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寒食節

寒食節的由來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由來介紹

寒食節9.88K

寒食節由來是什麼

寒食節的由來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由來介紹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爲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由來介紹

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爲避禍,出國逃亡19年,嚐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着,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爲臣,就帶着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爲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結果他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文公見燒死了救命愛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還要早358年。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蔓延全國。

寒食節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爲全國法定長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爲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節的來歷小故事

據史籍記載,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段有關“寒食節”起源的故事。

在晉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躲避禍亂,流亡他國長達19年,其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對他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注: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糧食被偷,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史稱"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最終成爲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爲了迫他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燒而死,晉文公爲了感念他的忠臣之志,將他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這就是“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是在每年公曆“清明節”的前一二天,以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寒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祖掃墓、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一直流傳下來併爲全國所接受。“寒食節”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不變的。

標籤:寒食節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