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彙編八篇

端午節2.4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彙編八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又到端午節,大清早,你就能聽到“香囊!香囊!”的叫賣聲,糉子的清香味充滿了你的鼻腔 ……。看到大人們忙忙碌碌的,我再也坐不住了,走,約上同學一起包“糉子”去!

在端午節前夜,我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看着有些大人拿着糉子,不禁靈感一動:“快到端午節了,咱們也來包糉子吧!”我的提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說幹就幹,走,和我一起準備一下吧!

包糉子沒有糉葉怎麼能行?可大點的葉子上哪兒找啊?我們正在苦思冥想,不知誰說了一句“大家快看,那兒有好多糉葉!”我們順着她的手指找到了“糉葉”。那是一種不知名的植物,葉子很大,符合做糉葉的標準。我們趕緊跑過去,七手八腳地動手拔了起來。“一二一,一二一,拔呀拔,拔!用力拔!”我們喊着口號,使出了吃奶的勁,也沒從根拔斷。“不信了!”李同學腳踩住植物的幹,憋紅了臉,使勁往外拔,可那葉子很頑固,就是不斷。“我來!”曹同學踩住葉子上方的莖,沒用多大的勁,就把葉子拽了下來。看來,幹什麼都得用巧勁啊!

糉葉有了,餡兒用什麼呢?下一個目標就是找泥土做糉餡。不一會,我們就把所有的材料準備好了。最後,我們就要動手做糉子了。

我們也學大人樣,先把“糉葉”捲成漏斗狀,把角往上折,加上餡兒,再依次用“糉葉”把它包裹起來,纏上線,一個逼真的、香噴噴的糉子就做好了。

“露陷了! 露陷了!”李同學拿着她的糉子,”曹同學,你能再個給我弄點餡嗎?我的糉子寶貝露餡了呀!”她一驚一乍的把我們嚇了一跳,還好只是露餡了。

不久,我們就做了一大堆的糉子,真讓人垂涎欲滴啊!

雖然我們沒有進行正規的戴香囊、插艾葉等程序,但我們體會了包糉子的快樂,體會到了民俗的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內容簡介:在一個明媚的早上,街上人山人海的買糉子,一看就知道節端午到了。我和媽媽、三姨夫、三姨一起去了姥..

在一個明媚的早上,街上人山人海的買糉子,一看就知道節端午到了。

我和媽媽、三姨夫、三姨一起去了姥姥家,也帶上了哥哥,只有我和哥哥做的是摩托車,媽媽、三姨、三姨夫坐的是大車,到了姥姥家,看見我那又高又胖的哥哥出去玩了,趁那時候我把手抄報完成了,然後我三姨說,去拿掃帚和簸箕幫助你舅媽弄麥子,我們幾個飛快跑了出動,到了那裏,看見哥哥他們幾人在拾麥子,趕緊過去幫忙,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很快丟下的麥子都被我們收拾乾淨了。回到家後,發現家裏多了許多的麥子,心想:以後可不能浪費糧食,他們種出來的麥子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要珍惜。這時媽媽叫到,快回來吃糉子啦!

這個端午節,雖然媽媽沒有帶我去玩,但我覺得過的非常有意思,讓我明白了我們平時所吃的東西都是農民的勞動換來的,我們要像他們一樣勤勞,一樣樸實。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是個半島,有綿長的海岸線,是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好地方。家鄉最熱鬧的節日莫過於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直到現在,這三個節日仍成爲家鄉人最有意義的日子。

家鄉人自古與大海打交道,有着與海一樣熱情豪放的性格。糉子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家鄉有一種糉子叫枕頭糉,枕頭糉顧名思義形如枕頭,長方形,大個兒,吃時需用線割成片,有時家裏幾口人也吃不完一個。

每逢端午一定去外婆家,看外婆包又大又香的枕頭糉。我們一起把新鮮的筍殼洗得乾乾淨淨,幾張筍殼平攤在桌上,只見外婆左手按住筍殼,右手輕輕舀起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筍殼上,有時會加上紅豆或紅棗,在桌子上包成長方形,用線繩捆得結結實實,再用大火煮上幾小時,然後燜上一晚,煮的時候滿屋子飄香,真叫人垂涎三尺。

