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生活習俗

端午節1.3W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按照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糉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端午節的種種傳統習俗漸行漸遠,這個節日所留下的僅僅是吃糉子這樣簡單的意味了。(5月27日《法制日報》)

端午節的生活習俗

實際上,端午節“瘦身”成吃糉子這樣一個簡單的符號早已“常態化”,民衆對端午節文化習俗的忽略也早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現象,到底該如何讓端午節迴歸傳統,近些年來許多地方都做了積極的嘗試,有不少地方甚至通過立法來保護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可從實際效果來看,情況並無多大的改變,民衆在過端午是還是那麼簡單,那麼缺少傳統的文化內涵。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一邊宣傳、弘揚、倡導端午習俗,一邊仍然只“熱衷”吃糉子的情況呢?竊以爲,關鍵在於一些地方在傳承端午文化習俗時流於形式,根本沒有和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爲了保護、傳承端午傳統文化,確實想了不少辦法,也搞了不少活動,但這些活動要麼是老一套,比如舉辦龍舟比賽,要麼是太高冷,比如開展端午徵文、端午誦讀會等,不僅缺乏羣衆性、廣泛性,而且與民衆的生活相去甚遠,很難引起民衆的興趣,更別說讓端午文化習俗植入民衆的心裏了。

換言之,一些地方在振興端午傳統文化時,只圖表面上的熱鬧好看,熱衷搞一些形式美、儀式感很強的活動,以爲這樣就是傳承端午傳統文化,久而久之,端午文化的傳承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流於式可、走過場的窠臼,也就很難提起民衆對端午文化的興趣。

實際上,端午文化有着2500餘年的歷史積澱,它所以有着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其中愛國情懷的精神支撐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深地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除五毒等。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民間的一些端午習俗,是和孩子有關聯的。記得筆者小時候過端午時,胸前掛着很多東西,有鴨蛋、香囊、用菖蒲結成形如糉子的“項鍊”,甚至還有把用煮熟的蠶豆粒串成的串掛在胸前,孩子們一邊玩一邊摘着吃,吃完了再做。而在此之前,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編織裝鴨蛋的網袋、做香囊、編制菖蒲“項鍊”、剝蠶豆等。很顯然,過去的端午節不僅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端午習俗的傳承其實就是靠這種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節味”爲基礎的,而這些絕不是我們搞搞活動就能得到的。

因此,筆者以爲,要想真正傳承端午文化和習俗,僅僅做表面文章還不夠,還應積極挖掘生活中的種種“節味”,讓家家戶戶都用傳統的習俗來過端午,這樣不僅讓端午節更有文化意蘊,也更熱鬧;不僅令民衆更樂意過傳統節日,也使得端午文化、習俗有了一個傳承的生活土壤和基礎,這豈不比流於形式的傳承更好,也更有效果嗎?我想,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標籤:端午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