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5篇

文化1.92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傳統文化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5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

霏霏伏雨溼楊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涼,我來到欣載着平定“文獻名邦”之稱的冠山景區參加研學活動。

冠山山石秀麗、狀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懸崖峭壁隨處可見,蒼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環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釋、道於一脈,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築點綴其間,歷經風雨,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蘊,爲一地文脈之所繫。作爲一名外地入職新教師,領略冠山優秀傳統文化,瞭解平定教育發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進冠山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上題“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園。我們跟隨王世茂老師的腳步,認真聆聽講解,感受豐厚歷史神韻帶來的文化薰陶。王老師重點向我們介紹和解讀“冠山十六景”各個景點的歷史淵源、名人篆刻和賢人楹聯等。其中,冠山崇古書院最爲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東,靠山臨谷,擁有着獨特的文化氣韻。崇古書院中,喬宇詩碑、傅眉石刻最被後人稱道。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感嘆:雖不見先賢雅聚,但仍墨香難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賢志士。冠山初有名聲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時期名聲愈發顯赫。元明時期,平定縣出了兩位卓有聲譽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國史院檢閱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察御史,並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另一位則是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現代女作家石評梅更是從小在此讀書,並創作了以冠山爲背景的小說《紅鬃馬》。由此,我聽到先人求學奮鬥的故事,彷彿看到先輩們前仆後繼、你追我趕重建書院的執着精神;千里化緣、萬民集資,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獻精神以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挖掘併爲之發揚光大。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正因爲有傑出貢獻前輩們的傾情付出,才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景羣。

活動已結,精神猶存。在歲月中指引着人來人往,見證着文興河山的傳承。經過王世茂老師的精彩講述,我體會到一個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對保留與積澱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視,這根源在於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爲新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重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業,爲平定的教育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2

其實對於咱們這個儒蓮文化,我之前就知道,因爲我的女朋友是千山路國小的,她在36期的時候在這裏參加過培訓。她學習完之後回去跟我交流一些收穫,我開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我認爲自己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並不需要別人的教誨。但是這四天的學習,讓我對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我應該先檢討自己。我這個人在單位和領導、同事相處比較融洽,但是內心很急躁,有時候會和父母、朋友產生一些矛盾,而且對這些矛盾不以爲然。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對於父母首先應該盡到孝道,特別是我們這羣年輕人,應該把孝道承傳下去。

在這裏我要感謝我的姥姥,我的姥姥從小把我養大,一直養到18週歲。我姥姥屬於一個大家閨秀,對於“禮”教得很嚴。我深刻地記得,姥姥說:“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剛纔看到蓮儒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可愛特別聰慧,讓我的內心產生了自責。回想我在班級裏對待我的學生,是否做到和顏悅色?是否做到他做錯了給他一個改錯的機會?事實上並沒有做到。

姥姥還教育我吃飯要有禮。我小時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個小洞,我也不吃別人眼前的菜;吃完飯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說話。其實小時候做得更好一些,學着學着就學走樣了。

老師上一節課提到對父母的愛。父母對我們的愛非常無私,非常包容,反過頭來,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包容一下我們的父母呢?我的父親已經52歲了,他的身體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健壯了,走路的時候,我會開玩笑說:“小老頭……”感覺父母的身體在一天一天變差,可是我卻沒有做到我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我的媽媽有一些神經衰弱,我回去晚的時候她就是睡着了也會醒來,她總會說:“這麼晚回來,對身體不好。”算起來,我們能有多長時間可以和父母說說話、陪他們聊聊天?每天在外面和朋友說那麼多,爲什麼不能回家對父母再分享一下呢?其實父母非常想知道你在單位表現如何,和同事關係如何,甚至和女朋友處得如何。以前我回去也就是一句兩句,這兩天回家我跟媽媽聊了很多。因爲家離學校比較遠,每天要早走,一年365天,我媽能有360天起來爲我做早飯,但是我從來沒有感謝過她。昨天走時我給她一個擁抱,說:“謝謝您!”我媽還有些詫異,可能有點適應不了。今天我又給她一個擁抱。我相信,我還會堅持下去。最後,祝願在座的各位長輩、老師的父母都能夠身體健康!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3

