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實用的端午節日記範文9篇

端午節7.91K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需要認真地爲此寫一篇日記了。日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日記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端午節日記範文9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日記一: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每家每戶的廚房裏都飄出一陣一陣的清香——糉子。現在糉子的品種是越來越多了,有紅豆餡的,有蜜棗餡的,有肉餡的,有白米的……

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邊談開了。媽媽問:“誰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我和爸爸搶着回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這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又問。我搖了搖頭。爸爸就此給我講了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創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將屈原從楚國放逐了。後來,楚國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憂愁。不久,這個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可沒有找到。人們害怕江裏的魚兒吃了屈原的屍體,便用米包成糉子扔進江裏餵魚。從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定爲端午節。在那天,人人都要吃糉子、賽龍舟。”聽了屈原的故事後,我格外感動。屈原這爲國捐軀的愛國精神真令人敬佩啊!

以後,每年的端午節我要多吃上幾個糉子……

日記二: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我聽姥姥說,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當年把糉子扔下水,是爲了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那賽龍舟呢?”我迫不及待的問。“那當然也是爲了驅趕江中的龍、蝦、魚,以免傷害屈原的屍體。”姥姥回答說。

不一會兒,姨媽來了,手裏還拎着一袋糉子。我接過糉子,剝開皮,只見裏面的餡兒黑黑的顏色,姨媽告訴我,這是黑米做的,裏面還有蜜棗呢!我趕緊把糉子遞到姥姥手中,並笑着說:“祝願姥姥端午節快樂!”

姨媽說:“端午節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世宇,你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嗎?”我慚愧的說:“還真不知道呢。”姨媽接着說“‘端五節’又叫‘重五’、‘夏節’、‘女兒節’、‘玉蘭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姨媽還說“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我搶着說:“這個我知道,有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戴五絲線、香包等。”我一邊說一邊又拿起一個糉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哇!”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一連吃了好幾個,沒想到我自己竟變成了一隻大臉貓。

這個端午過得真快樂!

日記三:端午節

一提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想起吃糉子,划龍舟。可是,同學們你們知到“端午”是什麼意思,端午節的風俗又是怎麼來的嗎?

“端午”。“端”是“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曆五月初五稱爲“端午”。到了唐代,因爲唐朝皇帝唐玄宇的生日是八月五日,爲了避用“五”字,就用迴音“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便改稱“端午”了。

爲什麼五月初五這一天會成爲“端午”呢?民間流傳着很多種說法。其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官,楚國不採納他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受苦難,自己又無力挽救老百姓,他心中悲憤難忍,便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自盡。楚國百姓知道後,竟相划船前去相救,但已來不及了,百姓們擔心江中的魚,鱉,咬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餵魚。從此,划龍舟,包糉子就是我們中國的風俗了。

我很喜歡端午節,我每年都盼望端午節的到來。

日記四:端午節

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這可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所以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這個小常識大家要知道哦!

但是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更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代,詩人屈原不但其愛國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守舊派的反對,而且糊塗的懷王也因聽信讒言疏遠屈原。痛心疾首的屈原在寫下《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後的公元前278年,終因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聞訊趕到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餵食魚魚蛟蝦蟹,使它們不再啃咬屈原的屍體。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農曆5月5日,屈原的忌日),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划龍舟,把糉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日記五: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小巷傳來了孩子們快樂的歌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

說起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從前,楚國有位大臣,名叫屈原,當時楚國危機重重,因爲屈原一向受楚國的信任,所以他每天晚上都爲楚王出謀劃策。有一天,一羣小人在楚王面前告了屈原一狀,楚王信以爲真,把屈原趕出了楚國。後來,楚國滅亡了,屈原傷心欲絕,跳汨羅江自盡。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捕撈屈原的屍體,可是一無所獲,人們怕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每年端午節,大街小巷都飄着糉子的清香。那糉子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而是菱形的。糉子的形狀不同,品種也不同,有紅棗餡的,有肉餡的……我最愛吃的要屬紅棗餡的,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幾片薄薄的棗子,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最快樂的要屬我們小朋友了。來到大街上,我們胸口的有個香噴噴的掛件搖來晃去,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織成的,用五顏六色的線繡上了各種祝福的話。香袋形狀各異,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的……香氣迷人。

端午節真是個有趣的節日!

端午節日記 篇2

6月9日星期二天氣晴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許多活動,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而掛菖蒲、喝雄黃酒,則是爲了避邪。

這一天,奶奶在家裏包糉子,我也學着包,一開始包動作很笨拙,總是包不好,後來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奶奶還誇獎我包得好呢!我心裏美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有意義啊!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端午節,陽光明媚,不時還吹起陣陣涼風真是涼風拂面的好天氣。早上我早早的起了牀,和哥哥一起坐上公共汽車外婆家過端午節。

一路上我看到了家家戶戶都掛上了艾草,買來了五黃——黃酒,黃瓜,黃鱔,黃魚,蛋黃。一進外婆家我看見了這些可防五毒的中藥。

外婆拿出了一些材料—糉葉,糯米,肉,豆沙和線。我們看的很納悶,外婆拿這些東西幹嗎?難道要我們包糉子嗎?我們可不會包呀!不過外婆是耐心的教包糉子:了首先把糉葉包成漏斗的樣子,然後放入糯米和自己喜歡的餡,再把糉子抱起來用線綁好,糉子寶寶就做好了,馬上就可以下鍋了。

聽了外婆的講解我和哥哥的糉子寶寶都包好了,和外婆包的糉子寶寶一起下鍋了,我們看着糉子寶寶在鍋裏跳舞,滾動。終於糉子寶寶出鍋了。那糉子寶寶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讓我們直流口水。

糉子寶寶燒好了,我說要送給最敬愛的媽媽;哥哥說要送給外婆;弟弟說要送給外公。算我們的一份敬愛吧!

