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運輸

大理交通網分析

運輸1.92W

大理概況

大理交通網分析

(1) 位置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自治州首府駐大理市下關,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國土總面積29459平方公里。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83.7%,壩區面積佔16.3%。東西最大橫距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70多公里。大理州距雲南省會昆明398公里,東西最大跨距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70多公里。全州總面積29 459平方公里。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乾溼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爲主,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秀麗山水和少數民族風情聞名於世,境內以蝴蝶泉、洱海、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

地理概況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貌複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爲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爲中山陡坡形。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羣山的最高峯,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州內湖盆衆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佔全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爲線形盆地,呈帶狀分佈,從西向東排列爲6個帶。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佈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佈全州。州境內分佈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海西海、青海湖8個湖泊。

(2) 大理的面積、人口、經濟方面的狀況

① 面積、人口狀況

截至20XX年12月3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面積2945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萬。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大理市,郵政編碼671000,區號0872。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4年國務院批准爲對外開放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32.88億元。全市有工業企業501家,基本形成電力、食品、輕紡、機械、建材、造紙、印刷、化纖、製藥、菸草加工、皮革塑料等多門類的地方民族工業體系。199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7.25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57億元。現有農業耕地面積8598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52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7222公頃,全市農業年產值3.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3元。市內交通發達,通訊設施先進,境內鄉村公路基本貫通,水上運輸極爲方便;320、214兩條國道穿越市境,成爲連接滇西八地州陸路交通樞紐和借道通往四川、西藏、東南亞國家的橋樑;大理飛機場已建成通航,開通了昆明、天津航線;廣通至大理鐵路、"昆楚"二級汽車專用線的延伸段楚雄至大理一級汽車專用線和大理至麗江的準二級公路於1998年建成通車。1996年完成貨運量11.95萬噸,客運量24.45萬人次。通訊傳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已建成無線電尋呼臺、光纜傳輸系統、移動通訊系統等通訊樞紐,全市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7.2萬門,可直撥國內各省市和世界各地。

大理歷史上是滇西物資集散地,目前已形成了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城區市場與農業市場互補的局面,商品交易規模不斷擴大,199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33億元。大理是國務院劃定的大西南旅遊經濟圈規劃區中熱點旅遊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省旅遊重點城市。近年來,隨着大理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國內外旅遊者日益增多,1996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306萬人次(其中海外旅遊者4.28萬人次),旅遊社會總收入6.17億元,旅遊業直接收入1.22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投入逐步增加,自來水年供水量1352萬噸,城市自來水用水普及率92%,城市綠化覆蓋率17.8%,已形成大理城區以保持棋盤式佈局古城爲主,下關城區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爲主的獨特風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城區及70%的鄉鎮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比例達94%,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每萬人擁有病牀數192張。1996年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爲文化先進市,榮獲"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農業經濟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農業州,全州山區面積佔全州國土面積的93.4%,山地農業是大理州農業的一大特點,州內最低海拔730米、最高海拔4295.3米、海拔高差3565.3米,具有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季、乾冷同季,立體氣候明顯。在多樣的氣候條件下全州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稻穀98萬畝、包穀103萬畝、小麥25萬畝、大麥69萬畝、蠶豆43萬畝、馬鈴薯25萬畝、大豆3萬畝、芸豆15萬畝、蕎麥10萬畝等品種;重點經濟作物有烤煙50萬畝、甘蔗5萬畝、油菜25萬畝、蔬菜55萬畝等;特色作物有核桃450萬畝、茶葉18萬畝、蠶桑25萬畝、果藥45萬畝等;優勢水果以柑桔、葡萄、梨、梅子爲主;全州各地糧經生產受海拔、交通、科技水平和基礎條件制約、發展極不平衡:州內中部、東南部1800米以下海拔盆壩糧、煙、菜、桑、蔗、果產區,種植的水稻主要爲秈稻品種,畝產達600公斤左右,最高畝產有1982年賓川縣“桂朝2號”畝產達1055.8公斤,烤煙畝產達180公斤左右,畝產值2500元左右;每畝桑園養蠶產鮮繭30公斤左右,高產示範田塊畝產繭可達80公斤以上;甘蔗畝產6600公斤,高產田塊達11000公斤以上,賓川壩子種植的柑桔、葡萄畝產3000公斤以上,畝產值5000元以上,高的接近萬元,區內以大蒜、香蔥、番茄、茄子爲主的冬春早菜畝產量達2500-5000公斤,畝產值3000-8000元,農民生產效益高低直接受市場價格影響,呈現同期性波動。

中北部1900-2200米以上海拔溫涼壩區適種作物多,產量偏低。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包穀、麥類、蠶豆、馬鈴薯、芸豆、蔬菜、梅子等。種植的稻穀以粳稻品種爲主,畝產550公斤左右,1993年大理市粳稻“合榆一號”品種1.11畝攻關田創畝產1024.64公斤高產記錄;包穀、麥類、蠶豆是該區的當家糧食作物,畝產均在500公斤左右,20xx年大理市玉米攻關田畝產達986.9公斤,種植的菜用型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高產田塊畝產可達5000公斤以上,畝產值2000-5000元;蔬菜畝產達3000-5000公斤,平均畝產值3500-6000元左右;種植的芸豆畝產250公斤,畝產值750-1000元;梅子畝產1000公斤左右,畝產值800-1000元以上。

