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精華8篇]

端午節1.75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作文[精華8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爲今天的糉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爲要吃糉子,所以母親要包糉子。首先把糯米用硪棟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硪豆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糉子就做好了。母親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糉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糉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纔會又香又糯。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糉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糉子啊!這是母親用辛勞的汗水爲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2

有一個節日,流傳千古。這個節日好似一個夢,魂迴夢裏,把你帶回這古老的夢裏。這節日好似一本蠟黃的書,儘管那樣破舊,人們卻愛不釋手。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了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人們爲了不讓投入江中的屈原被魚兒啃咬,便用竹葉包了米粒投進河裏。這樣的來歷,怎麼不令人好奇呢?

五月初五當天,一羣可愛的孩子一陣風似的在大街上飛奔,在歡慶端午節的到來,大人們拋卻工作的繁忙和生活中的'煩惱,回到家和老人談笑風生。我和姐姐帶上五彩繽紛的五股繩,歡跳着慶祝。所有人都被這愉悅的氣氛所感染着,臉上洋溢着過節的愉悅和幸福!

回到姥姥家裏,我們一下子就被糉香四溢的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深吸一口氣。香,真香啊!是那種深入骨髓的香。我和姐姐吃着美味的糉子,來到龍泉湖岸邊。岸上早已人山人海,被圍得水泄不通,鮮豔的龍舟在湖面上一字排開,整齊劃一。“咚咚咚”龍舟賽開始了,在岸上的人們也似乎在這一瞬間沸騰起來,或是吶喊助威,或是討論賽績。湖上的龍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人們儘自己全力擺動雙漿,那敲鼓手用盡平生最大的力氣用力敲打着。時間爭分奪秒地過去了,有兩支龍舟不分上下,直衝終點。在衝向終點的一霎那,有歡呼聲,也有嘆息聲,但人們毫不受影響,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都談笑風生。端午節就在這快樂的氣氛中離去了。

既然端午節是一個美麗的夢,那就把它記錄下來;永久保存着這個夢,既然端午節是一本古老的書,那就把它珍藏起來成爲最美好的回憶。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要把這傳統的節日發揚光大,成爲中國人的驕傲!

端午節作文 篇3

今天放學剛到家,就看見奶奶在客廳裏忙得不亦樂乎。看到眼前攤在桌上的“葉子”和滿滿一盆的白米,我急忙問“奶奶,你在做什麼啊?”奶奶停下來充滿愛意的看着我說:“寶貝,馬上要過端午節了,奶奶包糉子給你吃啊!”“包糉子!端午節!”我一聽,迫不及待的端來椅子聚精會神的聽奶奶說了起來。我得好好和奶奶瞭解一下,這可是獲得課外知識的好機會!

原來,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艾葉菖蒲,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有的地方還舉行賽龍舟吶!奶奶說我們蚌埠的風俗是掛艾葉—驅蟲、飲雄黃酒—解毒、吃糉子—紀念詩人屈原、戴香包—辟邪。因爲科學越來越發展,現在我們主要是吃糉子和掛艾葉!

哦,原來綠色的“葉子”是包糉子用的`,而且端午節這麼有意義!看着奶奶在我眼前嫺熟的包着糉子,我也蠢蠢欲動起來。我決定包蜜棗餡的!

我挽起袖子,撿起一大片糉葉,照着奶奶的樣子把糉葉捲起來,然後放上米,又在米上澆了一些水,接着放進去一個蜜棗,再放上一層米。學着奶奶的樣子小心翼翼的用糉葉裹住米和蜜棗。啊呀!沒繞好糉葉,米和棗子都灑了。奶奶看着我着急的樣子說;“不急不急,要有耐心。”在奶奶的“全面”指導和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完成了我的端午節作品---一隻貓耳朵糉子!好可愛!

