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有關春節的故事

春節1.8W
有關春節的故事1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有關春節的故事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各地春節習俗——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竈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蓆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爲樂。

臘月七年級,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慄、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醃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竈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臺;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竈口用爲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朮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纔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爲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爲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淨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竈,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竈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竈,以淨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臺,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爲“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藥,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藥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朮、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出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爲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着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爲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爲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鬆榛蓮慶,桃杏瓜仁,慄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譁,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爲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爲“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薰治之花爲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豔,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豔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爲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爲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着燒香,到燈節爲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七年級日,五更起牀,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七年級,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爲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有關春節的故事2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是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着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中國古代神話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朝,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有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有關春節的故事3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

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有關春節的故事4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看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爲“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還一個臘八粥的傳說,朱元璋時候家庭窮困,常斷炊之患。一日,他放牛歸來飢餓難捱,忽見牆角一個鼠洞,想逮鼠充飢,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等物。他把這些雜糧洗淨後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忽然想起了時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羣臣共嘗,無不稱妙。因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朱元璋就稱此粥爲臘八粥。後來,傳至民間,就沿襲成俗。

有關春節的故事5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自幼聰穎好學,興趣甚廣。他的私塾老師石先生是個非常古板的老學究,曉嵐對他很反感。一天曉嵐去餵養家雀,將磚牆挖一深洞,餵飽家雀後便將它送回洞內,堵上磚頭,以防飛走。後來,被石先生髮現,便把家雀摔死,仍舊送回洞內堵好,並在牆上戲書一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

當曉嵐再去喂家雀時,發現它已經死了。心裏正在疑惑,忽見牆上有一對聯,他斷定這是石先生所爲,於是續寫了下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見了大爲惱火,覺得曉嵐不該辱罵老師,於是手勢教鞭責問曉嵐。只見曉嵐從容不迫地解釋說:“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聯套寫的。有細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 必有獸,有磚必有石,有後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寫

了粗毛野獸石先生,如不應這樣寫,請先生改寫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鬍子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出滿意的下聯,最後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有關春節的故事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啦,一個值得回憶的20xx年匆匆的走了,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歲月,開始了人們的又一段旅程。

過年有許多習俗,每個地方的習俗都各不相同,我的外婆家也有獨特風俗,就是滑旱船,旱船是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而我外婆家很流行這種形式。

大年七年級,我這個小懶蟲還在睡夢中,只聽見外面巨大的響聲,“隆隆,鑔鑔”還有人們那嘹亮的歌聲,我“騰”一下坐起,知道是旱船表演,迅速起牀,洗漱,拉上姐姐迫不及待地往外跑去……

來到旱船表演處,此時已經人山人海,我和姐姐使勁往裏鑽,通過不懈努力,突出重圍擠到了最前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龍行小船,這就是兩位化了妝,分別穿着紅色和綠色衣服的老奶奶站在旱船中,雙手抓住船舷,邊扭邊唱,十分賣力,旁邊有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扮丑角,在一旁唱,最邊上還有幾位老爺爺,他們有的打鼓,有的敲鑼,還有的在一旁高聲歌唱,旱船兩旁的說唱者有節奏地打着快板,用盱眙味十足的口音,說說唱着,逗得觀衆哈哈大笑,忍不住地叫道:“好好,再來一段!”時間一分一秒地逝去,表演中的敲鑼聲,快板聲,歡呼聲,還有觀衆的吶喊聲,不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讓春節的氣氛更活躍了,“旱船”的演出也在各種聲音中結束了……

夜幕降臨,伴隨着喜慶的鞭炮聲,一朵朵煙花升起,人們在歡聲笑語中迎來了新的一年,這一年也會和旱船表演一樣的多姿多彩!

有關春節的故事7

新春佳節馬上就要到了,中國有個傳統習俗年三十這天要——貼春聯。所以,我們國畫班的老師,就安排我們每位同學練習寫春聯,把寫的最好的一副春聯貼在自己家門上。

我選了一幅喜慶的春聯:喜鵲高歌傳捷報,金蛇狂舞慶豐年。接下來幾天時間就是練習時間啦!

