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傳說14篇[精華]

重陽節2.27W

重陽節傳說 篇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傳說14篇[精華]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爲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爲老人節。

重陽節掃墓的安全注意事項

燃放鞭炮和燒香燭紙錢意外引發山火後,人還在現場,就要立即採取撲救措施,趁火勢小把火撲滅;如果火勢已大,要報火警,不要隨意一跑了之,否則很可能被法律制裁;自己已經無法撲滅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離開火場,不要顧慮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而死命撲火,否則很可能導致家人及自己葬身火場。

很多墳墓都荒草叢生,因此,在祭拜時一定要除去雜草,再燒香燭和放鞭炮,避免香燭等引燃雜草造成火災。紙錢和鞭炮燃燒時,人們往往都能立馬檢查火患,但香燭不能馬上燃燒完畢,很多人都是祭掃完任留香燭燃燒就走人,而重陽時已經入秋,天乾物燥,秋高氣爽,因此,剷除的雜草以及墳墓周圍的枯枝敗葉,也要清理到一定距離之外,防止人走後,這些可燃物被風颳到香燭上被引燃。

重陽節養生的注意事項

1、吃重陽糕,要有所顧忌: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孝順的子女們總會在這一天給老人買上幾塊重陽糕。

不過,由於越來越多的老年病纏上了我們的長輩,吃重陽糕也要有所顧忌。重陽糕作爲一種點心,不宜空腹食用。重陽糕是一類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食物,空腹食用後,會促使胃酸分泌過多,引起泛酸,甚至燒心等情況出現,尤其是胃病患者,更易誘使發病。在製作重陽糕的過程中,爲了使糕香甜可口,通常會放入較多的糖甚至豬油,而常用的材料糯米,又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很多人就不適合吃重陽糕。

2、飲食清淡,預防秋燥:重陽節前後,秋燥明顯。

由於“秋燥”的影響,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於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可用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潤燥,比如用石斛煲湯。預防秋燥應以清淡飲食爲主,少吃過於油膩、甘甜、辛辣之品,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並適當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重陽節傳說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重陽節的名稱、時間和有關的習俗。

2.積極參與節日活動,主動表達對爺爺奶奶的關心和感謝之情。

3.體驗與爺爺奶奶共同過重陽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調查、瞭解有關重陽節的知識。

2.瞭解爺爺奶奶在家做哪些事情,並記錄下來。

3.幼兒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一張感恩卡,寫上祝福的話,邀請爺爺奶奶參與 活動。

4.師幼共同佈置好活動室環境,幼兒分組排練一個小節目,音樂磁帶、錄音機, 有關的重陽節食品。

3. 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交流、瞭解重陽節的.由來。

1.幼兒分組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表述重陽節的時間、傳說及人們的活動。教師:今天是什麼節日?重陽節是幾月幾日?人們有哪些活動?2.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

3.出示教學掛圖《快樂重陽節》,師幼共同小結:重陽節是中國農曆九月初九。在這天,人們會吃重陽糕、賞菊花、登高。現在人們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

(二)幼兒瞭解爺爺奶奶的故事。

1.爺爺奶奶和幼兒交流自己的經歷、做法等。

教師:今天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的節日。你們知道爺爺奶奶關心我們的故事嗎?

2.幼兒交流爺爺奶奶是怎樣關心自己的。 教師:小朋友也知道爺爺奶奶關心我們的故事,誰來說一說?