沒過多久,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糉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嚐了起來,把糉葉剝開,聞一聞,真香啊!接着就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不過我把我包的糉子給奶奶嚐了,因爲和奶奶學到好多知識!(看,我“包”的糉子—其實是我畫的啦。)

今天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好期待今年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作文 篇4

端午節就要到了,小時老師在課上教我們做荷包。

我興奮極了,因爲我以前都是戴着媽媽給我買的荷包,還從來沒有自己做過荷包呢!於是,早早地來到了教室,選了一個離老師最近的地方,以便可以看清老師的演示。

老師開始給我們示範了,那細細的針和線在老師手裏彷彿有生命似的,在布上靈活穿過來,穿過去。沒過一會兒,一個清香四溢的荷包就做好了。

我也學着老師的'樣子,開始做起了荷包。可這針在我手裏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不安分極了,在麻布上蹦蹦跳跳。

費了好長時間,終於把它縫好了,再把它翻了過來,放入驅蚊的艾草,再縫上,才做好了。

望着自己的成果,我心裏驕傲極了。我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說的真對!

端午節作文 篇5

啊!端午節到了,我可以吃到糉子了。這會兒糉子的香氣彷彿就飄過來了。哎呀!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你看我們家也忙開了,媽媽正在放一大鍋水準備煮荷葉。在煮荷葉的同時她又轉身去淘米,淘了三遍,米乾淨了,放入乾淨的籃子裏,就去看在煮的荷葉。荷葉煮開了,掀開鍋蓋媽媽把荷葉放入冷水裏面,奶奶把紅棗洗乾淨放在米籃子旁邊。於是一大盆荷葉和幾小籃糯米、洗好的紅棗、圍着幾張小椅子依次排開。

開始包糉子,媽媽先選三片寬寬的長長的荷葉,把黑的一頭剪掉然後圈成錐形。她在最底下放入一顆紅棗,然後放入一些糯米,再放入紅棗。用荷葉的“尾巴”封好,用線圈一圈,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模樣像金字塔一樣。好一會兒媽媽和奶奶才包完了。

奶奶把糉子放入鍋裏煮。不到一個鐘頭,屋子裏飄蕩了糉子的`香氣。媽媽喊:“吃糉子嘍!”我連忙跑到飯桌前找了一個紅棗糉子。剝開荷葉,只見潔白的米團彷彿鑲嵌着幾顆鮮紅油亮的瑪瑙,咬一口米團,甜而不膩。

啊!端午節,我愛你!

端午節作文 篇6

今年春節,我在湖南外婆家過的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是吃團圓飯的日子。

那天外婆和媽媽爲我們做了一大桌好吃的.,有香噴噴的紅粉蒸肉、蒜苗炒臘肉、紅燒魚,還有熱氣騰騰雞肉火鍋和綠油油的青菜……

我和弟弟嘴裏吃着,眼晴還滴溜溜的到處亂轉,媽媽說我們倆是“吃着碗裏看着鍋裏”,就像兩隻小饞貓。

吃完飯,我和弟弟開始放煙花,有“天女散花”、“地老鼠”、“沖天炮”……我和弟弟手裏各自拿着一個沖天炮,用點着的香點燃了導火線,我們高高的舉着,才數過了“1、2、3”只聽“啪”的一聲,火光像一條火龍直衝上天,在天空中炸開了,又像一朵朵菊花在綻放着,它們一會變紅,一會變藍,一會變黃……真是好看極了!

接着我們又玩起來“地老鼠”。說它是地老鼠一點也沒說錯,一點燃它,就拖着火光,上躥下跳地到處亂跑。不一會兒,大人們也出來了,有放煙花的,有放鞭炮的,到處都是噼裏啪啦的聲響,美麗的煙花把天空點綴得格外迷人。我們興高采烈的歡呼着,欣賞着……

放完煙花,我們一家人齊聚在客廳裏,一邊吃着美味果子,一邊看着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精彩的節目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春節真是一個開心、熱鬧而又美好的節日,我真希望能天天過春節。

端午節作文 篇7

端午節是個我印象深刻的節日,因爲我很小的時候就在《超人大變身》的節目中看到超人叔叔向我們講解端午節的由來。

不過,我認爲,屈原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爲人活着就有希望,可以拿刀拿槍去和搶佔他國家的人去拼命。要是打不過他們,做他們的奴隸也可以,總比死了好!而且,他投江的話,他的.身體會被魚蝦吃掉,即使有糉子,可是江裏的大魚也不吃那些米糉和紅小豆糉,它們只吃肉糉,但是肉糉裏的肉只有一點點,大魚又不解飽,只能去吃屈原的屍體了。所以,屈原死得真不應該啊!

端午節作文 篇8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纔將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之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能夠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之後扔到水裏,據說能夠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