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必備】端午節的作文集錦6篇

端午節3.2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端午節的作文集錦6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各地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活動也豐富多彩。而除了春節之外我卻更加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那時,正值夏季。前一天晚上和朋友約好,在他家裏住,準備第二天迎接端午節去爬山。早上,我倆三點鐘就起來,大霧朦朧蓋着整個小鎮。我倆到河邊洗了把臉就出發了。我本以爲人會很少,可沒有想到連下山的都有。我們倆個人一直向上爬。從沒停過,過了20多分鐘,就到了山頂。

向下一看,霧像一位母親呵護着這個小鎮,多安靜啊!多美啊!尤其山頂上那雕塑熊,小梅花鹿栩栩如生,還有那既威武有莊嚴的成吉思汗。而下山的時候順便再山上撿了一些松樹,枝回家好掛紙葫蘆。回去的路上人山人海,在路上可以看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掛着五顏六色的`紙葫蘆,以示平安。

回家已是早晨了,早飯吃雞蛋,到了中午要吃包好的糉子。糉子有餡,也有肉餡,相傳是紀念偉人屈原的。在一些大城市端午節要賽龍舟,但是在這裏沒有那麼隆重,只是登高,以求步步高昇。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每年的端午節,在寶塔下面的撈刀河面,要舉行龍舟賽。比賽雙方是:靠山邊的袁姓村民與河對面的、我姑婆家所在村一帶的李姓村民。聽說久遠以前,這裏春季常發大水,“河伯”乘機將兩岸的禾苗都吃光,附近村常鬧饑荒,但自從有了龍舟賽,村民藉機拜祭河伯後,變爲年年豐收。很多年以來,端午節的龍舟賽都沒斷過,既防發大水,又紀念了詩祖屈原。

我們沙山袁也是這裏袁姓的分支,共一個祠堂祖宗的,所以有時也會有身強力壯的大漢被選中做劃漿水手,其他人也會出錢或做啦啦隊擁躍參加。端午時節,是我們當地的雨季,撈刀河洪水高漲,堤邊只剩小部分青草和樹林,沙灘和泥沼地被大水封蓋住了,河面上被風吹起長又寬廣、泛黃的波瀾。節日上午十點左右,寶塔下面河邊的青草也不見了,一眼望去,都是密集的青壯年爲主的人羣,將兩公里左右長的.兩岸河堤的斜坡和堤岸人行路擠得水瀉不通,數量有上萬人,一片歡歌笑語,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人羣中有農民,學生和各單位的職工,他們上半身大部分是純白色的確涼襯衫或是白底花襯衫,下半身各有各的“精彩”,時髦一些的姑娘也有穿花裙子的,腳下有的穿涼鞋,有的打赤腳,手上有的拿把紙傘,顏色有紅色、綠色、黃色,打“洋傘”的也有,也有帶草帽或斗笠的。既有眉飛色舞的小男青年,也有斯文害羞的山裏姑娘,還有很多小商販,有販賣桃李的、冰棍的,有現炸現賣油坨油條的,有賣熱肉包的,還有算命的,擺陣玩小遊戲的,擺殘棋局的。

天空中的遠處飄來堆堆雲彩,一時緊集在寶塔尖的四周,朵朵緩緩轉動,和岸邊的人山人海一起,倒影在早有寶塔身影的河水裏,像是“龍宮裏”盛大的慶典,蝦兵蟹將齊聚一堂載歌載舞。有很多小男孩在擁擠的堤岸上被限制了活躍的拳腳,乾脆跳到寬鬆些的河裏去游泳、抓魚,更爲痛快。我和二哥受到他們的“感染”,也來癮了,在相信自己不錯的“水性”前提下,也只脫了上衣,跳入有些生疏的急流中,奮力往河中心遊一段後,被急速流動的大水衝回到岸邊來。躲在河邊水草裏的小魚蝦,見岸邊如此多人,受到了驚嚇,再加上被小孩們在水中追趕後,更加不知所措,亂衝亂跳到水草上和岸上來的都有,水草也有些“慌神”,是推動身邊的流水快速通過?還是挽留、截停在自己身邊?拿不定主意,畏畏縮縮,一時伸直了“手腳”,一時又彎着“身子”。

