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傳說故事15篇

春節9.04K

春節傳說故事1

這個故事出在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李世民歷盡千辛萬苦,東擋西殺,打下了江山,滿朝文武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春節傳說故事15篇

程咬金覺着自家是跟隨李世民最早的,總想賣點老資格,處不起滿朝文武。尉遲恭的功勞比他也不小,只是一樣兒,比他晚一點。倆人都是老粗,爲爭功勞鬧得很不像話,誰也不答理誰,甚至還要動干戈。

李世民做上皇帝,就是發愁大臣不合。他整天吃不好喝不好,唉聲嘆氣,費了了多腦筋,可怎麼也解不開這個事兒。這天,李世民下了早朝,回到後宮,剛剛坐下,太監來報:“萬歲!魏徵魏大人求見。”他一聽魏徵來了,心眼裏立時就高了興,精神也來了。魏徵爲唐朝費了很多腦筋,一心一意保李世民,是他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聽說他來了,趕緊說:“快請進來!”

魏徵進了後宮,給李世民施了君臣大禮。倆人坐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發。等了一會兒,魏徵說:“萬歲,這些日子你總是愁眉不展,有什麼心事呀?說出來,也許我能替你分點憂愁。”

“魏愛卿,別提了,現在咱們國泰民安,可就是大臣們有的不合。要是一有戰爭,再出現將帥不合,這還了得!”李世民和別人皇上不一樣,能接受大夥的意見。

魏徵說:“萬歲,我也是爲這個事來的。”

“那更好了,你有什麼高見?”

“我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這有嘛不當講的?”

這麼一說,魏徵挺喜歡:“萬歲,明天是大年三十,後天就是大年七年級了,明天早朝你給滿朝文武磕頭做揖,就說這是拜年。你再讓大家七年級那天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都要說吉慶話,祝你長壽啦,新年快樂啦,都行。再一個要進行自我批評,光說自家的不好,不能說別我的不是。這麼一來,能把這個事解解。”

李世民一聽,這是個辦法。人都有見面之情唄。

第二天早朝,滿朝文武都到齊了。金鐘噹噹響了三聲,李世民從屏風後邊出來了。滿朝文武見主子出來了,呼啦啦都站了起來。還沒等他們山呼萬歲,萬歲就說了話:“各位愛卿,都早到了,我給大家先拜個早年吧。”他深深地給大夥施了個禮,做了個揖。大夥一看這個,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怎麼皇上給我們作起揖來了?李世民又說:“各位愛卿,今年咱們過一個愉快的新年,明天大年七年級,你們要知大知小地互相拜個年。再提醒大夥兒,拜年時要說個人的不對,別人再不對也不能提,都得說吉慶。”

滿朝文武一聽,都挺贊成,齊聲說:“尊旨!”李世民撲騰就給大夥跪下了,起來以後,李世民回到九龍寶座上,說:“衆位愛卿,有本早奏,無本咱們就散朝。明天不上早朝了,去互相拜年。”一說這外,滿朝文武都高興地下朝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七年級,早晨一起來,可就熱鬧了。滿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開始拜年。

程咬金悶坐在府裏思想開了:我上誰家去都行,就是不能到尉遲恭家去,俺倆是一天二地三江四海之仇,我要是上他家去,不算給他低了頭,那還行?可他還有一個顧慮:我要是不去,第二天他要動本參我,說我違抗聖旨,萬歲怪罪下來,我也吃罪不起。這可怎麼辦?嗨!在滿朝文武裏頭我是老大呀,誰比得我,我是最早的一個,怕嘛?

他正這麼猶豫之間,家我進來了:“稟報大人,尉遲恭大人給你拜年來了!”他一聽這可就着了慌,又是穿衣又是戴帽,趕緊來迎接。他沒想到尉遲恭會來找他。

尉遲恭一見程咬金,做了個揖,就跪下了:“祝程大人身體健康,過年愉快。”他一說這,程咬金也就跪下了。倆人手拉手站起來以後,程咬金說:“這不是講話的地方。走,上屋裏。”就拉着尉遲恭進了客廳。

一進客廳,茶擺上了,程咬金說:“尉遲大人,我是個老粗,各方面都對不起你。我左思右想,完全是我的不對。我才說到你府裏找你拜年,你先來了。好,今兒咱倆得喝兩盅。

“不了咱倆改日再喝吧。不能產淨你的不對,我也不對。”

