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品】端午節日記六篇

端午節2.11W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日記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端午節日記六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又快到端午節了。每到端午節,就會有很多美味,讓我一想起來就口水直流三千尺!

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會把糯米放到一個臉盆裏,再給臉盆加滿水,把糯米泡起來。第二天早上,我發現米寶寶在臉盆裏吸飽了水,變得又白又胖。外婆說,這是糯米在發酵!外婆又把去年存下來的糉葉放在鍋裏煮了一下,然後就開始準備包糉子了。外婆把糉葉圍成了一個兜,接着把洗好的糯米和紅棗放進糉葉兜裏,再把剩下的那一半糉葉蓋在米上,最後用線緊緊地把糉子紮結實,一個漂亮的四方紅棗糉就做成了。就這樣,外婆又做了很多個糉子。

然後,媽媽就把糉子放到鍋裏煮。終於,鍋裏飄出了糯米和紅棗混合的香味,我饞的直吞口水,迫不及待地問媽媽:“媽媽,糉子好吃了嗎?”媽媽說:“馬上好!”糉子終於煮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甜甜糯糯的糉子,滿足極了!

除了糉子,端午節的晚上還會有一頓豐盛的晚餐,有涼拌黃瓜、清蒸黃魚、紅燒黃鱔,還有鹹蛋黃燒南瓜。媽媽明明說有五黃啊,爲什麼只有四黃呢?還有一黃是什麼?我去問媽媽,媽媽說是雄黃酒,據說喝了可以驅邪避毒的。不過,媽媽又說:“現在好像找不到雄黃酒了,所以我們就用黃酒代替,反正也有黃,一樣可以讓我們身體健康的!”我一邊聽媽媽講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一邊吃着豐盛的晚餐,真是幸福極了!

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天,我終於迎來了我期盼已久的節日————端午節中午,我抓起一個糉子就吃。哇,香味撲鼻。我吃到的糉子的餡有:肉,糯米,板栗,香菇,綠豆和花生。我吃着吃着,忽然又想,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於是,我便去查,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知道了。。據說,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爲如此,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爲“詩人節”。屈平(約公元前39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囊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等。在我國曆史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真是有趣呀!

端午節日記 篇3

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這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演變而來的。

屈原二十多歲被封爲左徒,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但是有好多人歧視他,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使屈原被降職爲三閭大夫,但他還是對皇帝忠心耿耿,有好多好的建議,但皇帝始終不採納。屈原就去了一個小村子,每天到江邊散步,藉以排解心中的苦悶。不久,皇帝去世,兒子繼位。皇帝的兒子整天國事不管,終於,在他繼位二十多年時,秦軍攻破了都城,消滅了皇帝。聽到國亡時,屈原想不開,抱起一塊大石頭跳到江裏自殺了。村裏的人聽見了連忙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江水悠悠,哪還有屈原的影子啊!村裏人只好把糉子往江裏扔,不要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子!

我們從小要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小時候努力學習,將來向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端午節日記 篇4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包棕子比賽,一大早媽媽幫我穿上了帥氣的`衣服出發了。

比賽場上非常熱鬧,不一會兒,比賽開始了。比賽共分三輪。第一輪是王芷芊,她包得又快,又好,又美觀。第二輪上場的是林卓周葉煒鄧哲鑫,他(她)們可爲我們班上羸得了第三名呢!第三輪是親子賽,該我和媽媽還有李康和她媽媽上場了,比賽開始了,我們便按照賽前的計劃包起來,我負責拿糉葉裝米,媽媽負責繫繩子,媽媽的動作可快呢!就像機器人一樣的,我也不幹落後,一個接一個的把半成品糉子遞給了媽媽,雖然很累,但是,我們配合得天衣無縫,沒有浪費一秒鐘的時間。“啪”的一聲,比賽結束了,一數我們組的,一共包了75個糉子,其中有45個就是我和媽媽的“傑作”。

雖然我沒拿到名次,但是看到一個個漂亮的糉子都是自已做出來的,心裏還是特別的開心。

端午節日記 篇5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我還知道她的另外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讓我來告訴你它們的來歷吧。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從而得知“女兒節”; “詩人節”那當然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了。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吃糉子、飲雄黃酒。

爲什麼在端午掛艾葉呢?那是因爲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糉子呢,它的來歷又是什麼?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爲了不使江中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每到這一天,人們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可人們又怕江中蛟龍偷去,又用楝樹葉包住,纏好綵帶,因爲蛟龍是最怕這兩樣東西,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我們食用的糉子。飲雄黃酒是因爲屈原在投江後,有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端午糉香飄,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讚頌。吃着糉子,看着精彩的的賽龍舟,心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日記 篇6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起來,我看見桌子上放着好多的糉子。

我連忙拿起一個,看了看,發現這些糉子是三角形的,跟平時吃的竹筒糉子不一樣。剝開竹葉,吃了一口,真香。我想: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跑進房間問媽媽:“媽媽,過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摸着我的頭說:“孩子,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由來與屈原有關。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投江後,人們怕他被魚吃掉,就往江裏丟糉子、飯糰、雞蛋等食物。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船、吃糉子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