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篇

生物2.13W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篇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

本週主要學習了生殖系統,具體內容是人的生殖和發育。鑑於學生處於青春期,對此部分內容敏感,有些學生可能想了解又不敢大膽看書,所以我佈置了本週內回宿舍時,必須攜帶課本,必須預習或複習本章內容。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其二,關於生殖系統的結構,難以理解。課本圖片學生有可能看不懂,教師要稍作介紹,主要指出男性精子排出時經過的結構和女性卵細胞排出時經過的結構,還有精子進入輸卵管的通道,這些問題都要結合圖片介紹,讓學生自己指圖說出過程,有利於掌握和理解。

其三,關於二、三節,第二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可結合實踐、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理解,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身的變化,切實瞭解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從而做到駕馭自我,自我調節,健康的'生長。第三節主要是瞭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因。掌握計劃生育的具體措施,應該注意的是,關於避孕措施的介紹要強調一下,普及這方面的教育。

本節教學偏重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人的活動離不開生物圈,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纔會有美好未來。

本節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可不拘泥於教材知識,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沼氣池和高溫堆肥現場,參觀生態廁所,請工作人員講解生態廁所的設計與工作原理。由於環境條件等因素所限,我們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完成本節內容。在課堂上,爲避免枯燥的講授,教師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用辯論、課堂討論等方式促使他們思考,完成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在對人糞尿進行無害化處理時,不能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進行處理是有效途徑。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有不少感受,應鼓勵他們針對當地人糞尿處理的情況,向環保部門提出可行的改進計劃,用實際行動爲環保做貢獻。

總之,本節內容教師應儘可能調動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發表個人見解,在辯論、討論中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保意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2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自然學科。這門科目科學性和生活性很強,不能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採取現代式教學方法。本學期,我擔任七(3)、(4)、(5)班的生物課,在教學中,除了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我還以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實地考察、設計實驗、指導生產等)爲中心,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備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備好教材,必須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非常熟悉,絕不是現買現賣。必須認真閱讀有關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這樣纔可以確定每個章節的學時數。一堂課該講多少內容是有科學依據的,決不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在熟悉教材全部內容並按教學大綱確定了章節學時後,便可以開始準備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其次,備好學生,考慮的是教材的內容,學生是否熟悉,在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歷中是否曾經遇到過,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多運用情景創設導入新課。

要上好一節課,導入新課也很重要。熟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型新授課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爲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果教師在新授課教學中能運用新穎、奇特、驚險的實驗導入新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故事導入”,“實驗導入”“遊戲導入”“視頻導入”

三、合作式課堂教學,“學生爲主,教師爲輔”。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教學思路的設計最能體現授課者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和把握程度,但是,教學思路的設計卻不能脫離學生主體的考慮,教學設計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要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總之,新課程呼喚的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夠成爲教學的主人,對自己的課都能夠有一個自己的評價標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評課文化來哺育、來滋養我們的教師,使得我們的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成長起來。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3

生態系統是國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繫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裏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爲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裏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爲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繫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裏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裏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爲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着?”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爲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又稱爲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循環。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爲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過程(碳循環和氮循環)。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4

本節內容是有關生理結構組成及其功能的知識,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組成神經系統的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在身體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認識他們的功能。所以學生在學完此課之後,應該至少有如下收穫:

第一層次:對着別人的身體或自己的身體能指出大腦,小腦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經分佈於全身各處;

第二層次:知道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在功能上的差別;能夠想象由神經細胞如何組成神經系統,如何作爲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在其中行使作用;

第三層次:會用以上的知識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神經系統的組成》課後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始終處於科學研究情境中,並獲得相應的科學情感體驗。自然科學的學科魅力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測試表明,建立起來的概念是形象生動的、深刻的。

設定知識、能力、態度觀念等方面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進程設置各種類型的形成性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調整教學進程。

最後分層設置一些經典練習題,強化對教學內容的鞏固。

本節內容抽象、複雜,設計者能夠準確把握教材,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預測,並適當增補教學內容,重視知識的發現過程,及時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難點,突出重點,化抽象爲形象,化深奧爲淺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對第二大單元生物體的結構總結性概括,從知識點和難度上有一定困難。所以應該利用難點啓發思維,在學生積極思維的同時,能力得到了鍛鍊。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本課始終一環扣一環地貫穿着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無機物、有機物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舉例和談話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繫起來,縮短了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啓發學生自己舉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

3.本課還通過看圖、閱讀、討論、答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培養。同時本課通過微觀知識的教學和一些隱藏的懸念,如:“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等,培養了學生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本課的抽象知識都是從事實中得來的,如細胞有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都是通過宏觀的生命現象推導出的,又如細胞中確實有葉綠體、線粒體這樣轉換能量的結構等事實都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十分豐富,若有一些動手的活動,效果會更好一些,但這節課動手活動的設計有一定難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6

新教材的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擺脫“以學科爲中心”和“以知識爲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突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能力。因此,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方法時,力爭摒棄舊有的一些傳統教學模式,儘量多地考慮新課程理念的體現和貫徹,特別注重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下面就我在上的區級研究課談幾點體會。

