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關於春節的禮儀【彙編8篇】

春節2.8W

關於春節的禮儀1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關於春節的禮儀【彙編8篇】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爲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爲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關於春節的禮儀2

新春將至,寶寶們也要跟着爸爸媽媽走親訪友去啦!不過在把孩子打扮一新之餘,您是否已經告訴年幼的孩子,怎樣才能做一個受人歡迎的“拜年小使者”呢?現提醒家長,出門前您別忘了給孩子先上一堂禮儀課。

1、別隻教孩子討紅包。“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少年輕父母會教孩子學說這樣的“祝福”。殊不知,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爲過年就是“討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建議父母抽出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着家庭團圓,也寄託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麼是過年,孩子們纔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2、學會分享莫攀比。親友聚會,孩子們會接觸到不少同齡夥伴。互相攀比誰的`壓歲錢多,誰的新玩具高級,甚至爲此爭爭吵吵。這些鏡頭可不應該成爲新春即景。家長不妨準備一些諸如橡皮泥之類的玩具,讓幾個孩子共同完成,學會合作,或是鼓勵孩子們交換玩具,分享快樂。對幼兒來說,身體素質的發展尤爲重要。以此,您還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約定,看看新的一年裏,誰能先學會游泳,學會打球,或是添了別的什麼體育技能。這樣的比較,可比爭玩具有意義的多。

3、餐桌禮儀要注意。新春佳節,聚餐頻繁,家長們可得注意了,別認爲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寵愛,成爲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參加宴席的一份子,就同樣要注意餐桌禮儀。您得提醒孩子,別隻顧着把好吃的堆在自己跟前,別忘了給長輩們,敬酒時也可以舉起飲料杯,送上祝福,想離席去旁邊玩,一定要先得到父母允許,並和同桌的長輩們打個招呼。別忽略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會幫助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

關於春節的禮儀3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很重大,除了走親訪友,職場上的合作伙伴也不能忘記。如何得體地給自己的同事、老闆、客戶送上祝福?如何給同事、老闆或客戶拜年?不同角色採用哪種方式傳遞祝福才更加合適,祝福措辭又該如何把握?

針對上述職場人關心的熱點話題,我們將從專業角度解析同事、老闆、客戶三種不同維度的職場禮儀,詳解電話拜年、短信祝福、寄送賀卡、節日送禮、節後報到五大環節的注意事項,助職場人營造和諧的職場氛圍、打造新年最Nice的職場禮儀。

一、電話拜年顯尊重

過春節給親朋好友去個電話,親自拜個年,既能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足夠重視,自己也能收穫暖暖的親情。職業規劃師洪向陽認爲:“相比短信,親自打電話拜年更顯得對對方的重視與尊重。當然,對象不同,打電話的時間和措辭也要注意。”

1.上司

平時有較多共同語言的上司,可以在大年三十晚上發條短信,然後年七年級、八年級的白天再打一個電話,這樣顯得比較隆重且正式,給上司足夠的尊重。如果是年紀相差較大,平時交流並不太多的上司,爲了避免打電話時冷場,穩妥起見還是發信息更合適。

2.同事

如果是要好的同事,春節時打個電話會更加有親近感。但若是異性同事,過年時一家團聚,那麼愛人肯定在場,除非是“鐵桿”,否則儘量避免打電話。

3.客戶

春節長假,是放鬆自己的大好時機,絕大多數人都不願談工作。一般的客戶平時未曾疏於聯繫,此時不必再特意打電話聯繫了;若是重要客戶,請不要吝嗇你的長途電話費,誠心拜完年後,可以適時地提及新年希望繼續合作的願望,多溝通類似的話題;如果手上有正在商談的合作,也可以進一步確認年後拜訪的時間,有利於儘快促成業務。除了那些關係非常密切且彼此熟悉的客戶,對於客戶的電話拜訪最好不要放在春節的前幾天,可以稍晚一些。

專家提醒:

切忌沒完沒了地煲電話粥,送祝福要挑重點,表達出心意即可,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他的家人。

二、短信祝福要用心

“一般來說,春節時發祝福的短信,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但最好是爲每位被祝福者量身定製。”職業規劃師王紅琳認爲。

1.上司

某廣告公司CEO馬總說,去年春節期間,他收到了很多短信,雖然祝福有意境、有文采,可許多內容都是重複的,還是不如親自編寫的寥寥數語來得親切。

同樣的短信被不同的人發送,“新意”和“心意”都沒了,所以給上司發短信更加忌諱隨意轉發短信,哪怕只是一句“過年好”或者是“拜年了”,都要比那些轉濫了的短信強得多。最好能根據上司情況自己編輯一些個性短信,比如,對嚴肅正統、不苟言笑的部門經理,就發傳統但卻真誠的問候語;對開朗幽默的老總,可以不失分寸地貧幾句。過年嘛,就圖個樂!總之,用詞儘量恭敬、得體,避免將原本溫暖的問候變成一種形式。

