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2.26W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1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2

1.九月九好兆頭,送一罈吉祥酒;喝一口解憂愁,喝兩口幸福留。喝三口健康夠,喝四口鈔票厚。喝完酒園中走,賞秋菊叢中游。祝幸福長久久,重陽節樂悠悠!

2.九月重陽,北雁南飛,遊子思鄉,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重陽節到了,我希望在外的遊子事事平安,也給遠方的爸媽報個平安。

3.爲答謝各位親友對本人的支持,特在此佳節舉行大派送活動,凡在本人心中具有一定地位的朋友將獲得價值一毛的短信一條。祝:重陽節快樂!

4.人生苦短,珍惜時間!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爬山就爬山,想唱歌就唱歌!九月九特別溫馨祝福,願你人生得意須盡歡!

5.牀前明月光,祝福要成行,安康福送到,收到就收藏。順心如意來,留下就吉祥。重陽節快到了,願你的生活甜甜美美,事業圓圓滿滿,提前祝你節日快樂。

6.藍天作信封,白雲作信紙,流星是我的特快專遞。送你清風讓你心曠神怡,送你細雨洗去你疲憊的汗跡,送你彩虹通向夢想之旅,祝你重陽節快樂!

7.歲月流逝,流不走我心中的你!將萬千思念託付那吉祥鳥,帶去我深深的問候;時間阻擋不了那份執着,不管未來之路多麼崎嶇,今天給你送上重陽祝福!

8.重陽佳節到,團聚多歡笑,祝福跟着來,按時作報告:老人身體越發好,妻子身材更苗條,孩子學習上層樓,自己財源滾滾到!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3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4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

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5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爲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爲陽數,偶數視爲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爲“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爲“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爲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1、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2、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3、插茱萸: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東漢時期,汝河邊一個村子裏,住着一個小夥子,名叫桓景。他家裏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裏忽然出了一個瘟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鄉親們不斷死去,非常着急,就決定求仙學藝,爲民除害。桓景回到家裏告別父母和妻子,一個人上路去了。

桓景訪遍了天下名山,才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桓景帶上一袋乾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爲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長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句,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讓每人喝一口。安排妥當後,他就帶着青龍劍回到村中,等着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裏。他發現村裏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衝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衝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準他的後背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剷除瘟魔、爲民除害。因爲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1]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6

一、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爲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二、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三、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四、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五、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六、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習俗7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遠望,飲菊花酒,以避邪祛災。直到現在還流傳有很多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習俗有哪些呢?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呢?

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爲什麼稱爲“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爲陰數,以

一、三、五、七、九爲陽數,九爲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爲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爲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的曹丕給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日月並應,俗嘉其名。”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爲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爲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爲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

酒必採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爲了重陽節登高,還製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後齒,使登高更爲方便。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爲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七年級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豔陽天”,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慄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遊覽的最好季節。歷代人們在重陽的活動中流傳了不少故事,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漢代的風俗,人們在

這天要飲菊花酒,以襏除不祥,於是,又稱重陽爲“秋襏”。晉代因爲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呼爲“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由於荊楚一帶,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飲宴”,如現在的所謂“野餐”。後來蔚成風氣,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爲“野餐節”。重陽節起源其它說法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 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

標籤:九九重陽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