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4篇

重陽節1.08W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1

登高辟邪氣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4篇

爲什麼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爲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爲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山嶽崇拜情結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登高“辭青”說

此說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爲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登高“小秋收”說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裏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等,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2

傳統習俗:九九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

古時候,在民間重陽節有着登高的習俗,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爲“登高節”。相傳重陽節登高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縮寫的登高的詩很多,大多都是些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那麼,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呢?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爲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裏,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爲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裏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爲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3

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災,其二是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三是登高"辭青"。

登高避災源於漢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桓景是東漢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輿北)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五記載,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後來跟仙人壺公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關東漢、三國時期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無記載。後來的《宋書·符瑞志》中倒是提到過東晉成帝時有個叫桓景的太守,但時間上已相差了百餘年。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爲山上雲霧繚繞,爲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爲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爲"山"即高山,"宗"爲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其一: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着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爲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纔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穫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其二: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於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爲。

其三: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爲什麼重陽節要登高4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爲佳話。

南朝時,樑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遊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係臂,並登高,飲菊花酒,纔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爲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爲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閒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臺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裏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爲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臺古蹟,也吸引着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爲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爲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爲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裏,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爲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爲九爲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爲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爲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裏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爲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標籤:重陽節 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