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熱】

端午節2.44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作文【熱】

端午節作文1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之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是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和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把花繩和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宰羈臁⒆羆虻サ姆絞較此⑼甌希?諑杪璧陌鎦?氯險嫺陌笊狹嘶ㄉ?⒋魃狹撕砂??醋攀滯蟆⒔磐蠡ɑ?搪痰幕ㄉ??橋?判厙案魘礁餮?暮砂??易院蘭?耍?倘緋閃俗蠲賴男」?鰲4?盼薇刃腋5男那椋??及錇杪璩醇Φ啊??兆印?/p>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着他和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接着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和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夠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之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的花繩和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和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作文2

有一首民謠:“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我在故鄉過端午節時,常常能品味出舊時的味道。那是千百年傳承已久的鄉風民俗,每當此時,小鎮的上空飄蕩着糉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親人們相聚時刻的溫情。

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雲:“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賽龍舟,我的故鄉沒有這種習俗。只在清明節期間,裏下河地區四鄉八鎮數以千計的的會船雲集溱湖,舉辦規模浩大的“溱潼會船節”。最近幾年,在煙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槳划船的比賽,那是會船盛會後的延續,吸引遊子歸來的鄉音鄉情。

端午節不同於過年,也是故鄉人忙的時節。除了去看划船賽外,門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備中午吃“六紅”的美味佳餚,大有一種“舉玉箸遍嘗美味,約春風共聚雅舍”的興致。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回家,親口品嚐母親做的“六紅”菜。家裏的午宴吃“六紅”很講究,六個碟子是醬油燒紅、拌紅或自然紅的菜餚,如炒莧菜、燒黃魚、紅燒肉、燒龍蝦、炒鮮河蝦、用刀拍碎的糖醋蘿蔔、切開冒出紅油的鹹鴨蛋……有時候在節日那天,還能看到鄉下有幾個農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樣,到各個商家門前跳判官舞,收點小錢或香菸。看見大人帶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湯”,我心中竟有一份悵然若失的感覺,人到中年,胸口空蕩蕩的,少了兒時頸上掛着一個用五色絲線編織成的蛋,少了胸前晃動着一個碩大雙黃鹹鴨蛋的自豪。

好在母親包裹的糉子還有從前原汁原味的模樣。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蘆葦蕩,有縱橫交錯的河汊水港。鄉人蕩着一條搖櫓小船,從湖蕩裏精心採摘碧綠的葦葉蒲草,到古鎮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賣。母親包的糉子奇形怪狀,有草把頭、菱米子、斧頭狀、小腳形、腳爪形、小長方形……象是用糉葉包紮成的工藝品,精美絕倫。包糉子時,糯米中加入的餡料有紅豆、蠶豆、蜜棗、紅棗、蛋黃、火腿片等,用蒲草或棉繩紮緊糉子,放進鍋裏煮,看一眼青油油、水靈靈的糉子,十分惹人喜愛。出鍋時,空氣中瀰漫着撲鼻的糉香,常常能喚醒口中的饞蟲翩翩起舞。

過完端午節,我又要回江南。母親在我行李中擱上幾包沉沉的糉子,不須關照,不用解釋,糉子裏藏着舊時的情懷。我從小到大一直喜歡吃的光糉子和蜜棗糉子,母親對我們早有一個約定俗成。草把頭是光糉子,菱米子是蜜棗糉子,斧頭狀是蠶豆瓣糉子,小腳形是紅豆糉子……從母親的滿意的神態裏,我覺察到“兒行千里母不憂”。糉子裏包含着恆古不變的母愛,深沉的親情給予我前行的力量,無論我何時何地闖蕩天涯,胸中要常懷一顆感恩回報的心!

端午節作文3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隨便去買點東西吃下就是。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那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可是在這種過程裏藏着的濃濃的樂趣、親情可以買的到嗎?如果有條件做的話還是不要去買了吧!簡簡單單的一個”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歡樂多少溫情。

端午節作文4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嫺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賴活,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兩種態度都沒有錯的,不過現在看來更多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影響大一些,但也不能僅僅就當這是一場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寫出了離騷還是無用文人一個,往身後來看,死的卻也值得。還有個問題,就是既然戰國七雄都是屬於華夏中國,那後世效忠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回來看看屈原離騷之所以成爲後世的榜樣,很大一部分是因爲他愛國投江的影響使人們衍生的瞭解並愛好,其實同時代的宋玉等人寫的也很好,爲什麼就比屈原名氣小呢?政治跟文學結合起來了啊。還有一個就是氣質問題了,屈原愛國,所以寫成離騷,如果他不愛國,或者說不愛的那麼強烈,不去投江,也就不會寫出那麼好的作品了。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爲楚國滅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較強硬,現在的楚地有人說土話“不知周,大概那時候流傳下的。我覺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個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滅的也那麼快,敗也由楚。

