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1篇

清明節1.87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1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 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纔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爲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 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爲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 ,最後 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爲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2

同學們今天是清明節,你們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古代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晉國的晉獻公很迷戀他美貌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扎生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迫害,不得不離開晉國,流亡國外。在這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裏,重耳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帶領他的手下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餓,但周圍沒有一個能吃的東西。這時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找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拿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然後用火把肉烤熟,拿去給重耳吃。重耳吃了肉後恢復了精神,開口問道:“這肉是從哪來的?”其他臣回答說:“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流下了淚水。

十九年後,重耳終於又回到了晉國,並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文公,他繼位後對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提醒他,他猛然音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但差人去了好多次只見介子推家門緊鎖,問起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決心要找到介子推,但怎麼找也找不着,這時,有一個人出了一個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自然會跑出來。”晉文公同意了,可大火燒了很久還是不見介子推人影。後來晉文公在山後看見了一棵被燒焦了的大樹,樹旁正是介子推和介子推老母的屍體,晉文公非常悲痛。這時晉文公發現樹油裏有一個東西,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提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人們都把這一天定爲清明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紀念已過世的家人和英雄烈士們。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3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爲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爲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麪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爲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晉獻公,他有個妃子叫驪姬。由於驪姬的兒子奚齊想繼承王位,驪姬便千方百計地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無奈,只好懸樑自盡了。驪姬奸計得逞之後,又想殺害申生的重耳,重耳聽到風聲就連夜慌忙逃出了皇宮。

重耳逃出皇宮時,身後跟着數百個隨從,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經歷的磨難數不勝數,幾百個人的隊伍變成了幾十人,最後只剩下幾個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餓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烤熟了給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驪姬已被誅連九族時,便回到皇宮執掌了政權,這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讀後感。晉文公把以前忠於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一個人說起了介子推,晉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軍出去找他,然而,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順利。御林軍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門緊鎖,晉文公就親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卻揹着老孃,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對面的綿山。有人給晉文公提議說:“我們把這座山三面點火燒了,只留下一面不燒,介子推就會從不燒火的一面下來的。”

晉文公果然採用了他的意見,照他說的方法做了。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滅後,御林軍就上山去看,只見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抱着一課燒焦的柳樹而死了。這棵柳樹的樹洞裏有一片衣襟,上面寫着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名。

後來,晉文公爲了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爲“寒食節”,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爲“”。唐朝時,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爲一,就是現在的清明節。在民間清明節裏就有吃寒食的習慣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着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菊花和美酒;有的買紙錢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裏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日,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6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是一種習俗娛樂活動。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古時以農曆二月二日爲踏青節。是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爲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爲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癡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和子由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彷彿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爲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九年級。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那個時節,也是被稱作“踏青節”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裏,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7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8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着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着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着老母親躲進綿山裏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爲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羣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着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爲“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着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爲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裏。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裏活在哪裏,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9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掃墓祭祖,那麼,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春秋時期,在中原有個大國叫晉,當時晉國國王有位十分惡毒的妃子,這個妃子爲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就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用自殺來表示清白。太子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開禍害,只好逃到別的國家去。在逃難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所有跟着他的臣子都覺得這樣永無出頭之日,便陸陸續續地各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個大臣叫介子推。

有一天,介子推外出回來發現重耳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毫不猶豫的拔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聽介子推說這是一塊馬肉,但重耳也不是瞎子,當他看到介子推腿上的血時就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揭穿介子推,他心裏發誓:如果以後自己得勢,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被一位好心的國王幫助了之後又回到了晉國,當了君王給各個跟隨的大臣都重賞了一番,想起介子推,便派人去請他,重耳的人請了好幾次,也沒有請到。重耳只好親自去,只見門已經鎖了,原來介子推已經到大山裏去了。有人給他提議大火燒山,但只燒三面留一面,讓介子推自己出來。重耳便放火燒山,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還不出來,只好等大火滅了再進去找。進去一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重耳慚愧不已,放聲大哭,爲介子推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重耳對民衆說這一天只能吃冷飯,並將這一天叫冷食節。

後來,人們把祭祀祖先的日子和這一天放在一起,便成了清明節。

在知道了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後,我不禁爲介推對君主,實質是對國家至忠的行爲感到敬佩。敬佩他那忠義正直的品行。我以後要做像介子推這樣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貞、赤誠、義氣、正直的人。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0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心中,它都有不一樣含義。它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與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爲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與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爲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菜或青團之類。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爲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中國千百年來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重感情,中國人有恩不忘。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是我們紀念已故親人的節日。清明節最早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節日中的活動也流傳至今——掃墓、郊遊踏青……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承中,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升,已不再只限於懷念已故的人。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每年這時,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一塊兒去掃墓等等。我的老家在平潮,每年這是奶奶都會通知我們回去。太太已經去世2年了,每次去上墳,奶奶都會在太太墓前說些話,多燒些紙錢給她。上墳時都很擁擠,每家人都是7。8個一起去的。上完墳後,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清明節不僅是紀念已故親人傷心的節日,它也是家人團聚充滿愛幸福快樂的節日。

如今,清明節也是我們抒發對英雄烈士愛戴、欽佩、懷念之前的節日。他是我們對生命解讀的節日。

英雄烈士們犧牲自己保衛祖國,救他人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我們應先學會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墳時我看着一個挨着一個的墳墓,其中有的甚至還是小孩子,我的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他們就這樣長眠於地下了……地面上色彩繽紛的世界,他們再也看不到了;聲音悅耳的世界,他們也再也聽不到了;充滿愛的世界,他們再也感覺不到了……清明節是個能教育人的節日,會讓我們發覺生命的可貴但又容易失去,讓我們懂得該珍愛生命!

清明節還是個放鬆人心,讓我們更好的接觸大自然的節日。

清明節是在春天,所以是郊遊的好時間。到處是鳥語花銷,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讓人疲憊的身心得到放鬆。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的空氣,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該是件多麼享受的事。記得上國中時,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全校同學去郊遊,走出學業繁重的學校,頓感渾身輕鬆自在,和同學們一起嬉戲玩耍,同時也開闊了視野。走在安靜的小道上,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整個人的心靈都得到了淨化!

清明節已被定爲法定假日,是國家大力弘揚的民族傳統節日。它所包括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我相信會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所重視,讓更多人喜歡!

標籤:由來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