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節日作文通用15篇

端午節3.17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可分爲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節日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節日作文通用15篇

端午節節日作文1

端午節,大家可是最熟悉不過的了。這個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是,對個節日足夠了解的人並不多。

端午節是每年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重五節”。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但人們大多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國大夫,後遭楚王流放,來到湖南境內,幾年後,楚國被秦國攻克。屈原得知後,傷心不已,在汨羅江畔投江。附近百姓得知後,有的用葉子把糯米包起來,投入江中,不讓魚蝦去吃屈大夫的遺骨;也有人往江中倒入黃酒,把魚蝦薰死。這些物品經過長年演變,成了現在的糉子和雄黃酒。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如包糉子賽龍舟等。端午節之所以被稱爲“重五節”,是因爲各家在這天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用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在衆多習俗中,以包糉子最爲典型。記得去年夏天,奶奶買好糉葉,蜜棗和糯米後,在家裏包糉子。我看到後,也想包,於是便學着奶奶的樣子,將事先洗淨的、泡好的糯米放進裹成錐形的糉葉裏,再在糯米中間放顆蜜棗,最後把葉子包起來,緊緊紮上線就可以了。把裹好的糉子放入鍋裏煮,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了。糉子煮好了,遠遠地就能聞到糉葉的清香。我接過糉子就是一大口,啊!又甜又糯!人間美味!我一連吃了好幾個,肚子都快撐破了。

這就是我眼中的端午節,這個節日是不可缺少的。但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人們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的儀式,甚至有些小朋友認爲端午節就是“糉子節”。如何更好地發展民簇文化,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這需要我們從自己做起,自覺地瞭解、弘揚傳統文化,使自己變成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

端午節節日作文2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糉子丟進水裏,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願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後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着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糰,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裏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糉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糉子。

在往後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糉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爲“端午”。

端午節節日作文3

“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奶奶教我的兒歌中印象最爲深刻的一首,你們知道這是哪個節日嗎?沒錯,它就是隆重又飽含感情的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上學前,我只知道“端午節”是個念起來簡單的三個字節日。上了國小更深入地瞭解,原來,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端五,就是五月份第一個初五。

在我的家鄉泉州,端午節也稱五月節,這天是不能互相問候“節日好”的,老師跟我們說這天也是爲了紀念含冤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以是個祭祀的日子。在泉州過端午的習俗有三類,一是驅毒驅蟲避邪,二是吃糉子發糕等端午儀式食品,三是划龍舟。小時候,我經常生病,奶奶就在端午這天幫我綁了五色繩,爲我祈福。五色繩也叫長命縷,是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擰成一起的。據說把它系在小孩手腕或足踝上,可以保平安,等到七月初七,七孃媽生日再解下來連同金楮一起焚燒了。

端午包糉子是把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防止魚蝦吃掉屈原的遺體而演化而來的。燒肉糉是泉州有名的小吃,只是在端午節這天吃起來顯得特別有味道。燒肉糉在於“燒”字,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包糉子的餡料有板栗、蝦仁、香菇、乾貝、滷蛋等等。糉子的糯米是事先炒過的,包好的糉子要等水煮沸後才下鍋燒,煮好後扒開糉衣,香氣撲鼻,糉子橙黃透亮,就像一個個剛洗完澡,香噴噴的小寶寶一樣,可愛得讓人捨不得吃。上幼兒園的時候,學校也舉辦了親子包糉子活動,那是我第一次和媽媽一起包糉子,真令人難忘啊!

泉州人過端午節就像在過狂歡節似的,有石獅蚶江的海上潑水節,晉江安海的嗖囉嗹,鯉城的攻炮城,泉港的沙格和惠安的賽龍舟等,熱鬧極了!

