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端午節作文5篇

端午節2.09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端午節作文5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今天,我、媽媽和龔爾潔一家去蘇州樂園玩,上午大約10點,我們到了那裏,真沒想到雨淅淅瀝瀝的下着,門口還是人山人海。我們就陸續進入了樂園,挑選了一些有點刺激的項目玩了下,比如:轉轉杯、青蛙跳、過山車等,其中,我覺得最好玩的是青蛙跳,我們玩了5次,那種忽上忽下的感覺,真是太有勁了。

接着,我們還去爬山,我們互相鼓勵,終於到達了山頂,累的'氣喘吁吁,眺望着遠處美麗的風景,吹着涼爽的風,心情真是舒暢極了。最後,我們還去看了一部電影

這一天玩得真盡興!

端午節作文 篇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 每年的農曆五月處五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件事發生離現在已經XX多年的歷史了,那時侯秦國和楚國打仗,秦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便提出建議,讓我國也就是楚國和齊國一起打仗這個建議;很多人不同意,屈原辭職,楚懷王把愛國詩人屈原流放了,帶到很遠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盡;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年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蠹蟲或防止蠹蟲孳生。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國小二年級關於端午節的作文國小二年級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廣泛流行於漢、壯、布依等民族地區。

據說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曾經有位詩人,名叫屈原。當自己的'祖國被佔領時,他無比絕望,於這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用種種方式來追思他。我們吃糉子、賽龍舟,據說都是爲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說起吃糉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習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糉子的傳統形狀爲三角形,也有長方形的。一般根據其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在糉子裏撒上白糖,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當屬賽龍舟。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來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蛟蝦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記得小時候,媽媽用具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聽說這叫長命縷,也許戴着便能“長命百歲”吧。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了。另外,在一些較爲傳統的家庭中,還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我猜這些東西和辟邪有關。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作文 篇4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今天媽媽教我編了一個花網袋,是用彩色毛線編織的,特別好看。媽媽說:“這是一個傳統習俗,每到端午節,小朋友身上都要掛這個花網袋用來避邪。”開始學的時候我感覺特別難,老是把毛線絞在一起,媽媽就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過了一會兒我學會了,還感覺很容易呢。花網袋終於編好了,我放了一個雞蛋在裏面,然後把我和媽媽一起編織的花網袋掛在脖子上,感覺很漂亮。

後來,媽媽還給我講了一些別的習俗,比如:每到端午節,家家門前要插菖蒲和艾葉,堂中要掛鐘馗像,以鎮妖除害。早上要吃糉子,房間裏噴雄黃酒,用艾葉薰壁角,祭神,還有賽龍舟,媽媽還給我講了《白蛇傳》的.故事。媽媽說她老家宜興還有一個端午習俗是吃美味的烏米飯,烏米飯是用一種叫烏飯草的葉子搗成汁,然後再用米浸成黑色做成米飯,吃起來特別香,可惜我還沒有吃過,據說這個習俗還和《目連救母》這個故事有關呢!

原來,簡單的一個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的知識在裏面啊!

端午節作文 篇5

所有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還有什麼節日會比它更令人嚮往呢?沒錯,只有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纔會讓我欣喜若狂。

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楚王很是器重他,可他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免去了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往江裏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咬屈原的屍體。由此,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就延續下來了。

每當端午節放假時,我總會回到家鄉,看到家家戶戶在門邊插菖蒲掛艾蒿,最讓我心動的是奶奶會教我包糉子。小時候,每次看見奶奶手中的糉子,我的嘴巴總會張得大大的,口水垂涎三尺,真想一把抓住一兩個糉子往嘴裏塞。因爲我極其喜歡吃糉子,而且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呢!有次,家裏還剛在煮糉子,我實在耐不住了,就趁爺爺奶奶不注意,悄悄地拿開鍋蓋,自作主張地想先來個嚐鮮以滿足食慾,可我壓根兒沒想到糉子有多燙,剛把手伸進鍋拿糉子就給燙着了,我疼得哇哇真叫,爺爺奶奶趕緊跑過來,看到我的傻樣,他們既心疼又好笑,說我是隻“小饞貓”。直到現在,想起那件“糗事”,我還害怕呢!從那時起,我便發誓再也不吃糉子了。可一到端午節,我又高高興興地吃起了糉子,把以前說的拋到九霄雲外了。

後來,我長大了,也懂事了。每每到端午節,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學包糉子,我包的糉子總是全家最奇特的。我經常會別出心裁,直接把糉子做成圓形的,而且裏面的餡只有一丁點肉或者一點點的甜豆沙。所以,奶奶經常用家鄉話對我說:“盛兒你包的糉子真是特別,可惜太沒吃頭了!(意爲不好吃)”

然而,儘管如此,我覺得吃着自己做的糉子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糉子,因爲它們畢竟是我自己的勞動果實啊。最可惱的是,看到我做的糉子,我的堂哥堂姐們總會扮鬼臉、還做嘔吐狀,把我氣得臉發綠,可我依然樂此而不疲。有人說:唱歌是再創造。我自豪地說:包糉子是一項藝術工程,同樣也可以自由創造。不是嗎?

端午節給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包糉子給我帶來了愉悅,吃糉子讓我大快朵頤,回老家團聚可以享受親情。。。。。。我要大聲說一句:我愛端午節!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