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是什麼節

冬至節1.98W

冬至是什麼節

冬至是什麼節

今日冬至。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時間點,至此以後,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北移,便要開始“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了。光明會逐漸增多,溫暖會慢慢迴歸。

現代的人,因爲有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對黑暗與嚴寒沒有那麼懼怕,但光明和溫暖總是人心所盼。讓我們來探尋一下冬至這個古老節日的來龍去脈,也效仿一下古人,訴幾段俗情,行些許雅事。

爲什麼說“冬至大如年”?

現在的你可能已經感受不到:在中國傳統社會,冬至十分受重視。

前曆法時代,冬至就通過古圭爲人所測定。從北半球迴歸年的角度來看,它也確實是年度時間循環更替的節點。因此,冬至具有“新年”的意義。周代即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爲歲首,並且要在冬至這一日舉行國家典禮,上祀天神,下祭人鬼。漢代改用夏曆,冬至不在歲首月了,但冬至的節慶活動仍然十分隆重。官方延續前朝的祭天典禮,“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史記封禪書》)。而這一天人們的生活,《後漢書》中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朝庭上下都要放假休息,來進行慶祝。

後世“賀冬”的活動有盛無衰,歸家團聚,祭祀祖先,歡暢宴飲,親朋相賀,互贈節物,甚至在冬至前一夜如過年守歲一般地“守冬”這些“賀冬”活動,實際上仍有“賀年”味道在其中。所以,“冬至”在歷史的歲月裏,又被稱爲“亞歲”“小歲”,民間的俗話也說“冬至大如年”。

冬至時節搓圓子。

冬至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國接受西方聖誕節的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側面佐證。聖誕節在進入國人視野之初,曾經是頂着“洋冬至”的名號而爲人所知的。在開埠通商、有大量外國僑民的上海,從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本土的媒體如《申報》,在談及聖誕這個西方節日時,都會以“西國冬至”、“洋冬至”、“外國冬至”這樣的俗名冠之或類比說明。這種把本土節日體系套用到洋節上的思維方式很民間,但它同時也說明冬至節本身受國人重視的程度。耶穌聖誕節和冬至日期很近,加上本土民衆看到洋人在這個節日裏不遜於中國冬至的熱鬧氛圍喜氣洋洋的節日裝飾、琳琅滿目的節日商品、衆人聚集教堂的節日儀式這樣嫁接式的命名法便也不足爲怪了。

而那時候的.上海人是怎麼過自己的“土冬至”的呢?秦榮光的《竹枝詞》寫道:“冬至花糕更粉團,冬分酒吃鬧鬧年。衣冠拜賀親朋後,肉塊堆盤夜祀先。”確實是好一番節日景象。然而過不起像樣冬節的貧困之家亦有之,受經濟條件限制只能草草了事,所以人們也說“過得好,冬至夜;過不好,凍一夜”!

“冬至一陽生”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時間特殊性不止於歲首的意義,還在於它是宇宙萬物陰陽轉化的關鍵點。這在古人的自然觀念中,對應着“寒暑”的變換。四季的更替來源於陰陽的消長,相對於夏至的陽盛陰生,那麼冬至則“陰”已至頂峯,接下來就是“一陽來複”了。

我國古代將各個節氣時段都分爲三候,五天一候,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關於冬至的三候都與此時的陽氣初生相關:“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爲麋角朝後生,爲陰,因爲冬至後陽氣開始生長,麋感到陰氣漸退而解角;同樣因爲此,這個時候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且有一絲溫熱。

自然界的物候現象如此,而人認爲自己作爲宇宙的一分子,也應順應自然的節律,進行一些活動來助長健旺生命的陽氣。在日常生活的層面,這些活動不外乎吃什麼喝什麼,穿戴什麼,以及舉行一點兒什麼樣的儀式。

冬至這天吃什麼?

