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6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6篇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1

片中的中男孩大衛,是電子公司生產出來能夠感受感情的機器,是第一個能夠感受感情的機器人。並且這樣的感情永遠保存在他的記憶芯片中,他被製造出來,用來替代一對夫婦因病而成爲植物人的兒子。

他們對這個具有感情的機器人漸漸適應,卻當自己的植物人兒子馬丁再次醒來時,他們的待遇差別甚遠,所有人一再強調:你是機器人,不是真人。而他就單純的以爲只要變成真人媽媽就會愛自己了,大衛爲了變成真人,相信了睡前媽媽躺在馬丁身邊爲他讀的童話故事。以爲找到“藍仙女”自己便可已和小木偶一樣,成爲真人得到媽媽的愛。

由於這對夫婦最終發現大衛的存在爲他們帶來了太多的麻煩,最後大衛還是被趕出了家庭,在那一天之前媽媽卻是這麼對他說的:“大衛,明天我們去郊外玩吧。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明天”。大衛的眼睛望着媽媽,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恩。我只知道那一刻,他一定很幸福,但是其實是要把大衛扔在郊外。到了郊外,當媽媽對大衛說出了事實真相之後,他一再拉着媽媽的手,哭着喊着不讓她走。但是媽媽最終還是流着淚,上車遠去,並且一再囑咐大衛不要到對面去,因爲那邊就是製造他的電子公司。他們找到他,看到他已經沒有作用,就會把他毀滅。

爲了變成真人,大衛經過了一系列波折。甚至被抓到機器人屠殺場,最後終於找到了藍仙女。

當david在藍仙女面前祈禱:“請把我變成真人吧!請把我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吧!讓我和馬丁一樣得到媽媽的愛吧!”我想:善良的人早就已經沒把david看作一個機器人,而他所付出的一切,只是想得到媽媽的愛,跟馬丁亨利一樣,得到媽媽的愛。

當他望着四周冰冷的海水,這一切終於在兩千年之後,海水全部都結成冰之後,當他一個人穿越了74萬個被寂寞籠罩的黑夜之後,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並且這次沒有馬丁沒有亨利,只有他一個人擁有媽媽的愛。雖然付出瞭如此巨大的代價,雖然這一天如此短暫雖然74個漫漫長夜換來的只是媽媽一天的愛。但是對於他來說已經無憾了,因爲這是他一生的心願。

我很感動,影片的最後是大衛和媽媽一起睡去。那個鏡頭看得有點心痛,有點壓抑,因爲大衛根本不會睡覺,只是因爲媽媽永遠睡去了,他也就安靜的躺在媽媽身邊。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2

《人工智能》這部電影。是庫布裏克老爺子的遺作。庫布裏克拍了一輩子的潛意識與人性惡,《閃靈》更是代表中的代表。《人工智能》的劇本倒是由他自己寫完了,可當時技術的限制拍不出理想中的效果,於是庫布裏克把劇本交給了號稱“好萊塢最天才的商業片導演”斯皮爾伯格。

我想兩位導演的天才都毋庸置疑,但在個性和風格上,杜布里克和斯皮爾伯格是處在兩個極端上的人。杜布里克悲觀,冷峻,嚴肅,毫不留情;斯皮爾伯格則樂天,幽默,浪漫,充滿關懷。前者更像一個哲學家而後者更像一個“聖誕老人”。

所以這部電影的結尾,那個大團圓——斯皮爾伯格創造的部分,才顯得如此不協調,就像在一篇哲學論文的結尾附上一段溫暖的童話。這是兩位導演世界觀上的差距,並不分高下而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但毫無疑問,就算天才如斯皮爾伯格,也無法抹去前輩那荒誕而意味深長的風格。反倒讓這個大團圓的收場,有些多餘。

那麼,杜布里克想用這個故事講些什麼呢?尋愛?追夢?恐懼?娛樂至死?機械與情感?都是,也都不完全是。關於人工智能獲得情感的作品,如今已經不新奇了。比如今年大火的主機遊戲《底特律?變成人類》和阿西莫夫的不少作品,然而看那些作品的感受與《人工智能》完全不同。有關小男孩大衛尋找“愛”的故事,只是電影內涵的冰山一角。在我看來,它更像是關於慾望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無論是《機器管家》裏深愛小主人的安德魯。還是《底特律》裏溫柔堅強的卡拉小姐姐,他們給人的感覺都是始終溫暖明快的在莫妮卡那裏,儘管嘴上不承認,她還是徹底接受了大衛作爲精神寄託,可又在自己的孩子康復後頭也不回地拋棄了大衛。她真的是渴望親情嗎?還是隻是自私地享受自己“被需要着”這個事實?舞男喬看得更清楚:自己只是爲了迎合女人們的慾望而存在,除了迎合女人外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

換句話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至少是杜布里克的部分試圖傳達的是:我們所以爲的許多無私的真情實感,不過是慾望的具象。真正追求愛與情感的機器人小男孩最終找到的也只是創造自己的人狂熱的複製慾望。最後,這份未經人性污染的機器人的純真最終被埋葬在了深海之中——至於被兩千年後的機器人拯救,則無疑出自斯皮爾伯格善良的改動了。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3