在公司李總關心和組織下,我參加了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培訓我的感受非常的大。

陳老師講得深入淺出,圍繞着五倫、五常、四維和八德還有很多課程,真的是培訓內容豐富,讓我一直停留在感恩和激動中。培訓中首先講到的是孝,所謂百善孝爲先,中華文明五千年孝子的故事比比皆是,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慢慢的將父母給遺忘了,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和照顧我們的孩子。整個培訓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王希海大哥的感人事件,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王希海大哥爲了照顧他植物人的父親,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爲了讓自己家裏的哥哥姐姐安心工作,他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照顧父親20多年,每天幫他父親搽身、換褲、牀單等,還每天幫他父親吸痰,摳大便,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不愧爲真正的男人,他的事蹟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也成爲了我們的學習榜樣,在參加培訓前,我也一直認爲我是個比較孝順的兒子,但經過這次培訓,比起王希海的感人事蹟,我覺得我做的太不到位了,太不稱職了,我相信通過以後的學習我會做得更好。

通過這次培訓的課程中,我懂得了只有每個人都知福、惜福,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工作,把責任進到位,和諧的環境就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公司給予了我這次培訓的機會,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對於家庭和親人相處也有了新的意識,作爲偉宏的員工更是教會了我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去對待我的每一位學員,認認真真去教好他們。

感恩李總富有遠見的

  教學部

  20xx.6.19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4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在兩天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體會。首先家和萬事興,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這些都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爲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纔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爲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怪別人,怨天尤人。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其次百善孝爲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有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爲孝。並且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纔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還有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爲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爲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爲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爲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它每一句話後面的存心。

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壞習氣,培養好習慣。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爲職場中的我們。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中國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爲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爲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爲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國小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爲那會影響到學生。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 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衝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爲?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學習心得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 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現在很努力的在學校裏學習這類的東西,傳統文化好像沒有必要學習。但是,傳統文化會讓你有一種有根的感覺,特別是在我自己漸漸的明白了一些話的道理明白了那些東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爲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爲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爲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詛咒與漫罵使得我們早就失去了一個人應該有的涵養。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沒有了以和爲貴的思想,更多的是人類的自大,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養與水平。這樣我們談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實現我們每一個作爲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價值。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於我們大社會,更甚讓我們置於宇宙,我們會發覺自己是多麼的卑微。那麼,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

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

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5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說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裏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說,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裏,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着,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爲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着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6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爲的選擇。進而言之,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傳統是本民族一直以來依賴並延續的生活習俗、人文理念、審美觀點等等綜合在一起的民族根本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是現代人們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道德底線,居家在外接人待物行爲處事的準則,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人類進步的保障。

但是,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爲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許多的傳統文化被逐步淡化了。尤其在中國,在文革對傳統文化的清洗和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形成“向錢看”的不良習氣之時,發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便顯得更爲重要了。

由於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的畸形,導致在這一段歷史上出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次質疑。中體西用?全盤西化?持這些觀點的人在歷史上不是少數。到了現在,聖誕節,萬聖節,這些西方節日甚至要比某些本來重要的傳統節日更加隆重。當然這也是商家炒作的結果,但無疑,許多人已經出現了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爲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係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爲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爲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瞭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爲“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爲“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實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爲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爲“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係着現在與未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見,傳統文化對於現在日益浮躁的社會風氣有相當強的調節作用。然而,許多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分析僅侷限於孔孟之言,缺乏實踐精神。對於當今這樣一個已經存在道德失範問題的社會而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修養方法更突顯出其必要性。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自覺的以傳統文化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並且努力地去結合實際來更新傳統文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和道德意識才會得到一個很明顯的提升。再審視當前社會,由於人員流動性加大,我們很多時候都處於一個“陌生人社會”,沒有熟人,也就缺乏了一種輿論壓力,在這樣一種社會中很容易養成肆意胡爲的習慣。由此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更要重視自身的修養,我們要養成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憑藉自己的內心信念,無論身處何處都能依靠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做人方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並付諸行動。

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種修養功夫,是一種自律品質。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對傳統文化在道德修養方面的實踐,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永遠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7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爲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說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說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爲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通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爲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爲,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8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爲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裏, 人民羣衆已經成爲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爲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爲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羣衆的與創造性,成爲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繫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爲與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爲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9

一、 我終於找對了人生的方向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要怎樣做一個人,我才明白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在哪裏。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說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說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幾年的學,上了十幾年的班,還是不知道人活着爲了啥?記得從上國中開始,關於「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就一直讓我迷惑,甚至苦惱。上班後,我便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視同於我的薪水與地位,認爲這些就是體現我人生價值的。爲了追求更有「價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終比較順暢。可薪水與地位讓我滿足時,我也沒快樂,還是心無主宰。我經常愁眉不展,難道我的人生就只是這樣嗎?生命就這樣漸漸老去而已嗎?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越努力,越迷惑。現在我知道,我走錯了方向,當然越走偏離的就越遠。

