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大綱

端午節2.0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大綱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

家鄉的端午節有着二千多年的歷史,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今天農曆初五,這一天有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它能和家鄉的春節、清明、中秋節一樣熱熱鬧鬧,處處洋溢着人們歡歌笑語,歡度節日的快樂。

家鄉的端午節更加隆重,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就準備迎接它的來臨,後幾天準備划龍舟慶賀。這天人們買好箬葉、棕、米和肉等物品包糉子。今年的端午節更加具有節日氣氛,你看現在離節日還有四五天,挨家挨戶都在緊鑼密鼓地包糉子。原來單調的糉早有了改進,現在有豆沙餡的、板栗餡的、蜜棗餡的……真是五花八門,口感好極了。滿街都能聞到糉子飄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帶來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早餐桌上都擺放着各式各樣的早點,讓你看得眼花繚亂。不過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圓、糉子、茶蛋和大蒜,這是家鄉傳統的佳餚。大家歡度在一起,團團圓圓,吃得熱熱鬧鬧,津津有味,但對我來說到沒有什麼新鮮感,因爲這些東西我早就吃厭了。聽外公說,他們小時候多麼盼望節日這一天的到來,因爲只有過節纔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平時那有這樣好的生活呢?

想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呀!這真要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2

櫻桃熟了。超市的貨架上和街邊的小攤上到處可見櫻桃的身影,我是多麼想親手體驗一下摘櫻桃的樂趣呀!端午節的前一天,班級組織的摘櫻桃活動圓了我的櫻桃夢。

懷着開心與期待,我們坐上了開往葛家鎮的車,窗外下起濛濛細雨,似乎它也想加入到我們摘櫻桃的隊伍中。

爲了讓我們這些城裏的孩子親身感受到農村的巨大變化,這次活動增加了參觀生格莊的行程。村委會的阿姨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生格莊村的變化,通過看板,我看到了生格莊村的往日:泥濘的土路、雜亂的草堆、髒亂的垃圾堆而生格莊的今天:平整的水泥路、井然有序的雜草屋、不見蹤影的垃圾堆這一切都讓我驚歎不已,綜合整治的效果顯而易見,兩級政府的投資和生格莊村民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嶄新的生格莊。

離開生格莊,我們到了終點:櫻桃園。遠遠望去,櫻桃林像綠色的海洋,紅色和黃色的櫻桃鑲嵌在綠色的洋中,有如一幅美麗的圖畫。走進櫻桃園,同學們便向櫻桃樹衝去,開始了採摘之旅。我看見一棵最大的櫻桃樹,摘顆黃的,呀,好澀,連忙吐了出來,在另一棵樹上摘到幾顆紅的,啊,酸酸甜甜真好吃,我開心地摘着、吃着,不一會兒就吃飽了。

雨水把櫻桃衝得乾乾淨淨,看着潔淨的櫻桃,我想起了家中的姥姥,應該給她帶回去些纔對呀,就這樣,我加快了摘櫻桃的步伐。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轉眼間到了下午,我們載着滿載的櫻桃,帶着愉快的心情回到了威海。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到了農曆五月初五,我們都拍着手、跺着腳,唱起這首熟悉的兒歌。

端午節這天早上,奶奶總是在廚房裏忙着包糉子。我問過爸爸,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爸爸告訴我:“相傳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我跑進廚房看見奶奶忙得滿頭大汗,我一邊幫奶奶升火,一邊問奶奶:我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啊?奶奶微笑着說:“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我們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現在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我坐在火爐旁,好像懂得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不懂。只好呆呆地望着火爐。

到了傍晚,奶奶把廚房打掃得乾乾淨淨,並灑上雄黃酒,嘴裏一邊念着:“雄黃大蒜灑團轉,老蛇螞蟻遠遠走。”我有點懷疑,這雄黃酒真有這麼大的威力嗎?

大人們忙了一天,到了夜晚還不忘記用雄黃酒在孩子們的頭上畫個“王”字,我想這“王”大概是表示:希望我們像快樂王子一樣快快樂樂的度過每一天吧!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

好幾年前,我就覺得過端午節特別好,因爲家裏要準備很多我喜歡的好吃的東西,像糉子、鹹鴨蛋、松花皮蛋這些。我還跟媽媽說:“爲什麼叫端午呢?叫糉子節多好啊!”那時候,媽媽笑而不答。直到去年端午,也許是因爲我大一些了的緣故吧,媽媽纔給我講了一些端午節的知識。想到自己“糉子節”的說法,我也覺得很搞笑。

