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熱]

文化5.16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熱]

《文化苦旅》讀後感1

美,不是罕見,其實就是平實。

也許佛家說得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這是一個從平凡到不平凡的脫變過程。一間陋屋,一位老尼,一灣清泉,幾隻玄身水鴨,還有環繞的沙山,就是一幅美麗風景畫的全部內容。試問,如果單單隻有環繞的沙山,或是隻有水鴨,畫面將會如何?單調的事物無法獨立存在,互補的方式使她更加美好。貓兒沒有老虎龐大的身軀,卻有種鋒利的爪子可以爬樹。毒蛇沒有堅硬的'盔甲,卻有讓人害怕的毒液。自然地互補使他們生存了下來。一望無際的沙丘中,安安靜靜的月牙泉就流淌在那裏,也就形成了美麗的風景。

美,不是轟轟烈烈,其實就是互補。

一篇好的文章,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一幅有意境的繪畫,不需要過多的色彩,一首動人的歌曲,不需要複雜的旋律。美不是偉大,不是罕見,不是轟轟烈烈,他更多的蘊涵在簡單的人文和自然當中。

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平時,就在互補。

他就是如此簡單。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內心,看不透他的內心,餘先生說,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民。爲什麼說他“畏畏縮縮”呢?是因爲他本就沒心沒肺嗎?還是心中已對未來自己做的事感到不恥呢?

一個道士,當了佛教聖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煙,他們無人問津,無人關心,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一樣,孤獨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來了命中註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卷,餘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所以只能簡略地說,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後人承受不住。

車隊出發了,一位年輕詩人說,斯坦因看到的是悽豔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也許,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謝那稀世的'文物等來了知音,而他自己則是拯救了中華文明的“英雄”。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王道士,真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民,是來逃荒的,來時並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對的時候遇上了錯的人。

時過境遷,一切已成定局,我們只能輕聲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爲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於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餘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餘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聖,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裏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爲什麼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蘊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爲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爲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羣,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爲了給我們日後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爲了日後的回憶,那麼現在又有什麼意義?

今後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餘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後感5

一直以來,很嚮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餘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景。這種感覺,一定爽歪歪。讀餘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彷彿沿着風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風景的亮?。喜歡在路上的感覺。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

我開始瞭解《文化苦旅》源於國中時學的一篇課文《信客》,那也是我與餘秋雨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開始讀《信客》,只是把它當作一篇虛構的小說,雖然對故事中的.人物充滿了敬佩、感動,甚至有點無奈,但畢竟並不真實,以至於當看到這篇文章選自於《文化苦旅》時,竟對這本書的名字感到有些詫異,似乎這份虛構不應出現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書中。然而當我真正真正接觸這部書時,才發現自己當初的感覺是多麼可笑,在這部書中,我們伴隨着作者的足跡,領略的並非只是那一個個令人稱奇的名勝古蹟,還有那一個個飽含滄桑歷史背後的那一份無奈……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沙迷了誰的眼,遍地乾涸斷了誰的夢……風沙肆虐,細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着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即將成爲傳說。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後,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後塵,多麼可笑,多麼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住!

“我好恨!”恨王道士爲何將如此珍貴的經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爲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沙肆虐之時什麼也不能爲她做。餘先生說“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蹟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裏,躲在不爲常人注意的祕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文化苦旅》我把它當作一本枕邊書,天天讀幾個章節。這書裏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爲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餘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麼墳,都標誌着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悽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爲萬人景仰,抑或是揹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麼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爲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敦煌石窟之旅,無疑是苦澀的。夕陽下,破落的塔羣顯得悲涼,而那座略爲完整的塔,卻是文化的碎片,由於無知而被肢解成德文化的殘骸。那位被稱爲“主人”的王道士,爲了自己能得到微薄的“酬金”,竟讓外國的冒險家們將一車車的,“不值幾個錢”的古籍、畫卷以及文化,分割得支離破碎,運往世界。日後的中國學者們,只能“屈辱地購買敦煌文明的微縮膠捲,窺探着先人遺留下的'文明。”

但我們要如何責備他?巨大的文化悲劇、民族悲劇中,王道士只是一個小丑,換做李道士、張道士又如何?結果還是會相同吧。假設被官員們攔住又如何?能享受奢華生活的官員們,就是“無法”籌出運費;就算運往京城,她們也只是屈身於破落的草蓆中,沿途被當地權貴們抓走幾把,然後破破爛爛地抵達京城。

“這樣的話,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餘秋雨先生髮出了這樣的感嘆。

好恨,好苦!