一、導入

有效且富有啓發性的導入,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興趣,而且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本節課我採用的導入方法是通過複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首先複習上一節學習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啓發性的問題: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運輸的?然後讓學生通過錄像進行學習。血液錄像的選擇是從整體到局部,先是血液從人體的心臟流出到全身,之後是血液在較粗大的`血管內流動,然後血管逐漸變細,最後是血液在毛細血管內流動,且能夠清楚地看到紅細胞的流動。當學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內奔流不息地流動後,個個都非常興奮,這時再提出啓發性的問題:通過錄像我們可以看到血液在人體內是沿着一個什麼樣的管道在流動呢?由此引出課題。這個導入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精心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神貫注、精神振奮並能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7

1.問題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究,並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及計算得出答案,同時使舊知識向新知識延伸,引入本課學習.

2.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學生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重新組織加工的過程,是教師再創造的'過程.只有教師具有了創造性,纔可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意識和創造精神的學生.

3.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重過程.重體驗和重合作等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他們的自主意識得到了培養.整節課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處於激活狀態,處於積極的反應狀態,能積極主動的動腦.動手.動口去探究.在自主探究中獲得多種經驗,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學會關心社會和人類發展,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的責任心,增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學生認識觀念的變化和發展.

4.在上課時卻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調查到的資料基本上都是關於“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資料很少,幾乎沒有人調查親屬中吸菸的人數,研究親屬中“呼吸系統疾病與空氣質量的關係”,致使最後要由老師補充這方面的資料。由此得到的教訓是,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並完善教學細節,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實踐中。

5.板書設計重點不突出,不簡潔.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8

本節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如向學生提問:教室裏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學們會把一些動畫片上出現的卡通動物做當作生物,此時我就告訴同學們卡通動物是電腦作品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從而,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我在課上讓學生觀察了我課前準備的一些植物和動物的圖片,並且讓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徵,學生的回答不夠全面和確切,但我仍給予了及時的鼓勵,目的是鼓勵學生敢說,在觀察之後我讓學生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然後我與學生一起對照課本上的描述比較學生歸納的特徵,並引導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在與學生一起討論時,我還讓學生據了很多生活中的實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討論爲主,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成功。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9

視頻回顧種子的萌發過程自然引入課題並板書——直接、省時;

一首小詩本想讓學生理解根的頑強生長,但沒有考慮到該課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所以出現了誤解和卡克——應注意生物課的特點;

讓學生觀察培養的幼根時問了“爲什麼這樣多?”、“哪裏長出來的?”兩個問題,不太合適,應放在學習完結構和功能後學生才能答出——注意問題的問法和出現時機;

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時,多數學生沒有看到,就讓學生做學案的.題目了,就是對是否看到了教師也沒有確認、落實,更沒有對看不到的進一步地指導——注意給學生時間操作和結果的確認;

討論根的生長跟誰有關?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太短——注意該討論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生成,需要花費一點時間;

課件顯示枝條,不如展示實物——給學生直觀的真實感受;

動畫演示芽發育成枝條,給學生動態的連續印象——很好;

讓學生摘取去掉葉片的帶芽枝條的頂芽進行切開觀察並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展示了切開的芽同時解說,這點很好。不足處:幹嘛要去掉葉片呢?帶葉不是更好嗎?沒有讓學生認識頂芽和側芽;實物展示要是進行放大的調節會更好些。

建議:先出示帶葉枝條讓學生辨認葉片、莖、芽(頂芽和側芽),之後在學習芽的結構和發育不是更好嗎?

芽的發育連線,學生已經在學案上完成了,改爲實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課件上重複一個標準答案了;

植物需要營養物質,先說了結論之後在讓學生看實驗的結果和現象,順序顛倒了;

亮點:有顯微投影,準備了實物枝條,切開觀察了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關係。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爲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1

《血液循環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爲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爲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循環和肺循環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學生明確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爲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七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爲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並通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說明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

1、區分動脈、靜脈,

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

3、血液循環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爲什麼要不停地流:

