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集合】端午節的作文8篇

端午節1.6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集合】端午節的作文8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端午節“噹噹噹噹噹噹當”,隨着舞龍的聲音傳來,端午節也乘着歡樂的聲音到來了。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糉子;房子裏,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糉子正在誕生……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隨着歡快的腳步,伴着歡快的笑聲,我們一起來到街上看舞龍。每條龍都是那麼的金光閃閃、生龍活虎!那些龍搖頭擺尾,好不快活!高超的舞龍技術使觀看的人們讚不絕口、拍手叫好。那場景,掌聲雷鳴,叫聲不斷,幸福的聲音把人們的`耳朵都塞滿了!接下來我們去江邊投糉子、倒黃酒,這樣做當然是紀念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啦!

雖然我們這條江不是屈原自盡的那條,但只要有這個意思就行了。同行的人告訴我:投糉子不要太用力,要輕輕地投。我心領神會,拿起一個糉子:這糉子可真是肥嫩多肉啊,光看它的個頭就知道。如果屈原在天有靈也會欣慰的!我懷着興奮的心情,拿着那個又肥又大的糉子,輕輕一投:只見那糉子在天空中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旁邊觀看的人都說我投的好。就這樣,在人羣的歡呼雀躍中投完了糉子,那時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最後,說到這裏,你們肯定會問:最後你幹啥去啦?

當然是回家吃糉子啦!端午節怎能不吃糉子呢?我抓起一個糉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老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後“無語”了,只得微笑。隨着晚上的爆竹聲的漸漸消散,我慢慢地進入夢鄉……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我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喜歡張燈結綵的元宵節,但我最喜歡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每逢端午節,人們都喜歡包糉子,吃糉子,關於糉子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因爲愛國投江死去,人們爲了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把米團扔進江裏,用這種方法來紀念屈原。

每到端午節,最熱鬧的就是包糉子,各家有各家的'包法,我最喜歡看媽媽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綠油油的糉子葉洗得乾乾淨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舀起糯米往裏放,還可以加些蜜棗葡萄乾等,放在鍋裏,煮出來糉子的味道飄滿整個房間,再煮些茶葉蛋,味道就更濃香四溢了。一切準備好後,我和家人出去踏青,聽說端午節那天早上出去踏青,還可以治病呢!回到家裏我急忙拿出一個大糉子,輕輕地扒開糉葉,裏面露出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咬一口,那蜜棗的甜汁、糯米的香味往嗓子裏鑽,好吃極了!時間過得真快呀!終於到了開飯的時候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糉子,品嚐着美味大餐,說說笑笑,開心極了!尤其是小孩子胸前掛着香荷包,手裏拎着大葫蘆,滿屋子跑!高興極了!

啊!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的節日,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辟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真正含義。

今天過端午節,我提前興奮了一個星期,因爲可以吃着美味的糉子,可是以前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過節是沒有好吃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僅好吃,最主要是包糉子中的過程,體現着樂趣,每次的端午節一到,爺爺在頭一天晚上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我便和爺爺一起包糉子,納綠色的糉葉上加一些糯米和肉,包成三角形的糉子,包好放在鍋裏煮上四五個鐘頭,之後爺爺煮好的糉子泡在備好的涼水桶裏,涼了之後慢慢地拔開葉子,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鮮嫩的肉露出頭來,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啊。

中午的時候,爺爺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着五彩的絲線,經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顏六色的絲線在我心裏是精美的'替代品,有些人會用錢買一個帶在身上,我的爺爺是親手用一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一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麼的開心。

今天的端午節真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河?紊袼怠4慫黨鱟遠?骸恫芏鴇?貳4呵鍤蔽夤?頁嘉樽玉愫??樂?螅紊瘢?廊稅Ф?樂??視卸宋緗凇?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來歷之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之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糉子總是母親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着母親,硬是要學包糉子。母親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母親學包糉子。母親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母親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母親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母親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母親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母親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母親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母親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通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端午節起源於戰國時期,秦國滅楚國之後,愛國詩人屈原悲憤極了,便跳入汨羅江自殺。兩岸的民衆爲了防止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用糯米糉葉包成食物投入水中供魚蝦食用。端午節由此而來。這個感人的來歷使我對端午節喜愛有加。

端午節主要有吃糉子、戴花繩、帶荷包、插柳條這幾件風俗活動。去年我們在老家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端午節。