有些人沒事就說什麼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自殺的人,不管出與什麼樣的原因,都很難聯想到偉大,就算他愛國。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麼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聖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着風兒飄動。於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後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儘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後,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裏”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 “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那泡泡總是一羣羣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裏沒收了一隻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裏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裏一處美景,彷彿是春天裏第一縷彩虹,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麼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

端午節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農曆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種,其中,流傳最廣的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傳說,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我們的節日端午節600字作文作文。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就是因爲這深厚的文化,現在端午節已經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瑞昌來說吧, 在瑞昌,到了端午接這些天,市場買賣糉葉的人會比平時多起來,在菜攤之旁,菖蒲葉子和苦艾草被人紮成一束束出售。這裏的人,無論是住高樓大廈的、住出租屋的、住鄉村的,大家都願意花上一兩塊錢買一束回去掛在門上,以寄驅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糉子投到江裏,也許爲了環保和不浪費,但大家都記得屈原這位兩千年前抱石投江的愛國詩人!

有一天,我從電腦上看到了韓國準備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憤怒,覺得這件事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端午節作文6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據說,戰國時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河自盡後,人們搜索他的屍體未果,爲避免屈原的屍體被水中的魚吃掉,人們就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投入河中餵魚。於是,吃糉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在我的記憶裏,包糉子的糉葉是我和奶奶在春天的小河邊採摘的。清晨,河邊的霧氣剛剛散去,奶奶提着一個小竹籃,大步流星地走着通往河邊的土路上,我跟在她身後,哼着小調,蹦蹦跳跳地來到小河邊。葦葉青青,在河邊搖曳。我們探着身子,儘量挑又大又肥的葦葉採摘。有時候這種豐腴的葦葉長在水邊,奶奶很擔心我滑進河裏,便故意把捆成一小捆的葦葉扔到河岸上的苜蓿地裏,我在開着小小紫花的苜蓿地裏奔跑着。太陽升起來了,跌跌撞撞的大蝴蝶和胖胖的蜜蜂被我驚得不知所措。蘆葦叢裏傳來清脆的鳥叫聲,真是愜意極了!

包糉子的米是自家地裏產的。奶奶家每年都會長半畝地糯稻,中秋時候收在家裏,到了第二年的端午節前碾成晶亮的糯米。家裏用不了,還會給左鄰右舍送點。如果純用糯米,太粘牙,也不好消化。一般都要兌上2—3成的大米,放在清水裏浸泡個一夜就行了。

端午節的前兩天,奶奶總是很忙的。除了把米泡在大桶裏。還要將我們曬在屋檐下的糉葉取下,浸泡,然後在一大鍋裏燒開,一股清香便瀰漫在整個屋子裏,整個村莊裏這時都氤氳着這種甜甜的香味。

端午前一天,奶奶起個大早,她先將糉葉在清水裏又洗了一遍,並且用剪刀剪去糉葉一端兩個月牙狀的東西,然後整齊的碼放在桶裏。米從水裏撈出來了,放在一個有着牡丹花圖案的新面盆裏。包甜餡用的蜜棗、葡萄乾和紅豆,包鹹餡用的香腸和臘肉,都盛放在青花瓷碗裏。

包糉子開始了。只見奶奶先將三片青色的糉葉圈成一個錐形,再舀起兩湯勺米倒入漏斗狀的糉葉,接着從青花瓷碗裏挖了一湯勺甜餡,然後再添上大半湯勺米,神了,奶奶倒入的糯米正好與那錐形口相平。奶奶又捏了一下錐形,用一根糉葉沿着錐形的口封住,最後用線繩把糉子捆上,這樣一個可愛的四角清晰的糉子就誕生了。

真是一氣呵成啊!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照着奶奶的方法包起了糉子。可是在奶奶手裏聽話的糉葉,到了我這裏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繩子捆,餡就全散了。出師不利,我有點泄氣。奶奶看出了我的情緒,笑笑對我說:“彆着急,你看你的手那麼小,拿三根糉葉拿不下呢。你從兩根糉葉開始包吧!”邊說邊給我示範。聽了奶奶的話,看着她一個個分解的動作。我跟着一點點地學。卷葉、加米、加餡、再加米、封口、捆綁,我包的第一個糉子終於“問世”了,雖然帶着醜小鴨的稚拙,在那一堆漂漂亮亮的糉子裏有些扎眼,但我心裏還是樂開了花。

