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模板彙編5篇

端午節1.8W

一天又結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日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日記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日記模板彙編5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哇!今天奶奶家怎麼這麼熱鬧?走,過去瞧瞧。一打開車門,我便興奮地衝向奶奶家。

“喲,我的乖孫孫,你來了呀!”奶奶圍着圍裙,滿臉笑容地迎了上來。“奶奶,今天你們家怎麼這麼熱鬧啊?”“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端午節呀!我請了廚師來幫忙,等下有許多客人來我家吃飯呢!來來來,裏邊請~”奶奶笑着做了請的手勢,還故意把請字拖得特別長,可把我樂得。

剛坐下來,爺爺便過來說:“給,寶貝小孫孫,不不不,應該叫大孫孫了。這是你上次讓我給你買的鞭炮,走,去放吧,放個痛快!”“耶!媽媽?”我邊叫邊用哀求的目光看着媽媽,媽媽無奈地點點頭,說:“好吧好吧,去玩吧,本來還想讓你做會兒作業哩。不過,一定要小心哦!”“一定,一定”,話音未落,我人已衝出門外。

端午節日記 篇2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會舉行划龍舟比賽。

我最喜歡吃奶奶包的各種糉子。有豆沙、鮮肉、紅棗、蛋黃餡的。糉子主要的原料就是糯米和竹葉了。奶奶準備好材料後就開始忙開了。她首先用兩片竹葉捲成錐形,然後放入米和餡,用筷子插幾下,使米和包餡更結實,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後用草繩把它捆緊。

蒸糉子也是很費時間的。奶奶用鋼鍋加滿水,放入包好的糉子開始蒸。當一股甜絲絲的清香撲鼻而來時,我已經饞得直流口水,不停地問奶奶:“可以吃了嗎?”奶奶說:“還早呢!要等上好幾個小時呢!”

我吃着熱騰騰的糉子,聽奶奶講屈原的故事,感受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日記 篇3

眼下,又到了五月糉子上市的季節,在離辦公室不遠的地方便有一個賣糉子的小攤,幾乎是每天上午我都要去買着吃。看着那黃燦燦、又光又亮的竹葉糉葉,吃着那涼絲絲、甜蜜蜜、粘揪揪的糉子,不禁想到了家鄉的糉子,想到了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來。

家鄉的糉葉不是上街上買的,而是在家門前的大竹園裏採摘的。家鄉包糉子的程序其實很簡單,因爲家鄉糉子是素的,糉葉捆粘米夾紅棗而已。每到新竹葉落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去拾些竹葉拿回來,挑選、洗淨、曬乾、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五月端陽節來時便拿出來用。小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

我家包糉子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母親說因爲父親包的糉子放米適度,煮熟後特別好吃。大約在端陽節前三五天,我們姊妹四人便會纏着讓父母包糉子。第二天上午母親會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幹糉葉放進大大桶裏,用石頭壓實泡上大半天再撈出來到河裏一片片漂洗。有時候,我也會被命令漂洗糉葉,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午飯後再洗淨準備的紅棗,掏上兩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的。一切準備好後,父親便開始包糉子了。至今父親包糉子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父親那雙粗大的雙手竟能包出那麼精巧的糉子。父親往往先選糉葉,大葉片一片包一個糉子,小葉片兩片包一個糉子。父親先把那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旋轉着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親是把糉葉撕成一綹綹當“繩子”,說是免得有異味。捆包糉子可是門技術,記憶中,父親兩手齊上還不夠,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有時候鄰居們會湊在一起包糉子。小時候頑皮像男孩兒的我也會上去湊湊熱鬧,包、捆,可總是出不了“產品”,或者所出“產品”怪模怪樣。

端午節這天早飯前,母親先讓我們要先飲一杯雄黃酒,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然後再吃糉子。母親給我們一人剝幾個糉子,吃後再上早學。小時候家裏常常缺少糧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很喜歡吃。早上放學回來,母親便會讓我們給同村的親戚鄰居送去自家包的糉子,然後再讓我們品嚐親戚鄰居送來的糉子。

後來到了離家十幾裏的鄉里去上中學,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送來糉子和雞蛋。後來又考上了師範,三年畢業後,在離家鄉一百多裏的縣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捎來糯米和糉葉讓我自己學着包糉子,可是我包的糉子根本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味道來。於是還得上街去買糉子吃,賣的糉子米粒裏夾着肥肉、蛋黃、火腿,油油的,又是鹹味,又是甜味,還很膩,吃不慣。越是這樣,越發想吃家鄉的糉子,特別是父親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節,父親都和鄉鄰們一樣,忙着在門口插在山邊割來的艾蒿,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插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艾葉還可以治病,農村缺醫少藥,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譬如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臭汗就會好;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包準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

端午節這天,無論你做錯了什麼事,父母都不會批評的。

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們農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多少幸福、美好的回憶啊!現在,隨着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鄉的端午節過得更是隆重、喜慶了!

端午節日記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端午節。

我們來到家和超市,爸爸、媽媽去買東西了,我看見了我們班的同學季官清,我們兩個在超市門口說着話,忽然發現旁邊大樹上的鳥窩裏掉下來一個鳥蛋,但是鳥蛋已經破碎,我們心裏挺難過的。

我們來到了東營奶奶家,一看奶奶正在包糉子,我也去幫忙。我先把竹葉捲成圓筒形的,再往裏面裝上各種各樣的餡兒,然後把糉子包成四個角,再用線把糉子捆好,放在鍋裏煮了一個小時,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糉子了。

端午節日記 篇5

一說起端午節,小朋友們就唱起有關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南方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