如今又到端午節了,身邊又飄來淡淡的艾草香和糉子香。我喜歡端午節,尤其是家鄉的端午節,我敬佩屈原,尤其是屈原的愛國情懷。家鄉是一座富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相信端午節文化能一直流傳下去,直到永遠。

端午節節日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地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地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地地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地百姓聽到屈原投江地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地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地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地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地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地。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端午節節日作文5

在中國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過端午節,因爲我覺得端午節最有趣。端午節不僅充滿了民族特色,還瀰漫着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曆上屬“端午”之日,爲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糉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生創作了不少作品,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原本他是想滅秦國的,但自從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便跳進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才“誕生”出來的節日,也許正因爲對屈原的敬愛,所以有些偏向這個節日。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糉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糉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糉葉,將其刮毛、洗淨,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糉餡,主要是以米爲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後,纔是包糉子,左手託着糉葉,將糉葉按45度角對摺成漏斗狀,右手舀糉餡導入糉葉捲成的漏斗裏,再將糉葉捲起來包裹住糉餡,完全密封並裹緊,然後用繩子捆緊,糉子就包好了。

吃着糉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今年有幸去看了一次賽龍舟。到達賽龍舟的場地時,岸兩邊早已被圍觀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了,我看了橋上的一個空擋,便叫家人擠了過去。這個位置居高臨下整個江面一目瞭然。賽龍舟開始了,每隻龍舟都像一支離弦的箭,一個勁的向前衝,每一隻龍舟下面都都綁着不少糉子,每向前一步,龍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糉子斬下扔進水裏。每隻龍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節日是爲了紀念屈原的日子,我永遠會銘記在心,因爲我們是龍的傳人——華夏子孫。

端午節節日作文6

端午節要到了,我最喜歡的糉子馬上就可以吃到了。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音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人人皆知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我愛吃糉子所以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節日作文7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

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節日作文8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作爲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承載着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詩人屈原由衷的悼念,更是中華民族對崇高精神品質的讚揚和敬仰,總而言之,端午節就像是銀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散發着屬於中華民族所有的獨特光芒。

據說,春秋時期的楚壞王的大臣屈原,他提出聚賢授能,富國強兵,希望能夠和齊共同對抗秦朝,卻遭到了楚懷王的極力反對。並且,楚懷王,親信小人的饞言,黑白不分,屈原備革職。當時,屈原萬飛悲痛,創作了不朽的詩作,《離騷》,最終,秦國戰敗楚國。屈原看到老百姓家破人亡,流落失所,他深感無能爲力,也徹底絕望了。於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那天,這位愛國人士,抱石投江了。當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急忙,來到江邊,尋找屈原的屍體無望之際,坐上小船,使勁的划着,爲了驅趕成羣結對的魚蝦,對屈原軀體的侵蝕,並拿出糉子,掰成小塊,投向江中,爲了不讓魚蝦啃食這位愛國的忠貞之士_屈原的軀體不被魚蝦啃食到。這就是,我們後來,要在五月初五去吃糉子,划龍舟的由來。

當五月初五的這天,人們爲了紀念屈原,總會捧着各種美味的糉子,津津有味吃着,把自己吃的像個小花貓似的。賽龍舟的場面更是十分激烈,鑼鼓喧天的場面,選手們雄獅般的吼聲,像前衝刺的“狠勁”,蹦發出力量的水花,唯恐落後。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還會佩戴各種香囊,戴花繩,寓意着辟邪,驅瘟。

想起,去年,我們全家過端午節時,大家齊聚一堂,手捧着糉子,津津有味的吃着,爸爸說:“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我知道”,弟弟爭先恐後的說:“爲了紀念愛國的詩人,屈原。:”是啊!“,爸爸意味深長的說:”當時的老百姓過的是流落失所,水深火熱的生活。

而我們生活在富國民強,幸福和諧的社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生活,不努力的讀書,長大後,爲我們和諧的社會去發輝自己的光和熱呢“。我暗自下了絕心,我一定要努力的讀書,長大後,盡我所學之長,來貢獻我的光和熱。

端午節讓我看到了中華兒女,高風亮節的品質。端午節就像一粒璀璨的珍珠,被歷史這條金絲串連成製成美麗的項鍊。端午節-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在歷史的長河裏,永遠不息!

