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8篇

端午節3.11W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1

又是糉子飄香時,端午佳節味道多。苦、辣、甜傳承了幾千年,一直到今天,讓我們一起品嚐一下吧。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8篇

天灰濛濛的,空氣是潮溼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屈原立志要爲人民造福,雖“吾將上下而求索”,無奈佞臣當道,壯志未酬,只能離開朝廷,他感到憤恨、無助,只能將自己交給這滾滾江水。但他着作的《離騷》被誦讀千百年,他的愛國精神和清正、勇敢的品質將永垂不朽。端午是苦的。

端午的太陽火辣辣,火辣辣的太陽下進行着一場火辣辣的比賽。隊員們雖頭頂烈日,但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開始”,伴隨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了,“加油!加油!”人們吶喊助威,“衝刺了!”龍舟衝過終點線,隊員們舉起划槳慶祝勝利。太陽是火辣辣的,但火辣辣的太陽下到處是勝利的喜悅。端午是辣的。

糉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糉子噴香,甜蜜幸福。媽媽從鍋裏拿出了糉子,我順着香味“飄”了過去,哇!深綠的葦葉包裹着白白的糉子,算放出濃濃的香氣,迫不及待的嚐了一口,真香,又吃到了一顆棗,真甜!給媽媽剝一個、給爸爸剝一個,我自己來一個,很甜美。端午是甜的。

端午節的味道還有很多,我們慢慢品嚐吧。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唱起這支兒歌,便會想起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帶我就去菜場買棕葉、蜜棗、糯米等等。晚上,媽媽、阿姨、姐姐還有我一起坐在桌邊包糉子。那天,天還沒亮,媽媽就起牀煮糉子,當時我還睡在牀上。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濃濃的香味兒,於是睜開朦朧的睡眼,起身順着香味兒進了廚房。當我看到一個個美味的糉子時,差點兒流出口水。媽媽看到我一副饞貓相,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還一邊笑一邊說:“你真是一個可愛的小饞貓,你既想吃,就得先刷牙、洗~~~。”媽媽的話還沒說完,我就迅速跑到水池邊洗漱。不一會兒,我就刷好牙喜好臉,便趕忙跑到桌邊坐下來,準備吃香味十足的糉子。沒多久,媽媽就端來了好多糉子,邊走邊說:“小饞貓,你喜歡的糉子來了,這裏有肉糉子,香腸糉子等等。我早已迫不及待了,一下子吃了三個大糉子。吃完早飯,爸爸就帶我去河邊看賽龍舟。

到了河邊,一片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好不容易纔擠到最前面。我邊看便問爸爸:“爲什麼要吃糉子、賽龍舟呢?”於是,爸爸就慢慢講給我聽。其實,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歷史上,屈原是楚國朝廷中的官員,是一位忠臣。可是,他卻受到了朝廷中奸臣的陷害,致使他無法爲國家效勞。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情,屈原跳進了汨羅江中,以死示忠,百姓爲了能讓屈原在江中不被魚蛟蝦蟹吞噬,便包了很多糉子來堵住它們的嘴。所以,每到,人們都用包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至於其他的紀念方式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總之,都爲了表達我們對屈原的敬意。

天漸漸黑了,我和爸爸一邊往家裏走,一邊唱起了我最喜愛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3

端午節到了,大家都在忙着整理東西。我無憂無慮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心想:端午節到了,我要幹嘛呢?忽然我想了起來,連忙跑到爸爸身邊說:“爸爸端午節是不是要到姥姥家?”“是的。爸爸回答道。爸爸又說:”兒子,我們中午就出發,好嗎?“我開心的回答:”非常好。“

一到那,”姥姥——“我甜甜的叫着。姥姥笑呵呵的出來迎接我們:”哦,我的乖外孫來了。“我跑進房子就聞到糉子的香味,當我伸手去拿的糉子的時候,被媽媽叫住了,”小心燙,先去洗手再來吃。“我連忙去洗手間,打開水龍頭,洗好了。我出來拿起一個大大的糉子,剝開一條長長的葉子。然後把剝好的糉子放進碗裏面,一股香氣飄進我的鼻子裏,我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姥姥看見,連忙叫我慢慢吃,小心別噎着。姥姥又做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我們吃的津津有味。

吃完飯了這頓晚飯,我又問:”端午節位什麼都要吃糉子呢?“”因爲古時候有個偉大詩人,叫屈原的人死了,正好在端午節,大家爲了紀念他,所以端午節每家每戶都會包糉子吃的、、、、、、“爸爸回答說。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最後我想對屈原說:”你真讓我佩服、、、、、、“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4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美食大節。每逢端午,街頭就會出現很多叫賣糉子、香囊、艾草的小販,今年也不例外。媽媽給我買了好多糉子,也給我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