在晚飯後我們三兄弟進行了一場滑板大賽由外婆外公做裁判,我們各自用處自己的“絕招”來“殺敵”。最後哥哥第一個被淘汰弟弟第二個被淘汰而我拿到了冠軍獎勵西瓜一個,而哥哥弟弟獎勵西瓜半個。

到了深夜11點我們才戀戀不捨地回了家。

今年的端午節,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日記 篇4

農曆5月5日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端午節!

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這天要吃糉子,掛葫蘆,還有就是踏青揪艾蒿!我和姥姥早早的起牀出來採艾蒿,我們在草地上找了好久也沒找到艾蒿!我有些失望,這時看到樹上的葉子綠綠的,精神極了!於是我揪了幾片樹葉,就當過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日記 篇5

有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爺爺說:“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要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爺爺還說:“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或手腕上,稱爲長命縷,聽說可以長命百歲。家家戶戶插上‘五端’:有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正在家看書,突然聞到一陣清香,我跟着香味走過去,發現原來是奶奶在煮糉子,我偷偷吃了一個,是紅棗餡兒的,又香又甜,味道好極了!

端午節日記 篇6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是爲了紀念古代楚國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當地的居民都趕來營救,撈了半天也沒撈到,大家就把糉子投下去餵魚,漸漸地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們這裏也有習俗就是吃糉子、掛艾草、貼葫蘆。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在大門上貼上了做工精美的葫蘆,掛上了艾草,聽說這樣是可以驅邪的。

今天的美食就是吃糉子了。奶奶要包糉子了,我連忙過去觀看,還迫不及待地要幫忙。以前,我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做的,另一種是竹筒的。糉子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水果的、肉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非常好吃。

奶奶今天準備的是紅棗和豆沙餡的,都是我愛吃的。奶奶先把竹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紅棗或者豆沙餡放進去,再放點米,接着就把竹葉包起來,然後用線把糉子捆好,這樣連續包了很多個。我也學着包,鼓搗了半天才包了一個,雖然樣子很難看,但是心想,一會兒就會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提多高興啦!

糉子包好了,奶奶拿來鍋,加了半鍋水,就把糉子放到鍋裏煮起來。糉子煮了半個小時,停火後又悶了半個小時,香噴噴的、熱騰騰的糉子終於出鍋了。媽媽還精心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吃飯了,全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着這香甜可口的糉子,每個人臉上都綻放着快樂的笑容。

今年的端午節,我覺得非常高興,不僅懂得了端午節的來歷,還學會了包糉子,吃到了香甜可口的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7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本國還沒有呢!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次要活動。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江河裏的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毀壞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的兒歌很多:“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風俗都與“五”這個字聯絡在一同。用紅、黃、藍、白、黑這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伎倆或足踝上,稱爲長壽縷。各家各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蔥頭、龍船花。”

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這一天都要在兒童的頭上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同窗們,你曉得了嗎?

端午節日記 篇8

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在楚國的詩人,他叫屈原,屈原非常喜歡自己的國家。後來,楚國被攻陷,眼看自己的國家將被打倒,屈原傷心極了,只能跳江。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就往江裏扔糉子,保護屈原。漸漸的,這種習俗成了一種節日,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9

每一年的端午節左右,嫁出去的女兒要在自家包好糉子送到孃家去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的習俗。不知道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以前在這個時候總是忙着包糉子,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是用紅包來代替包糉子了。

原本我也是打算拿點錢給奶奶及爸媽的,而那些好心的阿姨們說我爺爺奶奶年紀那麼大的老人說不定喜歡吃糉子。後來想想也對,爺爺九十多歲,奶奶八十多歲,雖然家裏姑姑很多,但是個個都忙得掙錢,都沒時間包糉子給他們吃。反正我在家閒着,於是我準備包兩個大糉子給爺爺奶奶兩高齡老人吃吃,也讓他們倆高興高興,而且外人看來我是多麼孝順,呵呵。

今天早上準備了所有的準備工作,買了五十塊的肉,十五塊的花生米用來做裏面的餡。包了十四斤的米,差不多包了七八十個小糉子及兩個大糉子吧。

好久沒有這樣幹活過了,感覺今天下午真的好累,背都要斷了,不過高興,有成就感,發現自己包得糉子越來越像樣了。而且還挺好吃的。開心中,所以在這裏炫一下。

標籤:範文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