端午節節日作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划龍舟、吃糉子、懸艾草,這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只要到了端午節,街上就更加熱鬧了,賣各種各樣東西的商販們恨不得喊破喉嚨。每家每戶也都在忙着打掃院子,採艾草,包糉子。走到哪家都能聞到糉子的香味。我家當然也不例外,到了端午節,奶奶就會把早買來做糉子的材料拿出來,於是,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開始包糉子。

剛開始,我不會包糉子。奶奶就手把手的教給我。先拿兩片包糉子的糉葉,弄成好像勺子一樣,把糯米用勺子舀進去,但是糯米不能太滿,一些肉或者豆沙之類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後把糯米包起來,再用繩子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最後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蒸。我按照奶奶說的方法做了起來。第一次,做的不是很好,可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一個漂亮的糉子。然後把糉子放到鍋裏蒸,熟了之後,只要你一揭開鍋蓋,濃濃的`糉子香味就會飄出來,讓你垂涎欲滴。一家人邊看電視邊吃糉子,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晚上,我們一家人去江邊看風景。看着看着,又想起當年屈原投江的時候的情景。我就問奶奶:“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奶奶笑着說:“是爲了不要讓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就把糉子拋入江中給魚吃。”“哦,那爲什麼要賽龍舟呢?”我的問題彷彿總也問不完似的。“因爲人們要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奶奶講完後輕輕地撫摩着我的頭。我突然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好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纔對。

是啊,其實共建一個和諧的家園,並不是那麼難的事。只要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全世界人們攜起手來留下那茂密繁盛的叢林,珍惜那蔚藍無際的大海,保護每一寸空間,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清,天更藍,那我們一定會建造出一個美麗、和諧、溫馨的家園!

端午節節日作文10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是因爲能夠吃上好吃的糉子,糯米里有香腸、有棗子、還有肉。端午節還有一個趣味的傳說,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就滅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了,人們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簡把米裝起來投入江中,可是這些被蛟龍偷吃了,之後人們明白了蛟龍最怕葦葉和五色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走了,這樣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齊。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稱爲長命縷。名字要插“五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色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有用雄黃酒在兒童的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不僅僅是因爲他的習俗,還有做糉子的方法很趣味。

端午節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牀,就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糉子,每個糉子都是三角體的,並且還是肉餡的,每個糉子看起來都很誘人,我饒有興趣也參加包糉子的活動中。我學着媽媽的模樣拿出包糉子的糉葉,在糉葉上加點糯米,糯米里也塞了點肉,然後把糉葉一片一片地把它包住,再後,就用繩子把糉子打個結。雖然技術是很差,不像媽媽那樣心靈手巧做出的糉子,包的很好,糯米也沒有掉出來,簡直和我做出來的糉子,成了鮮明的比較。可是,我不放棄,我繼續做,連做十幾個的時候,我的技術越來越好,包的糉子也快比上媽媽了,就這樣,我和媽媽做了20多個,有十幾個送人了,還有十幾個就都給自我吃了。而我也偷偷收藏了幾個,爲的就是把糉子投進河中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而我也最喜歡端午節,因爲我敬佩屈原。

端午節節日作文11

我國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其中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流行於漢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地區。傳說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屈原,因爲不能實現愛國理想,在五月寫下一首詩《懷沙》後,於五月初五被迫投汨羅江自自盡,當地人們怕他被江裏的魚蝦吃掉,立刻坐船來到江裏打撈屈原的屍體,幷包了很多糉子投到江中餵魚蝦,因此就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和節日的習俗,如賽龍舟,包糉子……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每家門前的兩側都要把從外面買回來的葛藤掛在門上,用來辟邪,重頭戲當然是包糉子。形形色色的糉子形狀多多,味道多多,甜的豆沙糉,紅棗糉,鹹的肉糉,香的蛋黃糉……品種多的數不勝數,光聽這些就讓人心急得想嚐嚐!

每到端午節,奶奶和媽媽都會買糉葉,大棗,糯米等物品回來。用水清洗後泡起來,大約兩小時後就開始包了,我也參與了包糉子。奶奶幫我準備好了糯米、紅棗和糉葉。奶奶說:“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捲成你想要的糉子的大小。”奶奶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範動作,接着在卷好的糉葉裏放上糯米,還要把糯米壓緊,這樣包出的糉子纔好吃,然後在中間放一顆小棗,最後把糉葉包起來,用繩子紮好。這樣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糉葉,把糉葉先捲成了非常小的一個“窩”,然後就照着奶奶教我的步驟包起了糉子。可是在奶奶手裏聽話的糉葉,到了我這裏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繩子扎,餡就全散了,第二個,第三個……一連包了好幾個,都是這樣,我有些難過。原來糉子好吃,卻這麼難包呀,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情,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事遇到困難,不能向困難低頭!”於是我不好意思放棄,只好接着包。也不知道是第幾個,我包的第一個糉子終於“問世”了,雖然樣子很醜,但我還是很有成就感,總算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着豐富的習俗和飲食文化。我期待每年的端午節聽大人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讓我們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端午節節日作文12