我們家鄉過端午,其實是很熱鬧的,甚至比元宵節的“節”味還濃。人們提前就開始準備鹹鴨蛋、皮蛋之類的食物。臨近端午,家家戶戶大量購買或者自制糉子。大家走親串戶,也愛送這些東西。另外,每年的端午這天,一些草藥格外暢銷。說是用這些草藥熬了水,洗了澡之後,可以去災辟邪、強身健體。有條件的地方,還要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賽龍舟之類。我就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府南河龍舟賽直播(因爲人太多,爸爸媽媽沒帶我去現場)。媽媽還告訴我說,他們小時候過端午,家裏還要留一些艾草、菖蒲什麼的在門上,用布裝上艾草、菖蒲做成香包戴在身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今年的端午節也快到了,到時候,就算不能親臨現場看龍舟賽,我也一定要媽媽給我做個香包戴戴!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6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等,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插艾草、賽龍舟、飲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我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糉葉;碧綠碧綠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媽媽就把糉葉先洗乾淨。再放在熱水中燙一下,然後把糯米洗乾淨,把蜜棗倒入碗中,準備工作做好了,媽媽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把糉葉折一下,往裏面裝糯米,在糯米中放入一顆甜甜的蜜棗,把糉葉包好,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媽媽的手可真快呀!一會就包好了幾十個四角形的糉子,整齊的放在鍋裏。

接下來就是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坐在桌前,剝開碧綠的糉葉,一股股清香撲鼻而來,是糯米的清香,是蜜棗的香甜。趁熱咬上一口,一種無法形容的香糯在嘴裏蔓延開來。吃到嘴裏才發現,原來在糯米里,早就融進了糉葉的清香,蜜棗的甘甜,這種感覺只有端午節纔有吧。所以,我向大家提議,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的傳統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

說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又香又糯的大糉子。糉子有甜有鹹,可我卻對白米糉情有獨鍾,一粒粒飽滿的糯米裝在糉葉裏,散發着清香,真讓人着迷。咬一口,淡淡的,再咬一口,甜津津的,並且越吃越有滋味。一到端午節,外婆就會做好多白米糉讓我這個大饞貓一飽口福。

講完了糉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吧。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之所以訂在五月初五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幾千年以前,楚國被敵人攻破,他不願意做亡國奴,就投入了汩羅江以身殉國。當地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在江裏投放了一些糉子,讓魚蝦不咬屈原的屍體。這個故事的確有點淒涼,但讓我們世世代代都深刻領悟愛國的含義。

當然,除了吃糉子,我們這裏家家戶戶的門口還要掛菖蒲。我疑惑地問外婆:“爲什麼要在門口掛菖蒲呢?”“是爲了辟邪。”外婆一邊做糉子,一邊回答我的問題。緊接着,媽媽又說:“還可以驅蚊呢!”我終於解開了心中的不解。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會用一顆美好的心去等待它的到來……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8

又一個端午節來臨了。每當想到端午節,我就會想起那位值得讓人紀念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把自我心中的愛國主義寫成了一首又一首詩,直到之後國家滅亡,他也不屈服,身背年幼的皇帝,爲國投江自殺。這感人事蹟感動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他們爲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建立了這一個節日——端午節。

在端午節裏,人們要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戴香囊。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媽媽教過我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我的家鄉建湖,那裏的人們也都這樣。端午節前夕,就包好了糉子,插好了艾葉,戴好了香囊。灑黃酒,驅害蟲,把房裏打掃得乾乾淨淨,喜氣洋洋地迎來端午節。

端午節時,我最愛戴香囊。那香囊的香氣可香啦!讓人聞着心曠神怡。我也愛吃糉子,異常是那甜絲絲的蜜棗糉子,又香又白、又嫩又甜的糉子讓人吃了讚不絕口。

知識淵博的爸爸對我說,端午也叫端陽、重五劃龍舟當時是爲了打撈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裏投糉子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我聽了,才明白爲什麼要賽龍舟、投糉子了。

我愛家鄉的糉子,愛家鄉的香囊,更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幾大傳統節日之一,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都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我家鄉的人們也過端午節,我們這裏的習俗和其他地方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些不一樣。

包糉子是端午節必須的。爲什麼要包糉子呢?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政治主張。人們爲了懷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把糉子投入江中,作爲敬獻給詩人的'祭品。

除了包糉子,我們還會在江上賽龍舟,我也去看過,可精彩了!那一條條舟像神龍般飛馳,舟的前端有一個人在奮力擊鼓、吶喊助威,後面的人用力地劃,誰第一個到終點就可以得到豐厚的獎品。

我們家鄉的人們爲了避邪,在家門口都會放上幾株艾葉來討個吉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通過對端午節文化的瞭解,我才知道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看來,對我們這羣正在長知識的國小生來講,多瞭解些祖國的傳統文化是很有意義的。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0

早上在吃早餐時,聽到旁邊的人在說賣艾葉的事才知道,又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是啊,每年端午節我們這裏的人家都會在門上掛艾葉、插蒲劍,說是起到驅災辟邪的作用。

記得每年到端午節時,媽媽總是早早出去割一大把艾葉和蒲劍回來。先在門上各掛一把,然後把剩下的艾葉放到一邊,等到晚上煮水給家裏的小孩洗澡。說是用艾葉水洗過澡的小孩一年都很少有蟲子咬,也不會有皮膚病了。每到這時候小孩總是開心地在一旁玩,等着吃媽媽包好的糉子。糉子可好吃啦!圓錐形的糉子拿在手上,撥開糉葉露出潔白的糉肉,趕緊一口咬開,裏面還有紅棗、紅豆、臘肉等。這時就恨自己的肚子太小。據說吃糉子是因爲要紀念大詩人屈原的。

