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4篇(優)

端午節8.96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作文4篇(優)

端午節作文 篇1

今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端午節。路上爸爸給我講了很多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我知道在端午節人們要划龍舟、吃糉子,還會在門前掛艾草、菖蒲,並且我還知道端午節主要是爲了紀念我國古時候的愛國人士屈原。

到了奶奶家,我和奶奶一起去集市上買艾草、菖蒲,集市上可熱鬧了,人來人往。回來後,我們把剛從集市上買回來的艾草、菖蒲掛在門上,新鮮的艾草、菖蒲綠油油的、香噴噴的.,我對奶奶說:“有了艾草菖蒲,爺爺奶奶就可以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奶奶聽後高興極了,豎起大拇指,誇我是個孝順的好孩子。然後,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包糉子,包糉子可好玩了!先把糯米粉、花生粒等作料揉成團,然後抓一小塊,兩隻手掌朝下,斜方向搓成塔形,最後用糉葉包好就可以了。爺爺奶奶和媽媽包的糉子個個都是圓圓的、頭頂尖尖的,好看極了。可我和爸爸包的糉子尖不尖、圓不圓,完全是個小米團,越看越好笑,最後,我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糉子包好後,奶奶把糉子放進蒸鍋裏,不一會兒,香氣撲鼻,饞得我直流口水。好不容易糉子蒸熟了,我急不可待地抓起一個就吃,糉子的味道真香啊!

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

端午節作文 篇2

端午節,糉子。"劉燁青梅黃家家傳端陽."今年的公曆6月12日是又一年的端午節。一提到端午節,我就想到我家鄉幾乎每個家庭都做的糉子。

說到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至於糉子的起源,大多數人認爲它只是爲了紀念屈原,榆木疙瘩。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南朝吳亮君在《續齊謝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在汨羅潑水,楚人哀悼”。在這一天,竹筒被用來儲存大米,水被用來獻祭。漢朝中期,長沙地區突然出現了一位學者,名叫博士,來自雲回到那天:文君應該看到犧牲,這是非常好的。它一年到頭都被龍偷走。如果今天有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用印度楝樹葉填充,用綠色絲綢包裹。龍害怕這兩件事。根據他的話。5月5日是用楝樹樹葉和絲綢做糉子的日子。這是最後一件事。在宋代,孟淵的《東京夢·魯花》也記載“這個時代的人在五月五日做糉子,失去了記憶。“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這是沒有爭議的。然而,“龍害怕”的說法是有問題的。聞一多生前堅持認爲,所有的端午節儀式,包括糉子和龍舟,實際上都與“龍圖騰崇拜者的祭祖日”有關。“也就是說,沉在河裏的糉子很可能只是爲了向龍表示敬意,而不是作爲深水炸彈來“恫嚇”龍,這不利於屈原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所謂的端午節糉子是對屈原的一種祭祀,它純粹是由後人通過會議製作的。此外,糉子,作爲一種常見的民間食物,在端午節不一定要吃。事實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形成了一種民間節日習俗“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天)。吃糉子的起源早於端午節吃糉子。到目前爲止,仍然有很多地方仍然流行清明節前一天吃糉子的民俗。不僅如此,在古代夏至還有吃糉子的習俗。”《荊楚年譜》上說:“糉子是在夏至時節吃的。"

當然,糉子的起源不止一個說法,而是這個說法的影響

它更廣泛。至於5月5日日食期間的糉子習俗,我不得不談談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起源源於古代三代人的“藍浴”。根據戴·李霽霞·鄭瀟的解釋,“五月五日是存放蘭花沐浴的日子”,目的是“在這一天存放和收集各種藥物,以排除有毒氣體”。古人認爲五月五日是太陽高照、萬物欣欣向榮的日子,也是“有毒氣體”最盛行的日子。因此,有必要吃藥來慶祝端午節。有一些“排毒養顏”的概念。《荊楚年譜》也說:“新竹人剁餃子。當你鑽一個葉塞時,你會看到五顏六色的葉塞,你會認爲這是一個關水的好方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玉米和糉子的`原始功能是將它們投到河流和湖泊中抑制洪水,這是一種原始的巫術。然而,這種簡單的“天人感應”後來被複雜的“萬物感應”所取代,甚至遭到破壞。