盼呀!盼呀!終於盼到了我們村一年一度的賽龍舟了。

農曆五月初六是家鄉的龍舟節。我剛吃過糉子,就和我的爸爸媽媽、哥哥一起來到潢涌河邊看賽龍舟。河兩岸人山人海。

下午2時,比賽開始了,龍舟隨着鞭炮聲起,來自各村的12條龍舟一字排開。鑼鼓聲霎時震耳欲聾。河兩岸頓時沸騰起來,升空的氣球、迎接的綵船、劃過的龍船……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你們看呀!那些龍舟多麼威風呀!像凱旋歸來的勝利者。撓手們分別穿着紅短衣、藍短衣、黃短衣、白短衣、青短衣……頭上綁了塊白布,上面寫了幾個字——“奮鬥!奮鬥!努力奮鬥!戰勝困難!”他們如同**一樣威風。比賽到了緊要關頭,人們的心開始緊張起來,突然,從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下二村加油!下二村加油!”的吶喊聲,我放眼看去,原來是下二村旗子的紅隊落後了,在觀衆的的支持下,撓手們更沉着了,拼命地划着,下二村龍船,迎着洶涌澎湃的浪花,“踏着”乘風破浪的強風,在潢涌大河上劃出一條長長的水紋,衝上了前頭,其它龍船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追我趕。最後,下二村龍船一舉奪冠。隊員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鼓舞廣大羣衆。

據說,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屈原生活在春秋時代的戰國時期,那時,七個皇帝各鎮守一方,分別是:楚國、燕國、秦國、魯國、齊國、魏國、趙國。其中,北方的秦國最爲強大,虎視眈眈地想吞併其它六國,想成爲中華民族的霸王,屈原推兼楚國與齊國合併攻擊秦國,但是,昏庸的楚王不但不聽的屈原勸告,還把屈原逐出楚國。最後,楚國被秦國消亡了。屈原不任心看見楚國人民流離失所,就在農曆五月初五胸中抱着沉甸甸的大石頭跳到舊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後難以置信,紛紛划着小船去救他,又害怕舊羅江中小魚傷害屈原的屍骨,所以,楚國人民用小竹筒裝滿糯米飯菜,希望江中小魚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骨而吃楚國人民做的糯米飯菜。故事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

賽龍舟需要隊員們同心協力、奮力拼搏才能劃得快,它宏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發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精神。

端午節節日作文13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羣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着大地的靈氣,沐浴着陽光的光輝。

野鵑花開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於是,我處在異國他鄉而又回憶起在故鄉過端午節的情景來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鐘,母親起牀,把事先準備好的

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着後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裏讓雨水將其沖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徵着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着,我去弄些薆蒿來。”直到下午,他纔回來。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裏煮沸後,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後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後我問八一公公緣由。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於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如今,我的媽媽也如法炮製,材料一樣,但入嘴後口感卻不一樣。我提醒我的媽媽:“你用的是這裏的酒,而不是家鄉自己釀的酒啊!”

我同我的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完,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

端午節節日作文14

五月初五是一個雋永獨特、意蘊深長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糉子,聽爸爸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我關心的卻是怎樣度過這個隆重的節日,因爲這一天還是我媽媽的生日呢!

清晨,提着生日蛋糕走在大街上,耳畔滿是賣糉子的吆喝聲:“糉子咯!又香又糯的糉子咯!”光聽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我就已經垂涎三尺了。

每逢端午節,奶奶都要自己動手包糉子,而我也總會跟在奶奶身後,“偷學”手藝。奶奶先把泡過水的糉葉小心翼翼地捲成圓錐形,再把泡好的糯米放進去,然後把鮮紅的棗子擺上幾顆,再慢慢地將糉葉包裹起來,最後用繩子牢牢地繫緊,於是,一個肥肥胖胖的糉子就包好了。

手藝“偷學”成功!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也有模有樣地包了起來。裹好糉葉,放入糯米,擺放紅棗,紮緊繩子——簡單的幾步我怎麼也弄不好,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纔包好一個。看着我包的糉子,奶奶樂開了花:“乖孫女,手藝沒到家呢!洗洗手等着吃吧!”可是,奶奶哪知道我的小心思呢!