晚上,一家人包的糉子都彙集到一口大鍋裏,在清水中燒開,又用文火煮熟。這些當然是奶奶事後作爲經驗教給我的。我興奮忙碌了一天,早就歪着腦袋睡着了。

端午節了。一大早就看見桌子上一瓷盆熱氣騰騰的糉子!扒開墨綠色的糉葉,那包着臘肉的糉子是紅紅的,油光可鑑;而那包着蜜棗的則是白白的,待咬開後才能覓得蜜棗的芳蹤。

其實端午節活動很多,賽龍舟在本地也挺有影響,每年觀看比賽的人都有很多,場面一度火爆。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我是沒帶過哩!對我來說,跟端午節聯繫得最緊密的記憶就是包糉子。

期待着明年的端午還和奶奶在一起包糉子。

端午節作文7

學校放假了,回到家中,媽媽問我:“明天是什麼節?”我冥思苦想了許久回答道:“明天是端午節!”媽媽又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又回答說:“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名偉大的愛國詩人叫屈原。有一次,楚國和其他的國家打仗了,屈原見自己的祖國即將要被毀滅而自己又只能乾瞪眼,於是就抱着一顆大石頭跳河了,楚人爲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就用糯米做了許多糉子,扔到河裏讓魚吃。後來人們還做了許多木船,去尋找屈原的屍體,沒找到。爲了紀念屈原,後人把屈原跳河這天叫做端午,又正巧是五月五日。每逢五月五日人民大都會做許多糉子扔到河裏,時間長了,變成今天的端午節了”。

媽媽聽了,滿意的點了點頭,說:“明天帶你去外婆家玩。”我聽了高興地一蹦三尺高,心想又可以去外婆家玩了,真好!第二天,爸爸開車帶我們來到外婆家,外婆見了高興地叫:“快進來,快進來!”媽媽提着幾個串糉子給了外婆,並說:“祝您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外婆笑得合不攏嘴。外公一如既往,一團和氣地笑,

中午到了,外婆撇了好幾個糉子,我和弟弟見了饞得快不行了,忽然姐姐拿着一瓶可樂進來了,我見了再也忍不住了,口水直唾流三千尺,一把奪過糉子和可樂,弟弟見沒吃的了,就使出獅子吼功出來,“哇哇大哭”眼淚直流三百丈,我的耳朵都快聾了,我佩服的說:“哇!不愧是獅子吼功。”弟弟說:“算你識貨”便一把奪過糉子。

忽然,外婆說:開飯了!其實我的肚子早就唱起了“空城計”了,一聽吃飯了,箭一般衝了過去,棹子上擺滿了好我最喜歡吃的菜,由其是肯德雞肉,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弟弟見了也過來了,大人們都也吃飯了。

六年級端午節見聞作文3

端午節到了,孩子們都唱着端午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又稱重五,在這一天,媽媽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我的手腕上,稱爲長命縷。媽媽對我說:“每到這一天,小孩必須戴長命縷,系線時禁忌兒童說話。長命縷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這樣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可以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讓小孩可以保安康。”我聽了,默默的點頭。

我們家也要插艾草和菖蒲。菖蒲可以用來避邪,也可以驅瘴。艾草則可以用來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我們家鄉每逢過端午節都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這一天媽媽還要用雄黃酒在我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我很好奇的問媽媽爲什麼這樣做,媽媽回答說:“這樣可以壓邪,避疫。還可以驅避毒蟲。”這一天媽媽還要爲我佩戴香囊,媽媽說:香囊裏邊裝有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的。有殺菌的作用,起到避邪正氣,防止蚊蟲和不祥之物騷擾的作用。

啊,馬上要過端午了,真希望這一天能快點到來!