在20xx年的交接過程中,糉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鼓糉子、玉米糉子和餡糉子。據記載,春秋時期的糉子是用竹筒包米飯,然後密封,這就是所謂的"筒糉子"。因此,“糉子”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爲“包着米的蘆葦葉”。後來,它是由黍稷和野生稻葉(野生稻葉)包裹成角狀製成的,稱爲“玉米”。東漢時期,糯米先用草木灰浸泡在水中,然後包裹在野生稻葉中,形成一個四邊形。因爲水含有鹼,所以湯圓是由鹼性水製成的。在晉代,糉子被正式指定爲端午節的食物。周初的《風土人情》中包含:“仲夏端午節,烹煮黍米”這時,不僅包糉子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包糉子的原料不僅有大米,還有中草藥益智仁。熟糉子被稱爲“益智糉子”。在南北朝時期,糉子的種類增加了,米飯也混合了肉、栗子、紅棗、紅豆等。唐代糉子所用的米已成爲“白玉如玉”:“五顏六色的藍玉糉子,香粳白玉球”(元稹);糉子的形狀也是

漸尖的菱形出現了:“渚渚漁歌響,風和角香”(姚禾)。宋代有“艾香糉子”和“蜜餞糉子”,前者用浸泡在米中的艾葉包裹,後者用“當你在糉子中看到楊梅”(蘇軾);吃糉子已經成爲一種時尚:“過樑把艾捆成了神,餃子裏充滿了新鮮事物”(陸游)。元代糉子的包裝由野生稻葉轉變爲箬葉,從而突破了野生稻葉的季節性限制。在明朝,蘆葦葉被用來包糉子。豆瓣醬、豬肉、松子、紅棗和核桃等其他材料出現了,糉子的品種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清朝看到了“火腿餃子”的出現:“揚州鴻福包了一個上面有糯米的餃子,挑了一個完美的長白米飯,去掉一半碎米飯,洗得很乾淨,用大箬葉包好,放了一大塊火腿在裏面,在密封的鍋裏燉了一天一夜,用不斷的柴火。食物滑膩細嫩,肉和米飯都融化了。”(袁枚的“綏遠美食清單”)

就地區而言,南北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在北方,蘆葦葉通常被捲成漏斗狀。因爲蘆葦又細又窄,所以通常需要兩三根來捆紮。一般來說,只有甜的素食餡。紅豆泥或紅棗被用作餡料,它們通常呈金字塔四面體形狀。在南方,竹葉和箬葉經常被用來包糉子,而紅葉被用來包糉子,糉子的形狀像三角錐。只有糯米被用來做餡料,但是鹹甜的肉和蔬菜有不同的口味和顏色。今天的糉子已經有成千上萬個品種,非常棒。一般來說,糯米在不同的地方用竹皮包糉子,但其內涵和顏色是根據當地的特色和習俗決定的。著名的糉子有桂圓糉子、肉糉子、水晶糉子、蓮蓉糉子、果脯糉子、栗子糉子、麻辣糉子、泡菜糉子、火腿糉子、鹹蛋糉子等等。

我記得老人買了箬葉回家,用白糯米包好,然後用豆沙、紅棗和其他餡料包成一串糉子。在包糉子的過程中,最後的結是非常關鍵的,不僅要扎得緊,還要扎得巧。糉子一旦解開,就會散開。當枕頭、腳和蛋筒從鍋裏漂出來時,唾液直接進入肚子。現在方便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超市和食品市場買到現成的食品。它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但也減少了自己動手的樂趣。

在端午節,可能是那些又滿又香的餃子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3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咱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咱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咱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咱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非常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非常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節日。我們的小區到處喜氣洋洋,一派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比如:劃龍船、吃糉子、系五絲線等等。當然,我媽媽在太陽出來之前已將五絲線系在了我的手腕和腳脖上了。聽媽媽說,五絲繩也叫長命縷,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夠長命百歲,多麼美好的期望啊!

晚上,媽媽買回來一包糉子。糉子用竹葉包裹着,彷彿一個個綠娃娃似的,老遠就聞到一股甘甜的清香沁入肺腑。剝開竹葉咬一口,糯米發紅,再咬一口,香甜潤滑,真是又香又甜,好吃極了!一邊吃着糉子,我一邊想起了屈原這個歷史人物。當年屈原因被小人出賣,含冤投江自殺。當地百姓去汨羅江打撈屍體也沒成功,就向汨羅江中扔了雞蛋和熟米。據說這樣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

媽媽熬了草莓湯,紅紅的草莓襯着那濃濃的湯,真是一道美味呀!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過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