而這天爸爸呢,總會到街上買一些好菜回來讓我們解解饞,順便也帶些雄黃酒。到了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開心地吃着、喝着並沾些酒點在每個小孩的額頭和耳朵上。大概是保佑平安吧。

吃過午飯,爸爸媽媽就帶我們到大河邊去看賽龍舟,這時岸邊人山人海,彩旗飄揚,鞭炮聲、鑼鼓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只見河面上有許多隻龍舟已經開始比賽了,水花四濺,龍舟疾馳,號子聲、鼓聲、震耳欲聾。岸邊人羣也在爲各自的龍舟助威加油。當第一條龍舟衝到終點時,人們會歡呼雀躍,蜂擁而上,用一匹紅綢緞掛在龍頭上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1

早上,我一起來,就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口上都插着艾蒿和菖蒲,我疑惑不解,就去問媽媽:“媽媽,今天是什麼節日呀?爲什麼每家每戶都插着艾蒿和菖蒲?”媽媽告訴我:“今天是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節日。”“屈原是誰啊?”“屈原是古代的一名詩人,公元前278年,秦國攻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自己又無能爲力,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入淚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爲以免魚、龍蝦、蟹吃屈原的身體,就把糉子扔進江裏。後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了家鄉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相關儀式賴紀念這一特別的日子。”“哦!”我聽了恍然大悟。

吃完了早飯,我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們先把糉葉洗乾淨,再把浸好的糯米用糉葉抱起來,然後用繩子捆來,最後把糉子放到鍋裏煮熟。經過了幾個小時忙碌之後,一個個香噴噴的糉子終於好吃了。下午我們還去看了賽龍舟······

今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糉子。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2

端午節,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我喜歡的節日。

每年臨近端午節,街道上總會擺滿各種各樣的香包,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挑選自己喜歡的香包,還要吃香甜的棕子,熱鬧極了!在這快樂且令人興奮的節日裏,我會不由自主想起家鄉的端午節。

那天早上,奶奶早早地就把我叫醒,給我換上乾淨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香包,手腕、腳腕上繫上花繩子,穿上奶奶親手做的花布鞋,高高興興跑出家門,找小夥伴玩,比比誰的香包好看,誰的香包香。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除戴香包外,還要在耳朵和鼻孔裏抹上雄黃,然後到田地裏的野草上或者麥苗上沾露珠抹在頭髮上,據說這樣頭髮可以長得又黑又快,而雄黃可以防止被蚊蟲叮咬。

上學了,我從課本上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跳江以後,當地的人就把棕子扔進江裏,讓魚兒吃棕子,不吃屈原,還要賽龍舟等。

不管怎麼過,端午節都寄予了人們對屈原的深切懷念。我喜歡端午節,但我更敬仰屈原這位爲祖國而獻身的愛國詩人。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划龍舟,可我們是北方人,不划龍舟。我們的習俗是在過端午節時,把七色彩繩戴在手上,說是可以避邪,保平安,還包括大人對我們的美好祝福。我們還會用彩紙剪成一個葫蘆,貼在門上可以招來好運。

關於端陽節的來歷,據說是一位叫屈原的大夫被逐出城外後,他聽說自己的都城被人佔領,心如刀割,投江自盡,人們怕他的屍體被魚吃了,就用葦葉包住飯糰扔到江中,這就是我們後來吃的糉子。

因此一到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糉子,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有甜味。我對於肉糉子不敢興趣,卻對糯米糉子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的大蜜棗,甜滋滋的。每逢端午,我家就開始包糉子,去年我要吃自己包的糉子,媽媽開始教我包。開始我怎麼也包不好,,有時還都稱不上糉子,辛苦學習半天,才總算包了個“熊樣,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我終於包了個好看的糉子。我高興地把包好的糉子舉在頭頂上,卻聽“譁---”一聲,撒了我一頭頂,我生氣的看着頭上,無奈的嘆了口氣,但我不灰心,我一定可以包好多好多好看的糉子。

我愛端午節,我愛自己包糉子!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4

宣言糉子香,香櫥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叉在大門上。讀了這首兒歌,大家都知道寫的是端午節。

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娃娃節等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不僅和五緊密相連,就連來歷都有五條傳說呢?有屈原說、龍的節日、迎濤神說、惡日、夏至說。其中紀念屈原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鈞《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年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般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間,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民間端午節的習俗也不少,有吃糉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艾葉據說吃糉子原來是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喝雄黃酒是爲了驅妖辟邪;賽龍舟原來是小舟打撈屈原的屍體,後因爲人們像競賽一樣,所以演變成了今天賽龍舟的習俗。總之,都是爲了寄託人們對屈原的哀思之情。每逢端午節,我們家也不例外,都要一起吃糉子。每當媽媽包糉子時,我都會催促媽媽動作快點。當糉子一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肉糉吃起來,啊!真香。

端午節就是這樣一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5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