突然河的上游處傳來三聲驚天動地的炮響,接着是鞭炮齊鳴和有節奏的鑼鼓聲,順着響聲望去,已見到遠處河中心有兩條龍舟出現了,慢慢鑼鼓聲漸漸增強,龍舟越來越近了,快到我們眼前纔看清:每隻船上有二十個划槳的大漢分坐船的兩邊,船前頭一個在敲鑼,中間坐着一個打鼓的,後面站着一個掌舵的。水手們跟着鑼鼓的節奏,在奮力划槳刮水。袁李兩大宗族的船隻相隔很近,咬得很緊,經過我站着的正前方時,掀起巨大的波浪,拍打着河岸,游水的小孩們在岸邊追趕着龍舟,河岸上的男男女女們,被來自水上奮進中的一對龍舟上震憾心房的鑼鼓聲包圍了,都瞪大眼睛,盯着細長而華麗的龍舟,最大限度地看清和“映記”從前面飛速劃過時的每一個細節,緊跟着目送遠離。

龍舟經過寶塔下的深潭時,住在水底下的河伯也和他的“客人”一起,爲人間的熱鬧場面喝彩,爲水手們加油。龍舟繼續向前,一直衝到橋底,繞橋墩一圈後,又轉頭逆水往上游了,水手們表現出堅強的毅力和持久的韌性。完成了多次的來回表演,贏得兩岸河邊上萬百姓的掌聲,也贏得了河伯的稱讚。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每到這時,人們都會包糉子,吃糉子,划龍舟。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吧!而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

小時候,我總是盼着端午節的到來,因爲這樣,就可以吃到奶奶包的糉子,奶奶包的糉子葉綠得發亮,糉葉的清香,墨綠的葉子有竹子可愛的`形狀和艾草氣味的清爽。糉子煮好後,上面微微染了青綠,葉的清香,米的甜糯,輕柔地敲打我回憶的味蕾。

現在,端午的時候,我已經看不見糉子的蹤影了。我多麼希望能再看見划龍舟比賽啊!那個場景,十分地宏偉,壯觀,幾十只龍舟在同一時間劃了出去,一時,河流上充斥着人們的吶喊聲和敲鼓聲。我站在堤壩上觀看,激動得滿臉通紅,大叫着“加油”

今年,端午悄悄地來臨了,我偷偷觀察着家人的行動,很是奇怪,爲什麼今年都沒有動靜呢?往年不是已經開始熱火朝天地準備了嘛》我還糾結着原因。媽媽告訴我“因爲奶奶不在家,所以,今年就不過端午了,糉子沒有準備,太麻煩了,我們還要……”我聽了媽媽的一番話,心裏十分不是滋味,眼裏一片失望。我一直悶悶不樂,彷彿心裏堵了一口氣,不行,我要吃上糉子,過上端午節,我的死纏爛打,軟磨硬泡之後,媽媽終於答應了我,“媽媽你真好,我們家快要消失的端午節終於又找回來了。”

奶奶做的糉子真是絕妙啊,不膩不甜,原始,純粹,卻有着獨特的甘醇,令我深深迷戀。我一邊吃着糉子,一邊哼着端午的歌謠。

我希望延續這種中華傳統文化,端午節也是其中一部分,它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我們要把這種文化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感受傳統文化的奧祕與美好,讓我們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迎來民族文化的甘露瓊漿,生命的底座印上了民族文化的胎記。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又是一年端陽到,一年的時間一晃就這樣過來了,歲月的腳步總是那樣匆匆又匆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卻是沿着各自不同的軌道在運行,有的人來了而有的人卻走了,事物的變化也常常出人意料之外,順心順意的這日子就過的快點,人生不如意者就會渡日如年,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要遵循時光的軌跡,走過自己人生的每一天。