但是,歷史已經無法改變,留給我們的只有徹骨的教訓:我們的文明,不要再給別人分走一杯羹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9

一個人,踏上旅程,苦苦尋覓着。

只是一個人,沒有結伴而行,走在空蕩蕩的空間裏,內心卻無比豐盈。多彩的文化將這裏的空洞填補得十分充實。“苦”是因爲寂寞嗎?又或者是爲消失的文化而憤憤不平?琢磨不透。他毅然上路,只爲文化而變得無所畏懼。餘秋雨選擇了寂寞,但卻成就了輝煌,就在《文化苦旅》出版的那一刻。

不得不說,《文化苦旅》的'“苦”是能夠從書中滲透出來的。餘秋雨探尋着文化,註定孤身一人,獨自承擔迎面而來的一切。寂寞與輝煌在書中存在着一定的聯繫。也許,變得孤身一人不一定能夠獲得輝煌的成就,但輝煌卻一定是與寂寞同在的。在新版小敘中,餘秋雨把《文化苦旅》比作傷痕累累而身心尤健的回家浪子,離開家中的寂寞與回家後被衆人的披星戴月,應該就能看出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餘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有人物描寫,還有講道理的片段,可謂無奇不有,應有盡有,十分精彩。

本文說了餘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從中還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從陸地到海上,從國內到國外,讀了這本書,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旅行沒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雙腳,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僱不了。他一路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氣息比較重的地方,他寫文章要青春活力,寫出來卻無比蒼老,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認爲十分好的句子: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這段話講了他認爲希望只是一種奢望,不值得去花費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實, 人們認爲他遊歷世界,只是單純的去異鄉旅行,可我認爲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十分精彩,他從文人的角度帶我們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融貫古今,寫遍了中國的各色景色。

不得不承認,餘秋雨果真是文學大家。他寫的文字,有時婉約秀麗,有時卻又雄渾壯闊,我最愛的是他在《青雲譜隨想>中的一段“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寫的無比悽婉悲涼。

很久都沒有被文字感染的心酸酸的了,《這裏真安靜》裏有幾句‘’也許是不敢,也許是不願,她們狠狠心擰過頭去,朝着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牽腸掛肚,不再幽恨綿綿,連眼角也不掃一掃那之前天天思念的地方。“

'‘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裏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採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爲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裏開採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啊!太可怕,太讓人寒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利用閒暇之餘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閱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餘秋雨先生的文篇。對於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這篇充素着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並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瞭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餘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儘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爲人類做着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築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爲民的作爲。都江堰有着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築,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餘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一一體現。

在書中的文字需要一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一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嚮往。還有一種讚歎的情愫。讚歎歷史偉人創造出這麼一項奇蹟。我不經想要一覽都江堰的風采!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被壓得喘不過氣之時,我在目錄中尋找看起來輕鬆些的題目,於是選擇了《臘梅》。

愛極了梁辰魚的這首詩:

“幽花開處月微茫,秋水凝神黯淡妝。

曉徹露濃空見影,隔簾風細但聞香。“

花總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感覺。私自以爲,每一朵花都是一首詩,“孤芳自賞時,世界便小了”。我幻想,《夜雨詩意》中的那段話能得以映現:

“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閒,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鬆和瀟灑。”

可是,我發現我錯了。當花的生機勃勃與絕症病人那無法挽回的生命形成鮮明落差時,輕鬆和瀟灑成了大笑話。雖然先生極力凸現昏暗中的.光明,絕望中的希望,但我想更多的是平凡人,至少我無法那樣豁達,無法忽略那光明周圍是昏暗,希望被絕望包圍,相比起人的生命,一切都太渺小。

但僅是那一點燦爛,就使人心感動。爲生命而動容,更爲人對美,對生命的生機表現出來的執著而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爲:“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後的會心,冷靜後的淡然,蒼老後的煥發。有人說餘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着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着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閱歷,深厚的底蘊,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爲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宏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歷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澱,讓人豁達,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於此。苦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標籤: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