西部、南部山區旱糧、茶、果、藥產區適種作物較多但受乾旱影響較大,生產以旱糧爲主栽作物,經作有烤煙、藥材、核桃、梨等。種植的山地包穀、麥類畝產450公斤左右,茶葉畝產50公斤左右,畝產值500-1500元,核桃和梨由於掛果面積所佔比例較低,畝產量還比較低,區內種植藥材一般畝產值可達2000-4000元。

通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各類水庫、水塘、水池窖總庫容量達6.5億立方米,可控水量達14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208.7萬畝,建成年畝產糧食400公斤以上高穩產農田215萬畝,20xx年糧食和經濟作物比例調整爲70:30,近年來小麥面積調減69.4%;啤飼大麥面積調增170.3%;水稻、玉米基本穩定。20xx年小春生產全州156.2萬畝小春糧食作物,平均畝產達220公斤,總產達34.39萬噸。193.75萬畝冬季農業開發特色作物平均畝產值達1388.9元,總產值達26.91億元。全州大春糧豆麪積236萬畝,平均畝產424公斤,總產100.12萬噸,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2.2萬畝,總產134.51萬噸,平均單產343 公斤。

20xx年全州外銷(銷往州外)畜禽達588.37萬頭只(其中仔豬62.6萬頭,肥豬89.3萬頭,肉羊69.1萬隻,肉牛19.3萬頭,肉禽347.5萬隻,乳牛0.57萬頭),外銷禽蛋1.36萬噸,肉製品5061噸,外銷畜產品收入達24.2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38%,是全省最大的畜產品輸出地。外銷大蒜20萬噸,外銷野生菌2萬多噸,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及廣東、福建、西藏等地區。20xx年末全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7.37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73.85億元,林業產值12.79億元,畜牧業產值63.64億元,漁業產值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78元。

大理州特殊的立體氣候條件,全州在不同海拔地區適種作物品種多,不同地區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都有重點特色作物主推品種及與之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隨着農產品市場發展及產業化開發水平的提高,各地都培植起一批初具規模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工業經濟

大理,是雲南工業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1945年12月,大理喜洲萬花溪水力發電廠正式建成投產,是我州工業發展起步的重要標誌。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大理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已經成爲自治州的最大產業、成爲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成爲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勞動就業的'重要領域和推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

  一、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增加

建國初期,大理州 轄區內只有小型私營企業13戶,工業總產值只有1090萬元,佔全區工農業總產值的20%。到1978年,全州工業企業發展到了522戶,並建立了一批

小而全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年來,全州先是把“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作爲全州經濟工作的兩個重點來抓;繼而提出了“工業強州”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接着啓動實施第一輪和第二輪工業經濟“倍增計劃”;20XX年又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策,按照一個較爲清晰並符合大理州情的工業發展思路及具體規劃佈局,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大理州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理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繼20xx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後,20XX年、20xx 連續突破200億、300億大關,20XX年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的結構實現了“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轉變。預計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4億元。

  二、深化企業改革不斷推進

從1978年起,大理州開始對工業經濟管理體制和以國有企業爲重點的企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經過30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和觸及產權、體制的國有企業改革,理順了體制,激活了機制,盤活了資產,優化了所有制結構,全州已形成了國有企業、國有控股參股企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資、個體私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顯著提高。涌現了祥雲飛龍、力帆駿馬、大理啤酒等一批企業,截止20xx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工業企業有30戶,過20億元的工業企業3戶;過30億元的工業企業1戶;祥雲飛龍、力帆駿馬兩戶已進入大型工業企業之列,8戶企業進入“雲南省百戶優強工業企業”,3戶企業擠入全省百強企業,3戶進入全省民營企業十強,伴隨着企業改革快速發展壯大起來的非公經濟已經佔全州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以上,上繳的稅金佔全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42%以上,非公經濟已經成爲支撐全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成爲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

  三、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建國初期,我州產業初步涉及食品、紡織行業。改革初期,食品加工、紡織已經佔主體地位。目前全州工業主要產品已有30餘類,在行業上涉及了3大門類,13個行業近30個大類,並形成了以菸草、建材、礦冶、機械、電力、生物資源及優勢農產品深加工爲主的六大重點產業工業體系,20XX年,礦冶機械、生物資源及優勢農產品深加工三個產業的產值分別超過了菸草行業,同時,大理州已經成爲中國南方州市級最大的奶牛養殖及牛奶加工基地,奶牛存欄數、奶產量、加工生產能力等均佔據全省的70%以上。

  四、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是技術改造提升。1978年前,大理州的多數工業企業,由於投入不足,而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產品質量低、經濟效益差。改革開放以來,全州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用先進實用技術對全州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大多數企業實現了“零排放”或達標排放,逐步走上了循環發展的道路;個別工業行業企業的科技水平已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標籤:交通網 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