端午於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傳統而有意義的紀念節日,它是因着古代詩人屈原而延襲至今,雖說若干年過去了,這個節日卻早已成爲中國每年一度的'慣節,不僅在形勢上,且在原有的物質和氣氛上也遠遠超越了它本來的意義。就拿糉子來說,原是一個紀念形式的象徵,現在卻被商家炒的價格居高不下,前兩天跟女兒去家樂福買糉子,好多個品種價格不一,最昂貴的竟然達到幾百塊一盒,最便宜的也在十五元左右,而那些便宜的糉子每袋只裝了不到十個,且體積又小,估計一斤米都沒用到,可想而知這中間的利潤有多可觀。貴的咱買不起,就買了兩袋便宜的,也算給商家小小的出點血,沒想到女兒的公司第二天又發了一盒,昨天朋友又送我一些,這個端午節也算小小的豐收了,看着這些糉子,心裏只有一個轉念,如果瀋陽有汨羅江,我一定會前往,去祭拜一下那位投江而去的古詩人,他不但給今天的商家有了一個發財的機會,更讓中國的公民有了吃糉子的這個念想。

南方的端午會有賽龍舟的壯觀場面,不知在北方又有何舉動,直到今天也沒見動靜,只看到超市裏買糉子的人排着長龍在付款,看到這樣的陣勢,心裏不由發出些許感嘆,期望把古人傳下來的這個節日,能夠不奢華地傳揚下去,以至後人還能真正瞭解到這個節日的原本意義。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端午的腳步悄然走近。早晨,一踏進廚房,一種箬葉特有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不由想起糯米那黏軟綿長的口感。我的饞蟲立刻被勾起來了。

“媽媽,你是不是包糉子了?”

“我哪會啊!這是你外婆裹好了,給我們寄過來的。”

外婆做的糉子,我最愛吃了。此時豈能再多加等待?我立馬從鍋中撈出一個個頭最大的糉子寶寶,三下兩下剝去糉葉就吃起來。動作雖急,卻不捨得囫圇吞棗。先對着它輕輕吹了兩口氣,又小心翼翼咬下一個角,開始心滿意足地品嚐起來。

糉子對我來說,有種特殊的意義。三年前那個端午,外婆一大清早就在廚房忙碌起來,我看在一遍遍地清洗着如芭蕉扇一般大的葉子,一臉不解,開口問道:“外婆,這是什麼啊?”外婆樂呵呵地告訴我:“那就是包糉子的葉子。”一聽這話,睡眼朦朧的我登時清醒了,拉着外婆的衣角懇求道:“我也要包糉子!”外婆笑着答應了。只見她熟練地將葉子捲成漏斗形,裝進米,再放各種餡,最後用繩子一裹,胖鼓鼓的糉子就成型了,整套動作行雲流水。我躍躍欲試,卻發現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

“怎麼這麼難!”我感到十分氣憤,嘟起嘴到一旁生起悶氣來。外婆把我摟到懷裏安慰道:“寧寧,沒事的,第一次包就是這樣的。”最後,在外婆的手把手教導下,我包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鮮肉糉。此後,外婆成了我心中最厲害的人。

這份獨特的記憶讓我的心突然變得柔軟,回味嘴裏糉子的.餘香,眼眶不禁有些發熱。好想念啊!遠在家鄉的外婆,你還好嗎?我多想再和你一起過端午!

每一年,我都買好了彩繩,可外婆又要到何時,才能來幫我編手鍊呢?

還記得那個寧靜的午後,慈祥的外婆坐在陽臺上,幾根綵線在手中飛快穿梭,來來回回。陽光照在她的身上,他眯着眼,嘴角微微上揚,彷彿在消受莫大的歡愉。而小小的我趴在她的腿上,聚精會神地看着,眼裏滿是渴望。半小時過去,她打上了最後一個結,大功告成。我迫不及待地將手伸過去,吵着要戴上。那串五彩手鍊在白嫩的小手上熠熠生輝,也裝飾了我們的笑。光陰如梭,曾經合適的手鍊漸漸嫌小,卻成了我最珍貴收藏。

記憶穿過歲月而來,時光在一年年的糉香中輪迴,時光從一根根細線中穿過,時光從一個個端午中走過……一切都沒變,只是外婆不在身邊。我唯有靜默獨坐,回憶端午那些事兒。

標籤:集錦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