冬至團聚宴飲,除了世俗意義,本身也有其信仰意義。這個時候的陽氣既小又弱,人們便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爲來扶助它。“擁爐會飲”就是民間“扶陽”的方法之一:爐火和酒都屬陽,圍爐溫酒,團聚會飲,既扶助了陽氣,又慶賀了節日。

當然,冬至美食中也有代表性的食品。俗話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食餛飩之俗,在宋代已見於記載。爲什麼要在冬至吃餛飩?大概是古人將餛飩這種小食附會於“混沌神話”的緣故。古人認爲冬至時節陽氣雖生,但強大的陰氣仍包裹於外,而世界之初“天地混沌如雞子”,也正是如雞卵般包裹着的這副景象。所以,在冬至時節,食用樣子長得像雞蛋的餛飩,是爲了破陰釋陽,也好像打破混沌、開天闢地。這是一種模擬巫術的原始思維。

不過,民間對吃餛飩也有不太一樣的解說。比如,有說法確實認爲“餛飩”是“混沌”的諧音,但“混沌”的意思的“糊塗”,所以,冬至吃餛飩可以使人聰明。餃子與餛飩相類似,所以吃餃子更普遍的地方,會變成“冬至餃子夏至面”。

在中國南方米食文化地區,冬至可能不吃餛飩,而是“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情形。這種用糯米粉做成的糰子,也叫“米圓”、“粉團”、“冬至丸”等。冬至吃糰子,是爲“取其圓以達陽氣”。天圓地方,而天代表陽,所以,食用圓形的糰子,有慶賀“陽生”的意義,同時也象徵喜慶“團圓”。此外,米粉做的糕也是南方的冬至食品。

冬至應該送什麼?

民間關於以鞋子爲禮物贈送他人,有些時候是有禁忌的,比如認爲“送鞋”等於“送邪”,或者送鞋就好比送人走、相當於分手,等等。

但有些時候贈鞋卻有吉祥的含義。比如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這項習俗興起於陰陽觀念濃厚的漢代。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中也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世的民間,冬至贈鞋的習俗有表現爲年輕後輩給老人送新鞋襪的,也有表現爲大人給孩童送新鞋帽的。但是無論如何,這種獻履行爲都有其民俗儀式的意義,也就是說,在一陽復始的時節,人穿上新鞋,邁出跟得上自然節奏的新步伐,生命也就能長久綿延。

冬至還能玩什麼?

根據中國傳統曆法,從冬至這天起要開始“數九”,每九天爲一個“九”。數到“三九四九”,是小寒大寒時節,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有所謂“冷在三九”。而等數到“九九”時,節氣已至驚蟄,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入春,萬物復甦,天氣晴朗,因此也就有了“九九豔陽天”這個名詞。

爲什麼要數“九”,而非其他數字呢?因爲“九”乃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消陽長、寒去暖來的過程,累至九次已到了頭,便是寒氣去盡、春意融融了!

“數九”可以是歌謠的形式,即“九九歌”。從宋元開始,九九歌便流傳於南北各地。歌謠的內容是關於農事物候、風俗習慣的,所以各地“九九歌”不盡相同,但畢竟大同小異。有一首較通俗和流傳廣泛的歌謠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兩種“九九消寒圖”。

“數九”也可以是“畫九”。這比單純的歌謠更形象、有趣味,而且使得這種民間遊戲更具有“扶陽”的儀式感。

畫圖數九的形式比較多樣。比如清代道光年間御製的“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筆,共八十一筆,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至九九八十一天“待到春風”之時方盡。圖上還注有“管城春滿”的字樣,根據韓愈《毛穎傳》解釋:筆受封於管,號“管城子”,所以它寓意着“筆成春滿庭”。

“九九消寒圖”除了書法版,還有圖畫版的“雅圖”。比如在白紙上繪製九朵素梅,每朵九個花瓣,“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每天填充的花瓣也可以根據天氣情況用不同的顏色。染梅圖的一側常有題詩“試數窗前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日是杏株”。的確,冬至寒氣已盛極而衰,溫暖的陽氣開始悄悄萌芽,數着九,便是逐漸看見春天向我們招手的過程。

所以說,“消寒”的數九,其實是在數暖呢!這也就好比西方詩歌中所說的,“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標籤: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