端午節作文8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爲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作文9

這個端午節對我來說比較特殊,從小到大第一次離開家鄉在外地過端午節,雖然沒有親人陪伴在身邊,卻有一羣真心的夥伴,有着不同的感觸。

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會在端午的時候給我煮個鹹鴨蛋,吃着金黃流油的鴨蛋黃,心裏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麗。那時候還就行鄰里間互送食物,我最喜歡隔壁嬸嬸家送來的糖糕了,一大早嬸嬸會把剛出鍋的糖糕送我家來,我總是還沒醒,然後後再媽媽的叫喊聲中我很不情願的起牀了,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到嬸嬸手裏的糖糕,頓時就精神了,來不及說謝謝就要拿着去吃,這時總會被媽媽笑着罵我沒禮貌。然後嬸嬸就在和媽媽的說說笑笑中離開了。用不了多久,媽媽也會讓我送東西去嬸嬸家,或是兩個鹹鴨蛋,或是幾個糯米糉。童年的生活真是美好啊。

轉眼間,我上了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沒有聽媽媽的勸報省內的學校,一個人去了千里之外的城市,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直到現在媽媽還總是抱怨我離家太遠,跟我說隔壁的誰誰端午節放了3天假都回家了。每每聽了我都要難過半天,但是我不曾後悔我的選擇。 在這裏我也遇到了一羣真心的小夥伴,他們如親人般真誠待人。

在假期的第一天也就是端午節那天,我們宿舍沒有回家的一起去華強北體驗了一次VR,感受科技的魅力。晚上的時候我們還一起吃了烤魚,我們宿舍的小可愛還說餓死了,這次我要扶着牆進,扶着牆出,你們都不要攔着我,我們都笑着罵他沒出息。總之,氣氛很融洽,我們玩的很開心,吃的也很開心,愉快的一天過去了。

假期第二天,因爲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原因,我去聯繫開展活動的社區,雖然一直下雨,但是並沒有阻擋我的熱情,我一個小夥伴一起去社區的居委會和他們溝通,很幸運,他們對我們的項目也很感興趣,所以不費力氣的談成了。我和朋友一看時間還很早,於是我提議出走走。想想,用騰訊的產品這麼多年了,如今來了深圳,怎麼能不去看一下呢,於是搭地鐵來到了高新科技園,離得很遠就能看到“騰訊”兩個大字頓時被它宏偉的建築所折服,果然是財大氣粗啊,但是遺憾的是騰訊大廈並不接受外人進入,所以沒能進到裏面參觀一下,很是遺憾。其間我還百度怎麼才能進入騰訊大廈,可是都沒有實用的答案。

看完騰訊大廈,我們就來到了深大,深大的校園很大,沒有能好好看一遍校園,下次一定要再去接着參觀。

從深大出來時間已經不早了,於是坐公交車回到了學校。

假期第三天,我哪裏也沒去,待在宿舍一整天,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立項書給完成了,很累,比出去走一天還累,但是看到自己親手帶了一個團隊,心裏還是很開心的。

端午節作文10

端午節更是老太太們展示手藝廣播愛心的時候。要給小孩們子,纏菱角,縫香囊,捻五色線。

就說那菱角吧,那是小孩子怎麼玩也玩不夠的精美玩具。看上去顏色鮮豔,花花綠綠的,聞一聞有淡淡的藥香,小孩子們愛不釋手也就再說難免了。首先用硬紙折成菱形,可大可小,裏面裹上香草等藥物,再用五彩的線緊緊的纏起來,各種顏色相互搭配,整齊而不單調,形成美觀大方的線條圖案。這是盡顯個性特色和智慧的圖案,每個人的都不盡想同,而且每個小菱角也可能不盡相同。大的、小的,單個的、組合的。然後用五顏六色的線做成線穗,綴在下面,其中一根穿到上面來,可以用手提着,也可以掛起來。象一盞燈一樣,還不時溢出一陣的淡淡的草藥香味。做的小的成串掛在中間的角上,那可真成了一件玲瓏精巧的工藝品。有不少巧手還專門做好了拿到集市上去賣。很搶手的!簡單的造型,樸素的風格,卻完美的體現了鄉村古樸的民間藝術。

還有香囊,也是孩子們的愛物。人們蒐集了各色各樣的花布,新的、舊的,零零碎碎的,顏色越多越好。用針密地縫起來,各色花布配以各種形狀,再組成不同的圖案,花樣之多真叫人目不暇接。最常見的有心形的,也有新月形的、古錢幣形狀的。在裏面放些香料。至於香囊下面是些什麼,花樣就不一而足了。多是把幹了的蒜薹剪了適當的長度,一節一節的穿起來,穿成好幾串在香囊的下面底面在用些花布做成些穗子,這些花布多是窄窄的,顏色都很鮮。更有人用各色的細綢做穗。小孩子們把這些掛在脖子上,或是系在釦子上,恰如一掛小小的香簾。這是孩子們驕傲的資本,小孩子們如果聚在一起,都會拿出自己的香囊,比比誰的更美,誰的更香。所以有的很早就開始爲縫製香囊做準備了,用什麼布,用這麼線,做成什麼形狀,煞費了一番腦筋。縫香囊的時候,老人們是那樣的認真,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把古老的傳說,把慈祥的愛意,美好的願望,善良的期待,把淳樸的心願一併縫入,讓這小小的香囊成爲一件吉祥物,盼着晚輩們都能健康成長,成爲社會的棟樑。

