火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早被大火燒死了,裝介子推的屍體時,人們發現一封血書,上面寫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把這一天就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真離奇啊!

清明節的故事1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跟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爲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跟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故事13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爲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妃子驪姬。她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驪姬迫害逃離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爲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 19 年後回到了晉國,重 耳後來成爲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的故事14

對未來的期待,對過去的詠歎。大自然在人類的血液中埋下了一條條尋根的蹤跡,而清明正是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遙想與對祖先的緬懷。

南宋詩人高翥曾吟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之時,人們祭奠祖先,憑弔故人,遙寄哀思。無論是至親、朋友,我們都會點一柱香燭,遞一束百合,撒一抔黃土,掃一掃塵埃。

清明,我和爺爺一起去老家掃墓,祭拜我逝世的老祖母,一路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去掃墓的人,有手捧拿着白花的,有手拿祭禮的,人們以不同方式表達對親人的緬懷,我們也在他的墳前燒了一些紙錢,放了一束花,將那濃濃的相思與懷念傳至墳塋,埋於心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天下起了濛濛細雨,好像老天爺也爲清明流下了眼淚。

清明節的故事15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的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尋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在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的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以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一個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