終於等到奶奶包完了糉子,只剩最後一步了——煮糉子。只見奶奶往鍋裏添滿水,將糉子一個一個地擺好放入鍋內,慢慢用火煮。時間就像小蝸牛,怎麼爬都爬不快,糉香一陣又一陣地從鍋裏冒出來,我時不時地探頭查看,口水吞了又吞……“揭鍋蓋咯!”奶奶一喊,我一個箭步衝了上去,頓時,糉香撲鼻而來,看着熱氣騰騰的糉子,我使勁嚥了咽口水,拿起碗筷就開始剝糉子,剝開綠油油的糉葉就露出了晶瑩雪白的糯米,真像一個糯米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衣裳呢!我一口咬下去,啊!又甜又軟,滿口溢香,如果蘸上白糖或是蜂蜜,簡直是人間美味,真是甜到我的心裏,美滋滋的!

一鍋糉子中,只有一個與衆不同——鬆垮的糉葉,塌陷的外形。沒錯,這就是我包的,這可是我的祕密驚喜呢!端午節遇上媽媽的生日,除了漂亮的生日蛋糕外,這個糉子就是我給媽媽的禮物。我們一家人吃着美味的糉子和可口的蛋糕,一起爲媽媽唱生日歌,喜慶的節日氛圍中洋溢着我們一家人的喜悅和幸福。

我家的端午節真熱鬧啊!這個傳統節日給我美好的童年增添了無限亮麗的色彩。

端午節節日作文15

今天是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也是一個香噴噴的節日。有葦葉的清香、糯米的軟香、蜜棗的甜香還有黃酒的醇香,這四溢的香氣紛雜交錯構成了一個香噴噴的世界。

中國的節日很有意思,每過一個節日必要吃一種特色食品,端午節也不例外,那就是“糉子”。要想吃到好吃的糉子,還是要自己親自動手才行,我也嘗試着跟媽媽一起包糉子。媽媽已經在桌子上擺好了原料,我趕緊跑過去瞧個究竟。有用水泡好的晶瑩潔白糯米、青翠欲滴的棕葉、甜膩無比的蜜棗、肥胖肥胖的花生,咦?那一盤子好像是肉餡啊!媽媽說:“糉子有很多種的包法,按照餡料的不同可以分爲密棗糉、花生棕、八寶糉、肉棕、什錦糉等”。啊,原來一個小小的糉子也大有學問啊!我已經來不及細看了,早就躍躍欲試了。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片葦葉放在手心裏,再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葦葉上,拿兩個蜜棗、三顆花生放在糯米上就可以包啦!只見媽媽非常嫺熟地將葦葉折成一個倒三角的漏斗形狀,放入所有的原料後,把上面多餘的葉子向下一折、一蓋,又不知怎樣一轉圈,用準備好的棉線把放好原料的糉子一纏一繞,一個被五花大綁的糉子就包好了。再看看我包的糉子,哈哈!一個個四仰八叉地躺在那裏開口大笑啊!管不了許多了,趕緊上籠吧!

開吃啦!桌子上一霎時就爬滿了熱氣騰騰的各式糉子。我迫不及待地剝開了一個八寶糉,葦葉和糯米的清香氣息撲面而來。來不及細細品味,一個糉子就被我三下五除二——幹掉了!嘿嘿!原來蜜豆竟是這般面甜,連糯米中也浸透了香甜的味道。此刻,我的心情也如這蜜一樣香甜的糉子,美滋滋、甜絲絲地。頓然間,胃口大開,看着桌上的糉子在減少,我趕緊使出我的絕招:“佛山無影手”,搶了幾個肉糉。肉糉的味道十分特別,鹹鹹的肉香浸着糯米的醇香飄散開來,吃一口,裏面的肉餡酥酥的、油油的,還有一股子葦葉的清香,真是美味啊!如果屈原老先生還在的話,肯定也會從水裏面蹦出來大快朵頤啊!

一年之中會有好多節日,我卻非常喜歡過端午節。不僅因爲能夠吃到我的最愛——糉子,還能夠藉着品嚐美食來追憶和緬懷先人。端午的艾蒿、糉子、黃酒、龍舟無不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舒展着緬懷的情思、開啓着塵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