再說說五色線。用紅、黃、藍、白、黑或是其它五種顏色的線捻成一股,這就要看老太太們的手上功夫了。手指不斷的輕輕的捻動着,五根線便在手中變魔術一樣合攏成五色均勻的一股了。這活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如是沒有一定的功夫,捻起來可就沒有那麼便當了,不是捻不成股,就是捻出來不均勻。或是太鬆,易散,或是太緊顯得不夠流暢。捻成的五色線如一條有着美麗花紋的五彩龍,系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脖子上,用來避邪。以求兒童能夠健康成長,不被病魔所纏。農曆五月已經是夏天了,五色線便要戴到天陰下雨時,等到雷聲響過,就取下來扔在水溝裏。老人們說,那五色線會在雷雨之中變成龍。可憐天下父母心,五色線當然不會變成龍,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是永遠不會變的。

門頭艾、雄黃酒、菱角、香囊、五色線。這些伴我一天天長大的樸素的鄉間民俗,充滿着和諧、溫馨、關愛,和期望,如同人們對新一輩的那淳樸的心願,一輩又一輩流傳着。

端午節作文11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傳統佳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傳統佳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傳統佳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傳統佳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傳統佳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端午節作文12

熱鬧的端午節今年的五月二十八日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了,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掛艾葉、菖蒲,然後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今天,我們大家都放假來熱熱鬧鬧地過端午節。

說起端午節,這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了!主要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中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屈原出身於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起初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後,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節,神州大地到處涌動着熱鬧的氣氛,家家戶戶門前掛起了艾葉,大街小巷都飄着糉子的清香,還有各地舉辦龍舟競賽的。其中吃糉子是最常見的習俗了,糉子的形狀不同,品種也不同,有紅棗餡的,有肉餡的,又有豆沙餡的,還有蜜棗餡的……我最愛吃的要屬蜜棗了,剝開糉葉,清香撲鼻,雪白的糯米中夾着一顆圓圓的蜜棗,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其實就是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我非常喜歡端午節,不僅是喜歡糉子的清香,還因爲這其中寓含着很豐富的意義。這個節日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13

端午節到了,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吃糉子,放艾蒿,佩香囊等場面吧!端午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傳說是屈原在亡國後跳江後人們爲了紀念他而逐漸生成的一個節日,現已被我國列爲法定假日,這不,媽媽正芾着我,爲端午節做準備。

端午節前一天,媽媽帶着我出門爲端午節做準備,首先是選艾蒿,在菜市場轉悠了五分鐘後在一個攤位停了下來,那老闆一見有人來了,就滿臉堆笑的說:“看看?”媽媽“嗯”一聲,然後就開始翻看艾蒿的葉子,我不禁疑惑不解:艾蒿挑一把不就得了嗎?幹嘛還要看一眼?這時,我媽轉身走向其他攤位,我趕緊趕上去,正當我還在疑惑不解時媽媽已經挑了一把走了,原來,艾蒿不是隨便挑一把就可以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艾葉正反都差不多白,先前那位老闆賣的只不過是一面白一面略青的水蒿。這真讓我長見識了!

第二件事就是買糉子葉了,糉葉沒有艾蒿那麼講究,挑寬大一點兒的就可以了。回到家之後,媽媽將艾蒿放在門口的兩側,我問緣由,媽媽說,這也是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端午節時將艾蒿放在門的兩側可辟邪。