3.幼兒帶着自己做的感恩卡向爺爺奶奶祝賀節日,並向爺爺奶奶說一句祝福的話。 (三)幼兒和爺爺奶奶品嚐重陽糕。

1.教師講述重陽糕的製作過程。

2.幼兒和爺爺奶奶品嚐重陽糕,體驗共同過節的快樂。

3.幼兒合唱《感恩的心》,請爺爺奶奶欣賞。

重陽節傳說 篇3

1、孟嘉落帽

盂嘉是我國古代東晉時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較爲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請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爲美談。

2、白衣送酒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着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爲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爲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裏,嗅嗅嚼嚼,聊以爲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着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3、驪山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裏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爲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裏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竈房裏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着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着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峯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爲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爲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爲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爲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七年級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重陽節傳說 篇4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爲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爲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準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重陽節傳說

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裏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着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裏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傳說 篇5

重陽節的來歷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稱之爲叫重陽節,這是因爲,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爲“重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古時候,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這源於“桓景避難”的一個神話故事。東漢時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發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屍橫遍野,無醫能治。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些,說隨身攜帶,瘟魔就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並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其實,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類似三月三日“踏春”,重陽這天人們要出門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到魏晉時期,重陽氣氛日更加濃郁,爲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民間常在此日祭祖,並推行敬老活動。在古代,人們借九月初九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達感恩之情與崇敬之意,祈求人生歡樂,祈禱長壽的夙願。如今,重陽節祭祖這一傳統禮制還在一些地方延續。而“敬老”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當代人發揚光大。

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爲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成爲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在這一天,子女們會帶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或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充分展現我國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重陽節的起源

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同時,我國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爲節日是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爲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爲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爲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重陽節傳說 篇6

相傳很早以前,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守着幾畝薄地,勤奮耕作,日子雖不算好,半萊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瘟疫流行,家家戶戶的人都病倒了,輕的不能起牀,重的丟了性命。屍體遍野,也沒有人埋葬。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仙求道學法術,戰勝瘟魔爲民除害。鄉親們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訪。

桓景迸了山,千峯萬巒,不知仙人住在哪裏。但他不怕苦累,翻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溪又一溪。那天正行走間,忽見面前站着一隻雪白的'鴿子,不住地向他點頭。桓景不知何意,便也向鴿子致意。那鴿子忽然飛起,飛了兩三丈遠落下,還是不住地向桓景點頭,桓景走近時,那鴿子又飛。他明白了,這鴿子是在爲他引路,便隨着鴿子向前走。又翻了幾座山,一片仙景出現在眼前:蒼松翠柏間有一座古廟,廟門橫匾上寫着費長房仙居五個金字。那鴿子丟下桓景,在廟院上歡叫盤旋。桓景來到門前,黑潦大門緊閉。他虔誠地跪在門外,不敢驚動。他跪呀跪呀,直跪了兩天兩夜。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只見一位白鬚飄胸的老人喜眯眯地說:弟子爲民除害心誠意切,快隨我進院吧。桓景知道這是費長房大仙,叉拜了幾拜,跟着師父進院了。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疫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普渡衆生,我給你萊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父老們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古柏上的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鵝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分了一片茱萸葉子,說帶上這葉子瘟魔就不敢近身,把菊花酒倒出,每人呷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單等瘟疫前來交戰。

不一時,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百戶不見一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菜萸異香嗆喉,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莊走去。只見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臺,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擊,穿心透腹把瘟魔扎倒在地。

自此以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自此,每年九月九大家都登高避禍。

重陽節傳說 篇7

重陽節,一箇舊有的傳統節日,現在已經很少人慶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這個節日的存在,他們所知道的也不過是九月七年級到初九是九皇爺大誕。

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中其中一個已經鮮爲人知的節日。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離開家到處去旅行或爬山。

原來,這是有它的典故的。話說,在東漢時期,有一個能預言未來的道長。他懂法術,並且擅長驅魔。

有一天,他向他的門徒說,災禍之神將在農曆九月初九降臨人間。他交待他的`門徒到鄉間去將災禍之神征服。道長給了他的門徒捆紮好的草藥及一壺菊花酒。他要他的門徒將這些藥和酒帶去給人們以化解災禍。

他的門徒乘仙鶴而去,將道長的草藥和菊花酒分派給衆人。同時,把他們帶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藥,災禍之神就不敢接近他們了。