2.同事

同事之間除了互發拜年短信外,還可以將一些有趣、時尚、新意十足的短信轉發,不僅加強了春節長假的聯繫,也將快樂進行了分享。但對於一些不健康、惡作劇類的短信一定要慎重發送,切忌在短信中泄露他人的.隱私,措詞得體,以免引起誤會。

3.客戶

給客戶春節發短信,務必要稱呼準確,如張總、楊經理、趙局等。有的人爲了省事羣發短信,這樣做方便是方便,可是客戶也許對那種無稱呼的羣發短信看也不看就直接刪除,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拜拜浪費了錢。

短信的內容也要因人而異,力求新穎,不要照搬照抄網上下載的經典短信,最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不夠有才,那就打真誠牌,簡短、樸實、實用,如“兔年將至,恭祝孫總春節愉快,身體健康,闔家幸福!”既簡單,又能達到祝福的目的。要知道,一條能傳遞真誠的短信,會比你平時給客戶打十通電話還要強。

另外,給客戶發短信的時間要恰當。沒必要過年前就早早地發短信,總希望自己會是祝福的第一個,其實春節期間從除夕到大年九年級,選擇一個不太打擾他人的時間點發一條即可。

當然,如果不想浪費與客戶溝通的由頭,過完年後還可找機會詢問下:“我給您發的春節短信收到了嗎?”相信給客戶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刻。

專家提醒:

1)發短信一定要署名。春節短信“人多信雜”,很可能對方不知道是你。短信署名既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達到聯絡目的的必要條件。

2)短信祝福一來一去足矣。來而不往非禮也,別人發來短信,自己應儘快回覆;但就祝福短信來說,一來一去即可,二來二往囉嗦了,三來三往就成了“繁文縟節”。

3)自創短信需謹慎。有的人喜歡搞創新,但曖昧用語一定要慎用,切不可因此引起誤會,給對方帶去困擾。

三、寄送賀卡表誠意

有些公司會在春節前備好一批印有公司LOGO或企業文化的賀年卡,爲員工做業務拓展、聯絡客戶提供便利,同時也能達到宣傳公司的效果。

1.上司

如果是給上司的春節郵件或電子賀卡,最好是在放假之後除夕之前發出。真誠地道謝,感謝上司這一年對你的關照和培養;真誠地祝福,祝福他及他的家人佳節快樂,身體安康;真誠地表達情感,比如希望在上司的領導下,自己新的一年事業有新的進步。

2.同事

對於公司內部的上下級同事,通常就不必互贈公司賀年卡浪費資源了,去網上找出一張最能代表你心意的電子賀卡,即環保時尚又快捷,比起短信的隻言片語,動感、絢麗的電子賀卡自然更能凸顯你的用心和誠意。

內容上,除了送上新年祝福外,還可以把自己想對他說的話在郵件裏表達出來。比如,將昔日的誤會作個澄清,感謝對方在一年當中對你的關心和幫助。這都非常有助於同事間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修繕。

3.客戶

如果你的公司恰好提供了這種便利條件,不妨找出你很久沒用的鋼筆,爲你的客戶親自手寫一張新年賀卡,同時別忘了在信封裏夾上一張你的名片。相信你的這一舉動,定會大大地加深客戶對你的印象。

專家提醒:

電子賀卡最好也不要羣發,收信人一看發送地址,如果是密密麻麻地一大堆人,這封祝福郵件的分量顯然就會輕了很多;手寫賀卡則要注意字體的端正。

四、節日送禮講適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春節送禮,也成了職場人的一大頭疼事。送禮時,禮物太貴重,無疑是加重了自己的經濟負擔,禮物太便宜,又怕拿不出手;不送禮,別人都在送,自己不送,來年的加薪晉升恐怕就輪不到自己。職業規劃師閆嶺認爲:“送禮也是一門學問,火候掌握不好,不但勞民傷財,還會適得其反。”

1.上司

給上司送禮,通常分三種情形,一是真心實意感謝上司,加深感情;二是有溜鬚拍馬之嫌,討好上司;三是有事相求,意圖明顯。不管是上述哪一種動機,如果你已經決定給上司送禮,那就應該根據上司的需要及個人愛好,選擇不同尋常的禮物。

1)喜歡抽菸、喝酒的男上司,送投其所好的禮物他肯定最喜歡;

2)愛美的女BOSS,可以送美容美髮卡,或是瑜伽一類的健身卡;

