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精選冬至日記模板彙總五篇

冬至節3.15W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束了,這一天裏,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冬至日記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冬至日記模板彙總五篇

冬至日記 篇1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冬至,食堂有湯圓吃,我真高興啊!

我三步兩跳來到食堂,只見每個窗口都排着一條長龍,小朋友嘰嘰喳喳地叫着像一羣快樂的鳥兒。我也在窗口打了一份湯圓,一大一小,一鹹一甜。我咬了一口甜湯圓,真香啊!

陷裏有紅糖芝麻粉,我一口氣就吃了兩個。媽媽告訴我,吃了冬至湯圓就長大了一歲,我期盼明年冬至快點到來。

冬至日記 篇2

今天,是我們老家(福建莆田)掃墓的日子。俗稱“冬至節”,“冬至節”裏,農家團聚搓丸籽、吃丸籽,故我們都稱“冬至丸”——此節有團圓之義和祭祖等習俗。

每年,處頭打工的人兒,一般這時都會趕回家,上山掃墓,祭祀祖先,行孝禮。

這是莆田人一年節日裏很重要的一個節,有“小過年”之稱。

我在山東,今天天冷,在宿舍自己也煮上一碗“冬至丸”,吃上一回

——權當思念家鄉吧。

在老家莆田,冬至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搓湯圓,還擺上貢品,祈求團圓平安。這一獨特的民間習俗一直延襲至今。

冬至節的前一夜,按照莆仙民間風俗,廳堂上點亮了紅蠟燭,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裝紅福橘。

並插上一支”三春”(福祿壽紙花),一同供奉在桌上的,還有用紅紙封着的10雙筷子,以及一排生薑和一塊板糖。

這些供奉的物品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供筷子,表示一家團圓;

——供生薑,表示家庭紅火興旺;

——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吃完晚飯,全家男女老少便圍聚在亮堂堂的大廳中,熱熱鬧鬧地搓丸子。

丸子搓好後,要點着夜明燈,把丸子、生薑、板糖、紅筷子等一起擺在廚房竈公前過夜。

冬至節一大早,把丸子放進鍋裏煮熟,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時,還適量切幾片生薑和少量板糖放進鍋裏,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

冬至節早上吃了丸子後,全家人便帶着煮熟的丸子、水果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冬至日記 篇3

明天是冬至,今天,我們班準備自己做湯圓、煮湯圓、吃湯圓。下午,老師把桌子圍了起來,還來了四個同學的媽媽來煮湯圓。

首先,老師把桌布拿過來把桌子鋪好,把準備好的材料分給我們。接着,讓我們把水和麪粉搓成團,再拿出來一點搓成圓圈,壓出一個洞再把芝麻放進去包住,搓成圓,這樣就完成了。我們做了好多個,然後媽媽們就幫我們拿去煮。煮好之後撈出來放在豆沙粉裏滾一滾,就可以吃了。我們一個個吃的津津有味,真是太好吃了。

今天,我學會了做湯圓,真好!等回家我也要做給家裏人吃。明天就是冬至了,吃了湯圓我就大一歲了,要更加懂事了!

冬至日記 篇4

20xx年 X月X日 晴

今天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

冬至當然要吃餃子了!於是,當我回到家推開大門時,看見桌子上放着一大案板,案板上放着一團面。我立刻明白了今天的晚餐。

寫了會兒作業,媽媽和奶奶開始包餃子。我連忙嚷嚷着我也要包。媽媽起初不同意,但後來開明的奶奶勸了勸媽媽,媽媽就答應了!

耶!我在心裏歡呼。於是急忙跑開手中的作業本,奔向桌上的那團面。剛開始,媽媽只讓我把切下來的麪糰壓扁。這是最簡單的活了!我不高興的嘟囔。媽媽聽見了,想了想,讓我拿粗粗的擀麪杖擀餃子皮。嘿嘿,這才適合我做嘛。我高興的哼着小曲,可卻發現我無法像媽媽那樣一邊轉一邊擀,所以乾得很慢,而且形狀也不是標準的圓形,無奈,我喪氣地說:“不擀了,我來包餃子。”媽媽同意了,但是我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包出來的形狀也不好看。這時候,奶奶開始一步步細心的教我。我認真地包着,結果嘛。當然是包出了美味的餃子啦!

