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春節2.23W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 “水點心” “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春節吃餃子的寓意

1古代的習俗

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爲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裏交上好運。

2餃子形如元寶

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3包住吉祥喜氣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4好吃

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

三春節吃餃子的講究

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淨,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麪皮對摺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製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着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着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着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還在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着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裏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着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衚衕。煮餃子時,也有說道,竈坑裏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後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着,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着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着來年掙大錢,發大財。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願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