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循環系統運送。

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

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

3、肺循環中爲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爲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循環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環,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循環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教材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爲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爲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爲主線,組織了系列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剖析了“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分組實驗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層層遞進的思維啓動,誘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學生在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最佳情緒狀態,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但從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在一節課裏完成這些探究性演示實驗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曾在上課之前的幾天試圖找了幾個學生與我找了一些花生種子加了一些水進行萌發試驗,放了兩天後再放入熱水瓶中,再測量溫度的變化情況,同時按照教材的演示實驗操作了一下,但速度很緩慢,現象也不太明顯,如果這樣子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時間不允許,效果也不好。於是,我還是採用了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同時結合視頻材料播放實驗過程,既直觀清楚,現象也明顯,而且課件中設置了大量的討論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討論,思考也很全面,我覺得這樣的效果還更好。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參與度很高,聽課教師的評價也不錯,但時間上還拖了一點堂,教師講解的時間還多了一點,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少了一些,以後教學這節課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多花點時間做做練習題,終究學生不動而老師動是沒有用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判斷血型、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及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觀念。教學內容並沒有什麼特別以及高難度之處。作爲一節公開課,我覺得整節課上得很順的,整個課堂組織有序,從學生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的任務。但是課堂上兩位學生對無償獻血的看法各態度給我的心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對於學生覺得無償獻血很虧及沒有錢就不會獻血的態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現在的學生的心態是這樣的冷酷、自私;這些獨生子女肯定是在家裏長期被寵壞了,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爲別人着想。當教師出示“獻血證”時,並提到無償獻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幫助的人,甚至可以幫到自己的家人這種切身的利益時,學生才勉強地認同無償獻血,這更使我感到他們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後來我又將這件事與同事交流,交流之後,對於學生“是否願意無償獻”,我又有了新的認識。當初,作爲教師的我,認爲學生不願獻血是很不應該的,尤其上完這節課後,他們更加沒有理由不認同無償獻血。現在想來,爲什麼我們一定要學生在課堂上說願意獻血呢?

儘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但並不是說每個學生都必須要參與無償獻血,更何況學生仍處於未成年的成長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是這樣規定的: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國家提倡十八週歲至五十五週歲的健康公民自願獻血。可見“獻血法”沒有硬性規定每個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進行無償獻血,反而十分強調獻血要“以自願爲原則”。因此,即使一個人一生不參與獻血,也不屬違法。對於學生“不願意獻血”的態度,更不宜過早地將其定論爲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學生卻能冒着被批評指責的危險,大膽地表達“不願獻血”的觀點,這是誠實的表現,教師應當尊重他們。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全班幾十個學生,性格特點各異,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學生對同一事物持同一種態度,我們爲什麼一定要求學生“長大後教願意獻血”呢?學生完全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生動的課堂並不需要整齊劃一,而更需要不同觀點的`碰撞,課堂上出現的學生的爭論和矛盾,恰恰是教師的教學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再審視自己的教學,儘管課堂上經過了提問思考以及教師的解析,但學生對於無償獻血仍無動於衷。顯然,學生對獻血是有顧慮的。事實上,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對無償獻血都保留自己的看法的,總擔心失血過多會影響健康、擔心疾病傳染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讓學生(未來的公民)理解輸血的原理,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正是生物教師在本節課的重要任務。看來,要讓學生認同獻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單靠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例如,在該課教學中,向學生所提的四個問題:1.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怎樣的人符合獻血的要求?2.一次的獻血量是多少?會不會影響健康?3.爲什麼提倡無償獻血?4.你能不能進行無償獻血?等你長大後你願意參加無償獻血嗎?對於這些問題,只要瀏覽一下課文,很快就得到答案。又怎能讓學生產生認同感呢?“認同”屬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範疇,絕不能通過“提倡……”、“要求……”等說教形式將“認同”這種情感態度強加給學生,只能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在感悟中產生“認同”獻血者體格檢查標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收集有關的資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獻血者體格檢查標準、獻血的經歷、不能獻血的具體情況等等,讓學生明確獻血除了自願之外,還有很多身體條件限制,能夠獻血表明身體很健康,獻血是一件很不容易而且很幸運的事情。這樣,不需要號召、不需要呼籲,學生長大後會心甘情願地向別人伸出援助的手。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14

總結反思如下:

1、營造氛圍,搞好開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本學期我擔七年級7個班的生物課,我深感任重而道遠。但是,我並沒有直接給同學們開始上新課,而是先給同學們講解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如何學習生物,生物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總之,七年級的小同學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爲興趣是入門的開始嘛,只有這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物的氛圍,才能打好本學期生物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開端。

2、鑽研教材,精心備課。

做爲生物老師的我,研究《生物課程標準》,把裏面的內容吃透!使自已明確教育教學的標準,心中有目標,教學有方向。平素,我精心鑽研生物教材,先備課備教材備學情,而後與生物老師集體備課,共同研討,共同交流,達到共識,做到取已之長,補已之短。真正體現集思廣益,團隊觀念!

3、三疑三探,合作交流。

課堂上,我採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摸式,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交流。在實施該模式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自覺性,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變“要我學習”爲“我要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得以展示,討論時踊躍發言,據理力爭,有理有據,我把每個小組的得分展示在黑板上,讓每個小組之間有合作,更重要的是有竟爭!一份種耕耘一份回報,本學期學期舉行的幾次大型考試,我所教的班級,生物成績次次突出,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

4、落實作業,勤於檢測。

平時的作業,我是這樣安排的,作業的量不大,但形式多樣,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梯度不同,難易度不同,做到優的拔尖,中等的變優,差的有進步。作業佈置後,一定要落實,如果不落實,等於沒有佈置!每學習一章或一個單元的內容,都安排考試檢測一下,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的怎麼樣?對試卷要精批細改,有分數,有講評,有訂正。考一次要有效果!

這是對本學期的生物教育教學的工作總結。請批評指正。