電影《人工智能》,一個未來版的皮諾曹式故事。David—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小機器人,他被一對人類父母—Henry和Monica所收養。突然有一天,Henry和Monica的親生兒子Martin從昏迷中醒來。而Monica對於親生兒子和機器人養子中作出了選取。

David被人類父母拋棄後,一向認爲是自己被拋棄的原因是自己不是一個有血肉的人,他渴望着自己能由一個機器人變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抱着對這個願望的執着,David展開了漫長的歷程。

在描述David經歷的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幾個不一樣的機器人主角。

每種機器人都代表自己的作用,但卻無法被人類接納到生命當中存在。與David一同被困機器屠宰場的破舊機器人,當中有僕人、工人、看門人的打扮,能夠看出以前作用於生活和生產。那些破舊機器人中都以前出色過,但當有更新更先進的型號推出時,它們即被毫無疑問地丟棄,最終被人類徹底銷燬。

Joe,機器情人,爲人類的'生理需求服務,懂得分析人類心理變化。Teddy,玩具熊機器人,只會作爲寵物主角的邏輯思考。Joe和Teddy能夠被人類作爲一種寄託,Joe甚至能讀懂人類的情緒,但始終不被人類所在乎,最終也只能說出我以前存在。

David,新研發的高仿真機器人,能脫離數據計算而用感情思考,懂得愛別人,被人類收養。在Martin甦醒前,Henry和Monica一向嘗試去接納這個機器人兒子,直至Martin康復回來發生了一些事情。Monica卻放下了接納機器人做兒子,正因機器人的外表甚至內在無論多麼像人類,本質卻是機器人。

David的創造者對於創造David的想法是,嘗試去做一個會去愛的機器人,而成功之後就是與David同類機器人量產化的開始。由電影的開端時,我們已經看出故事裏的社會背景不存在屬於機器人存在的空間。每種機器人的出現也是爲了人類的需要,只能作爲工具的本質。即使造出所謂的愛,也無法和人類的愛產生共鳴。

更具諷刺的是,David最終只能讓電影裏代表高級生命體的外星人幫忙他達成被愛的願望。而這個時候,地球上的人類已經滅絕了。透過電影這樣比較隱晦的描述,我們感受到的是,人類到了滅絕仍無法接納機器人到自己的愛當中。

或者我們不必深化到去思考人與機器人的關聯,拉近到我們的周圍,在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正是有人像電影裏的人類對待機器人一般去對待他人嗎?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4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部從國外進口的一部科幻大片——人工智能。這部電影很獨特地融入了一些別的科幻片從未嘗試過的題材——母愛。我看了之後,被深深地震撼了,堅信有許多人的觀後感也與我一樣——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本片主要講述了在人類科學禮貌到達頂峯的機器人普及時代,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着像人類一樣的一顆金子般純潔心靈的機器男孩David首次被機器公司生產了出來,並賣給了一對兒患重病的夫婦,之後夫婦的親兒又奇蹟般地復活了,於是他們還是狠心地拋棄了David。時代在前進,狂妄無知的人類懼怕自己的地位被機器人佔領,在一次機器人大屠殺中,David僥倖地存活下來,天真的David時時刻刻地在掛念他的母親,他想盡辦法去找傳說中讓曹比諾變成真男孩的神仙藍精靈,在經歷了無數人間險惡後,他爲了尋找它而被冰封在海底。時光前進了幾個世紀,最後,David在未來人和藍精靈的幫忙下又能夠和他的母親在一齊了。

這部影片在開頭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深刻而沉重的問題——如果機器人能夠真誠地愛人類,那麼人類又能否去愛機器人呢?換句話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夠真誠地愛我們,那我們又能否拋下別的因素去愛他們呢?影片中的David雖然是機器人,但他和真男孩有着一樣的愛母之心,可包括他的母親Monica在內,還是在乎他是個機器人而去偏袒人類甚至不信任他——哪怕他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發奮。

影片最後,David那種爲了討母親歡心而立志變成真男孩的毅力感動了未來的地球人和傳說中的藍精靈仙女,他也從冰封的海底被解救出來。但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世紀,哪怕他意志再堅強也無法挽回母親去世的事實。但導演讓我們這些觀衆在最後的痛苦與悲哀中感受到了一個小小的驚喜——藍精靈利用了他母親生前的一根頭髮施了魔法,讓David能夠再與他親愛的母親Monica共度一天的時光,Monica也會在晚上沉睡的時候再度“死去”。電影最終落幕在一個安詳沉靜的夜晚——David微笑地躺在他母親的身邊,緊緊地依偎着她。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5

自己看的時候,也是眼淚稀里嘩啦的。真心佩服外國一些導演,他們對於生命、宇宙、世界、愛等等的深層次的思考。

其實,電影一開始的地方,就已經提出了這樣一個質問:問題不在於製造會愛的機器人,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能不能愛他們?如果這機器人真的能愛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對機器人又負有怎樣樣的職責?“這是道德問題對嗎?”“也是最古老的問題之一,但是,上帝不也創造亞當愛他麼?”