媽媽在竈上架上一口大鍋,倒上水,然後倒上了一些鹼開始煮糉子葉,目的是爲了消毒,同時也是爲了讓糉葉變的更加柔軟,然後媽媽又用水將糯米泡上,一切都準備完畢後,開始我們這個端午節可以算得上最浩大的工程——包糉子!但因爲我們往年包糉子都是請鄰居阿姨幫忙包的,所以我們早已忘了該怎麼包了,爲了親手包一回糉子,我們端着糉葉和糯米到鄰居阿姨家家討教,在阿姨一遍又一遍的演示下,我終於完成了第一個糉子,雖然包的總有點像被糉葉包起來的餅乾,但是我終於包起了一個,懷着莫大的歡喜將它綁在了繩子上,望着那第一個糉子,我的信心被一股莫名的火點燃了,於是我再次拿起了糉葉。在包的時候有技巧:在挑選糉葉中。一定要挑選那種大小差不多大的,而且糉葉也有正反兩面,爲了讓熟的糯米能快速離葉而不粘,必須將糯米包在光滑的正面裏。爲了使手容易抓握,則需要將粗糙的反面放在外。“原來包糉子有這樣的技巧!”我不由得發出感嘆。我的信心大增,一口氣包了二十多個,看着我的成果,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自信在心頭回繞,整個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暢快感,不禁說:“以後咱家包糉子,我一個人來負責!"

因爲我們在端午節來臨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我們歡度了一次端午節。在吃着糉子時,我既沉浸在幸福之中又不斷地回憶着在端午節來臨之前所做的一切,這讓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端午節作文14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農曆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糅合成八閩傳統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端午節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鎮平裏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着“三通”實現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糉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徵老而彌堅。臺灣民衆採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里故土的寄託。

端午節作文15

白蛇傳中的許仙,聽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節這一天,勸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黃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傳的故事,出於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鎮雷峯塔”。從中使我們瞭解到;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古之有之!

除了喝雄黃酒的飲俗外,在我們江南的端午還有吃“五黃”與“五白”的的食俗。“五黃”者,爲黃瓜、黃鱔、黃魚、鹹蛋黃、雄黃酒(說法不一,有人將黃梅、黃泥螺也作五黃之一。因雄黃有毒,現今將雄黃入白酒內飲者已少見,今多見以黃酒替代雄黃酒)。“五白”者,爲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黃”與“五白”的菜,可清熱降火,健脾和胃。當然,爲了文化意義上的紀念,爲了投汨羅江的屈原,吃糉子與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爲什麼在端午節吃五黃?這是因爲雄黃是一味中藥,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諺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的當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黃鱔,有“賽人蔘”之說。此時的黃鱔肥嫩鮮美,營養豐富!

而“五黃”中的黃瓜有“第一瓜果”之稱。農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黃瓜,時間上正好與端午對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黃瓜有清熱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鹹蛋是端午的習俗。鹹蛋黃因有個“黃”字,故也入於“五黃”之內,端午吃鹹蛋黃,寓意着健康平安!

至於黃魚,則端午時節的大、小黃魚,量多質優,爲這一時節的主打海鮮,營養豐富且當令的大、小黃魚,理所當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黃”。

而當今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大、小黃魚,則叫人有點“響勿落”!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最老的本幫飯店“老人和”當廚。那時的大黃魚真的叫大,一斤左右的是大路貨、二斤左右的也不少,甚至於有大到三斤出頭的。那時採購進來的大黃魚,條條金黃鋥亮,價錢是官價,每斤只要四角錢。因爲當令,所以飯店的菜譜上不泛:“大湯黃魚、小湯黃魚、紅燒黃魚、糖醋黃魚、松鼠黃魚、脆皮黃魚、豆板黃魚、白汁黃魚……”等以黃魚作主料的佳餚,且價錢不貴,記憶中小湯黃魚:四角。雪菜大湯黃魚:五角。松鼠黃魚:一元六角。紅燒黃魚:每斤一元二角……。而沒幾年後,市場上的大黃魚,不見了蹤影。當然,有錢人去的大飯店,大黃魚還是有供應的。記得九十年代,我在著名的“夜上海”餐廳當廚,那時的冰凍大黃魚每斤進價爲一百八十元左右,而售價每斤則達四百元,一條大黃魚,上桌就是一千數百元……!

野生的大黃魚,在普通的餐桌上,絕對的成了絕響!

現今的端午,冰凍的小黃魚市場上還是有供應的;原是盛產大、小黃魚的時節卻不得不因人類的濫捕被迫“封漁”!

……根據國醫陰陽五行的理論;五月五的端午,正當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前後,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端午節的中午,則是端午節這一天中陽氣最旺的時辰,故端午節之中午,按陰陽五行的理論推論;應爲“陽中之陽、陽”。若在這一時辰食“五黃”,與“五白”菜,不但可祛五毒,還可借用端午節的“陽、陽、陽”之力,以達到抑制、祛除諸多黴運,增強自身的“精、氣、神、血”及交“旺運”的目的!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