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的傳說15篇

春節7.19K

春節的傳說1

過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原來,是因爲有一個傳說:

春節的傳說15篇

從前,有一個山村,那住着許多村民,他們在那安居樂業。可是有一天,這裏來了一個怪獸,它的名字叫做“年”。“年”到每年陰曆1月1日的時候,就會來這兒吃一個人,人們過得整天提心吊膽,無法好好睡覺。後來,一個過路人來這裏臨時居住,看見他們愁眉苦臉的樣子,很好奇,便問他們:“你們爲什麼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的呢?”村長不告訴他,他堅持要知道原因,於是,村長只好將“年”到每年陰曆的1月1日來這兒吃一個人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那個過路人聽了說:“好吧,讓我去降服‘年’吧。”村裏的好心人還勸他不要去冒險,他堅決要去,村裏的人只好由着他。等到第二年陰曆的1月1日的時候,他身穿鮮紅的大長袍,拿一串點燃了的鞭炮,並且讓家家戶戶都點燃了紅光蠟燭,鞭炮“噼裏啪啦”的響起來。怪獸見此情景嚇得直打哆嗦,一眨眼的功夫就逃的無影無蹤了。從此,怪獸“年”再也不敢來了。

因此,人們把每年陰曆的1月1日稱爲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來趕走“年”。就這樣,放鞭炮成了我們得習俗!

春節的傳說2

【正月七年級】傳統年俗中,七年級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爲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八年級】正月八年級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九年級】傳統習俗中,正月九年級被認爲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竈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關鍵詞:迎接竈王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爲“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裏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爲花、剪綵爲人,或鏤金箔爲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爲衆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爲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關鍵詞:穀日/順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爲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爲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擡着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關鍵詞:石不動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爲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裏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爲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爲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春節的傳說3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擡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七年級,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爲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爲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美食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

春捲

春捲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爲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餘。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餘,去年的收穫多,吃用不完,餘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傳統習俗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春節的傳說4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候,夜晚出去遊蕩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傳統習慣。

春節的傳說5

每年的農曆正月七年級,春節就來到了。

在這一天,人們會舞起獅子舞起龍,吃團圓飯,包餃子,給紅包等習俗。但春節又名年,所以就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獸叫做(年)。它長着長長的觸角,性格異常兇猛。它深居在海里,每年除夕,它就會爬上岸來吃人和牲畜。村裏的老百姓非常怕它,所以每年除夕夜的前一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村裏來了一個老頭兒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一個好心的老婆婆給了他一點食物,並勸他趕緊上山避難。那老人捋着鬍鬚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繼續勸告,可老頭兒都一一回絕了。老婆婆沒辦法,只好讓他留了下來。

半夜時分,(年)發現有一間屋子出現紅色的亮光。(年)一看,大驚失色,向後退了幾步。突然,屋子裏傳出噼裏啪啦的聲音。(年)一下就灰不溜秋的逃跑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傳說6

除夕一過,就是正月七年級,春節拜年禮儀有何講究?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也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健康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互賀。至今未曾改變這種禮儀,只是在形式上元化了。

年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裏長輩。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後,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七年級或八年級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賀禮。進門後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也應擇日回拜。

還有一種就是感謝性的拜年。凡過去一年中對人家欠情的,如曾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老師、師傅、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恩謝意。

春節的傳說7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 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

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 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爲止。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爲農曆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爲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曆的)年節稱爲“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爲“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爲流行至今。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

春節的傳說8

春節要去拜年大家都知道,那麼你知道春節拜年的傳說嗎?我們看看下面吧!

拜年的來歷

這個故事出在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李世民歷盡千辛萬苦,東擋西殺,打下了江山,滿朝文武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程咬金覺着自家是跟隨李世民最早的,總想賣點老資格,處不起滿朝文武。尉遲恭的功勞比他也不小,只是一樣兒,比他晚一點。倆人都是老粗,爲爭功勞鬧得很不像話,誰也不答理誰,甚至還要動干戈。

李世民做上皇帝,就是發愁大臣不合。他整天吃不好喝不好,唉聲嘆氣,費了了多腦筋,可怎麼也解不開這個事兒。這天,李世民下了早朝,回到後宮,剛剛坐下,太監來報:“萬歲!魏徵魏大人求見。”他一聽魏徵來了,心眼裏立時就高了興,精神也來了。魏徵爲唐朝費了很多腦筋,一心一意保李世民,是他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聽說他來了,趕緊說:“快請進來!”

魏徵進了後宮,給李世民施了君臣大禮。倆人坐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發。等了一會兒,魏徵說:“萬歲,這些日子你總是愁眉不展,有什麼心事呀?說出來,也許我能替你分點憂愁。”

“魏愛卿,別提了,現在咱們國泰民安,可就是大臣們有的不合。要是一有戰爭,再出現將帥不合,這還了得!”李世民和別人皇上不一樣,能接受大夥的意見。

魏徵說:“萬歲,我也是爲這個事來的。”

“那更好了,你有什麼高見?”

