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錦集六篇

端午節2.44W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吃糉子日記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錦集六篇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1

xx年x月x日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起來,我看見桌子上放着好多的糉子。

我連忙拿起一個,看了看,發現這些糉子是三角形的,跟平時吃的竹筒糉子不一樣。剝開竹葉,吃了一口,真香。我想: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跑進房間問媽媽:“媽媽,過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摸着我的頭說:“孩子,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由來與屈原有關。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投江後,人們怕他被魚吃掉,就往江裏丟糉子、飯糰、雞蛋等食物。後來,在每年的 五月初五 ,就有了賽龍船、吃糉子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真高興。

年級:xx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2

我今天,我包了個新型的糉子吃起來很好吃,媽媽說,叫我抱一個糉子吃,我包好了媽媽吃起來很好吃,爸爸也叫 我報個給爸爸吃我包好裏巴巴兒子讓爸爸嚐嚐,你包的糉子好不好吃,爸爸吃了說兒子你自己包的總比街上賣的好吃 的很好吃。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3

這天,我幫媽媽從學校帶回來十個糉子。糉子的形狀跟金字塔的形狀一樣,味道鮮美,裏面包着滷的鵪鶉蛋、三層肉、花生、米飯。

一進家門,我就迫不及待地叫媽媽煮糉子,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 就出爐了,我坐在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才吃一個就打起響亮的飽嗝,可我還想吃,但是要吃午飯了。我問媽媽:“爲什麼要吃糉子?”媽媽笑着說:“端午節到了,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它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痛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

現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糉子的形狀越來越多,味道也各不一樣。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4

中午,我想吃糉子。就從冰箱裏拿出來三個,媽媽添上鍋,等水沸了,把糉子下到了鍋裏。等了八分鐘,糉子才熟了,我很快剝了皮,着急地咬了一口,哎呀,把我的舌頭都快燙掉了,今天的糉子真好吃,我一口氣吃了兩個。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5

20xx年5月30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端午節,我很高興,終於又可以吃到奶奶包的香噴噴的糉子了。

端午節,奶奶和大媽一起包糉子,我在一旁欣賞,看來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所以必須要看會。只見她們把水裏的兩片竹葉拿出了,和在一起,左手不動,右手旋轉,呈三角形。然後把泡好的米舀在裏面,用竹葉把口封住,像折星星一樣再用繩子捆上。就這樣,一個小巧的糉子就做好了。我看得差不多了,也做了起來。繞三角、舀米、封口、摺好、捆上。就這樣我做的糉子就閃亮登場了。還不錯,成功!於是又做了幾個。

到中午的時候,糉子已經包完了,我強忍口水看着鍋裏的糉子。過了一會,糉子新鮮出鍋了,我連忙拿出一個解開繩子包開吃。真香啊,糯米里有一絲香甜,竹葉的味道已經融入到糯米中,香啊!

呵呵,這次端午節,我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糉子,真高興啊!

端午節吃糉子日記 篇6

學了汪曾祺《端午的鴨蛋》一文,讓我對家鄉的端午節,有了更爲濃烈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划龍舟、吃糉子、插艾草……在城市之中,划龍舟有很大的侷限性,但吃糉子,卻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習慣。幾乎每家每戶在這一天都必定吃糉子。

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會包糉子,只是買現成的回家煮一煮,少了包的過程,其實包糉子才更有趣。包一個糉子,讓它帶着你的祝福……豈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包糉子其實很有學問,首先,把糉葉底下捲成一個漏斗狀,但不能漏出米來;然後,用江米或者糯米放在漏斗中,裏面的餡兒多種多樣,酸甜苦辣都可以;最難得是把糉子包起來:餡兒填好了之後,把上面的糉葉翻轉過來,折住。再用絲線或者葦葉繫住,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折糉葉的時候,萬一折不好,整個糉子就全散了,裏面的餡兒就全漏出來了,因此,包糉子也是有技巧的呦!

說起端午節,除了包糉子,就是賽龍舟,在我住的城市中看不到賽龍舟的景象,這也使端午節失去了很多樂趣。和汪曾祺相比,才覺得他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才更有意思。反爾有些嚮往他的家鄉的端午節了。

說起端午節,會讓我們想起一個人--屈原。屈原因不能忍受朝廷的黑暗,才英勇投江。但人們卻不能忘記這位人民勇士,每年五月五日往河裏投米,不讓魚兒吃其肉。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便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因此端午節吃糉子,是爲懷念屈原。

過端午,憶屈原。讓我們銘記歷史。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傳統節日的瞭解與認識。

讓我們瞭解傳統節日,去探索古代人物形象,瞭解中國文化,做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