戰國末期,有一個楚國人叫屈原,他很有治國才能。楚國在他的輔助下,國力強盛,和秦國爭霸天下。後來,屈原受人排擠,遭到流放。自此,楚國國力不濟,先後被秦國搶佔城池,攻破都城。屈原萬念俱灰、仰天長嘆,在悲憤中投江自盡。百姓聽說後,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投棕子。此後,爲了紀念屈原,端午的一些習俗就形成了,成爲我們民族中唯一具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傳統節日。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人士,寧死不當亡國奴;是一位很有才氣的詩人,現已成爲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精神和才氣影響了中華兒女幾千年的歷史,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現在,端午節的文化意味越來越濃,影響着我們新一代的炎皇子孫。

但是,如果我是屈原,我決不會投江自盡。因爲自盡只是逃避,放棄了國家、拋棄了人民。我會想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做。比如,教學生、訓練兵、教國王,以自己最大努力,一點一點地去服務我們的社會。每個人只有這樣,我們國家才能興盛起來,人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5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的國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吃糉子,賽龍舟。據說,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勸阻楚懷王,但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果然楚懷王上當被囚。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6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每到農曆5月七年級,天才矇矇亮,母親便叫醒我說:“快起來,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裏,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裏,散發着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飯吃過後,不用母親吩咐,便邀好幾個夥計上山去摘箬竹葉扎糉子了。

其時的家山,新竹成林,蟬鳴嘶嘶。還有滿山的芒花,開得紅豔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靨,彷彿又如天邊的彩霞。”

箬竹葉一般長在地勢較陰的山坳裏。其竿細細,其葉碩大。山風吹來,葉葉相撞,沙沙作響。摘箬竹葉,要揀新葉,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葉片,中指一頂葉柄,“啪”的一聲脫落。

我們這些孩子們,在故鄉的懷抱裏,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歡笑。我們比着,誰摘得箬葉多,誰摘的箬葉大。

箬竹葉摘回家後,母親拿到鍋裏淖過,再拿到清亮的溪水裏,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糉子了。母親把箬竹葉捲成圓錐型,然後用飯勺,填進糯米,用筷子插實,包好,將嫩竹篾一捆,一隻只棱角分明的糉子便紮成了。

糯米需淘洗乾淨,晾乾,用少量的鹼和之。有時還在糉子中包上一些紅豆、紅棗、花生米及臘肉,味道就更好。

糉子紮好便是晚上了。晚飯過後,父親把糉子放在鍋裏,用準備好了的乾柴煮上三四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糉子餘溫尚存,還帶着濃郁的箬竹葉的清香。

糉子從八年級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親還要做包子,煮鹽水蛋,煨大蒜子。對了,母親還在蛋殼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我的脖子上。這種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蛋當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掛上一個大鵝蛋那就雄壯了。玩膩了,就用蛋打架,誰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後留下的就勝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親把艾草、菖蒲收起來,蘸雄黃酒,撒到屋的每一個角落,消毒避蟲。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手背上,腳背上塗一些雄黃。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着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7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有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屈原的人,他從小就愛國,有一次,他爲了他的國家,就跳了江,人們爲了不讓魚吃了他的屍體,就每年的這天把糉子、綠豆糕扔到河裏,所以現在我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糉子、綠豆糕的習俗。

今天我就提前過了端午節,我在這一天可開心了,我先回爺爺家去送糉子,說節日快樂,然後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香包。接着我和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一塊去吃飯,我吃的可香了,我們點了蝦、牛肉等等。

最後我們又到旁邊的超市去買東西,買完東西回來到了家裏,過了一會我突然看到天上烏雲滾滾,緊接着狂風大作,雷雨交加,這是太陽也出現了,原來這是太陽雨,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太陽雨。哇!我沒有想到,竟然出現了兩道彩虹,有淡顏色的,還有深顏色的,淡顏色套着深顏色,而且,蔚藍天空飄着朵朵白雲,白雲一會兒變成棉花糖,一會兒變成天空的樓梯,一會兒它還像桃心泡泡,太漂亮了,我一直窗戶邊觀察,都不想離開。

雖然今天沒有吃綠豆糕、糉子,但是提前過的端午節真的很快樂,要是真的端午節到了,吃了糉子和綠豆糕,那不是就更快了了麼!

有關端午節的週記8

今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在這麼特別的日子裏最注重的一項活動就是包糉子,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

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

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標籤:週記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