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7篇(優秀)

端午節9.3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作文7篇(優秀)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我國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老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糉子,它們繫着白色的腰帶,穿着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裏,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經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着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老師似乎猜出了咱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嚐嚐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老師慢慢地脫下糉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糰,糯米上還鑲嵌着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籤,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裏,太甜了。最後,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糉子,今天爲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糉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着她(意思是給我嚐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嚐嚐鮮呢)於是,她大口吃下了糉子,直喊好吃。我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田老師手裏剩下的最後幾個糉子,田老師笑眯眯地說:“誰還沒吃糉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老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涌上講臺,擠得田老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糉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咱們遠遠地擠在後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於到了,剛剛把手往裏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別人的牙籤刺到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剩下最後一個糉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糉子被咱們刺得四分五裂,田老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的時候,田老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裏塞了一團糉子,我又歡又喜,捂着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裏有說不出的甜。糉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很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糉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到那天,人們都在忙着過端午節。端午節那天人們都要包糉子吃,聽說還有一個故事。戰國的時候,楚國有一個愛國的大詩人,他叫做屈原,當時他已經國破家亡,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裏了,人們都知道了,怕魚把他的屍體給吃了,就往汨羅江裏扔了很多糉子,希望魚不吃他的.屍體。

人們爲的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了端午節,以示悼念。現在人們包糉子用的是糯米、綠豆、紅棗、葡萄乾、花生。包出來的糉子實在太香,叫人不得不多吃幾個。一頓午飯後,人們帶着家人去看龍舟比賽,一條龍像劍一樣衝了出去,兩岸的人們高喊:“加油”真是熱鬧非凡呀!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糉子實在太好吃了。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家鄉有獨特的端午習俗,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還有熱鬧的'龍舟比賽。

每到端午節,最有意思的是包糉子。媽媽會提前準備好糉葉和材料,我們自己動手包糉子,包糉子也不容易,看着媽媽熟練地包着糉子,我也想動手包一個,我拿了一個糉葉,放點米和紅棗,拿着繩子綁呀綁,費了好大勁才包好一個,雖然沒媽媽包的好看,但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很高興。

每到端午節的早上,我會早早的起牀,用媽媽提前準備的水洗洗臉,據說這水頭天晚上已被嫦娥下了藥,洗過臉後一年都不會得病。

餐桌上早已擺滿了熱氣騰騰的糉子、雞蛋、鴨蛋、大蒜等,我趕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帶來了許多喜悅和歡樂,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可是你們知道這一個節日的來歷嗎?

端午節源於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等。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卻不忍捨去祖國於5月5日,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萬分,在汨羅江上划龍舟,把雞蛋、飯糰丟進江中,讓魚蝦吃飽,以免啃咬屈原之身。之後怕雞蛋、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便發明出了糉子。

端午節早上,我的眼睛剛睜開,“撲通”一聲跳下了牀,便看見爺爺奶奶正在包糉子,我很有興趣,便也走過去請教他們如何包糉子。我拿着兩片糉葉,用剪刀將一頭的硬角剪掉。然後把兩片糉葉平鋪,再對摺。接着對摺好兩頭。再然後,就把糉葉打開,填入兩勺糯米,放上一個蜜棗,填入一勺糯米蓋住蜜棗,用勺子壓緊。最後對摺另外一部分糉葉,隨手把突出的糉葉摁下去,用細繩子綁好。多包了幾個後,我把它們放入熱水騰騰的鍋中,煮了半個鐘頭左右,香香的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扯開繩子,掰開糉葉,咬上一口,軟軟的,甜甜的,熱熱的,可美味了!畢竟也是自己的手藝。

我通知了小夥伴;“每人從家中三個糉子到姥姥前院中,比賽誰最快吃完。”他們一溜煙似的從家中帶出來了三個糉子。有些人吃花生餡兒的,有些人吃棗餡兒的',跟我一樣。我和小夥伴們圍成一個圈兒,從1數到3,每個人都不甘示弱,扯開繩子,撕開糉葉,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咱們每個人的嘴巴兩邊都鼓鼓的,嘴巴、臉上、鼻子上到處粘上了糯米。我是最先吃掉三個糉子的,成爲了“大胃王”,肚子就是無底洞!

端午節可還是我的生日呢!媽媽說,我是想從肚子裏出來吃糉子啦!才生於端午節。對!我就是愛吃糉子!我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1月13日,星期六,爸爸帶頭我去了三個很好玩的地方——甲秀樓、文昌閣、隨緣齋。

甲秀樓旁還有一個南明河畔。遠看,岸邊一個老爺爺在釣魚,走近一看,哦!原來是一個銅雕像,它身穿黃色大衣,杏黃色的魚竿上沒有魚,看起來像是炯炯有神地望着河裏。它身旁還有一個黃色的蚯蚓盒。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樓了,樓高20米,12根石柱。樓前有一個涵碧亭,亭柱上刻着“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甲秀樓經過了四百年的風吹雨打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曆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的標誌。

