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精】

春節8.7K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精】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今天這節語文課,我認爲自己幾個環節的設計是沒有問題的。首先,就是整體感知,提出問題模塊。在今天這節課上,我通過一首童謠把孩子們再次帶入課文的學習,這首童謠既是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回顧,同時又打開了本節課學習的大門,爲學生提出問題打下基礎。從本節課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一個問題:在作者詳寫的日子裏都寫了什麼?這是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來的。第二個問題:作者哪裏寫的好,好在哪裏?這是學生針對作者語言提出來的;第三個問題:爲什麼有的地方寫的詳細有的地方寫的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學生針對課文寫法提出來的。我課下思考了一下,我們既然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該讓學生先學會提問題。那麼怎樣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我想從課文內容、課文寫法、作者語言風格等方面讓學生試着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每篇文章的指向都是一樣的,那麼孩子們自然就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了。

第二個模塊: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這個模塊是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出本節課所要重點探究的問題之後,學生進行的自主探究。本節課在這一環節給學生默讀的時間不夠,孩子們沒有深入的讀書,自然得出的感悟只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沒有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內涵。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節》一課公開課,老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來,總以爲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細膩,還要對整篇文章有全班考慮;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一、着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四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四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臘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爲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爲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臘八、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爲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第二次上課時作了調整。

處理重點語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本——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

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

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

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

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

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

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

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本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的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好。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寫作的用心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語感,教學時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後對課文的理解有許多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方法也多樣化。教學除夕這一片段時,感覺現在的學生語言特別豐富,說起自己家過年時的情景真是繪聲繪色。當教學七年級這一片段時,我讓他們以自學爲主。在自學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拿起筆來寫感受,有的概況段落大意,有的則把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還有的同學自己翻閱工具書查看資料。可見學生對於學習都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給予空間,他們是可以在這片空間裏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當教學元宵這一片段時,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設計一個“我是元宵節燈會導演”的環節,學生大膽談論自己的方案,舉手的同學比以往多了很多,身爲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最高興的莫過於學生的手舉起來的那一刻。

新課改強調要讓學生的主體得以發展,本着尊重學生的目的,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佈置硬性的作業強得多。“我要重新寫一篇我的春節”、“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聯,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網查查中國其他的節日都有些什麼風俗”……這些作業,比平時做的基礎練習、抄寫生字可謂是有意義多了,很有現在學生的個性,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願意去完成。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有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成爲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的舞臺。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是怎樣過春節的,然後帶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爲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學生沒有學會處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

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爲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爲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

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爲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

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

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

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爲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今日,我六年組全體語文教師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爲例,進行了教後研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教學時,主要以讀爲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爲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就先讓他們說說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我們當地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爲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爲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爲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爲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成爲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春節——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節日,因此對《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比較喜歡,就我自己本身來講也比較喜歡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但這節課如果處理不好容易變成綜合課,缺少語文味。因此,在備課時我從作者的文學作品的特點——“俗白”入手。引導學生從通俗易懂和語言風趣幽默兩方面來理解。由於文章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打算以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爲主。抓住作者詳寫的四個日子:臘八、除夕、七年級、元旦,帶着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在仔細思考後,我把教學設計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爲主,“除夕”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除夕的特點,分層感受除夕的熱鬧,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先總後分的表達特色。“元宵”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作者從兩方面介紹花燈的寫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詳有略這種寫法的好處。

通過這次對教案的反覆斟酌,我認識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不要貪多。學生學習的熱情非常高。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老舍先生。對於這一篇課文的導入環節,我在教學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爲同學們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又能把同學們帶入情境中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掌握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

在上課之前,我瞭解到五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於是我從古詩入手,請同學們猜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打一節日,等同學們回答出來之後,請同學們一起大聲背誦一遍。這樣既導入了今天所學習課文的關鍵“春節”,又將以往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將同學們帶入教學情境。

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

春節是我國一大傳統節日,在過去的春節同學們都度過了各具特色的春節,於是我請同學們來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有什麼傳統和新穎之處?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互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風俗民情。

三、瞭解作品背景,把握課文主旨。

在將同學們帶入學習情境之後,我又根據學生事先預習的詢問作者,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滿族人,自小生長在北京,對於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對於北京的地方話運用的較多。讓同學們對於課文能更加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導入環節中,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時,恰逢謝校長推門聽課,因爲前一週才接受了趙校的隨堂聽課,所以沒料到又會接受行政的推門聽課,確實有些意外。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並對生字詞進行了一定的講解;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因爲是寄宿班的緣故,所以沒有佈置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雖然在課堂上注意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講述自己眼中的春節,但深度不夠。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對於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爲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我相信,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學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應該在課堂上有所展示有所側重,否則以後孩子們會對資料蒐集失去興趣,慢慢變成純粹的應付或者耳邊風。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當然,感悟的基點是“讀”,也就是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對於現在的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爲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訓練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學以致用。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本文以時間爲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爲緯線,結構全文。文中例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春節的各種資料,並交流。然後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因爲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 臘月十一寫到正月十九,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