3)如果朝夕相處的頂頭上司是女性,精緻小巧的禮物會很貼心,比如口紅、包包皆宜(異性忌);

4)遇到博學的上司,可以送他喜歡的書籍,美妙的音樂CD,或兩張新年音樂會的票子;

5)年長的上司,可以送上一束花或果籃,配上健康養生的書籍也是不錯的選擇。

閆嶺認爲:“向上司送禮加強感情溝通,與誠實、正直、勤勞的人品並不衝突,送禮並不代表無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送禮本身無妨,但需避免唐突地送大禮給上司,否則會讓上司心生疑惑,覺得你有事相求。感謝就是感謝,心意到就好,再重的禮也不能取代你的才能與業績。

2.同事

同事之間送禮就簡單得多,給貪吃的他捎些家鄉的土特產,給臭美的她送一個精美的髮卡,給她家的寶貝女兒準備一條漂亮的圍巾。總之,高情商的你用心準備的每一件禮物,必將幫助你一舉奪得辦公室最高人氣大獎!讓你在新的一年裏,人際關係瞬間變得井井有條。

3.客戶

春節前,很多人通常會給客戶寄出一些小禮品,比如公司的宣傳檯曆。另外,還有些公司會召開客戶團拜會之類的年終聯誼活動,通常可以藉此機會派送公司的小禮品或者購物卡。送客戶的禮物要有亮點,如果禮品是客戶隨處可以買到的,就難以體現公司對客戶的獨到關注,應儘可能送自己企業的專屬禮品。比如印有公司名稱和祝福語的普洱茶禮品盒,有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品或是具有紀念價值的珍藏版集郵冊等。總是給客戶送禮時,一定要讓客戶覺得送禮人不僅用心,而且品位不凡,由此贏得客戶對企業的好感。總之,企業送禮送的是心意和文化,一份有心意的禮品,能在企業與客戶之間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專家提醒:

1)禮物不可過於貴重,免得對方有所顧忌;一些土特產、書籍或文房四寶等藝術擺件都是合適的選擇。

2)送鮮花者要事先了解對方是否有花粉過敏症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另外哪些花不宜放在臥室,也要在買花時瞭解清楚,並且告訴收花者,以免好心辦壞事。

3)送檯曆要越早越好,元旦以後才送出的檯曆,受歡迎程度遠遠低於元旦之前。

五、節後上班莫忘拜年

很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過年時返鄉,不少人是節後上班第一天集體去給領導拜年;如果是晚歸的人沒趕上集體拜年,在上班的第一天要主動跟老闆報到,以示禮貌。

如果與領導關係甚好而想要單獨拜年的,也可選擇在春節假期預約拜訪,或是在公司團拜之後單獨上門敘舊。不過要儘量減少單獨行動,以免破壞團隊精神。

專家提醒:

1)儘量集體出行,以免被同事們看成“異類”。

2)給領導拜年儘量不要帶小孩,否則有去討“壓歲錢”之嫌。

春節正是梳理人脈、“溫故知新”的好時機,一個真正對自己職業生涯負責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人脈關係”在春節期間放長假。看了以上的妙招,不妨行動起來,盤活你身邊的人脈資源。想要自己在兔年,獲得上司的青睞、同事的親近、客戶的認可,掌握了這些職場禮儀,其實一點都不難!

關於春節的禮儀4

寒假期間,我們幾個同學對中國春節傳統的禮儀習俗做了一個綜合的調查,以下是我們的調查報告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人們在這天舉行祭竈儀式。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爲“迎春日”。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這一天大多數人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在門上貼春聯。到了晚上,人們都在家裏邊吃餃子邊看春晚。

大年七年級,人們都出門拜年。拜年時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拜年一是走親戚;二是禮節性的拜訪;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這天爲財神聖日,因此大小店鋪都開張,認爲這一天開張必將招財進寶。

民間傳說七年級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初七日爲人日。正月初八,傳說是穀子的生日;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爲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初十,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恐傷莊稼。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我們要讓這些春節習俗保留下來。

關於春節的禮儀5

酒滿茶半以禮待人

當今社會,以茶待客成爲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式。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敬酒時應斟滿杯,而奉茶時則應注意不要斟得太滿,以七、八分滿爲宜。否則就有逐客之嫌。”

飯桌轉盤順時慢轉

在聚會吃飯時,經常會遇到帶轉盤的圓桌,如果飯局上有長幼之別,一道菜剛上來,應先轉到主人、主賓、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後,其他人再慢轉轉盤。並且,轉盤應順時針轉動,切忌快速旋轉。