當災禍之神到來村莊時,發現村裏的人都不見了。它發現人們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趕緊奔到山的那邊去。可是,它是怎麼也接近不了。後來還被道長的門徒刺傷。

從此以後,每到農曆九月初九,人們都會到山上去或出外遊玩,以避開災禍之神。談到九月初九,最爲人知道的還是從九月七年級到初九慶祝的九皇爺誕。這在馬來西亞各個地區都很多人慶祝。

重陽節傳說 篇8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裏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裏,都擺滿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區裏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爲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着要給爺爺奶奶送什麼禮物。一邊的.小王啓發我:“重陽糕怎麼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託,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去不發黴纔怪呢!”突然,一個念頭清晰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隻小魚暖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涼,要是我給了奶奶一隻暖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着,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暖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周圍上了金絲帶。傍晚,

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去。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我們一起歡度。

重陽節傳說 篇9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爲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在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傳說 篇10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魏晉時期便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爲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爲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爲陽數,偶數視爲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爲“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爲“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爲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樑朝吳均的《續齊諧記》;在民間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決心爲民除掉瘟魔。桓景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爲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寶劍。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傳說 篇11

《續齊諧記》記載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樑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演化版本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爲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節日禁忌

1、不能說節日快樂,登高原是避凶氣。

一年十二個月有六個奇數六個偶數,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節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都集中在奇數上,它們分

別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數日數奇奇相逢。一月又稱正月,正月正是傳統的大年七年級,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規的節日。三月三是沐浴節,接着就是清明節,五月五是端午節,七月七是乞巧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九月九是重陽節。十作爲從頭開始,已經是數字的結束,後面的也不被人們所重視。由此可見,熱熱鬧鬧的傳統節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數之上,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爲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爲了鎮壓住凶氣、戰勝凶氣而設立。

奇數又被認爲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是大凶日。這一天的儀式活動是登高、賞菊、飲酒、吃蟹。登高是本質意義,後三者是附加活動。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相傳這一天裏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傳說裏有生動的描繪,道士費長房告誡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辦,晚上回來見家裏的豬羊都已死去。這個故事形象地說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兇。這一天的另一個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和艾草一樣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僞裝的意義。王維《九月九日懷山東諸弟》中,“遙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記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動。它強調的是全家躲避,要數一數是不是丟下了一個人,丟下者就會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見,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稱爲節日,舉行特殊的儀式和活動,是人們爲了保衛生命的積極措施,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淡化了避兇的禁忌內容,而保留了形式意義,節日逐漸成爲單純的喜慶。所以,在這個原本是辟邪的日子裏,說上一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4]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陽節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孃家,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的說法。

3、某些地區還有重陽節忌同牀的說法,即夫妻不能同牀,要分牀睡。

重陽節傳說 篇12

一、激情的老師點燃了學生的激情,成就了激情的課堂.

課如其人.我的課堂,激情永遠不會缺席.熱情開朗、積極樂觀的我,總是用一顆陽光的心來愛孩子,愛教育.我一直喜歡白居易的這句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喜歡看雲的這句“要想讓學生有所感悟,教師必須首先要有感。”更喜歡“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教師必須先走進文本。”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課初,我用自己飽滿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領他們身心愉悅地走進文本中。課中,引導學生體會桓景斬妖除魔的原因時,我聲情並茂地講解:“是這可怕的瘟魔,讓原本一個個和和睦睦的家庭變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讓學生從特意營造的氛圍中與主人公同呼吸,萌生出對瘟魔的憎惡。桓景除魔時精彩段落朗讀時,我的“激動”也刺激學生“動”了起來。課尾,我引導孩子回憶這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鼓勵他們在學會複述能力的同時,把這個傳說講給你想告訴的人。“在很久很久的將來,我要把這個美麗的傳說告訴我的後代……”這充滿童真童趣的話語,不正是激情課堂的最佳詮釋嗎?

