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合集]端午節作文7篇

端午節2.02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端午節作文7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牀,一起認真地製作了一張漂亮的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時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外公家,外公家準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生日蛋糕,那生日蛋糕比我們畫的還好看。舅舅把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着,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我們一起合唱“生日快樂”,唱完後外公許願,吹滅蠟燭,這時屋裏的燈突然全亮了,我們邊跳邊鼓掌,逗着大人們都笑了。

外婆在餐廳裏喊:“快過來,吃飯阿”,我們又跑到餐廳裏,圍着桌子坐好。在大人們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我們準備的生日禮物遞給外公,一起念道:“祝外公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外公看着我們畫的生日賀卡,說:“這麼好看的.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生日禮物太好了。”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我們小孩吃了好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經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我們全家都圍着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並排放二張撲克牌,然後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裏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人們都覺得奇怪,誇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阿,我們該回家了,今天我們玩得可真高興。

端午節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不僅有吃糉子,還有插艾葉、綁綵線等等,十分豐富多彩。

早在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我奶奶就會給我綁上五彩線。只見奶奶小心翼翼的把五種不同顏色的線撮在一起,然後將它們綁在我的手上。綁完之後,奶奶露出了喜悅的表情。我問奶奶:“爲什麼要綁五彩線?”奶奶說:“可以帶來好運。”我一聽,高興壞了,那我以後肯定很幸運的。

端午節這天一早,我就跟着爺爺去市場上買艾葉。我在市場上,用鼻子一聞,就嗅出艾葉那獨有的清香。這一天,市場裏全是賣艾葉的。

我和爺爺買艾葉,而奶奶和媽媽呢?原來他們在包糉子。奶奶把洗好的.糯米和蜜棗、花生攪拌在一起,用糉葉包起來,放到鍋裏煮。

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媽媽說是爲了爲了紀念一個人----屈原。屈原被奸臣迫害,流放到邊遠地帶。當聽到楚國滅亡,他萬念俱灰,跳進了汨羅江。人們爲了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就把糉子投進江裏。此後端午節吃糉子的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到了晚上,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吃糉子。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葉,直接往嘴裏塞。啊!一種甜甜糯糯的感覺在我口中蔓延。再加上花生的香酥,我猶如坐上了美食的火箭,在香甜的宇宙中穿梭,一種甜甜的感覺涌上心頭。

吃香甜的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綁五彩線,是寄託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端午節作文 篇3

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這一天有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聽大人們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屈原,因爲就在這一天,屈原爲了自己的祖國,跳江自殺。

我很喜歡端午節,因爲我喜歡吃糉子,端午節到了,我就有糉子可以吃啦!

我家鄉的端午節

七年級吃糕;

八年級吃糉子;

九年級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

端午節作文 篇4

星期三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起了牀,今日的早飯是糉子。糉子是用糉葉把糯米和各式餡料包起來,再用繩子繫緊。在糉子裏,我最愛吃肉餡的。因爲裏面的肉是在各種調料中浸泡過的,所以蒸過之後特別好吃。

早飯吃好後,咱們出了門。我看到門上掛了幾根艾草,聽說那是辟邪除病用的。在路上,我從老奶奶那買到一個漂亮的香袋。這香袋上有彩色的條紋,上面繫着一條長長的,漂亮的掛繩。我拿在手上聞了聞,有一股中藥的味道。後來我才知道里面放着艾草粉。

聽媽媽說,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一條條龍舟,好似水龍一樣,在湖面上翻騰起伏。龍舟上的`人用力地划着槳,還有人敲着鼓,好像在催龍遊得快些。大家你追我趕,奮力向終點劃去。

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節日。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咱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重視它。

端午節作文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日爲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它是中華民族的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泉州民間統稱爲“五月節”。

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開始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糉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洗一洗。等糉葉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各種美味的餡兒,有鹹的,有甜的。鹹的,有豬肉梅菜餡、蛋黃豬肉餡、豌豆餡等;甜的有蜜棗餡、豆沙餡等。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墨綠的糉葉包起來的糉子,玲瓏可愛,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竈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