家鄉人過端午節,也必吃麥餅筒,父母會去市場買來或自己攤成薄如紙張的麥餅,再做一大桌子的菜,有魚有肉,最重要的是各種包麥餅的配菜,比如姜肉、炒米麪、蛋皮……孩子們喜歡自己包來吃。先把一張麥餅平攤在桌子上,放自己喜歡的菜,然後順着一個方向捲成卷,有貪吃的孩子往往海塞海包一個,父母便急急提醒:“少包點,少包點,別撐着了。”如果你吃過我家鄉的麥餅筒,它的別有風味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鄉人過端午節,也會保留些傳統的習慣,比如人們會在門上掛艾葉、菖蒲,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來說就是殺菌除溼氣。小孩子也會掛上各種五顏六色的小香袋,額頭塗上些雄黃。

家鄉的端午節真叫人喜歡。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每家每戶的廚房裏都飄出一陣一陣的清香――糉子。現在糉子的品種是越來越多了,有紅豆餡的,有蜜棗餡的,有肉餡的,有白米的……我和老爸、老媽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邊談開了。老媽問:“誰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我和老爸搶着回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這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呢?”老媽又問。我搖了搖頭。

老爸就此給我講了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創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將屈原從楚國放逐了。後來,楚國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憂愁。不久,這個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可沒有找到。人們害怕江裏的魚兒吃了屈原的屍體,便用米包成糉子扔進江裏餵魚。從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定爲端午節。在那天,人人都要吃糉子、賽龍舟。”

聽了屈原的故事後,我格外感動。屈原這爲國捐軀的愛國精神真令人敬佩啊!以後,每年的端午節我要多吃上幾個糉子……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七年級吃糕;

八年級吃糉子;

九年級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事。有時嘴饞,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

除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習俗是相同。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話,將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將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習慣。

端午節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因爲過端午節要吃糉子,戴香囊。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大人們會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稱爲“長命縷”。我記得去年端午節那天,我興高采烈地和媽媽去買糉葉。

回家後,我仔細觀察媽媽做糉子。只見她首先把糯米淘洗乾淨,接着把糉葉捲成錐形並把糯米放了進去,還在糯米中央塞了一個大紅棗。然後,她又用另一片糉葉把它包起來。最後,媽媽用一根結實的繩子把包好的糉子紮起來。我也學着媽媽那樣包了幾個,和媽媽包的糉子一起被煮進了鍋裏。

終於煮熟了,可是打開鍋蓋後,我嚇了一跳:我包的糉子裏面的糯米從葉縫裏流出來了,這糉子變成了稀飯,媽媽只好又包了一鍋。煮完了糉子,媽媽又把“長命縷”系在我的手腕上和脖頸上,又在門窗上插了“五端”。

這天的端午節既充滿神祕色彩又含有技術含量,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我媽媽的老家是湖北省武漢。小時候,我曾經在那裏過了幾個難忘的端午節。

記憶中的端午是快樂的!在姥姥家有端午插艾蒿、戴香包、包糉子、煮雞蛋的風俗。端午節的前一天,姥姥就開始忙碌了,把乾的竹葉用清水泡上半天,然後洗乾淨,同時也把糯米和紅棗、花生泡好。然後開始包糉子,用一片竹葉摺疊成一個漏斗形,抓一把米放進去,再放幾顆紅棗和花生,然後把竹葉摺疊包裹起來,用線繩捆起來,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姥姥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很快香味就飄滿了整個房子。我不停地的催問姥姥熟了沒有,姥姥總是笑着說:“快了,快了。”

端午節一大早,姥姥就去街上買回了一大捆艾草,插在門上和窗上。姥姥說端午節插艾草,既可以驅蚊,又可以避邪。姥姥做好這一切後,開始叫我起牀吃糉子。姥姥先用煮大蒜頭的水給我洗了洗臉,說這樣的水洗臉後,一個夏天我的臉上都不會長毒包。我最愛吃姥姥包的糉子,剝去竹葉,放上一些紅糖拌一拌,吃一口,甜絲絲、滑溜溜的。吃完糉子吃雞蛋,雞蛋是和糉子一起煮的,也散發着一股清香的竹葉味,別提有多好吃了。接下來,姥姥在我脖子上掛上香包,傳說小孩子佩香包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包是用絲綢做成的,上面繡了花,裏面裝上香料,漂亮極了。不等姥姥掛好,我就急着出去向同伴炫耀去了,只聽到姥姥在身後喊:“誠傑,慢點,小心摔跤”。

如今,我已經上國小了,沒有時間再在端午節時回到千里之外的姥姥家過端午了。小時候端午節姥姥忙碌的身影和那歡樂的場面已經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成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又要到端午節了,真想姥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