倆人這麼一談論,可好,都沒氣兒了。一大肚子氣兒從後門都跑了。他倆一和好,別的官也都和好了。

後來這事兒傳到了鄉下,村裏人覺得這是好事。鄉親們之間,弟兄妯娌之間都有個拌嘴的地方,避免不了都有干戈,通過拜年,把仇都有解開了。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

春節傳說故事2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爲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爲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唸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爲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爲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爲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唸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春節傳說故事3

春節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傳說故事4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的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夜需要守歲壓歲踩歲,守歲習俗1600多年前已成型。

春節傳說故事5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纔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七年級)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爲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爲1920年和1985年。

春節傳說故事6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這個春節傳說中,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

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這風俗越傳越廣。

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中國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佳節。在每年陰曆正月七年級到正月初五舉行。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先民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穫物來祭祀衆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並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

在“臘祭”期間,人們聚飲聯歡,歌舞戲耍。後來春節又有祈禱豐年的含意。民間百姓在自己家盛放糧食的器物上,貼上寫有“五穀豐登”等字樣的紅帖,以“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因此,春節是中國百姓生活中最隆重,最喜慶,最熱鬧的日子。每當春節之際,人們都忙於掃塵、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拜年、舞龍、逛花市、逛廟會等各種活動。“除舊佈新”、“萬象更新”,象徵着團結、興旺,寄託着對新的一年的希望。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爲"春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故事7

你要問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它就是春節。

春節我們這裏的習俗很多,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舞獅舞龍,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還可以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別提有多看開心啊!其實,提到壓歲錢,還有一個傳說吧。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總是會偷偷跑出來,到人家家裏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就會頭疼發熱,變成傻子,甚至會死掉。但是這個名叫“祟”的小妖怕燈光,因此,家家都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將孩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作枚銅錢包在紅紙包上,放在枕頭旁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要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只見枕頭邊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大叫一聲就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的'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因爲“祟”與“歲”同音,之後逐漸變爲壓歲錢。

流傳到我們現在,過年大人們紛紛給小孩紅包。小孩可以買自已心儀電熱禮物。春節是那麼熱鬧,有趣,有誰不喜歡春節呢?

春節傳說故事8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的傳說故事2:鞭炮驅獸

春節傳說故事9

從前,有一種怪獸名字叫“年”。它頭上長着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着牲口進山裏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裏,不會怕年獸,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好辦法。春節快到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爆竹,煙花。

春節傳說故事10

春節的來歷: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爲"春節"。

春節傳說故事11

很久以前,有個怪獸叫“年”,每到隆冬季節,食物短缺,“年”就要出山找吃人。有一次,在寸口。看到一個牧童在放鞭炮,“年”很怕,就逃跑了,在路上看到一件飄動的紅色衣裳,更加害怕。最後“年”企圖在一個人家的屋檐下休息,但門逢裏樓出的蠟燭光又把他刺得頭昏眼花,終於跑回山中永遠不回來了!人民發現“年”有三怕:聲響、紅色、火光。這樣以後每到“年”要出山的時

候就家家放鞭炮,貼紅色的對聯,點起火。互相道賀!

這個就是來勢明間傳說!

還有一版本:有文字的來源,古代都把”年“字放到”禾“字部,甲骨文中的“年”就是果實豐收的意思。《穀梁轉》講到,“五穀皆熟,爲有年”,那就是大豐收的`意思。年的正式稱謂在周朝,而正式把“年”定爲歲之首的是漢朝,到了南朝,就開始有了年俗的記載!!

春節傳說故事12

春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古人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解字·禾部》稱:“年,谷熟也。”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週期爲月,每月不見月亮那天爲朔,正月朔日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西漢正式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關於“年”的傳說:上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獸,形貌猙獰,兇猛異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種口味,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發現“年”每隔365天到人羣聚居地嘗次口鮮,且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備年貨

吃喝飲食類是年貨中的重頭戲,要把主食、副食、乾的、鮮的、生的、熟的都備齊。

備年貨一進臘月門兒就開始了,先是準備熬“臘八粥”用的臘八米及泡“臘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臘月廿三要買“祭竈”用品,接着開始備豬肉、羊肉、雞鴨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餞以及走親戚要帶的點心匣子,也要在節前備好。