家鄉有一條小河,記得以前每次祭祀完後,村裏的人會把飯菜和糉子倒到河裏去。我疑惑的問大人爲什麼。大人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楚人屈原。他是一位詩人,非常愛國,可是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所以自投於汩羅江。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他,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於是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隨着年齡的增長,從網上我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可靠的解釋!大部分人說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紀念屈原的,也稱爲詩人節。有的說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或紀念曹娥的;當然也有就其起源年代進行考究的認爲起於三代夏至節;其中也有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這麼多來源,但千百年來,爲什麼獨獨盛行屈原之說呢?我想大概是屈原的愛國感情和感人詩辭已深入人心,所以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吧。

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端午節的內涵有了新的變化,我家鄉的節日也注入新的內容。但我想傳統的我們還是要傳承!發揚光大!特別是端午節背後所寓含的深意——愛國。

端午節作文 篇6

端午之晨,隱隱約約的糉香縈繞鼻間。

現在,一年中隨時可以買到糉子,什麼蛋黃糉、鹹肉糉、蜜棗糉,應有盡有。或許很少會有人想到要自己包糉子吃,反正我家已經很久沒包了。但總覺現在的糉子沒有自家包的好吃。因而,我無端的,愈發懷念以前自家包的糉子了。

今晨,在電視處看到一個講述各地的.特色糉子的節目。其中那些色彩各異卻飄散着糉子特有清香的各樣的糉子,不禁使我食指大動,我更加懷念起自家的糉子。

這時,外婆打來電話,說今年要包糉子,我興奮極了,拽着媽媽往外婆家趕。

待我來到外婆家時,外婆已經開始包糉子,我饒有興趣地待在廚房裏看外婆包糉子。

外婆取過兩張糉葉,雙手捏住葉片兩端一彎,糉葉就成了一個錐形。外婆往裏面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已經洗好浸泡完畢的糯米,問我要吃什麼餡的糉子。我喜食肉糉,便說要吃鮮肉糉。外婆加進早已備好的豬肉塊,又鋪上一層糯米,用一枚勺子壓實。外婆合攏糉葉,用線綁好,便製成了一個肉糉。

我也想學着做,可總是包散。好不容易包出一個糉子,卻像一個枕頭,不似外婆包得那樣是四方形。外婆還另包了幾個沒有餡的糉子了,放進鍋裏與肉糉一起煮。中午時,糉子出鍋了!

肉糉鹹鹹的,伴着糉葉的清香,帶着豬肉的醇厚,微黃,卻美味無比;白米糉,顆顆晶瑩,沾上白糖一咬,軟軟的、糯糯的卻不失韌性,令人脣齒留香;還有我的“枕頭糉”,雖然鬆鬆垮垮,卻也同樣金黃透明,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端午,是屈原帶來的無形的《離騷》,銘刻在我們的血液中,這種情結,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快聞哪,端午的糉子了,正在悠悠飄香……

端午節作文 篇7

梅子熟透後,端午的腳步款款而來,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屈原投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吃屈原的身體就在江裏投放大量的糉子,人們選擇爲了這個紀念五月初五爲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可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買糉葉包糉子,吃糉子,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有鹹蛋味的,有鮮肉味,有臘肉味,有蜜棗味,有綠豆沙味,也有白味的,形狀各一,有小方正形狀的,有三角形狀的,家裏小孩每人可以任意選擇一個口味的糉子,方正代表堂堂正正,誠實守信,兄弟姐妹們什麼時候高興什麼時候吃。

現代都市的超市隨時可以買到各種味道的糉子,但回味家鄉的糉子總是有無限的遐想和回憶,一絲牽掛。

除了包糉子,釀幾壇糯米端午酒也是家鄉的傳統習俗,奶奶將糯米先煮後蒸,放入一些有酵母功效“曲子”封存起來,過20天后,散發出濃濃的醇香味,然後與棗子、杏仁、桂圓、枸杞、桂花、荔枝、陳皮熬成新酒,與前幾年的老酒和起來,下窖了,通過幾個月的結合,這端午酒可算釀出來了,搖出一瓢,奶奶叫我品嚐一下,這可是脣齒留香,還真應了這句話——“泉香而酒洌”。

這還沒完,在端午是要掛“容臭”的,也就是俗稱的'香包的一個小藥囊,據說傳統的五月天是毒日,天氣燥熱,五毒俱全,古代人就是佩戴香包來驅除溫病,增強免疫力,保佑安康,在這個節日裏,不分男女老幼,都會佩上香包,不爲別的,這也是爲了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是樸實的,是無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