其次,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寫,有較強的畫面感。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品讀句子,有感情朗讀,想象畫面,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本課課文內容較長,在課時安排上我把理解課文內容都壓縮在第二課時,任務繁重,因此,在一課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尤其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2月24日,xx區教育局督導組來我校檢查工作,非常有幸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袁老師聽了我的一堂語文課——《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充滿京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在整堂課中讓學生感受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

課後袁老師對我的這堂課做了深入、耐心地指導點評、現將我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不足之處

1、預習的目的和有效性不夠明確、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教師應該明確預習的意義所在:六年級的學生可以在預習中自學生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並體會讀文後的感受、而我在讓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又初讀課文認讀了詞語,談讀文後的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沒有體現預習的有效性,時間一長,學生對預習的作業就不夠重視,以被動的態度對待預習、

2、導入課文沒有考慮到所授班級的情況、課文導入是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我採用了兩種方法導入,一是出示童謠猜猜介紹了哪個節日;二是學生回憶自己是怎樣過年的、這樣的導入一是浪費了課堂的時間,二是沒有考慮到所授班級的情況,我教授的是本班學生,沒有必要再過多的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

3、忽略了生字的教學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寫字的指導、而本堂課,我缺少了對書寫生字的指導、不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

4、教學環節的目標不夠明確、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突破課文的重難點、而我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沒有考慮每一環節要完成什麼目標,培養學生的哪種語文能力、如:小組討論完成表格,明確老舍先生在哪些天裏具體描寫了哪些風俗習慣、表格的填寫難度不大,學生完全能夠獨自完成,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在這一環節中就無法體現出來、

5、教學過程過於老套、本堂課我採用導入——初讀——學習詞語——理解課文的流程、教學環節的設計缺乏新意、不易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6、教學節奏的把握不夠明快,教學時間上的掌控不夠確切、有限的教學時間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提高掌控課堂的能力,而本堂課我將教學時間浪費在導入、初讀、認讀詞語和小組合作上,將教學的重難點全部放在了第二課時,加大了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降低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語言的感受、

二、改進方法

1、提高對教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研究並熟悉教材相關內容的編寫思想、特點、習題的編排意圖、以及本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突破的重難點、

2、注重預習的重要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預習,包括對生字、詞語、課文內容、初讀感受、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的預習,並在課堂上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認識預習的意義何在,促使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3、確定教學環節的有效性、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着其存在的意義,要解決什麼問題,培養學生的何種語文能力等、教師首先要明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能力、站在整冊教材甚至國小語文全局的高度來設計教學環節,處理教學細節;進行每個教學環節時,心中要放着這節課的整體思路,該簡則簡,該平則平

5、注重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的作用、二次備課能讓我們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教案進行調整、修改、完善,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反思是教師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身爲年輕教師,要想不斷進步,就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非常感謝袁老師聽了我的一堂語文課,並給我做了深入、耐心地點評指導、雖然只有一節課,但是我認識到自己教學上的不足,明白了我要前進的方向、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着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裏,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着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爲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竈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說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爲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閱讀拓展,隨堂練習

閱讀課後“閱讀鏈接”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着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着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說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說是除夕守歲、有的說是元宵的燈展......(說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着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着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說,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重點引領學生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難點是學習作者爲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由於文章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課時我就打算以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爲主。抓住作者詳寫的四個日子:臘八、除夕、七年級、元旦,帶着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後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然後運用本節學習的表達方法:先總後分、有詳有略寫一段文字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卻發現瞭如下問題:

1、內容太多,無法深入展開。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特色,時間不夠,學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課堂沉悶。

在仔細思考後,我把教學設計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爲主,“除夕”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除夕的特點,分層感受除夕的熱鬧,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先總後分的表達特色。“元宵”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作者從兩方面介紹花燈的寫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詳有略這種寫法的好處。設計一個說話訓練和寫話訓練,說話訓練---借鑑老舍先生介紹花燈的方式,用上文中的關鍵詞來介紹廣州的花市。寫話訓練是運用本文先總後分、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過這次對教案的反覆斟酌,我認識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不要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