穿戴方面,過年都講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過年都喜歡穿上新衣服。

春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燈籠、“走馬燈”、年畫等。此外,寫春聯用的大紅對子紙,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竈王像、香蠟紙馬,也要在備的年貨之中。

貼窗花和“福”字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戶上,也被稱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有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爲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除夕到來前,家家戶戶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過去,祭祖儀式一般於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儀式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掛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傳統的年畫多爲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花鳥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創造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後來,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後,從燒竹子發展爲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

春節傳說故事13

目錄

春節的由來

春節傳說故事

春節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春節吃什麼

春節的意義

春節的由來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爲"春節"。

春節傳說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兒女回到自己的家鄉,父母準備了太多家鄉的特產和可口的飯菜,這個時候完全的放鬆,會導致大家的食慾膨脹,眼前的這麼多美食,是很難抵擋誘惑的,所以,不免會大快朵頤,結果,往往就會吃的過多。結果會發現,一旦吃的過多,胃腸就會不舒服。

回到家鄉,一年不見或多年不見的同學和朋友難免歡聚一下,節日的餐桌上更是無酒不歡,人們總感覺如果沒有酒,就沒有過節的氣氛,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下子就容易過量,再加上豐盛的食物,大都會是那些雞鴨魚肉,一旦過量,可能是醉酒,但是還會誘發很多疾病,比如膽結石和胰腺炎都是春節常見的疾病。

葷素合理搭配很重要

過節了,往往回家就會吃很多肉類,因爲很多打工者常年在外,父母總是擔心虧了,所以,家裏提前就會準備好很多的肉,殺豬宰羊,只爲了給回來的兒女們好好的犒勞一下。所以,春節期間,吃肉會較多,這樣對健康不利,還容易發胖。建議一定要葷素搭配,這樣可以預防一些腸道的疾病,還可以防止便祕。

選擇鍋具很重要

因爲春節期間大量的烹飪美食,所以,鍋的選擇也很重要,建議不要選擇那些已經生鏽了的鐵鍋,鐵鍋很容易造成回鍋油,對健康不利,也不要用鋁鍋,因爲過多的攝入鋁,會導致老年癡呆。建議選擇那些少油煙的不鏽鋼的鍋。

生熟食品要分開保存

春節難免會烹飪更多的食物,一時間吃不完,就要妥善的保存,千萬不要一股腦的扔進冰箱,一定要生熟食物分開儲存,而且,建議在食物完全冷卻下來以後,再放入冰箱進行冷藏。選擇品牌的保鮮膜將食物進行隔離儲存纔是安全的。

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一定會攜妻帶子,小孩子喜歡過年,因爲會有很多好吃的,而這個時候大人也會放寬要求,結果會導致孩子吃太多的零食,而現在的零食大都有很多的添加劑,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吃什麼

湯圓

湯圓的“圓”有“團團圓圓”之意,南方人過年時每家每戶必定要吃湯圓。

年糕

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意義

1.傳統文化的傳承

大家過春節,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爲春節並不是近代纔有的節日,從古代就有,是當時是舜繼王位之後,帶領民衆進行祭拜天地的時候,慢慢演變而來的,因此從古至今就有這樣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了今天,大家在一起過春節,其實也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文化進行傳承

2.代表闔家團圓

春節是定在每年臘月的30日,這一天過後,就是告別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了。所以這天不僅是春節,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求學或者是工作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自己的家庭,與家人們一起來吃上一個團圓飯。所以春節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代表着闔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對春節是非常期待的。

3.祈求幸福

在春節很多地區都會有祭拜神靈,祭拜祖先的這樣的傳統祭拜習俗,是希望得到祖先神靈,天帝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了能夠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事業有成,闔家團圓,是對新年的一種期望,以及對新年的一種祈禱,充滿着非常美好的希望。

4.歡騰慶祝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春節的時候,舉國歡慶,所有的商家,還有各個地方都會掛上紅燈籠,或者貼上春聯,然後還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比如會舉辦一些燈會,或者會舞龍等等民俗活動慶祝這樣的節日,這也是體現了中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春節傳說故事14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爲“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春節傳說故事15

1 春節的傳說故事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2 春節的傳說故事點評

春節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麼重要的春節。

3 春節的傳說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週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標籤: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