吃着香噴噴的餃子,心中泛着不少甜蜜。

冬至日記 篇5

今天是20xx年12月22日,是農曆的冬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太陽處在北迴歸線上,以後就會漸漸地向北移動。在我的家鄉,就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意思就是過了冬至這天,婦女納鞋底用的線,逐日就得多用一根,也就是說白天變得越來越長了。

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開始,冬至的意思則是表示冬天過了一半。冬至實際上表明北方寒冷的冬天纔剛剛開始。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說明一九、二九之後的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剛好是頭九的第一天,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氣溫就會漸漸升高。九九就是九個九天。具體來說,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向後數九個九天。第一個九天稱“一九”,最後一個九天稱“九九”,一共是八十一天。在每個九天中,氣溫的冷暖變化不一樣。在豫東,流傳着這樣一首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擡頭看柳,七九、八九狗伸舌頭,九九八十一,老狗臥陰地。冬至過後,就是小寒和大寒。在大寒這個節氣過後,接下來就是立春。立春意味着冬天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即使過了立春,北方的天氣還會再冷上一陣子,“九盡花不開”嘛!

立冬在二十四節氣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和接下來的一年中的天氣和收成有着密切的聯繫。勤勞的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冬季、春季的物候現象,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爲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頭九好天,九九好天”,說的就是冬至這天要是晴天的話,在九九這天也必定是好天氣。“頭九一場雪,九九像六月”的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天氣冷得很,就說明天氣冷得比較早,那麼到了九九的時候,也就是驚蟄的時候,天氣就會很熱。“冬至溼了老鴰毛,麥從水裏撈”中的老鴰就是烏鴉,這句話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雨雪天氣的話,烏鴉的羽毛會被打溼,那麼來年的麥收季節,也就是在芒種節前後,必然是陰雨連綿的天氣。有經驗的老農會在冬至這天關注天氣,如果是晴天的話,他們會很高興;如果是陰天,他們會企盼天公千萬不要下雨雪;如果這天恰好是雨雪天氣,他們一定會唉聲嘆氣。不過,時代變了,老歌子也不是那麼靈了。

在我的家鄉,有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民間有冬至這天不吃餃子的話,耳朵會被凍掉的說法。在豫東平原,節日往往會和吃聯繫在一起。過春節自然就不用說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我們這裏還有“十五圓,十六扁,十七、十八擀蒜面”的順口溜。意思就是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吃湯圓;在正月十六這天中午,大家要吃扁食(餃子);到了正月十七、十八中午,家家戶戶就該吃撈麪條了。農曆的二月八年級早上,大家吃煎餅,出嫁的女兒在上午的時候還要給孃家人送去一些。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吃糉子。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家家戶戶要吃小米飯。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在我們這裏,農曆的十月七年級也是一個節日,這是一個祭祀去世親人,給他們上墳、燒紙的節日。我們這裏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就是說每年給去世親人上墳的時間有兩個:上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的幾天,下半年得在農曆十月七年級以後,一般就在八年級或者初四,再晚也不會晚於十月初六。在清明節這天,沒有說吃什麼東西,但在十月七年級這天要吃上一頓餃子。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冬至十天陽曆年”,在陽曆年,也就是元旦這天,家家戶戶中午也通常包餃子。臘八這天,大家中午吃大米飯,晚上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是祭竈,又到了吃祭竈糖的時候了。現在想來,這些習俗的形成大概與豫東人民勤勞睿智、善良淳樸、順應自然有關吧!

我是一位七零後,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當地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農村家庭還不能夠每頓都吃上小麥面。像我這樣的大多數的小孩,冬天就單穿一身棉襖和棉褲,裏面也沒有秋衣秋褲。上國小的時候,每到下課我們一到教室外面,便凍得瑟瑟發抖。男孩子們便順着牆站成一排,互相擠來擠去地來禦寒。即便到了每年的春節,家長也不能保證給每個孩子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過老二穿,一直往下面愛心傳遞。父母給我們幾分錢讓去買水果糖吃,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平時能吃一頓撈麪條就是改善一次生活。因此,我們小孩子對過節都充滿了期盼,吃上一頓餃子往往會高興上幾天,儘管平時吃的大多是素餃子。進入八十年代後期,農村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吃餃子和吃撈麪條已經成爲家常便飯。近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天天就像過去過年過節一樣,現在反而有很多人想吃雜糧了。

我今年正好四十歲,對於祖國三十幾年來迅速的發展,我是一位見證者,更是一位受益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富強、民主,我們的日子過得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