我在想,爲什麼戴維沒有對父親有這種愛?是正因程序只設定了他愛母親嗎?他對母親的愛的這種執着,簡直能夠與男女之愛等同。我認爲,戴維對母親莫妮卡的愛,是一種更加簡單純粹的愛,不僅僅僅是對母親的愛。純粹的一個個體,愛另一個個體,並且渴望得到迴應。

但是,我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做《不愛無罪》,第一次引發了我的一個疑問,如果一個人愛你,你就要愛他嗎?以下節選部分——“她的自尊被踐踏成了混入污泥的塵埃,然後她大病了一場,隨後又鬧過兩次自殺,一度她甚至以爲自己活但是來了。

朋友們都指責他,指責他的心狠,他的殘忍,他的不可思議,他的不識珠玉。但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來道歉。即便認爲他有必須道理的人,也都認爲他的做法不恰當。男生嘛,要憐香惜玉,要有忍耐精神,更何況應對一個願意爲你生爲你死的女子呢?

她很痛,她一向在愛中疼痛。她由感情中的弱者變成道德上的強者,佔據了理,佔據了力,佔據了能夠痛苦能夠衝動能夠瘋狂能夠干涉能夠打擾能夠嚴重影響他人生活的——權力。然而,她想不到,那個不愛她的男生有多麼無辜,他的堅持其實更值得尊敬和欽佩。

大多數人都認爲用金錢、權力、物質的能夠換來身體,但賣不到感情。但更多的人卻走入另一個誤區,以爲交付自尊能夠換來愛,交付付出能夠換來愛,交付愛理所當然務必獲得愛。

錯了。付出與回報是兩件事,愛與悲哀從來不互爲因果、互爲原由。愛或不愛都是聽天由命的事。

暗戀無罪。

不愛,莫非倒是天大的罪了。”

是否愛就要有迴應呢?我想提一個問題,如果,戴維,沒有被賦予人類小男孩的外形,而只是一副冷冰冰的機器人外形,還會有那麼多的觀衆正因他永無止境的愛而感動嗎?

以上只是一點對“愛”這個詞的思考和困惑。

人工智能電影觀後感6

《人工智能》這部電影,給人更多的情感衝突與困境。最要的情感衝突,發生在母親蒙妮卡與機器人戴維之間。戴維是在太可憐,他是個機器人,是個有情感有記憶的機器人,是個會追求愛的機器人。假如他的生活很順利,那麼他會開心的生活一段。當然他也會陷入另一種痛苦——他的媽媽會衰老會死亡。假如她不在了,他將一個人怎樣孤單的生活呢?一個人生活,只能靠着回憶生活,並且是無止境無變化的活着似乎也沒有意義。這裏已經展示了一個困境,擁有情感的機器人將如何處理親人的離世呢?但是作品無意處理這個問題,而是引向另一個更復雜的尷尬處境。這也是戴維更痛苦的更現實的問題。他不是他媽媽唯一的兒子,他甚至不是真的人,自從親生兒子馬丁踏進房門的一刻開始,戴維的悲劇也就開始了。兩個小男孩爲了母愛也會爭奪,何況是有些壞心思的真人與單純的機器人;何況是十月懷胎的親骨肉與買來的實驗機器人之間;何況是一手撫養幾年的兒子與兒子的替代品,這其中巨大的差距,都註定了戴維的悲劇。不管他多乖巧體貼,他也得不到母親的愛撫,聽不到母親的睡前故事。他只能做在桌前呆呆看他們吃飯,模仿着動作,想象着味道。有次他在馬丁的刺激下,大口吞食菠菜,得到的也是開膛破肚的修理。他只能在門外聽母親給馬丁讀故事,靜靜的聽,聽bluefair的故事。bluefair的故事對馬丁來說是消遣,對小木偶來說是福音,而對戴維來說,是希望卻也是絕望,他能像木偶因爲善心就變成真的人嗎?他以爲他找到了他不被媽媽喜歡的原因,成爲真人也就成爲一生的追求。

經過兩次誤會後,他終於是消磨掉他的信任,完全喪失了他的地位,儘管他媽媽有些不捨,但還是爲了他的“真”寶貝兒子,要把機器人兒子丟棄了。本來機器人只是要當替代品的,既然真品已經有了,替代品的意義就爲零,更何況保留替代品是要冒着真品再度消失的危險了。於是戴維被丟棄。儘管他哭得很傷心,哀求得很悽慘,儘管他媽媽還是有些同情有些矛盾,他媽媽還是決絕地離開,一去不回頭。聽說這個鏡頭觸動不少人心絃,賺得不少眼淚,我卻在另一個鏡頭前潸然淚下。

科幻哀傷的童話故事,穿越時空的尋愛之旅;營造幻覺的傷感世界。機器智能的堅持執着,赤裸深刻的人性剖析;震撼感人的心靈洗滌。這就是整個影片中最精煉的東西......戴維、那個天真又純淨的孩子,來自他心底的那份對母親的愛,深深的感動了我、我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