一堂課,老師激情飽滿,身心投入,學生神采飛揚,鮮活靈動,課堂能不迸發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嗎?

二、個性朗讀拉近了老師、學生、文本的距離,三者交融爲一體。

《課標》指出,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讀中獨特的個性體驗。設計教案時,我尤其注重孩子朗讀能力的訓練。側重找出本文中關鍵的句、段進行理解、體會、朗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個別體會,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在體會的基礎上聲情並茂地讀。本文中,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過程是重點。我讓孩子們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並試着寫出自己的體會。在抽生個別談了體會後,將自己深刻的體會放到句子中讀。

片斷1:

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

生:我從這個句子中體會到他經歷千辛萬苦才見到費長房。

生2:我從一個“又”體會到他翻過了許許多多的山,趟過了許多的河,磨破了許多的鞋子。可是他仍然堅持不放棄,永不言敗,最終見到了費長房。

生3:我從“終於”這個詞體會到他的艱辛,他的不容易……

師:體會得多麼深刻,把這樣的體會融入句子中,讀吧,讀吧……

抽生個別朗讀(瞧,小文表情豐富,入情入境,朗讀時,聲音時而抑,時而揚,揪住了所有聽者的心。)

掌聲自然響起。

師:精彩,在你的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了桓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情景。

師馬上引讀: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生接:一座又一座山 師:趟過了——生:……

(一張張小臉表情生動,如臨期境,抑揚頓挫的朗讀聲此起彼伏。教師、學生、文本都因爲這真情的朗讀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追問讓課堂迸發出不可漠視的非凡魅力。

課堂需要追問,需要巧妙地有策略地追問,這樣或許會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片斷1:

“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

生:我體會到他翻過一座又一座山,非常辛苦。

師追問:是一座山嗎?

生:不是。是許多座。

師繼續追問:從哪個字看出來?

生:我從又字可以看出他翻過許許多多的山。

(不露痕跡地引導學生體會“又”字的精妙,有技巧地指導學生朗讀時可注意重點強調“又”。)

生:我從趟過一條一條河感受到他特別辛苦。

師追問:爲什麼?

生:可以想像有的河河水湍急特別危險,冬天河水冰冰涼涼,他卻堅持趟過一條又一條河,多麼不容易呀!

片斷2:

課件出示桓景與瘟魔搏鬥的場面。說一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此時此刻,桓景的眉毛都豎起來了,他拿起劍衝向瘟魔。可以看得出他非常憤怒。

師追問:爲什麼憤怒?

生:瘟魔害死了桓景的親人,還害死了好多鄉親。因此,桓景一心想殺死瘟魔,他不怕艱辛去學藝,他在學習時心裏都在想早點殺死瘟魔。今天,他終於可以爲民除害了,可以親手殺死這可惡的瘟麻,所以他看着瘟魔時表情是憤怒的。

(精彩呀,太精彩!爲學生這一精彩的回答喝彩,同時也暗自慶幸自己有此一追問,才讓課堂中有了這一生成的美麗。可見,適當的追問真的能令課堂迸發出讓人不可漠視的魅力呢!)

四、對學生學法指導貫穿課堂始終。 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關鍵,怎麼樣在公開課上也能如平常課,展現出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呢?

片斷一:

請學生找出費長房教桓景除魔辦法中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先……然後……”

師:在寫作或說話中,恰當地使用上這些表示先後次序的詞語會使表達的意思更有條理。

請用上“先……接着……然後……”說說他們除魔的準備工作。

師:能夠靈活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習中,這就叫——學以致用。

課前鼓勵孩子蒐集重陽相關的詩句,課堂快結束時,生展示。

師:利用多種方法,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在深刻認識自己缺點同時,每日三省:今天你的缺點改了嗎?今天你的課堂進步了嗎?今天你的亮點增多了嗎?)