魚頭魚尾有說法

家庭宴會當中,主人應將魚頭朝向桌上輩分最大人擺放,由他帶頭吃魚喝酒。要是有人沒等魚頭對着的人發話就搶先動筷子,便會被人恥笑爲不懂規矩或者沒有見過大場面。

“拱手抱拳禮”雙手有高低

大多數情況下的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壓住右手。這是因爲,人們一般多使用右手來持兵器,用左手壓住右手則象徵或表達了中國古人熱愛和平的意願。”而右手壓住左手則是出喪。

春節家宴搭配方案與技巧:

1、葷素搭配:

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春節菜譜也不宜大魚大肉了,大家在菜品的搭配上做到半葷半素即可。如果家中人口較多推薦三葷三素的涼菜搭配六葷六素的熱菜、而人口較少的家庭則以四涼六熱、四素六葷的配置爲好,這樣既可以大飽口福又不會給身體造成過大的壓力。

2、口味搭配:

酸、甜、苦、辣、鹹,每個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家宴菜譜的選擇上應該充分照顧到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口味,這樣做不但每個人都會有一至兩道愛吃的菜,而且整個家宴的口味也會更豐富一些,不至於在口味上顯得過於單調。

3、營養搭配:

不同的食材在營養成分上有不同的區別--動物食品含動物蛋白質和脂肪較高、維生素相對缺乏;植物食品含維生素、礦物質較高但比較缺乏蛋白質和熱量,另外,即使是同類食材在營養分佈上也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確定菜譜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儘可能將家宴的營養搭配得合理一些,這樣才能保證家宴好吃又健康。

4、顏色搭配:

肉類按顏色可以分爲白肉與紅肉、蔬菜的顏色更是紅、橙、黃、綠十分豐富、如果按照烹調手法來分的話有白汁、紅汁、黃汁等等,如此衆多的顏色選擇可以使我們的餐桌變得更加漂亮、更加引人食慾,在點菜時不要忘記先確定好各個菜餚的顏色、儘量讓顏色豐富一些啊!

5、器皿搭配:

在家宴的器皿搭配上要注意不要過於單一、儘量選擇一些外形獨特、材質靚麗的器皿來盛放菜餚,這樣也是可以爲家宴增添不少喜氣與新鮮感的。如果是外出點餐,推薦大家在點餐時就與服務員確定好盛放菜餚的器皿,如果發現比較單一就可以用特別要求或更換菜餚的方法進行改善。

關於春節的禮儀6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纔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爲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然盛行。

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爲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等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相互道賀祝福,祭祖等活動。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關於春節的禮儀7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七年級時,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朋友們也互致新年快樂,以吉祥之語互賀祝新春。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熱情款待。其實,春節拜年學問很多,春節文化元素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給長者拜賀新年,也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健康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互賀。至今未曾改變這種禮儀,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

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是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

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裏長輩

七年級的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後,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七年級或八年級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賀禮。進門後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禮節性的.拜年

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也應擇日回拜。

感謝性的拜年

凡過去一年中對人家欠情的,如曾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老師、師傅、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恩謝意。

關於春節的禮儀8

春節是教育禮儀的最佳時機,有些年輕家長對孩子的春節拜年問候不太重視,孩子對中華的一些傳統節日和禮儀也不清楚,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懂禮貌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德。

春節即將來到,趁新年即將來臨之時,做好準備,與孩子一起融入新年的氛圍裏。並且讓孩子學會一些真心的祝福,成爲人人喜歡的孩子。

過年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爲過年就是要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引導孩子認識中華文化,享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抽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着家庭團圓,也寄託着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麼是過年,孩子們纔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春節無論是做主人還是做客人,讓孩子做到舉止得當、彬彬有禮。家裏來了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進屋後,可以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纔是有禮貌的,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客人走時家長可以讓孩子一同送客。客人走時,要送到門口跟客人道別,並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家長要注意餐桌禮儀。我們平時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大人一般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讓孩子學着去關心別人。別忽視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將幫助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現在的孩子,可能收穫了太多的愛,而很少覺得自己需要去愛別人。所以提醒孩子,長輩入座後,晚輩纔可入座。主動向主人、長輩問候。並先請長輩嚐嚐,然後再自己吃。要告訴孩子一些通常的祝福語,說給長輩聽!這樣孩子的膽量、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都會大有進步。

如果去別人家做客,家長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去作客請儘量帶着禮物。如果空手去作客,那是很不禮貌的行爲。要告訴孩子敲門要輕,見到主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拜年。有的孩子未經主人允許任意翻找、取用主人家的物品,或是自行打開電視機等,也會引起主人不快。一定要經過主人同意,玩過之後,要把東西放回原處。

家長要利用好春節這個機會,提高孩子講文明、知禮儀、懂孝敬的意識,孩子就會學着融入交往中,漸漸成爲習慣。孩子的未來世界將更加和諧美好!

標籤:彙編 禮儀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