文昌閣是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的,佔地約1200平方米,我和爸爸進去看了一下,知道了文昌閣有三層樓。我們爬到二樓時看到了以前的塔頂,是一個夏季打雷時所劈裂的,以前的塔頂重80年,1。5米高。到三樓時,看到壁畫上的人物惟妙惟肖,當時想:能在距今有四百年的塔頂放眼遠眺,作爲一箇中國人,我感到了自豪。

在隨緣齋,一個寫字老師正在教學生們寫毛筆字,我聚精會神地看着,老師說:“小朋友,來寫幾個字吧!”。看着老師和善的目光,我開心地笑了,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好字的'每一筆,每一畫,經過老師的一番指點,我寫的毛筆字受到了老師的好評。

今天,我很高興,是因爲去了甲秀樓和文昌閣瞭解了中國的古文化,去隨緣齋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自屈原投江以後,他一直被人們所懷念,我也不例外。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物,將屈原投江的日子——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在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佩戴花花線、荷包,喝雄黃酒,還要吃糉子和賽龍舟,這種習俗已經連續了兩千年之久,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對他的永世敬仰!

屈原,生於戰國時期,楚國人,有一段時間深得楚懷王的賞識。楚懷王對他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屈原此時就有了一個實施美政的計劃:上有一位舉賢任能的君主,下有一羣竭智盡忠的臣子,國家就能富國強兵,而且屈原認爲他一定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看到這裏,我不禁敬佩他遠大的志向和無比耿直的性格。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便遭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從而在楚懷王面前造謠,說屈原的壞話,令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絕望了,流落江湖。但是他依然關心着楚國的一切。

當楚懷王決定與齊國絕交時,屈原不顧自己已經沒有了官職,窮困潦倒,毅然決定親自去齊國說明,但是,齊國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了,他無功而返,傷透了心。後來,楚懷王又放走了秦國人質張儀,更令屈原悲憤不已,不顧自己的處境,徑直去宮裏參見楚懷王。但是,做出來的事又怎能收回去?屈原又一次失望了。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把屈原徹底流放了。可憐的三閭大夫,身形憔悴,面容枯槁,然而還是一片赤誠,把整個的心思放在了對國家的挽救上。可是事情並不像他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結果是,不久秦國便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看到楚國已經無可救藥了,在絕望和悲憤之下,高聲呼喊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投進汨羅江,自盡了。這更令我悲傷不已,感動不已。悲傷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這樣去世了。感動的是因爲屈原一顆火熱的愛國心!

但是,正因爲這樣,讓我認爲屈原並不應該死。如果他聽了漁夫的勸告,能夠忍着巨大的痛苦,不再那麼鋒芒畢露遭人嫉恨,楚國也有重建的可能的。但是,傲骨錚錚的屈原終究是忍受不了內心的痛苦,投江自盡,讓楚國再無迴天之日。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頌屈原,又一個端午節來臨之際,我不由得深深感嘆:屈原之死,悲哉!壯哉!惜哉!真可謂是: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不知不覺,端午節又臨近了,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糉子,還可以看到精彩萬分的賽龍舟。

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起先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漸漸的人們就把這一天當成了一個節日。爸爸告訴我,屈原是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楚國,他是一個偉大愛國詩人,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爲了老百姓能過上幸福日子,他敢於指出楚王做得不對的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很愛戴他。可是當新國王上臺後,他昏庸無度,不聽屈原的建議與主張,從而輸掉了與秦國的一場重要戰役,楚國的國都都被秦國佔領,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怕江中的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所以向江中投放糉子等食物。當地傳說屈原死後,乘着龍舟去了天上。所以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上,包糉子、划龍舟就成了重要活動。

在中國,人們十分喜歡過端午節。現在城市裏面的人由於工作繁忙,沒法自己包糉子過節,就紛紛到各大超市去購買。超市裏糉子的種類有很多種,有白米糉子,鹹肉糉子,蜜棗糉子等等,花樣挺多的。把糉子放在鍋裏煮熟以後,打開鍋蓋聞上一聞,滿屋子都飄着糉葉的清香,嘗上一口,滿嘴裏都是糯米的'香甜,不由得食慾大開,非吃個飽不可。除了吃糉子,人們還可以去觀看龍舟比賽。江面上,龍舟前部的龍頭高高揚起,活靈活現。整條龍舟又窄又長,前面擺着一張大鼓,後面一個接一個的坐着許多精壯的小夥子,他們隨着鼓點聲,整齊的划着槳,在水面飛馳着。一時間水花四濺、鼓聲、號子聲與江岸上觀衆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場面宏大壯觀,熱鬧非凡。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因爲能吃到好吃的糉子,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更喜歡它的歷史內涵,每次過端午節,我總是能想起屈原,想起他峨冠博帶、身背長劍,口中吟誦着《離騷》,行走在江湖之間的樣子,他的忠誠、堅貞,他的文采,影響着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如果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比作一段貼着寶石的絲綢,那麼,端午節就是絲綢上面一顆璀璨的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