一、找到了語文知識訓練點,但沒落實到位。(典型的想到沒做到)

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片斷一:

桓景拜師的艱辛,學藝的刻苦都有一個重點詞——“終於”。孩子們都談出了自己對終於這詞的理解體會,此時水到渠成就應該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造句訓練。明明看着臺下娟提醒應該用“終於”造句的,可是偏偏還是把這一重要的訓練給忘掉了。哎!哎!遺憾得要命呀!

反思:(十年從教生涯,鎮上、區上、市上公開課無數次,應該不會緊張了吧!爲何會忘記這一重要環節呢?可能源於昨天在三班試講過,時間特別緊張,所以今天想拉快節奏,因此才偏偏把最重要的一個知識訓練點給落下了。哎,學生不同,學情不同。本以爲上兩個班可以預告試講是好多人羨慕的事,可偏偏卻令自己慌亂了陣腳。)

重陽節傳說 篇13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的內容,知道重陽節的來歷,體會桓景的勇敢精神。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注意積累詞語。

3.練習快速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能複述故事情節。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桓景爲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難、勇敢的精神。

2.練習快速默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重陽節的傳說

古時候,汝(rǔ)河邊一個村子裏,住着一個小夥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裏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①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段導讀:介紹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天有不測風雲。 [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一年,汝河裏忽然出了一個瘟(wēn)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句導讀:“忽然”一詞表明瘟魔的出現非常突然。“很多村莊”“死了不少人”說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來。 [③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段導讀:寫汝河一帶瘟魔爲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來。

桓景病好後,一心想除掉瘟魔,讓鄉親們不再受害。[句導讀:這句話交代了桓景病好後,決定進山學藝的目的。] 他聽說東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費長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決定前去拜(bài)師學藝。

段導讀:桓景想除掉瘟魔,決定去拜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乾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 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ɡ)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 [句導讀:“一路……一路……”體現了所行路線既陌生又遙遠。“翻過……蹚過……磨破……”體現了桓景途中經歷艱辛。][④“終於”說明了什麼?]費長房和藹(ǎi)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爲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xiánɡ]妖寶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 [⑤“終於”又說明了什麼?]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歷經艱險,拜費長房爲師,學習降魔救人的本事。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徒兒,你在這兒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我給你一把茱萸(zhū yú)葉、一瓶菊花酒。你趕緊回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句導讀:師父算出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便賜給桓景制勝的法寶,並傳授打敗瘟魔的妙計,讓桓景回鄉斬妖除魔。]他一招手,飛來一隻仙鶴(hè),讓桓景騎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段導讀:桓景學成本領,回家除魔。

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 叫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後領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⑥這句話寫的是什麼?]

段導讀:瘟魔出來那天,桓景按師傅的方法做了。

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氣揚地走進村裏。他發現村裏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衝去。 [⑦通過對瘟魔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說明了什麼?]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 [⑧這句話表明了什麼?]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衝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準他的後背嗖(sōu)地擲(zhì)出寶劍,哧(chī)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句導讀:這幾句話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桓景勇鬥瘟魔的圖畫。“直衝”一詞表現了桓景的英勇;“對準”表現了桓景把握良機,機智聰明。瘟魔“轉身就逃”從側面反映了桓景的勇敢善戰。] [⑨桓景奮勇除魔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段導讀:桓景殺死了瘟魔。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句導讀:這句話寫出了老百姓紀念桓景的原因。由於桓景除掉了瘟魔,使百姓又過上了安寧的生活,因此人們用各種方式紀念他。]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講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初九。 [⑩“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剷除瘟魔、爲民除害。 [ 爲什麼要舉行這些活動?]因爲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主要講了重陽節的一些風俗,並說出了爲什麼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陽節。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茱萸的圖片。

重陽節傳說 篇14

九九重陽節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爲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爲才老人節。

九九重陽節起源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爲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爲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