“我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這有嘛不當講的?”

這麼一說,魏徵挺喜歡:“萬歲,明天是大年三十,後天就是大年七年級了,明天早朝你給滿朝文武磕頭做揖,就說這是拜年。你再讓大家七年級那天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都要說吉慶話,祝你長壽啦,新年快樂啦,都行。再一個要進行自我批評,光說自家的不好,不能說別我的不是。這麼一來,能把這個事解解。”

李世民一聽,這是個辦法。人都有見面之情唄。

第二天早朝,滿朝文武都到齊了。金鐘噹噹響了三聲,李世民從屏風後邊出來了。滿朝文武見主子出來了,呼啦啦都站了起來。還沒等他們山呼萬歲,萬歲就說了話:“各位愛卿,都早到了,我給大家先拜個早年吧。”他深深地給大夥施了個禮,做了個揖。大夥一看這個,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怎麼皇上給我們作起揖來了?李世民又說:“各位愛卿,今年咱們過一個愉快的新年,明天大年七年級,你們要知大知小地互相拜個年。再提醒大夥兒,拜年時要說個人的不對,別人再不對也不能提,都得說吉慶。”

滿朝文武一聽,都挺贊成,齊聲說:“尊旨!”李世民撲騰就給大夥跪下了,起來以後,李世民回到九龍寶座上,說:“衆位愛卿,有本早奏,無本咱們就散朝。明天不上早朝了,去互相拜年。”一說這外,滿朝文武都高興地下朝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七年級,早晨一起來,可就熱鬧了。滿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開始拜年。

程咬金悶坐在府裏思想開了:我上誰家去都行,就是不能到尉遲恭家去,俺倆是一天二地三江四海之仇,我要是上他家去,不算給他低了頭,那還行?可他還有一個顧慮:我要是不去,第二天他要動本參我,說我違抗聖旨,萬歲怪罪下來,我也吃罪不起。這可怎麼辦?嗨!在滿朝文武裏頭我是老大呀,誰比得我,我是最早的一個,怕嘛?

他正這麼猶豫之間,家我進來了:“稟報大人,尉遲恭大人給你拜年來了!”他一聽這可就着了慌,又是穿衣又是戴帽,趕緊來迎接。他沒想到尉遲恭會來找他。

尉遲恭一見程咬金,做了個揖,就跪下了:“祝程大人身體健康,過年愉快。”他一說這,程咬金也就跪下了。倆人手拉手站起來以後,程咬金說:“這不是講話的地方。走,上屋裏。”就拉着尉遲恭進了客廳。

一進客廳,茶擺上了,程咬金說:“尉遲大人,我是個老粗,各方面都對不起你。我左思右想,完全是我的不對。我才說到你府裏找你拜年,你先來了。好,今兒咱倆得喝兩盅。

“不了咱倆改日再喝吧。不能產淨你的不對,我也不對。”

倆人這麼一談論,可好,都沒氣兒了。一大肚子氣兒從後門都跑了。他倆一和好,別的官也都和好了。

後來這事兒傳到了鄉下,村裏人覺得這是好事。鄉親們之間,弟兄妯娌之間都有個拌嘴的地方,避免不了都有干戈,通過拜年,把仇都有解開了。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

另一版本:

很久以前,有個怪獸叫“年”,每到隆冬季節,食物短缺,“年”就要出山找吃人。有一次,在寸口。看到一個牧童在放鞭炮,“年”很怕,就逃跑了,在路上看到一件飄動的紅色衣裳,更加害怕。最後“年”企圖在一個人家的屋檐下休息,但門逢裏樓出的蠟燭光又把他刺得頭昏眼花,終於跑回山中永遠不回來了!人民發現“年”有三怕:聲響、紅色、火光。這樣以後每到“年”要出山的時候就家家放鞭炮,貼紅色的對聯,點起火。互相道賀!

這個就是來勢明間傳說!

還有一版本:有文字的來源,古代都把”年“字放到”禾“字部,甲骨文中的“年”就是果實豐收的意思。《穀梁轉》講到,“五穀皆熟,爲有年”,那就是大豐收的意思。年的正式稱謂在周朝,而正式把“年”定爲歲之首的是漢朝,到了南朝,就開始有了年俗的記載!!

春節的傳說9

1 春節的傳說故事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2 春節的傳說故事點評

春節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麼重要的春節。

3 春節的傳說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週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春節的傳說10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關心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也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一聲。

年朝老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及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爲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內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在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祝吉祥的來監,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問好道喜。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傳說11

在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和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的傳說12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春節。因爲當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改名爲“春節”。

由於春節過後不久,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聯上貼上紅紙黃字的。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春節的傳說13

過年了,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年,好熱鬧,有貼春聯、有放鞭炮……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裏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收服它。爲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纔不傷害人畜。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着。“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怕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

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在過年要貼春聯,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儘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麼妖怪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春節的傳說14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春節的傳說15

關於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但是"年"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於是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大年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春節於是成爲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標籤: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