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精選】重陽節由來的作文四篇

重陽節3.2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由來的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重陽節由來的作文四篇

重陽節由來的作文 篇1

你知道重陽節的來由嗎?讓我來給你講講吧!

從前,東漢時期,在汝河有一個瘟魔,它一出現,附近的人們會生病,有一個恆景的年輕人,他和他的父親母親都因爲瘟魔而病了,後來,他父母都因病逝去了,面幸運的他卻病癒了,之後他下定要除瘟魔,便道別了妻子和鄉親們去訪仙學藝去了。後來,他聽說在東邊的一座高山上,有一位仙長,法力無邊,就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去尋他學藝。找到仙長,仙長被恆景的誠心所感動,就教他降妖劍術,還送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記食,堅持不懈地練習劍法,練了許久,武藝大有長進。九月初八那天,仙長把他叫眼前,說道:“明天就是九月初九了,瘟神會再次出現,你快回去,除掉瘟魔!”隨後,仙長又給他一把茱萸葉和一蠱菊花酒,給他一隻仙鶴,送他回汝河。回到汝河以後,他給鄉們每人一片茱萸葉和菊花酒,又叫鄉親們上山。後來瘟魔從河裏蹦出來,聞到茱萸葉和菊花酒的香味,就頭暈了恆景三下五除二斬了瘟魔,讓百姓們過上了好日子。

後來,因爲“九九”有長壽、長久之意,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爲敬老節。

重陽節由來的作文 篇2

你們一定知道重陽節要登高處、喝菊花酒、插茱萸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習俗呢?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美麗的傳說,就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瘟魔,他只要一出現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生病,甚至有的人還會死亡。

有一位又高又壯的年青人叫恆景。恆景見自己的父母病倒不起,就下決心去找一位武藝高強的人爲師。過了幾天,他聽一位老人家說“在一座陡峭的小山上,住着一位武藝高強的仙長......"恆景一聽高興極了,於是他爬山涉水、日夜兼程、風餐露宿。幾天後恆景看見一個小房子,他想:“我要找的師傅大概就住在這座小房子裏吧。”於是他就上前敲那扇門,那位仙長打開門說:“你日夜兼程、風餐露宿把我感動了,所以我就收下你這學生了,不過你一定要勤學哦!”

一年,二年,三年......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恆景的武藝也一年一年地變高了。師傅對恆景說:“你的武藝已經非常地高了,你可以下山除魔了。”恆景走之前,仙長送給他了一些茱萸和一杯菊花酒,還有一把降妖劍。

恆景下山以後,那天正好是農曆九月九日,他等瘟魔出來。瘟魔一下子就聞到了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氣了,就順着香氣走了過來,不一會就發現了恆景。瘟魔說:“我們比試一下武藝吧。”只聽恆景乾脆地說:“比就比,有什麼了不起的。”於是他們打了五十個回合還是沒比出勝負,最後恆景趁瘟魔不注意一劍刺死了瘟魔,爲民除了害。

你知道重陽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了吧,人們爲了紀念恆景所以纔會有這樣的習俗。

重陽節由來的作文 篇3

重陽節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古代以“六”爲陰數,“九”爲陽數,九月初九正好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爲“九九”與“久久”諧音,所以人們認爲這天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青年必須履行孝敬老年人,愛護老年人,贍養老年人的義務。因爲“九九”與“久久”是“但願人長久”的.諧音,所以規定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爲“敬老日”。這給重陽節賦予了新的內容。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這些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重陽節由來的作文 篇4

據記載,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乃是因爲《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爲天數,即陽數,二、四、六、八、十爲地數,即陰數,其中“九”又稱“老陽”。九月九日因其月份、日數均爲“九”,故稱“重陽”,又叫“重九”。

漢魏時期,這個節令的解釋及民間風俗就已經形成。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登高大約起於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

隋人杜公瞻在註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登高的風俗,因此,漢唐時期的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舉行野宴。可以看出,晉代是相當重視重陽節的。

但是,重陽節被正式確立,卻是唐朝的事情。唐代,大臣李泌奏請皇帝,正式確立重陽節,官方佈告民間重陽節爲“三令節”之一。正是因爲唐代官方正式確立了重陽節,這一節日纔在民間被大肆推崇並流行起來,節日的風俗沿襲了漢晉以來登高、飲酒、採茱萸等傳統。

宋明以後,重陽節的活動代代相傳,到了清代,重陽節的風俗盛行不衰,舉國上下歡度重陽。

重陽節到了今天,仍然很受重視,只是現在的人們,更多地將這一節日用到了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