開始練習寫春聯啦!老師告訴我們:“寫春聯要求子的大小要均勻,筆畫粗細要相同,字與字的間隔要保持一樣。”我每天就按老師教我們的方法認認真真去反覆練習,寫出來的字一遍比一遍漂亮,寫起字也越來越放鬆自如。

轉眼就要正式書寫啦!那天,獅子頭來老師(因爲此老師有一頭自來卷,兩邊蓬鬆稍有些長,很像在電視裏看到的雄獅頭。)在教室後面唯一的大玻璃桌上,放着許許多多已經裁好一段一段的紅紙。分爲長聯,橫批、“福”子方聯三種。我小心翼翼地用墨水(也可以用金墨水寫,金粉和調金油調和而成,寫在紅紙上還閃閃發光呢!我下一副再用金墨水寫!)在上面一筆一畫地認真地寫起來,大概十分鐘,一副滿是書香氣的春聯就誕生了!我又用金墨水寫了一遍(我家大門和裏屋都需要哦!)這時,盤中的金墨水有些幹了,寫起來有些費勁,寫一筆兩筆就要沾一下金墨水。獅子頭來老師發現金墨水有些幹,便拿來調金液往盤中倒了一些,再用毛筆在盤中用力攪拌起來,呀!慢慢的一盤金墨水調好了,我抓緊時間沾上金墨水,一筆一劃地認認真真的寫起來,看來前幾天的練習沒有白費,很快一副金光閃閃的春聯就呈現在眼前啦!

耶!年三十我親手寫的春聯就要正式上牆啦!

有關春節的故事8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萬年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祖乙,對其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

有關春節的故事9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爲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裏,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着用麪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爲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爲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有關春節的故事10

太古時期,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有關春節的故事11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爲“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有關春節的故事12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一陣新年交響樂在我耳邊響起。那聲音此起彼伏,十分宏大。我想聲音都這樣,那場面一定更加壯觀吧!我一骨碌的爬起來,快速的洗漱完畢。

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細雨如絲。它們段了線的鏈中上的珍一般落下。這細雨可能是爲了迎接新年,洗刷世間萬物。

在春節這天有許多習俗:放煙花爆竹,拜年等是必不可少的特別習俗。然而我最喜歡的就是拜年了。

吃完早飯我進行了我最喜歡的“拜年”並且給長輩們送上新年祝福,可姑姑,姑父等他們無法見面我便和他們在電話裏送出我真心對他們的祝福。在可以見到面的長輩我領取了我的壓歲錢,壓歲錢是不管多與少的,那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我開始挨家挨戶的拜了年,拜年可需要很多勇氣的呢!當你一個人勇氣地對一些陌生人說話,會有一點點的羞澀。幸運的是我和我的好夥伴一起拜的年。我們輪流做“領頭羊”。

很快到了中午,可有不少客人到我們家裏來吃了中飯,餐桌上的美食讓我的口水不知不覺的流了下來。餐桌上有金針菇,丸子,魚,紅燒肉,回鍋肉......在我們碗邊還有着香甜可口的飲料,但根據我們的習俗必需長輩先動筷子吃飯,晚輩纔可以動筷子吃。這是對長輩的尊敬。

下午,我一位姐姐去了周恩來的故居。

夜晚來臨了,看着天上煙花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大年七年級也就快過去了。

有關春節的故事13

大年七年級,下了一場大雪。這是我們這兒幾年來的唯一一場大雪。

那一天,我正在家裏看電視.忽然聽到有人喊:“下雪了!”“下雪了!”我連忙跑門外一看,“真的下雪了。”我歡呼起來.

大片大片的雪花從銀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飄下,像滿天白色的蝴蝶在迎風起舞.我接了一些雪毛放在手中,像煙一樣輕,像銀一樣白.那雪玲瓏剔透.潔白如玉,它是天公派出的小天使,還是月宮桂樹上的落下的玉葉?輕盈六瓣的小雪花,一朵又一朵,降到黑油油的大地上.雪花在我手中漸漸化成清水。

田野上鋪上了一張雪白的地毯;樹木披上了一件銀裝;大山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啊,雪真美。我希望大雪下一整夜,那我就可以玩打雪仗,堆雪人,讓今年的春節過的更有意義。

有關於春節的故事300字七:除夕夜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舉國歡慶,萬家團圓,共度美好佳節。

春節還沒到,許多人都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放起炮來,那零零星星的“流星雨”,真美。

除夕之夜,我匆匆扒了幾口飯便在家門口放起爆竹,點火,閃開,捂耳朵,只聽一陣急速的嘶嘶聲,接着一聲”嘭”的聲音,煙花在夜幕中畫出一道銀弧後炸開了,出一束耀眼的花火,旋轉,放大,變形,一棵亮麗的聖誕樹奇蹟般的出現了。一串煙花騰空而起,如花綻放,天空明亮的如同晝夜一般。

鄰里的孩子也吸引來了。他們一個個歡天喜地,舉着小燈籠,像魚兒般在人海中轉來轉去,吵吵鬧鬧。爆竹彷彿開着玩笑,趁我不注意,突然在我頭上方炸響,我剛一擡頭又喊又叫,好不快活。

天上煙花絢麗多彩,地上的孩子笑着眼開。

有關春節的故事14

相傳,在古時候,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有關春節的故事15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吧”。據說這就是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標籤: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