首先是包糉子,吃糉子。媽媽買來了糯米和糉葉。奶奶將糉葉幾下折成一個奇怪的菱形,然後用勺子往糉葉裏倒入糯米,放入幾顆棗和葡萄乾,接着包好糉 皮,用細繩扎住,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媽媽和奶奶手法很熟練,包起來井井有條;每一個糉子都那麼飽然,棱角分明。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一煮,頓時熱氣騰騰, 香氣四溢。奶奶用漏勺將糉子一個個打撈出來。我嘴很饞,每次趁奶奶不注意,偷偷拿走一個。“小機靈鬼!”奶奶不忍心罵我,每次都這樣說。糉子香甜可口,嚼 一嚼,糯米的甜味裏透着淡淡的棗香,讓人吃了還想吃。

戴花繩和戴荷包也是端午節風俗之一。儘管,我並不喜歡這項活動。奶奶用五彩的.絲繩製成花繩,戴在手腕和腳裸上。據奶奶說,這樣可以防止被蛇咬。奶奶 繡的荷包十分好看,一隻褐色的雄獅張牙舞爪,長長的鬃毛倒豎着,身上還有一些花紋圖形和金色的小鈴鐺,獅子的四個爪子分別掛着一條線,每條線上是三個生肖 動物,四條線合起來,正好有十二個生肖。

插柳條是爲了避邪,但它插的地方也有講究,一般插在房檐或門上。端午節那天,我和奶奶從柳樹上折下了較好的枝條四五支,拿回家中。爸爸順着木梯爬上房檐,在適當的位置,插好柳條。

怎麼樣,故鄉的端午節別有一番風味吧!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很快,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划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時,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裏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爲保姆的婆婆總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後,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鬥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鬥志似乎隨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着我的手,和藹地笑着。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溼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溼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隻冒着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着說,這些用荷葉包着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糉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裏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划龍舟時吃糉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這噴着荷香的飯糰,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國小以後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我們家還是經常在傳統節日端午節去探望她時帶回幾隻糉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日子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人註冊了,家鄉的的河髒得不能再划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傳統節日端午節被外國人註冊了,我們還能吃糉子;這條髒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在水上划龍舟;但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再牽着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但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老人們說,端午節是門前懸掛的艾草,菖蒲,可以驅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們說,端午節是河上的一條條龍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小孩子們說,端午節是腰上掛着的一個個香袋,每一個都裝有一個童趣的心。只要擁有過她的人,哪怕只聽過她的故事,都會有刻骨銘心[注: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的感覺,我又豈能例外。

端午節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鍾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糉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包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願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爲了祖國,爲了民族,投江殉國。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的偉大,在於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注: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的愛國主義精神。

包糉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對我說,箬葉要到山上採,山上會有箬葉樹,我和夥伴們,大人們一塊兒去採箬葉,山上有人工栽種的箬葉樹,所以我們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採就行了。我每次都會與夥伴們競賽,看誰採的多。箬葉採回家後,還得用剪刀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裏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我家是吃葷的,所以當然是去買肉了!

肉買來後,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媽媽”這陣東風了!

媽媽包糉子前,當然要先把糯米攪勻,再依次放下三勺鹽,兩勺醬油,兩勺味精,一勺辣椒粉,接着,纔可以包。媽媽把箬葉折成三角形,流下一個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餡兒,然後又把糯米添滿,再將箬葉包在糯米上,用線一綁,就形成了一個枕頭形。我看着媽媽做了許久,做得糯米沒了,餡料空了,才停下來。停下來後,我望着一個個糉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着媽媽快點煮幾個,可媽媽說,一時半會兒也煮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着都直流口水,又怎麼肯出去呢但媽媽一定要我先出去玩會兒,我只得依依不捨[注:依依:依戀的樣子;舍:放棄。形容捨不得離開。]地離去。來到街上,我見到許多夥伴也在街上,我一問才知道,他(她)們也和我一樣,都是被媽媽"趕"出來的。我們各自說着想象中自家的糉子應該是多麼多麼的.好吃!

過了一會兒,我們各自懷着滿腔喜悅回家了。早就唾沫流了“三尺”的我飛一般跑回家,一到門前就聞到了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馬上跑到廚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勞拋到九霄雲外[注: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無限遠的地方或遠得無影無蹤。]了。我一看盤中正冒香氣和熱氣的糉子,也不管燙不燙,隨手抓起一個,還真燙,我一下子把糉子扔到這隻手,一下子把糉子拋到那隻手,一下子又這隻手抓抓,一下子又那隻手撓撓,可我畢竟是皮肉之軀,太燙了也受不了,就把糉子用衣服包起來,再用小刀將糉子切開,一下子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我饞的一下子禁不住咬了一口,啊,回味無窮[注: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我馬上跑到街上,一會兒跑到這家,一會兒

跑出那家,一會兒又蹦進了另一家,相互品嚐着,各自分享着自己的喜悅!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吃糉子習俗不會變。它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