以前,我不知道作爲一個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當然也可能是因爲從小沒有父母教我。我認爲女人同樣要打拼天下,心裏認爲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沒有價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極不合格的,尤其是「婦功」一項,基本女人應會的,我全不會做,除了會上班。家裏的活我不太會幹,我們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兒子吃幼兒園,我們在單位吃食堂。當老師講到「婦功」時,我都很驚訝,心想:女人還要會這個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識不對,努力的方向不對。如今,我可以說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對了人生方向,走的快點、慢點都沒有關係,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對。我是幸運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還有許多人,同樣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沒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繼續拼搏奮鬥,生活在茫然與黑暗之中。所以,我認真地學習,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緣的人。

二、中國傳統文化化解我多年積怨 撫平心頭重創

事情要從我小時候說起。

五、六歲時,我看到有一次母親很喜歡一件旗袍,因捨不得錢而沒買,那時我就有一個理想:我長大了,一定要給母親買好吃的、好穿的,讓母親天天享受女兒的愛心與孝心,讓母親爲有我這樣的女兒而驕傲。從小,我沒什麼大的志向,心裏就想着到那時,看母親笑容滿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規劃着以後如何孝養母親。

但在我還沒有能力供養母親時,母親就離開了我。當時我在讀高中,這個打擊對我來說太大了,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母親與父親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安心在家上學,母親治好病就會回來了。我天天盼着母親早點回家,怎麼突然治不好了呢?母親走時,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成這樣了?我一時根本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因爲在母親治病的整個過程中,我從來沒想過母親會治不好,會永遠的離開我們,我還等着要孝順母親呢!

母親就這樣走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還要上學。我認爲,我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畢竟我還有父親,我還有家。可後來,在短短的一年裏,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父親又找了一個女人,經常不回家。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騎不了車,我與一個女同學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見五指,當我們走到衚衕裏時,突然有一雙黑手從後面把我按進了雪地裏。我回頭一看,一個蒙面人,我嚇得大叫。也許是我的大吼大叫嚇跑了那個壞人,那個壞人跑後,我瑟瑟發抖,不知道怎麼回的家。

回家後爸爸還是不在,我給爸爸寫封信,告訴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還是不在家,後來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與弟弟有一個家就行。可後來,這個希望也破滅了,父親與繼母結婚,把我們的房子賣了,帶着我與小弟住進了繼母的家。

繼母原是一個四十多歲還沒結婚的女人,性格特別怪,很厲害。按理說,繼母的家也應該算是我們的家,可在那個家裏,我就找不到一塊屬於我的安全的地方,經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遭來了大罵。當時,我只想找一個安全的角落,鑽進去想我的母親,舔我的傷口,可沒有。當我們受委屈時,父親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親不再能保護我們了,不再是我們的依靠了,我與父親反抗,我更加想念母親。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0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

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

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就學一堂課、就看一本書後就回去激動幾天以後就淡忘了,必須持續學習並從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的切入點,才能持之以恆,不斷進步。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1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薰陶着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纔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間,珍珠的色彩纔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纔會如此蓬勃。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後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爲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爲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爲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麼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隻“吸血蟲”一樣,在吸食着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爲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溫將父母的被子溫暖之後,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2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國小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爲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爲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啓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衆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爲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啓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爲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啓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爲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啓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爲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3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爲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爲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裏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纔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爲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爲樂。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4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爲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爲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衆”,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纔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爲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爲日常生活的行爲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

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爲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爲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纔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爲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 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爲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爲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爲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 重任,有所作爲;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爲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 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爲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15

通過今天王老師的國血教育讓我學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爲自己工作中不能經常給父母親來打個電話,不能能往常關心父母親,從來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從不爲他們着想。

今天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好多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孝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人們常說百善孝爲先,現在的我達不到王老師和聖賢聖人的鏡界,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知道了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父母尊重老師尊重他人。那麼這個人一定不能在社會上很好的生存,沒有朋友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我們時刻意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瞭解到了世間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而且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我們要尊重萬物,尊重生命,我們都應該真心實意的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同學、老師,朋友都應該真誠相交。

今天我學會了百善孝爲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畢業以後工作了,用自己前兩個月的工資爲父母親買一份禮年物,在父母身邊陪他們一段時間,陪從母親一起吃飯,陪着父母去他們想去的地方,爲他們買些保健產品送他們檢查身體。

孝道是爲人之本,一個人必須懂得孝道並踐行。對待父母親一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圖報,要懂的報達父母老師。讓我不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國家,跟着黨的步伐向着美好生活前進,並且樹立確的信念,爲國家社會服務。

標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